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民族学 >>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提交时间: 2024-11-27 合作期刊: 《内蒙古社会科学》
摘要:把内蒙古打造成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是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积极服务和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全面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深化区域合作交流,着力打造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战略支点,加快构建联通内外、辐射周边、资源集聚集散、要素融汇融通的全域开放平台,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内蒙古建设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仍然面临着基础设施的堵点和卡点亟待解决、循环流通功能尚未充分发挥、协调运行机制仍需健全、产业结构有待加快优化等问题与挑战。要建设好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内蒙古应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统筹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加快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档案学 分类: 民族学 >>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提交时间: 2024-11-25
摘要:档案在塑造和传承中华民族文化认同中发挥重要作用。结合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对档案工作的指示精神,从档案学的视角出发,探索档案与祖国认同的深层关联,回顾了不同历史时期档案见证下的祖国认同历程,从古代史书档案到近代档案,再到现代档案,展现了人民对祖国的深厚情感和坚定信仰。指出档案在历史传承中构建民族集体记忆、传承民族文化、培育民族认同、助力历史教育等方面所体现的核心价值。强调档案对于加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团结和国家稳定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档案学 分类: 民族学 >>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提交时间: 2024-11-13
摘要:科技的飞跃促进了新质生产力的崛起,深刻变革了档案管理领域,尤其对民族高校档案管理带来了深远影响。民族高校在新质生产力驱动下积极构建高效、智能、服务导向的档案管理体系,同时面临文化遗产保护、学术研究与文化传承等挑战与机遇。通过分析档案管理三大核心变革:纸质档案向电子档案的转型,档案分类与检索智能化,管理流程优化与重构。提出了构建云档案管理平台、利用大数据深度挖掘档案价值、引入AI智能分类检索及强化信息安全等赋能创新发展策略,为民族高校档案管理提供前瞻性、实用性的参考与借鉴。
分类: 民族学 >>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分类: 教育学 >> 高等教育学 提交时间: 2024-11-13
摘要:在全球化浪潮中,民族院校致力于培育民族人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作为核心教材,对学生教育具有深远影响。通过综合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探讨其在民族院校教育中的多维应用,涵盖理论、情感、实践教育及课程构建、社会服务等方面。研究表明,《概论》有效促进了知识传授、情感认同、价值观塑造及能力培养。然而,面对文化差异、多元价值观、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个性化需求及教育国际化等挑战,建议民族院校强化师资建设、文化交流、价值观引导及就业指导,以充分发挥《概论》作用,培养具备深厚民族认同与国家意识的杰出人才。
分类: 民族学 >>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提交时间: 2024-11-06
摘要: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要求“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高校是推进青年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关键场域,加强青年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育人的使命任务。客观审视当前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存在的现实梗阻,突出表现在教育主体的协同育人合力有待加强,教育话语通俗化转化不足,教育方法载体整合有待提升和教育保障支撑优化滞后。立足于新时代大学生学习生活特点和认知接受规律,努力从教育内容呈现的生活化、教育主体施教的分众化、教育全过程的链条化和教育方法建构的立体化等“四化同频共振”方式建构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分类: 民族学 >>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提交时间: 2024-11-06 合作期刊: 《民族论坛》
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总基调和主旋律,为推动民族信任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现实背景。民族信任作为衡量民族关系的重要指标,其研究进展直接影响着民族学等学科体系、话语体系、知识体系的本土化构建。通过概述国内外民族信任概念、心理机制、培育措施等关键理论成果,尝试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民族信任的概念内涵构成和心理机制新框架。新概念框架包含“熟人 - 陌生关系”和“人际 - 群际自我归类”两个维度,新心理机制遵循“共同内群体—人际信任—群际信任—共同内群体”的积极循环逻辑,包含“去范畴化”“突显范畴化”和“重新范畴化”转换策略,体现出“人际信任—群际信任”的良性互动以及内外身份的相互转化过程。以新概念和心理机制框架的视野,提出民族信任研究的未来发展思路,以期进一步推动该领域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和构建中国民族学等学科的自主知识体系。
分类: 民族学 >>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提交时间: 2024-11-05 合作期刊: 《民族论坛》
摘要:在唯物史观的视域中,世界历史是各民族、各国家在普遍交往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人类共同体历史。民族共同体的建构从属于“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进程,它既要求尊重各民族差异性的文明特质,又要始终保持面向人类社会的开放性融通,这种差异性与共同性的结合,有利于更广泛且深层次的民族认同与社会建构。马克思立足于“人类社会”的世界历史视野及其哲学人类学性质,既历史地走出了“农民的民族”状态,也超越了“资产阶级民族”及其狭隘的民族国家观,通过促进人类真正的普遍交往从而形成了具有更高共同性水平的“世界历史性民族”及其人类共同体。这一面向现实世界保持开放的哲学理论,为当今社会背景下的人类共同体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分类: 民族学 >>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提交时间: 2024-11-05 合作期刊: 《民族论坛》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统一体现在运行机理、理论渊源、历史脉络和实践路径四个维度上。从运行机理来看,中国式现代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物质与精神基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则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成和拓展提供内生聚合能量。从理论渊源来看,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现代化与共同体思想作为根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发展与共同体思想作为魂脉,实现了中国式现代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层交汇融合。从历史过程来看,中国式现代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享相同的时代背景、社会条件、文化背景等,在同一历史进程下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态势。从实践要求来看,中国式现代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的深入而发生更为紧密的关系。因此,要以“五个坚持”为指导,坚持中国式现代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领导力量、正确道路、价值基础、动力源泉与意志品质。
分类: 民族学 >>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提交时间: 2024-11-05 合作期刊: 《民族论坛》
摘要:物质利益难以公平分享、不同文化难以彼此互赏是导致人类难以和平相处的重要原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从结构的角度阐释了“多元”融汇成“一体”,从建设的角度突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综合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内含共同体的格局视角、文明的动力视角。格局大,结局才会好;文明昌,动力才会足。从格局角度、动力角度深刻认知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才能更好地把握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
分类: 民族学 >>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提交时间: 2024-10-30 合作期刊: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大历史观是做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应有的理论视野,以大历史观考察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百年历史,毛泽东当之无愧是奠基者、引领者。他领导各民族共同缔造新中国,使各民族“开始团结成为友爱合作的大家庭”;领导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大力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明确民族平等团结,各民族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等处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根本制度基础和根本原则遵循。以史为鉴,新时代建设更加牢不可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需要做到“三个相统一”,即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守正与创新相统一,坚持以中国共产党领导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与以人民为中心相统一,坚持中华民族历史方位与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目标定位相统一。
分类: 民族学 >>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提交时间: 2024-10-11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推动民族地区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和关键环节。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所具有的社会属性、经济属性、文化属性和生态属性决定了其能够在乡村振兴伟大工程中发挥效能、施展作为。以此为理论依据,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赋能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多维价值主要体现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产业效益、人力资本效益、文化效益、生态效益和治理效益有助于推动民族地区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在具体实践中,应在做好相关顶层设计的基础上,聚焦现实推广过程中存在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乡村产业发展、社会治理和文化繁荣的有机结合为工作切口,依托高校智库作用的发挥和在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凝心聚力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赋能乡村振兴工作落地见效,为民族地区乡村全面振兴贡献强大语言之力。
分类: 民族学 >>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提交时间: 2024-09-05 合作期刊: 《民族学论丛》
摘要:统一性是中华文明的突出特征,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文献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历史资源,回族文献中蕴含着丰富的伊儒会通、爱国爱教、忠君爱国、谨遵国制、民族交融等理念,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中贡献出独特的文献价值。本文通过对碑刻、典籍、家谱,报刊等回族文献的四个重要部分的论述,尝试分析回族文献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具有的历史资源价值。
分类: 民族学 >>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提交时间: 2024-09-05 合作期刊: 《民族学论丛》
摘要:西北地区出土的契约文书对缔约双方的违约行为有着详细且明确的惩罚规定,其目的不仅在于保护参与者的权利和义务,更是为了保证契约的有效性。佉卢文、吐著文、回鹘文、西夏文、蒙古文五种古代少数民族文字契约。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借贷契约对违约纳罚的相关规定,为进一步深化丝路东段民族史、法律史、社会经济史相关研究提供了丰富素材,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西北地区不同民族的法律、社会、经济状况。
分类: 民族学 >>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提交时间: 2024-09-05 合作期刊: 《民族学论丛》
摘要:民族理论大众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合推进,既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开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略径的必然选择。从理论逻辑来看,民族理论大众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内容、实践、主体维度高度契合:从历史实践来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念始终伴随着民族理论大众化的推进,并围绕着各个时期的历史主题呈现出感知性认同、理想性认同,价值性认同的内容侧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民族理论大众化需要从内容纳新、主体标明、场域延展、话语构建四个方面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聚焦,推动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巩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阵地。
分类: 民族学 >>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提交时间: 2024-09-05 合作期刊: 《民族学论丛》
摘要: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民族议题在国际传播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力。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迈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中国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国际與论环境。一些西方霸权主义国家及其媒体通过操织民族议题,企图遏制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构建融通中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与叙事体系,对展现真实、主体、全面的中华民族形象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中华民族共同体"对外话语叙事体系的构建与优化,首先应从深刻理解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对外话语叙事体系面临的难题入手;其次从元话语理论出发,厘清“中华民族共同体”对外话语叙事体系构建的逻辑向度;最后从叙事主体、叙事内容、叙事视角、叙事策略四个维度出发,探察“中华民族共同体"对外话语叙事体系的优化路径。
分类: 民族学 >>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分类: 民族学 >>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提交时间: 2024-08-07
摘要:随着我国互联网新媒体的发展和普及,新媒体已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新型社会空间,其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领域的作用日益突出。本文基于我国新媒体发展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语境,对新--旧媒体的运营特点和功能进行比较,讨论新媒体对培育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带来的多面而复杂的影响,思考在新媒体语境下如何加强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分类: 民族学 >>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分类: 民族学 >> 中国少数民族艺术 提交时间: 2024-07-29
摘要:作为民族学的分支学科,影视人类学在不同时期的理论与影片创作实践始终与其母体学科民族学命运、中国社会文化的变迁,以及中国经济发展动态紧密相连。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纪录电影》(1957-1980年)到最近的《中国节日影像志》(2010—)等国家主导的重大项目,体现着影视人类学与国家重大民族和文化政策之间的紧密互动。本文认为,在新时代,影视人类学应该传承优良传统,立足于自身学科优势,从影像叙述民族团结的共时的自在维度、共时的自觉维度和历时维度,记录、呈现、阐释、传播和保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相互间兄弟般关系的历史与现实,并以此研究和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分类: 其他 >> 其他 分类: 民族学 >>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提交时间: 2024-06-06
摘要: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而推进共同富裕的重点和难点在民族地区。以民族地区作为区域单元审视发现:乡村振兴是共同富裕实现的必由之路,实现共同富裕是乡村振兴的终极目标,两者双向互促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实践之中。在当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促进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的叠加关键期,培育发挥民族地区内生发展能力,可以形成区域发展多重合力,助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新时代积极推动培育以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为核心的复合型内生发展能力,是激发民族地区内生增力效能,促动民族地区耦合发展,推进民族地区乡村全面振兴与共同富裕目标协同发展的可行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