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法学 >> 法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05-09 合作期刊: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摘要:随着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突飞猛进,人工智能的伦理问题受到了广泛关注。生成式人工智能引发了削弱人类主体价值、加剧算法偏见与歧视、过度依赖拟态环境输出结果、人机协作双向价值对齐困难等伦理难题,亟须从人工智能伦理治理组织机制、人工智能伦理规范机制两方面入手,明确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中的人本主义立场,建构生成式人工智能治理的伦理规则,为增进人类福祉提供有力的伦理支撑。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分类: 哲学 >> 美学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提交时间: 2024-06-29
摘要:20世纪20年代初的青年卢卡奇是一个“人本主义者”,似乎早已是学界定论,可同时,学界却对“何为人本主义”界定不清。人本主义是与历史唯物主义相对的范畴,具有理论出发点、手段、目的三大理论构件。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青年卢卡奇与人本主义的关系具有二律背反性:一方面,其关于无产阶级的论述无意识地具备人本主义特点;另一方面,其又自觉地对人本主义哲学和美学进行了批判,故不能简单称其为“人本主义者”。解读青年卢卡奇与人本主义之关系,需要遵循“解”、“诠”、“阐”并重的阐释学原则,其中尤其要注重阐发卢卡奇批判人本主义的一面。在对费尔巴哈和席勒、谢林的批判中,卢卡奇抨击了人本主义在理论出发点和手段上的错误,但他没能在目的观上区分人本主义审美理想与马克思主义审美理想。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编辑出版学 提交时间: 2024-11-19 合作期刊: 《编辑之友》
摘要:物质向度的阅读理论以媒介技术自主性为底层逻辑,主要聚焦媒介技术环境中阅读实践诸要素之连接与构序。此种理论以媒介中心为圭臬,与文本的意义接受和传播实践路径分道扬镳,但并未解决前阅读理论遗留的人的主体性问题。文章通过对阅读理论史的考察,提出以人的主体性作为阅读理论人本向度的核心关切,认为数字时代的阅读理论亟待复归人本主义框架,即在数字阅读实践中观照知识交往关系的校准、追问读者的主体权利回归以及寻求人机欲求的价值对齐。这一理论框架立足于人的主体性三重维度,论述了人类阅读实践的关键内省。未来,人类在媒介技术系统中充分认识自己的主体价值,将是解决数字阅读“后种系生成”危机的重要前提。
分类: 法学 >> 法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10-26
摘要:欧盟的《人工智能伦理指南》提供了符合现有法律规范以及社会伦理的原则性引导。人工智能本质上不是取代人类的工作而是人的道德主体,意味著自主判断被取代,这不符合社会伦理价值观也与人本主义相违背,甚至引发法治上的缺陷。而霍费尔德法律概念在“权限分配”的问题上能够给出一个理由使判断权限不应转移到人工智能上。简言之,它是在法律概念框架之外的。透过霍费尔德在本指南的适用可以了解如何维持人的道德主体,使得“权限分配”上不转移给人工智能,法治上的缺陷也不会产生,这也凸显霍费尔德法律概念不仅在指南中具有解释作用,面对权限分配引起的法治问题也具有反思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