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赠地大学与美国农业的发展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8-14

    摘要:美国农村社会学的学科基础建立在赠地大学体系之上,而农业社会学的诞生与发展又深嵌于农村社会学的学科脉络中。本文以赠地大学为切入点,通过梳理学科发展史,重新审视美国农业社会学的兴起与发展。赠地大学早期的农业公共实践催生了农村社会学,但农村社会学却由于制度上对赠地大学的依附,逐渐偏离了公共性初衷。为了应对学科危机,农业社会学于20世纪70年代末应运而生,以“社会学的想象冶重新勾连起现实问题与知识生产。可见,“公共性冶是农村社会学以及农业社会学学科发展的关键动力之一。面对新时代的挑战,本文认为,以新姿态重返农村社区,找回公共意识,将成为美国农业社会学发展的潜在出路。而中国农业社会学的学科建设也应借鉴这一学术脉络,展开一场有机公共社会学的探索实践。

  • 历史对历史政治学的镜鉴

    分类: 政治学 >> 政治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04-17 合作期刊: 《中国政治学》

    摘要:我期待一种既有史识又有史德,同时又能提供史鉴的政治学学派能在中国发扬光大。

  • 乡土重建:美国早期农业农村中的教会传统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8-14

    摘要:“进步时代冶的美国农村正在经历一场总体性的危机,美国早期的农业农村社会学也是在这个时候兴起的。不同于城市的“拥堵冶,乡村问题的前提条件是“孤立冶。当时对乡村问题的研究大致分为两个流派,即“乡村主义冶和“乡镇主义冶,乡村主义认为乡村是一个自足的社会系统,而乡镇主义认为乡村和城市在本质上是一体的,两者之间通过市镇和接近于县城的小城市联结。与此同时,乡村教会也遇到了特定的危机,此时的乡村教会已经不能满足于抚慰人们心灵的传统功能,必须发展出新的形式和功能才能满足新时代的要求。牧师在其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牧师就是一个扎根在乡村中的社会学者,他需要调查社区需求、激励产业发展、维护共同体利益。而“社区制图冶则是一种“认定乡村社会冶的社会学方法,致力于从社会组织方面画出乡村区域的图形,并寻求何为这个区域团结的主要因素。通过基督教乡村运动,早期美国农业农村社会学的思想也传播到了中国,燕京、金陵、齐鲁等教会大学都积极投身于农业推广和社区改造,并且结合中国本土特点,发展出了一些适合中国社会的本土化理论和方法。

  • 设计研究的视野与路径探讨

    分类: 艺术学 >> 设计艺术学 提交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社会是设计实践的来源,同时也是设计的产物,两者关系密不可分,设计研究中不可避免地需要重视设计的社会属性。本文简要概括现代设计研究中对设计与社会关系的理解,列举了对设计研究具有启发作用的代表性社会学理论,介绍了近年来有学者提出的设计社会学概念,以及几种强调设计的社会批判性、反思性、创新性的设计类型,尝试初步探讨设计研究中社会学视野与方法的价值及可行性路径。

  • 农业的美国传统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8-14

    摘要:因应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农业转型道路,形成了农业社会学的国别传统。在美国农业社会学的源头,教会、政府和大学是三种重要的影响力量。本组专题的三篇论文从历史的角度对形塑美国农业社会学品格的三种因素进行了回顾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概括了美国农业社会学的突出特点,即综合性、学科交叉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式现代化和乡村振兴背景下,深入研究他国的农业社会学传统,有助于我国农业社会学的学科建设和能力提升。

  • 历史的知识来源与历史政治学的发展方向

    分类: 政治学 >> 政治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04-17 合作期刊: 《中国政治学》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反思历史社会学知识合法性的来源和基础,寻找历史社会学家群像的共性和差异。在此基础上,对社会科学研究历史转向趋势下历史政治学的发展方向做出讨论。

  • 短视频对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影响及对策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工作 提交时间: 2024-07-18

    摘要:从新童年社会学视角出发,基于童年是一种社会结构要素、童年是社会建构的以及儿童是能动的社会行动者三个基本观点,探究和分析短视频对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影响以及社会化困境的原因。研究发现,短视频对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有积极影响,即弥补教育差距、反哺长辈,增强儿童主体性、建构自身文化,解放儿童个性、实现自我;也有消极影响,即儿童过度成人化、碎片式的社会化以及人际关系虚拟化。短视频对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带来消极影响的原因主要是低质量短视频的涌现、家庭教育的缺位以及学校教育方式存在不足。引导留守儿童合理使用短视频,需要加强家庭教育,改善学校教育,净化短视频生态环境。

  • 高清海对社会发展理论的学术贡献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9-04 合作期刊: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摘要:高清海在国内首先提出中国需要自己的社会发展理论,开启了国内学术界研究社会发展理论的先河。他提出了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人的发展的论断,并以此为核心,形成了以人的发展和人的自我实现与自我完成的社会发展哲学思想,为深化社会发展理论研究提供了马克思主义人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的理论基础。他推动了国内学术界对社会发展理论的研究,带动了他的弟子们形成了国内较有影响的社会发展理论研究的吉大学派和团队,把社会发展理论研究拓展和深化到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以及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与文化发展、社会发展质量与社会新阶层、社会发展与中国模式等领域,产生了一批有较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形成了关于中国社会发展的本土主义、多元主义、人本主义与和谐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

  • 政府机构与美国早期农业农村的兴起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8-14

    摘要:农业农村社会学是美国社会学中较早兴起的分支学科,其兴起过程离不开政府机构的支持。本文考察了美国内战时期农业部的成立及其科学化风格,进步主义时期“乡村生活委员会冶与农业农村社会学的诞生,以及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农场人口和农村生活处冶的专业化领导与知识生产,分析了美国政府机构对早期农业农村社会学兴起的重要意义。研究指出,美国政府在内战时期开始干预农业农村事务,初期形成了科学化和专业化的施政风格,由专家学者担任部门机构负责人,此后广泛与各院校开展合作协议,培养农业农村社会学的师资力量,拓展农业农村社会学的研究主题,开展农业农村的服务活动,不仅促进了早期农业农村社会学的发展,也为政府制定公共政策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数据。

  • 中国的知识积累与遗忘(1980—2022)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5-08 合作期刊: 《社会学研究》

    摘要:知识是怎样变迁的?它受哪些因素的影响?本文以恢复重建以来的中国社会学为个案,分别考察了从1980年至2022年的形式性与实质性知识变迁,发现中国社会学的知识变迁在形式上体现为扇形伸缩,遵循“少数定律”在增长繁荣期和增长式微期之间更替,并受到国家建构进程的直接影响;实质性知识变迁在分支领域内体现为知识积累,在学科整体上体现为知识遗忘,这既发生在中国社会学家的代际转换中,也发生在学科本身的碎片化脉络里。

  • 政党政治学不是政党——论其作为政党治国研究的学科性质

    分类: 政治学 >> 中外政治制度 提交时间: 2024-08-14

    摘要:自20世纪初俄国学者奥斯特罗果尔斯基出版有关政党的专著以来,学界一般认为政党政治学就此而正式产生。然而这门学问发展至今仍然是碎片化的,没有一个中心主题,学科性质和身份不明,其研究意义也让人十分困惑。造成这个局面的原因在于,学界长期以来一直把对政党的社会学研究(政党社会学)误认为是对政党的政治学研究(政党政治学),而忘却了政治学这个本源。大多数政党研究都遵循社会学即社会科学的研究套路,以寻求所谓的社会规律为研究目的,而忘记了比社会学历史悠久得多的政治学,其根本目的在于找到使政治共同体所有成员都过上幸福生活或者说实现良治的途径。政党政治学本应是对政党的政治学研究,所以应当回归政治学的本源,以如何实现良治为研究目标。由于政党本来就是追求执政和治国的一种组织,在政党广为普及且普遍掌握国家政权的时代,对政党的政治学研究应该是去搞清楚政党给国家治理带来了什么变化,国家治理到底是如何进行的,结果如何,原因何在,由此才能找到在这个时代实现国家良治的出路。一句话,政党政治学应该是政党治国研究。在明确了研究主题之后,政党政治学的研究框架也应该重新设计,有必要从政党治国的体系、能力、成效和改进几个方面来开展研究。至此,政党政治学作为一门学问就首次具有了突出的中心主题、明确的学科身份和重要的研究意义。在提倡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形势下,如此厘定政党政治学的学科性质,应当算是作出了一份实际的贡献。

  • 跨学科,但要划边界; 做历史,但要讲理论

    分类: 政治学 >> 政治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04-17 合作期刊: 《中国政治学》

    摘要:历史取向的社会科学研究不等于社会史研究,更不从属于某一个学科,而是主张一切社会研究皆应具有历史维度的跨学科研究,强调基于时间序列的叙事以及时间的铺展对事件的影响。然而,如何切实地从事历史取向的社会科学研究,而不是抛开社会科学的知识累计去从事历史研究,却需要我们与社会科学中的重要理论和方法展开认真的对话,尤其要避免以本土化为名排斥西方理论。

  • 中国古代鱼鳞图册多元化主体跨学科研究评析 ——基于档案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科学学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视角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档案学 提交时间: 2024-09-18

    摘要: 鱼鳞图册自宋朝产生以来一直作为官方地籍管理的主流制度延续至清朝。且其内涵伴随国家政权的更迭不断变化、丰富,产生的相关籍册数量巨大,遗存至今的数目也相当可观。鱼鳞图册问题涉及多个学术领域,相关研究也比较成熟。聚焦档案学、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共四个学术领域关于鱼鳞图册的研究成果,通过对不同学科的作者主体、研究内容及价值取向、研究范式等进行多角度对比分析,总结各个领域对于鱼鳞图册研究的异同,既对该问题的研究进行总结,更以此为典型,发现一些跨学科事物学术研究的规律,同时与明清制度史等研究相佐证,多学科对于鱼鳞图册的共研使得其价值得到了全面的展现并说明。此外,以鱼鳞图册为媒,说明档案学、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具有较强的学科渗透性、包容性。

  •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北美政治中的应用

    分类: 政治学 >> 政治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04-19 合作期刊: 《中国政治学》

    摘要:本文介绍了当代北美政治社会学界的一些学者如何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资源出发, 推进对于国家、 政党、 政体、 国际关系这四个政治社会学的核心议题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并与主流研究范式展开对话的。 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内在张力和当代北美政治社会学界的主流学术共识, 共同塑造了马克思主义分析路径的多元特色。

  • 什么是历史政治学?

    分类: 政治学 >> 政治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04-10 合作期刊: 《中国政治学》

    摘要:中外政治学都在寻找新出路,因为在世界范围内流行的基于理性人假设的 “政治科学”已经不能解释、不能回答西方国家和非西方国家的难题,当然更不能解释中国的政治发展。中国历史的政治史、国家史特性意味着,历史不但是历史学研究范畴,也是政治学的研究对象,这种统一的研究路径就是历史政治学。不同于历史社会学,历史政治学不仅具有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更重要的是其本体论价值,回答的是各国政治价值、政治制度以及政治行为是怎么来的,为我们理解当下中国政治与历史上的政治的关联性提供了清晰的解释。历史政治学连接着中国历史与政治科学、世界历史与政治科学,是政治学学科的交汇区和知识增长点。历史政治学不但具有历史社会学的发现理论、检验理论的学术功能,还有历史社会学没有的政治价值即功能主义分析。

  • 时间性、时空与结构运动——历史的元理论探新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5-15

    摘要:在历史社会学“时序-结构”的叙事视野中,时空是承接事件、行动者以及它们的一阶转喻逻辑——“结构”等社会科学中基本分析单位之间关系的重要范畴和界限。本文通过对诸多历史社会学本体论(时间性)的理论和文本的元理论反思,参照休厄尔对时间性的概念化模式,以类型学的方式概念化了三种时间性,并分析了这三种时间性背后的结构承诺和结构在时空范畴中的运动形式。本文意在对历史社会学的元理论进行探新,以期能够引起学界学人对社会科学的理论和实践中时间性与“结构运动”这一预设的更多思考。

  • 什么是历史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4-10 合作期刊: 《中国政治学》

    摘要:本文指出目前国内学界对历史社会学这一学科存在一些常见的理解上的误区。文章旨在说明,历史社会学不只研究久远的过去,不一定要建立在第一手材料基础之上,其目的不是弘扬民族文化,也不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学的分支。历史社会学的核心问题意识围绕着工业资本主义和民族国家的兴起及其后果展开; 而将历史学的时间序列叙事和社会学的结构/机制叙事进行结合从而获得更为优化的经验叙事方法则是历史社会学区别于其他社会科学学科的关键所在。

  • “社会思想史模式”与“结构模式”——中国社会理论概念化模式刍议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5-22

    摘要:中国社会理论和概念的生产运动并不缺乏内容,缺乏的是对理论和概念生产模式的反思。在批判以语用学对概念化模式进行分类的同时,本文主张中国社会理论概念化模式的元理论工程应考虑“历史/民族-规范”这一社会学本土化中的特殊张力,并提出了“社会思想史模式-结构模式”的二分法。前者源于学人对学术主体性和民族性的追求,借由历史文本和社会思想发展其理论,根据理论解释对象的不同,分为“以史解今”和“以史喻世”两种类型;而后者则源于学人对学科规范性的追求,主要通过对当今社会结构的抽象而发展其理论,根据是否需要援引外来理论支持自身作为一种规范理论的合法性,分为“原创”和“借鉴”两种类型。本文在阐明不同概念化模式的“利害关系”后,分析了这两种模式的不同类型产出的理论在合法性和影响力上的差异。文中对中国社会理论的元理论探讨,仅供学人反思,并对其他对这场知识运动的审视提供有益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