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少年儿童政治教育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提交时间: 2024-05-28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让信仰之火熊熊不息,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红色精神激发力量”,红色文化资源蕴藏着极大的教育价值。以青海省少年儿童为调查对象,调查发现目前红色文化资源在少年儿童政治启蒙教育中的融入意识逐渐增强、融入途径呈现多元,但存在对红色文化资源的认知缺乏深度、红色文化资源融入过程流于表面、育人途径零散尚未形成合力的现实困境。因此,从观念存在偏差、教育方法欠妥、培育合力不够等三个方面进行成因分析,进而提出从创新教育理念,避免认知偏差;创新教育方法,拓展教学载体;创新协同机制,形成教育合力来探索有效的融入途径,以保证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少年儿童政治启蒙教育的实效性。

  • 霸王道杂之:中华帝国的政治架构与文化精神——基于文明论视角的宏观扫描

    分类: 政治学 >> 政治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04-17 合作期刊: 《中国政治学》

    摘要:分别以个体和阶级为关键词的启蒙叙事和革命叙事都是西方中心的单线进化论,在这种意识形态里中国只是一个被定义解释的对象,其历史和内容得不到充分揭示和重视,而文明论范式则因文明体系预设而内在包含对中国历史与政治文化结构做出把握。本文认为汉代形成的霸王道杂之正是中华文明的政治文化结构,中央集权的郡县制与敬天法祖崇圣儒教信仰的矛盾统一维持和塑造了两千多年的稳定和发展。近代以来这种结构的基础性和意义受到现实的冲击和理论的否定,但在今天的国际国内新情势下重新审视这一切却变得十分重要。

  • 1920年代的《娜拉》演出与五四精神传导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提交时间: 2024-06-13 合作期刊: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易卜生的名剧《娜拉》经由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洗礼,成为五四精神的象征,《娜拉》的舞 台演出即是五四精神向社会传导的过程。1920年代,承载着个性解放思想和新兴话剧样式双重内涵的«娜拉» 演出,从案头到舞台、从学校到社会、从禁演到公演、从女扮男装到男扮女装、从同性登台到男女合演,经历了曲 折而繁难的过程,而在观演之间更是激发了有关中国观众配不配看新剧、易卜生是否适合中国、娜拉该不该出走 等问题的论争。由1920年代的四种《娜拉》演出,我们可以清晰地透视五四精神向社会传导的路径及效果,进而 重审五四精神的丰富性和启蒙的限度。

  • 专业良知、文化自信与中国哲学主体性——二十世纪中国哲学片论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5-14 合作期刊: 《船山学刊》

    摘要:二十世纪中国哲学界有一个光辉传统,即建立在专业良知基础上的坚定的文化自信和对中国哲学主体性的执着持守,其建树主要有三大方面:一是论证并确认了哲学为中国固有之学;二是论证并确认了中国哲学在立千古人极、明万有相通、尽中庸精微、审言意之辨、通古今之变等方面的理论创造;三是论证并确认了中国自身能够孕育出近代哲学启蒙,融会中西而自创新说。 文章还对海外学界以所谓“意识形态化”来全盘否定我国老一辈学者的哲学史研究、以所谓“唐宋变革论”来取代“早期启蒙说”的观点作了澄清。

  • 王船山的历史影响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5-16 合作期刊: 《船山学刊》

    摘要:船山之学在沉寂多年之后迎来影响力的提升。在封建王朝走向崩溃之际,作为进步思想,船山学被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湘楚乡贤集团发掘出来进入国人视野,并在谭嗣同等进步思想家的推动下名闻海内。民国以来,中国哲学学科逐步成立,船山学被纳入哲学史叙事之中。随着研究的深入,船山思想的特殊性逐渐受到重视,船山及其所代表的明清之际思潮,逐渐从宋明理学的余脉中脱离出来,获得相对独立的学术地位。以侯外庐、萧萐父为代表的哲学史家,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启蒙思潮为切入点,深刻揭示了船山学的独特性。近四十年来,多元化的研究范式进入船山学研究,取得了别开生面的成果。船山学在地方学术、比较哲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研究领域,正大有可为。

  • 马克思大学时期与浪漫主义的邂逅及其诀别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5-03 合作期刊: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摘要:马克思对浪漫派的自觉批判不是始自《莱茵报》时期,大学时期马克思与浪漫主义的邂逅,同时即意味着某种理论姿态与立场的区别及其诀别。马克思走上学术道路时,浪漫派已近尾声。从学术层面上讲,大学时期马克思对浪漫主义的自觉批判,在他从法学学习向哲学研究的转变过程中已经呈现出来。浪漫派表现为浪漫情绪但又不等于一般的浪漫情绪,大学时期马克思的浪漫情绪、对浪漫派资源的关注以及对积极的浪漫主义一定程度的肯定,都不能说明马克思就是浪漫主义者。大学时期马克思的理想主义是受法国启蒙思想而非德国浪漫派影响的结果,实际上,海涅对于浪漫派的批判,从大学时期即影响着马克思。正是有意告别浪漫派之个人风格以及追求更深奥的思想,马克思才转向黑格尔哲学。在柏林大学时期即已展开对历史法学派的批判,是马克思批判浪漫派的典型表现。马克思博士论文的隐秘主题即浪漫派批判,马克思通过伊壁鸠鲁这位古希腊启蒙思想家批判浪漫派的怀疑论及其神秘主义。某种将青年马克思关联于浪漫派的思想,的确意在复兴斯宾诺莎的活力论,这也是当时激进理论界试图激活浪漫派的某种努力,但严格说来,这是赫斯式的而不是马克思的道路。当赫斯试图回到费希特的旧路(因而也是一种重回浪漫派的旧路)时,马克思选择了告别,即告别浪漫派,并持续通向新唯物主义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