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提交时间: 2024-11-30
摘要:绿色转型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纽带效应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提交时间: 2024-11-19 合作期刊: 《西北民族研究》
摘要:纵观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史,有四个特征清晰且突出:中华民族共同体因内向的经济地理而生,因各民族参与共同的历史实践而兴,因大一统观念而存,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而强。从中西对比的视角看,中国各民族之所以能够形成不同于西方的、团结统一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正是因为中国在经济地理、历史实践、思想观念和政治制度等方面具备有利于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特殊条件。基于这四个特殊条件而生成的自然力量、实践力量、人心力量和制度力量强大而坚韧,确保了中国长期以来民族不散、文明不断。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提交时间: 2024-11-19 合作期刊: 《西北民族研究》
摘要:中华民族是具有突出文明特性和文化主体性的民族实体,也是具有多元一体特征、共同身份认同及价值认同的文明实体。随着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正式提出,文化、文明维度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中显得更为重要。本文立足中华文明语境,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实践进路的新视角,并通过“形”“神”这一对中国哲学范畴进行概念整合,探索建立中华民族“形神”构建的理论框架。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背景下,要以共同体为载体,夯实中华民族的历史实在性;要以文化为根脉,巩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要以包容性为活力,锻造中华民族的文明交融性。面向未来,要秉持多元一体理念,善于运用文化的象征意义和文明的突出特性,更好地成风化人,凝心聚力,将中华民族建设成形固神聚、形神兼备、形神合一的命运共同体。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提交时间: 2024-11-14 合作期刊: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建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讲好新时代文明故事,掌握国际话语权,是中国共产党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从建构语境来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在聚焦回应时代问题的特定语境中产生,是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必然选择、是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应然之举、亦是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客观要求。从建构逻辑来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遵循“形成一发生一发展”的逻辑次序,以话语生产为逻辑起点,蕴含话语主体、话语内容、话语受众和话语表达等重要元素。以话语运行为逻辑中介,涵盖语义输出、语义传递和语义接受三个阶段。以话语应用为逻辑归宿,具有彰显话语说服力以消解西方文明霸权、彰显话语凝聚力以聚合民族复兴伟力、彰显话语辩护力以维护国家文明形象的重要功能。从建构路径来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需要植根中华文明、社会主义文明和人类文明深厚沃土,做到言之有据;需要从坚持主体本位和强化逻辑导向两个方面出发提炼标识概念,做到言之有物;需要从聚焦传播渠道,搭建多元化传播平台、聚焦传播工具,塑造信息化传播媒介和聚焦传播场域,扩展全球化传播视野三个方面拓展传播形式,做到言之有方。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文艺学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分类: 教育学 >> 高等教育学 提交时间: 2024-11-13
摘要:摘要:在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的背景下,选题紧密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通过学校教育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指示精神展开。从文化自信与教育革新的角度出发,深入剖析了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的丰富内涵、精髓要义及其在现代社会的时代价值和意义。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融入路径、策略,旨在将传统礼仪文化有效融入高校课程体系,为培养兼具深厚文化底蕴和时代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积极响应全国教育大会对于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部署。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提交时间: 2024-11-06
摘要:鼓藏节活动举行时间的记录有着多样化的表述,对其中最盛大的一种、有“每13年”“每12年一次”两种似乎相互矛盾的表述,哪一个更准确?梳理既有的表述并进行事实考辩可以发现,鼓藏节尽管各支系、宗族、村落在具体的仪式程式上各有不同,但“最盛大的一种”在“事实”上却有着基本一致的内核。若从苗族文化传统出发“每13年”是符合“习惯”的“表述”;而“每12年一次”的表述则更符合现代大众的理解。简言之,在鼓藏节时间举行频次表述的“古今”之中,既有民族间文化交往交流与交融的事实,也有科学与人文、时代与社会、知识与认知在文化表述上的交汇。而这其中“知识”的融通,恰恰是民俗文化事项研究阐释及其古今之辨中我们应当立足的原点。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提交时间: 2024-11-06 合作期刊: 《民族论坛》
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所传承的中华文化符号有具体的表现形式。中华民族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调适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历史过程三重机制推动中华文化符号的形成,民族节日习俗也在适应民族生境过程中不断演变为节日习俗共同体。以湖南浦市龙舟竞渡活动为例,阐述嵌合自然和社会、超脱地缘和血缘、追求声望和归属、传承历史和记忆这四重路径为共同体的组织、服从、管理和延续提供层层递进的生成机制,这种节日习俗共同体的生成机制是人类运用文化和文化事实去适应生态环境的结果。这一生成机制不仅凸显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实体发展过程的耦合性,也为相互交往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稳态延续的有效借鉴。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提交时间: 2024-11-06 合作期刊: 《民族论坛》
摘要:针对当前积极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需求,以文化空间理论为视角,以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为个案展开田野调查,从历史文化空间、经济地理空间和文化价值空间三个方面阐述个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空间逻辑与实践。历史文化空间的存续与复兴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生活场域,经济地理空间的转型与发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了物质基础,文化价值空间的传承与交融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了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空间正是各族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活态空间”。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个案形式对其空间逻辑与实践进行学术思考,研究范式上较具创新意义,可为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提供西南边疆样本。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提交时间: 2024-11-06 合作期刊: 《民族论坛》
摘要:愚公移山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之一。近代以来,愚公移山精神内化为中国人民重要的文化基因,外化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百年来,中国人民大力弘扬愚公移山精神,“愚公移山”已成为中国人民寻求民族复兴的精神象征,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等历史时期,根据时代需要愚公移山精神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愚公移山”也成为中国人民“解放中国”“改造中国”“发展中国”“复兴中国”的形象写照。纵观百年来中国人民对愚公移山精神的传承和实践,可以看到历史文化资源在不同时代的价值及其蕴含的精神力量所产生的重要功用。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提交时间: 2024-11-06 合作期刊: 《民族论坛》
摘要:探究城市少数民族人口的空间分布与流动特征,对于高质量开展城市民族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人口普查与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CMDS)数据,分析西南省会城市少数民族人口空间分布与流动趋势发现:昆明市与贵阳市的少数民族人口趋向主城区聚集,而成都市转向次主城区聚集,产业“推—拉”效应与交通网络引导对其作用显著。同时,西南省会城市对周边中小城市吸引力增强,但对本市下辖区(县)吸引力减弱;少数民族人口在省会城市间流动频繁、规模庞大,表明大流动带来的大融居新格局正在形成;三市教育水平整体提升,差异逐步收敛;流动动因与职业类型多样化,居留意愿高;流动模式趋向“家庭化”,但子女随迁率低。不断优化城市少数民族人口空间分布格局,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要进一步加强跨区域合作,推动区域一体化,不断增强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提交时间: 2024-11-06 合作期刊: 《民族论坛》
摘要:与从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时期革命斗争主题的转换相对应,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话语体系建构呈现出相互交织又各具特点的三个面相:“阶级”和“民族”话语重叠交织,由阶级斗争占主导逐渐向中华民族解放占主导转向;中华民族整体性和少数民族独立性重叠交织,体现对外反帝诉求和对内民族平等的双重价值指向;民族自决和民族联合重叠交织,对国家结构形式的探索开始趋于成熟。审视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话语演进过程,既赓续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又结合当时国情进行了开拓性思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过渡性质,为全面抗战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确立做了必要的理论准备。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提交时间: 2024-11-06 合作期刊: 《民族论坛》
摘要: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延续几千年而没有中断,其原因之一是,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几千年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的“统一”与“多民族”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我们要在自觉认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基本国情的基础上,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实际上,共同性和差异性从根本上来说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基本国情决定的。如果说“统一”决定了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的共同性,那么“多民族”则生成了各民族之间语言、习俗、礼仪、服饰和建筑风格等方面的差异性。这种因多民族而生成的差异性所反映的正是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既然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基本国情决定和生成了共同性和差异性,我们要维护国家统一,使各民族能够安居乐业,就必须坚持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的原则。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提交时间: 2024-11-06 合作期刊: 《民族论坛》
摘要:全面抗战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视阈下的回族英雄系谱是挽救民族危亡的载体。时人运用纪念文本、纪念会、纪念剧和纪念空间等形式建构起回族英雄系谱,即在阐发沐英、郑和、左宝贵、安德馨、马本斋等英雄事迹的基础上,不断凝聚其中的爱国精神、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从而将历史和现实中的精神资源融入中华民族精神体系中,以推进全面抗战动员和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提交时间: 2024-10-29 合作期刊: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西部民族地区现代化步伐的加快使其传统文化面临着一系列现代化因素的冲击。这就要求传统文化必须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并作出相应的调适,同时对民族传统文化中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部分要进一步挖掘和弘扬。重视传统文化张力的影响和作用,是顺利推进西部民族地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条件。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学者参与到各种发展项目之中,为发展问题提供了许多社会与文化的批评文本,催生了以实践为导向的发展人类学。通过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人类学者不仅能够帮助理解复杂的社会变迁过程,还可以积极参与到解决现实问题的工作中,推动政策调整和社区参与机制的建立,使发展项目更符合地方文化习惯,减少由于文化误解或不适应而产生的矛盾和冲突,提高当地群众的接受度和参与度,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提交时间: 2024-10-29 合作期刊: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破解民族地区城乡发展差异、推动城乡互惠融合发展是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开展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举措。基于城乡互惠共生理论,坚持新内生发展理念,运用半结构式访谈、参与式观察等方法,对云南省昆明市SG城乡互助项目的发生过程和运行机理进行了细致剖析。研究认为,SG城乡互助社将城乡社区两个共生单元进行了点对点链接,开展了具有一定规律性的城乡互惠合作实践,呈现出一种连续共生状态。与外源力量直接介入相比,社区社会组织侧重于挖掘地方性知识和本土化资源,遵循平等互利、合作共赢原则,引导内外资源联动,实现了共生单元之间、共生单元与共生环境之间的连续性互惠共生。由于点对点互惠共生具有明显的随机性和偶然性,城乡一体化对称性互惠共生才是城乡互惠共生发展的理想模式和最终进化方向。为此,民族地区城乡互惠融合发展可以借鉴SG城乡互助社的运作逻辑,通过结合政府、市场、高校、社会组织等外源性力量的介入,打造一个具有高密度、高关联、持续性的城乡一体化互惠共生体。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提交时间: 2024-10-29 合作期刊: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文明辩证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中华文明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深厚的底蕴,即人民性、连续性、开放性、创新性、和平性等内在特质。中国式现代化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价值导向,仓实衣足、知礼明节的精神品质,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生存理念,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处世之道,为中华文明传承注入了现代力量。应当在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文明的深度融合中建构人类文明新形态,在思想引领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底色,在价值导向上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在发展动力上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以此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提交时间: 2024-10-17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民族杂居地区社会治理兼具乡村治理和民族事务治理的双重属性。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和社会治理需要将村民组织起来再造乡村集体,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以青海民和杏儿藏族乡为例,从文化资本视域展示一个藏土汉三种语言交汇、藏汉信仰交融、半游牧与农业等多元文化共存、多民族共居的民族杂居社区是如何通过深度挖掘、整理和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资源并进行有效融合建构出一个乡村文化振兴与社会治理的耦合文化单元的内在逻辑。针对当地村民社会治理参与度低、地方政府对优秀传统民族文化资源缺乏深刻认识等问题,提出将文化资本有效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动能的有效途径。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提交时间: 2024-10-16
摘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习近平文化思想有机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现代形态,是社会主义文明的中国形态,是资本主义文明的超越形态。这一时代命题出场得益于五千多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镜鉴于前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经验与教训、借鉴于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现代文明经验、发展于波澜壮阔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践。多维出场视阈赋予其丰富内涵,这一文明既是立足中国大地的文明,又是实现社会繁荣发展的文明,既是追求共同富裕的文明,又是实现民族团结进步的文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任重道远,需要在历时态与共时态的时空环境中汲取文化养分、在理论与实践的交互影响中构建自主知识体系、在国内与国外的交流互鉴中夯实文明发展基础、在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互嵌共融中增进文化认同。通过多个维度发力,更好推进文化繁荣,文明复兴,为实现文化强国贡献文明力量。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提交时间: 2024-10-15 合作期刊: 《内蒙古社会科学》
摘要:北疆文化融红色文化和草原文化、农耕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等于一体,是内蒙古各民族在长期交往交流交融中共同创造的地域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民族地区的文化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并且毫不偏离这条主线.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内蒙古地处边疆民族地区的区情,决定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北疆文化传承发展中的主线和总纲地位;北疆文化的传承发展也为内蒙古各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重要的情感支撑和精神纽带,两者相辅相成.中国历代王朝和地方政权的北疆治理与内蒙古地区各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发展,推动了北疆文化的传承发展.打造“北疆文化”品牌,是内蒙古自治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着眼于完成好“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积极推进文化建设,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内蒙古篇的重要举措.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提交时间: 2024-10-12 合作期刊: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户县草堂寺碑篆刻了 1247 年蒙古阔端太子发布的令旨。此令旨自 20 世纪50年代起即受到学术界关注和研究。但过了近70年,关于此令旨发布地点“习吉滩下窝鲁朵”为何处这一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笔者经过考证认为,按照古代北方游牧人的方位观,令旨中“西凉府西北约一百里习吉滩下窝鲁朵处”中的“西北”应该指的是“西南”方向。在藏文文献中也证明阔端王的宫殿是“凉州山顶上的城堡”。此地位于甘肃西部祁连山北麓的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皇城镇,也就是元代以来称为夏日塔拉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