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字时代的使与中老年人生活———中国老年群体数字鸿沟与数字融入调查① 主要数据结果分析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提交时间: 2024-10-17 合作期刊: 《人口研究》

    摘要: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推进伴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给人口老龄化应对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从2010 年到2022 年,50~59 岁和60 岁及以上人群使用互联网的比例分别从11.1%、4.9%快速提升至73.5%、54.5%。随着互联网在中老年人中快速普及,迫切需要借助新的专项调查数据来探究其中的最新特征和规律。通过分析中国老年群体数字鸿沟与数字融入调查数据,研究发现,中老年上网者互联网使用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但数字鸿沟依然存在;中老年上网者互联网使用时长适中,内部异质性强;中老年上网者面临网络安全风险,网络安全教育有所欠缺,网络安全素养有待提升;适度使用互联网对中老年上网者的健康老龄化和主观福祉均有积极影响。建议政府、企业、社区、家庭和老年人个体共同参与,创建老年数字友好型社会。

  • 使与相对贫困缓解:作用机制与实证检验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10-16 合作期刊: 《西北人口》

    摘要:相对贫困的有效治理是实现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关键,互联网使用能够提升农户收入增加的能力和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能力,缓解物质贫困和精神贫困,是相对贫困治理的重要路径。文章基于青藏高原农牧区1 104份微观调查数据,采用A-F双界线法、倾向得分匹配法和中介效应法,研究互联网使用对农户相对贫困的作用机制与影响效应。研究发现:(1)互联网使用能显著缓解西藏农户相对贫困,使用互联网农户比未使用互联网农户的相对贫困程度和相对贫困概率均明显下降,且老一代农户使用互联网的相对贫困程度下降更显著,有信仰、半农半牧区和牧区农户使用互联网的相对贫困概率降低更明显。(2)互联网使用通过促进非农就业减缓物质贫困而间接缓解农户相对贫困。(3)互联网使用通过提升奋斗幸福感减缓精神贫困而间接缓解农户相对贫困。因此,应进一步完善偏远农村地区信息通信设施,提高农户数字素养,缩小数字鸿沟;畅通互联网信息发布与传播,促进就业信息获取和非农转移,缓解物质贫困;积极宣传勤劳致富典型事例,引导农户塑造劳动幸福思想和共建意识,缓解精神贫困;发挥数字经济赋能和减贫作用,缓解农户相对贫困,促进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 促进还是抑制:使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提交时间: 2024-04-25

    摘要:依据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 2017)数据,可借以探讨互联网使用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并挖掘社会融合在二者关系间发挥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互联网社会化使用和非社会化使用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产生正向影响,但影响不显著,对社会融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社会融合对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互联网社会化使用、非社会化使用和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之间社会融合起完全中介作用。对于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社会融合是比互联网使用更加重要的因素。基于此,在理论层面,新时期社会治理理论应重视工具理性和情感价值的有机统一,社会支持理论应强调物质支持和情感支持的深度融合;在实践层面,一方面要着力解决老年人智能技术使用困难,另一方面要丰富老年人的社会融合渠道,以此来提升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

  • 互联网工作搜寻对非正式工作搜寻的替代效应研究 ——基于信息获取成本视角的经验研究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劳动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06-25

    摘要:本文从信息不对称视角切入, 将影响工作搜寻渠道选择的信息划分为职位基本信息、 求职者能力信息和职位深层次信息三个维度, 并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和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 研究了互联网使用对求职者熟人推荐这一非正式渠道选择的影响。 研究发现, 互联网使用总体上促成了网络渠道对非正式渠道的替代, 但非正式渠道仍是更为主要的工作搜寻方式。 进一步的分析表明, 这种替代效应的存在与有限性来源于两方面: 一方面, 互联网渠道在工薪水平等职位基本信息维度上更具成本优势, 通过网络渠道获取的工作, 其小时工资显著高于非正式渠道。 但另一方面, 网络渠道仍无法有效解决求职者能力信息以及工作软环境等职位深层次信息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所以, 只有拥有高学历这一强能力信号的求职者更倾向于利用网络渠道取代非正式渠道; 相比于非正式渠道, 通过网络渠道获得工作的求职者会有更强烈的换工作意愿,反映出相对更差的搜寻匹配效果。 因此, 网络渠道对非正式渠道的替代效应虽然存在,但其影响是有限的。

  • 使减少了劳动者的教育错配吗?——基于信息获取和社会资本提升的视角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劳动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10-28 合作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摘要:近年来, 中国劳动者的教育错配情况逐渐成为劳动力市场上不可忽视的问题。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 2016—2020 年数据, 构建固定效应模型, 分析互联网使用对劳动者教育错配的影响, 并对上述影响的传导机制及对不同群体的异质影响进行探讨。研究结果显示: (1) 互联网使用可以减少劳动者的教育错配; (2) 互联网使用有助于信息获取及社会资本增加, 由此减少劳动者的教育错配;(3) 互联网使用对过度教育和教育不足现象均有缓解作用, 且更有利于减少包括女性、低社会经济地位和农村劳动者在内的特定群体的教育错配情况。这体现了互联网使用在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和提升就业公平层面的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