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间接论:中国信息哲学对信息的独创解读

    分类: 哲学 >> 科学技术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9-12 合作期刊: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回顾信息概念的研究和探索历程,信息最著名的概念经历了从最初的熵和负熵的理论到之后的差异说、形式说和状态说,从类反映说到意义和符号,再到计算信息和量子信息的学说,等等。虽然在这些理论中可以不同程度地看到客观信息的影子,但是只有中国信息哲学中的“间接存在”概念将客观信息世界予以了最清晰的揭示。早在40多年前,中国信息哲学就指出:“信息是标志间接存在的哲学范畴,它是物质(直接存在)存在方式和状态的自身显示。”后来,中国信息哲学又根据自己提出的信息形态分类理论,把“认识和实践主体对信息的主观把握和创造”也明确地纳入到关于信息本盾的扩展性规定之中。近年来,中国信息哲学的最新发展把存在、非存在,演化和时间,物质、信息和意识等纳入了信息哲学研究的统一框架,进而增加了对信息本质探讨的“物质世界与非存在世界的指向者"的新维度。由于在存在论层面揭示了信息的本质,中国信息哲学提出的间接存在论学说对人类哲学作出了全方位的独创贡献。

  • 亚里士多德论一门普遍的科学

    分类: 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9-28 合作期刊: 《哲学家》

    摘要:亚里士多德试图在《形而上学》Γ.1—2 中确立一门普遍的存在科学。一 般的观点认为他创造性地引入了“作为存在”()的表达式,将“作为存在的存在”视为该科学的研究主题,而前者直接地等同于“实体”,并且“核心意义”理论使得所有存在者都相关于实体,因而一门普遍的存在科学就相当于一门关于实体的科学。但是,本文将指出,“作为存在”不是对“存在”的限定,而是对研究方式的限定;同时,这门科学具有一种把所有种属都包含于其中的普遍性,但是它并不与专门科学的研究相冲突,相反,这个普遍性在于它为所有专门科学奠基。之所以能够如此,恰恰在于它特殊的研究方式:它并不分割对象描述中的任何部分,专门科学则预设其中的部分,并以之为科学探究的本原。

  • 亚里士多德“城邦形质论”的难题

    分类: 哲学 >> 外国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4-18 合作期刊: 《经典与解释》

    摘要:亚里士多德指出,“城邦属于那些自然存在的事物”(1253a1-2)。但什么是“自然存在”,城邦在何种意义上具有自然性,这些问题引起了国内外学界持续多年的争论。近年来,国内外多有学者试图从形质论出发,为城邦的自然性 1 寻求形而上学的理论基础,这种理论被称作“城邦形质论”(political hylomorphism)。 2 的确,在阐释城邦为何优先于家庭上,“城邦形质论”具有优势,但这一理论同时无法回避两处关键的挑战。因“城邦形质论”的成立至少需要两个前提条件:1)从生成论的角度看,城邦是自然物;2)从城邦与人的关系看,人作为城邦的一部分,构成了城邦的“质料”。但前者与城邦为人组建起来的说法(1253a29-31)相龃龉,后者则导致了“亚里士多德政治理论是种极权主义”的批评。 3 本文将首先阐释“城邦形质论”的内涵,并着重分析其“动态层面”在将城邦视作自然物时遭遇的困难;其次通过对“政制作为城邦之形式”相关文本的分析,指出亚里士多德此说法意在阐明公民身份与谁来统治是政治共同体的本质问题;最后借助形而上学文本分析“公民作为城邦的质料”相关段落,表明将公民与城邦的关系不能被视作质料与形质结合物的关系。 

  • 《形而上学》核心卷与发生学

    分类: 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9-28 合作期刊: 《哲学家》

    摘要:发生学方法虽然被质疑,但不可全然被否定。《形而上学》ΖΗΘ 卷并非像一般所认为的代表亚里士多德最成熟的思想,相反,Λ 卷才是,该卷补充了 ΖΗΘ 卷尚需进一步解释的思想,它们共同构成了集中讨论“作为存在的存在”的《形而上学》核心卷。而且,传统注释中所争论的形而上学主题究竟是本体论还是神学的问题,是由于对亚里士多德在 Λ1 所提出的论证提纲的忽视所致,其实神学作为关于最高实体的科学是本体论的一个构成部分,亚里士多德已经给出解释。

  • 李金发《弃妇》细读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提交时间: 2024-07-20

    摘要:《弃妇》是李金发的诗歌杰作。弃妇虽然“清白”,却遭人间无情地驱逐和排斥,只得离 群索居住于空谷;她的灵魂与精神高贵,却在人间找不到任何一个落脚点和归宿。弃妇的形象意 蕴与存在主义哲学之思实有相通之处。就诗学技巧而言,《弃妇》充分表现出了李金发的创造力和 独特个性。唯有文本细读才能真切而深入地体味其诗意与艺术魅力

  • 图像的力量 ——兼论论视野中读图时代的本质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文艺学 提交时间: 2024-05-14 合作期刊: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在存在论视野中,图像的本质来自于存在形成的过程,有三种等级的存在方式:混沌、已在、由混沌向已在的变化,而图像的本质在于:它是混沌这一等级的存在向已在这一等级的存在变化的方式。在图像这一变化方式中保存着将混沌向已在变化过程中的精神能量。精神能量使图像保存了存在形成的真理。图像的力量来自于存在真理的力量,它是一个吁求结构,对遇到这一图像的此在有一种统治权。因此,读图时代的本质是一个重估传统、新的传统正在生成的时代。

  • 马克思恩格斯原创概念的发生学考察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在发生学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史,集中凝练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完成世界观和政治立场转变之后五年中原创概念的发生过程。从 1844年开始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批判,历时三年在社会历史论域原创了本体论概念,马克思和恩格斯先后使用“物质本身预先存在的条件”“物质生活条件”“人的对象性存在”“人们的存在”等表述,以至定型为“社会存在”概念,表达全部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并将“物质活动方式”的表述厘定为“生产方式”,指称人的生命活动方式,界定了社会存在最重要的内容。为了分析人的社会存在,他们又历时四年原创了社会分析的结构性概念。马克思把物质交往关系作为决定其他社会关系的初始关系划分出来,先后用“物质的生活关系”“交往形式/交往方式/交往关系”“生产的社会关系”等表述,直至提炼出“生产关系”概念;恩格斯则把“市民社会”比拟为“人工大厦基础”,进而表述为“交往形式的总和”并与马克思一起提炼出“(经济)基础”概念。进而,逐步扬弃古典经济学家的劳动商品话语,历时五年初创了劳动力商品概念,展露最基本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成为表达人的社会存在现实样态和主体本质辩证发展的旨向性概念。

  • 论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中的“Bestehen”

    分类: 哲学 >> 外国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8-26

    摘要:在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中,“Bestehen”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但英译为“existence”,国内各中译均为“存在”。其实更准确的翻译英文应该是“constitution”,中文应该是“构成”。而维特根斯坦本人所犯的错误更是人为增加了后人解读《逻辑哲学论》文本的困难。

  • 性依赖困境:老年人智能手机依赖的生发机理研究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情报学 提交时间: 2024-05-27 合作期刊: 《情报资料工作》

    摘要: 目的/意义 随着数字融入度的提高,部分老年人出现了智能手机依赖行为。文章探究了老年群体存在性依赖行为的影响因素和后果,进而为促进其更加健康地使用智能手机提供参考。 方法/过程 文章对27位老年人及8位老年人亲属开展半结构化访谈收集数据,并采用扎根理论进行编码分析。 结果/结论 研究构建了老年人智能手机存在性依赖的促进和掣肘机制,老年人的智能手机存在性依赖行为是促进因子与保护因子角力的结果。促进因子包括技术压力、社会文化压力、易感性弱点、情感焦虑;保护因子包括自我控制、数字反哺。此外,老年人智能手机存在性依赖会引发社会联系减弱、代际关系失调、睡眠质量下降的问题,进一步增强了老年人对智能手机的依赖。

  • 海德格尔的“Wahrheit”:是真理?还是真相?还是真实?

    分类: 哲学 >> 外国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9-20

    摘要:在海德格尔那里,德语“Wahrheit”一词兼三义:一义是“真理”,属于认识论或知识论范畴,这就是海德格尔所谓的“命题真理”,他也常常说“作为正确性(Richtigkeit)的真理”;二义是“真相”,属于本体论或存在论或存在学范畴,这就是海德格尔孜孜以求的念兹在兹的所谓“作为无蔽的真理”(国内学界的通译);三义是“真实”,属于实学或实践论范畴,海德格尔称之为“Sachwahrheit”(现中译为“事情真理”)。“真相”、“真理”、“真实”分别是哲学三大领域存在论、认识论、实践论的追求目标:存在论探究事物的真相;认识论探究如何认识真理;实践论探究如何获得真实的东西,其中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人”。在无法弄清德文“Wahrheit”的确切意思时,我们建议用“真者”来译之,而在上下文的语境可以明确区分“Wahrheit”的“真理”、“真相”和“真实”这三个意思的时候,我们就分别开来译之。这就象英语的“brother”德语的“Bruder”,当上下文的语境不能确定其准确意思时,我们只能模糊地译为“兄弟”;但在能够区分开长幼的情况下,我们就应该译为“哥哥”或者“弟弟”一样。任何认为把英语的“brother”德语的“Bruder”统一译为“哥哥”的观点都是大错特错的!同样,任何认为把“Wahrheit”统一译成“真理”的观点也都是大错特错的!

  • 现代性体验与个体的选择——基于赫勒的选择理论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6-07 合作期刊: 《求是学刊》

    摘要:现代性的机制使现代个体的生存呈现出悖论的状态:一方面,现代个体获得前所未有的自由创造和个性发展机遇;另一方面,由于确定性的丧失而使他们面临着个体自由失去根基的异化境遇。对此,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阿格妮丝·赫勒一方面对现代个体的悖论式的、偶然性的现代性体验和生存困境作了深入、细致的考察和分析,明确偶然性是悖论性的根源,在此基础上将偶然性作为其现代性理论的哲学预设;另一方面,又借助存在选择理论为现 代人摆脱这种生存困境、异化状态提出做“好人”和“好公民”的建设性方案,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发展了现代性批判理论、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 彭成广:艺术何以成为审美命题及其当代定义的可能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分类: 哲学 >> 美学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文艺学 提交时间: 2024-08-14

    摘要:“定义”艺术既是一个艺术史命题,更是一个美学难题。为更好地定义艺术,应从更为普遍的意义上对艺术与审美二者进行理论“区隔”,这主要体现在二者的“非必要性”关系、“意义”的呈现与构建、“意图”的先与后、“外延”的大与小、“认知”的有与无等区分中。艺术与审美的离合关系是对存在意义的彰显,它们均是真理的敞开方式和存在的自我展现,是寻求意义并使意义赋形、具化的生命活动,定义艺术不仅仅是对艺术本质的追问,也是对人类文明、审美观念和社会变迁的审视,更是对存在之谜的思。当代“艺术泛化”现象具有必然性,它表征出艺术的多元化表达和跨界实践,具有多重现实意义的同时,又从现实层面要求不断重新“定义”艺术,且为其定义提出如下可能性原则:重回“技”与“物质”性、建基于自我指涉的知觉“形式”、考察作为“行动”与“事件”的艺术。

  • 马克思主义美学现代性形态刍论

    分类: 哲学 >> 美学 提交时间: 2024-09-06

    摘要:在世界美学的发展潮流中,马克思主义美学立足“人之解放”的现代性旨趣,始终以“在场”的姿态占据着重要位置,并在不同的国度、社会、地区、时期等历史语境和现实变革中,呈现出差异化、立体化和动态化等鲜明的现代性特征。扩而论之,马克思主义美学现代性体现如下形态:其一,经典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起源语境、基本宗旨、研究范式依次体现出“异化批判”“人的立体解放”“美与劳动”等现代性批判实质;其二,“东欧新马”“西马”对经典美学命题“艺术自律”持鲜明的差异性态度,包括艺术终结论批判、大众文化批判、技术与艺术关系辨析等内容,体现出美学元命题话语中的多元化现代性意蕴;其三,以“艺术本体论美学”“存在主义美学”“解放美学”为中心,体现出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美学“人之立体解放”命题的深化和发展,是现代性批判的深化;其四,以“人民美学”为代表,其充分言说艺术与政治、人民、社会等内在关联,既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现代性的核心表征,还体现出与西方美学和现代性的异质性特征,是对传统“文化政治”美学主题的拓展,具有鲜明的现代性创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