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分类: 社会学 >> 民俗学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分类: 教育学 >> 课程与教学论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教育经济与管理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9-14
摘要:全球化与多元文化并存的现代社会中,种族歧视与文化偏见依然广泛存在,严重影响少数族裔的社会融入与发展。以加拿大华人群体为例,职场、教育及住房等关键领域中系统性歧视问题凸显,背后的原因涵盖文化差异、种族偏见、社会结构不公与历史政策等多层次因素。通过多元文化教育的推行、完善反歧视法律、强化社区支持,以及调整舆论与经济政策等措施,能够从制度层面消除歧视现象,保障华人群体的合法权益,促进其社会融入。这些系统性变革不仅有助于减少歧视,更为实现社会公平与和谐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提交时间: 2024-09-12 合作期刊: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努力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是目前及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对外传播工作的重中之重。而要提高国际影响力就要打破世界文化舞台上的“西方中心主义”,为中华文化的对外交流与传播创造有利条件。在这个问题上,著名美籍华人作曲家周文中倡导并践行的东西方文化“汇流”理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首先,传统与现代的汇流推动东西融合、古今一体,促进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其次,经验与情感的汇流可以增进认知,建立好感,营造顺畅、有利的传播环境。最后,本土与国际的汇流有助于培养重视艺术传统、具备国际视野、贯通中西的艺术接班人。据此,以周文中为代表的华人艺术家借助中西方在“知识上”和“情感上”的共通之处,破除了“西方中心主义”并为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出去"创造了条件。其有益经验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共同发展及当代中华文化对外传播提供了借鉴。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提交时间: 2024-09-12
摘要: 糌粑的食物属性与非遗饮食文化活态传承的发展研究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分类: 综合学科 >> 综合学科 提交时间: 2024-09-11
摘要:中国古代旗帜文化深受诸多传统文化因素的影响,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五行学说对古代旗帜的颜色和数量构成以及设置的时间和方位等有显著的影响。专制等级制度的渗透使得旗帜具有极强的政治属性,成为标识身份、区分等级的重要器具。周代礼制和儒家经典的持续作用使得传统旗帜表现出耀眼的历史继承性。以神灵观念为基础的祥瑞文化、宗教灵祇和方术迷信也与古代旗帜建立了密切的关联。这四者共同塑造了中国古代旗帜丰富多彩的文化内蕴。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提交时间: 2024-09-11 合作期刊: 《邯郸学院学报》
摘要:新近邯郸学院举办“新时代赵文化的使命与担当”学术研讨会,提交大会的论文,涉及政治制度、军事地理、民族交融、荀子思想、文献考证等领域,发现新资料,运用新方法,提出新认识,取得丰硕成果,反映出新时代赵文化研究大有可为。新时代赵文化研究大有可为,不仅赵文化研究领域广阔,传世文献为赵文化研究奠定深厚基础,出土文献为赵文化研究提供新鲜资料,赵文化研究成果积累丰厚,搭建赵文化研究交流的优质平台,赵文化研究仍大有发展空间,已形成有利于赵文化研究发展的客观条件;同时充分发挥学者们的主观能动性,扬长避短,各显其能,大有可为的新时代赵文化研究,一定会大有作为,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提交时间: 2024-09-10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1990年,木霁弘等当代学者在继承茶马贸易的历史内核、挖掘地方风俗和史料的基础上,在“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等概念的刺激和启发下,本着学术自觉的意识,提出了“茶马古道”学术概念。这一中国内生的原创性学术概念是对原有“茶马贸易”或“茶马互市”概念的革命,主要体现在概念涵盖的时间和空间范围的扩大、所涉学科和研究视域的拓展、研究议题从国内民族问题到国际性议题的延伸、从单一的学术价值向多维价值的迁移以及从历史文献研究到文化遗产研究的转向等五个方面。“茶马古道”概念具有国际学术影响力,是中国当代学者学术创造能力的体现,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典型例证。但在学术话语转型中,该概念存在语义场过于丰富和多元、地方本位主义和学术边缘化以及强势话语遮蔽所带来的失语等问题。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提交时间: 2024-09-10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中国乡村文化场景与文化空间正在经历深刻的转型。为揭示该转型的内在机制及其对乡村振兴的文化路径影响,构建一个前瞻性分析框架至关重要。该框架围绕乡村文化场景三个核心系统即群落系统、价值系统和符号系统展开。群落系统是乡村生活的基本单元,对乡村社会进程具有显著影响力。地方群落系统孕育的社会文化主体性,对县域现代化起到了关键作用。在现代社会中,价值系统和符号系统的作用日益凸显。以徽州地区为例,乡村文化场景嬗变与行为组织形态之间展现出同构性,场景的营建者和使用者成为变革的主体,嬗变主题围绕聚落日常生活和土地利用所构成的乡土风俗与习惯,而嬗变成果则通过乡土行为模式得以体现和传承。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提交时间: 2024-09-06 合作期刊: 《商展经济》
摘要:红色主题展馆作为铸牢文化自信、弘扬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政治教育价值、经济发展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在新的社会发展环境下,红色文化展馆不断涌现,不仅为各地区域历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带来良好的经济文化效益,还极大地激发了大众的情感共鸣和文化记忆,使得红色文化和精神深入人心。立足红色主题展馆的内涵和时代价值,本文提出了新时代红色主题展馆的发展策略:立足红色资源,策划陈列展览;深耕文化市场,举办教育活动;坚持技术赋能,打造沉浸体验;强化内容创作,进行短视频传播,旨在进一步挖掘红色主题展馆的深刻内涵和独特魅力,赓续红色文化传承。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提交时间: 2024-09-05
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此,本文探讨中华文明标识体系的内涵特征与构建路径,旨在响应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推进提供文化支撑。文章从连续性、创新性、包容性、统一性与和平性等五个方面阐释中华文明标识体系的内涵特征,以打造地理标识体系、精神标识体系、文化遗产标识体系和生态标识体系研究了中华文明标识体系的构建路径。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提交时间: 2024-09-04 合作期刊: 《临沂大学学报》
摘要: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过程中,毛泽东非常重视文化建设,对文化建设的内涵、战略地位进行了系统阐释,为文化现代化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提供了灵魂指导,树立了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思想政治教育是生命线,意识形态建设是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毛泽东关于文化建设的理论阐述和实践探索,对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的文化发展繁荣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提交时间: 2024-09-04 合作期刊: 《临沂大学学报》
摘要:19世纪全球性的“拯救儿童运动”针对的是因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导致的孤儿、流浪儿和不守法纪儿童问题,拯救儿童的思想涵盖了儿童生活的物质和精神层面。儿童的成长需要呵护,其越轨行为也应受到惩戒。“拯救儿童运动”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将个人经历或机构活动编辑成册留存后世,成为“拯救儿童运动”的最早书写者。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及以后,安东尼·普拉特《儿童拯救者》一书的出版,引发了学界对“拯救儿童运动”主体、动机和方式等问题的广泛讨论。七八十年代以后,“拯救儿童运动”研究进一步细化和深化,与之有关的各类活动相继成为研究主题并取得了丰硕成果。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的低龄化趋势使更多的研究者聚焦青少年法庭的功用问题。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提交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在数字经济与传统文化兴盛并存的新时期,传统文化与数字技术的结合成为学术研究及实践的新方向。首先以“互动功能”为特色的前台功能和以“数据一体化”为重点后台功能为核心进行数据库平台建设顺应了数字经济的发展,其次解说词是形象化的数据,从画面、语言、逻辑和受众方面进行解说词拟订能转化数据库的成果。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广东省悦城龙母祖庙“三雕两塑一壁画”的保护和相关旅游产业面临诸多挑战,同时也迎来极大机遇。数字经济改变了传统的旅游方式,数据库建设和解说词拟订是促进乡村旅游振兴的有效措施。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提交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广东青年研究》
摘要:澳门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文化新定位,要求澳门青年社团必须做好对青年群体文化价值的传承。要全面整合澳门的文化传承资源,设计不同的主题品牌活动,用青年喜闻乐见的形式,尤其是网络形式进行文化传播。组织及倡导社团志愿活动,培养青年的归属感及责任文化,形成独特的青年社团文化传统,以社团文化的价值性功能及工具性功能去凝聚、引导与服务青年。同时,澳门青年社团需要不断地提升其对青年群体的代表性,以专业化服务来增强青年社团对青年群体的吸引力;以标志性品牌活动与代表性人物,来提高青年社团的社会知名度。强化青年社团的内部治理及自律,塑造青年社团的社会公信力,从而全面地增强青年社团的社会影响力。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提交时间: 2024-09-02 合作期刊: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摘要:文章追溯了茶人精神的历史脉络,揭示其在不同历史阶段所呈现的思想风貌与精神追求。在结合当代茶人的鲜明特质与茶产业发展实际的基础上,文章对新时代茶人精神进行了较为细致的阐释。通过综合运用文献分析与历史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文章揭示了茶人精神的时代性与历史传承性的双重特征。文章提出,新时代的茶人精神,以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实干本色为基石,追求精益求精、卓越非凡的工匠情怀,以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开拓胆识为动力,同时秉持团结协作、和谐共融的包容心态,坚守清正廉洁、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这一精神的传承与发扬,对于推动茶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促进茶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加强社会廉政文化建设等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提交时间: 2024-09-02 合作期刊: 《前线》
摘要:数字中国建设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数字文化建设是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文化突破了传统文化“点到点”的单向度发展形态,以其技术性、开放性、交互性等时代特征,助推新时代文化创新发展。发展数字文化是我国提升应对数字全球化挑战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实践中要紧抓全面阐释中华文明突出特性、注重文化生产的人民性、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等关键点。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提交时间: 2024-09-02 合作期刊: 《前线》
摘要:文艺精品标志着一个时代文艺的高度和水平,也是该时代社会生活与精神的写照。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深刻理解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理论内涵与重大意义,充分认识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文艺精品对于担负新的文化使命的独特价值。文艺精品的涌现是文化繁荣的标志,能够为建设文化强国注入现实力量、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开拓广阔天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新的文化使命引领新时代文艺工作,奋力推动新时代文艺繁荣发展,要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提交时间: 2024-09-02 合作期刊: 《东南学术》
摘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可忽视文化现代化的重大命题,而文化现代化无法回避文化主体性的体认与构建。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文化主体性的内涵解析要立足“文化与人”和“文化自身”的双重维度。当下文化主体性建设的必然逻辑必须考察主体性发展的历史情境、实践吁求及其未来图景。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进程中构建文化主体性,必须抓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的历史大机遇,在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的前提下把握文化主体性建设的正确方向,在坚持“第二个结合”中探寻文化主体性建设的理论智慧,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目标取向中激发文化主体性建设的内在动力,在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大势下创新文化主体性建设的实践方式。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提交时间: 2024-09-02 合作期刊: 《东南学术》
摘要:随着生成式AI技术的持续进步,人文研究的数字人文范式正在向“AI人文”转型。传统的数字人文通过技术手段,成功将人文文献转化为数字化和数据化的形式,实现了对文献的高效处理与利用。AI人文不仅是数字人文的升级版,更有望实现AI4R(AIforresearch),推进人文信息分析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具有知识生产的潜能。生成式AI实现了人类经验的向量化,通过模式识别、信息重组、预测推断和语言生成技术等,具有了辅助参与知识体系建构、提供趋势预测和决策参考的重要功能。不过,目前AI人文的基本方式还是人机交互辅助生成,仍是“需要人的AI”,人依然处于中心性、支配性和主导性地位。同时,“拥有AI的人文”也亟待应对算法黑箱、算法偏见、AI幻觉,以及可能的AI自我意识的觉醒等问题。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提交时间: 2024-08-31
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基于此,本文深入探讨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新型文化业态的形成机理、应然类型与实践形态,旨在响应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推动文化领域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文章首先阐释了新型文化业态的内部赋能和外部驱动机理,随后总结提炼了包括内容型、传播型、融合型和技术型在内的新型文化业态的主要类型。最后,对政府推动、创意引领、产业链延伸和产学研用协同等新型文化业态的四种实践样态进行了探讨研究。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分类: 考古学 >> 考古学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专门史 提交时间: 2024-08-30
摘要:通过对两件出土头饰——隋炀帝萧皇后及唐河东县君裴氏“冠饰”的考察,有关隋唐时期女子礼服头饰形制方面的诸多问题取得了新的认识。不过,现有研究对礼服头饰的定名却仍有待商榷。鉴于此,文章通过梳理文献和文物,对相关问题进行了重新考证。指出唐人当依前代制度将后妃命妇礼服头饰归属“首饰”而不名之曰“冠”;同时,“首饰”又是皇后、皇太子妃礼服首饰的专称,内外命妇首饰则仅称“花钗”;礼服首饰中的花枝形饰物则应称“花”“花钿”或“花钗”而非“花树”;并对“花钿”与“钿”的解读进行了补正。文章同时还简要分析了礼服首饰流变背后的相关礼制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