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劳动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11-13 合作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摘要:基于2009-2021年上市公司数据,以企业数字技术创新为切入点,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在微观层面考察数字技术创新对企业就业的影响效应及其内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技术创新显著促进了企业就业水平提升,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生产规模扩大效应、盈利能力提升效应及创新能力增强效应发挥对企业就业的促进作用。数字技术创新的就业促进效应在成长期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及低互联网发展水平地区企业更明显。
分类: 法学 >> 民商法学 提交时间: 2024-11-12
摘要:201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10条首次规定:“处理民事纠纷,应当依照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可以适用习惯,但是不得违背公序良俗。”该条文承认了习惯作为我国民商法一般性法律渊源的地位,赋予其作为正式裁判依据的资格。从立法层面审视,习惯在民商事领域的法源地位已不容置疑。然而,如何在司法实践中恰当地运用习惯,却成为当前司法领域亟待深入探讨的重要议题。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比2013-2017年和2018-2022这两个五年期间的情况,从习惯作为一般法源的总体作用以及民事、商事两个领域深入剖析第10条对民商事司法审判产生的具体影响,从而更准确地评估习惯作为一般法源在司法实践中的实效,为今后的司法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国民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11-12 合作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摘要:数字经济和环境绩效协同发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基于2013-2020年中国30个省级地区的面板数据,引入耦合协调模型考察中国数字经济与环境绩效的协调水平,并借助Dagum基尼系数探析二者耦合协调度的区域差异及演进趋势,进而构建PVAR模型对二者互动关系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中国数字经济与环境绩效耦合协调度在2013-2020年间稳步上升,存在区域差异,但差异逐年缩小,区域间差异是耦合协调度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互动关系上,东部地区数字经济与环境绩效互动良好;而在全国范围及中部地区,环境绩效对数字经济的推动作用不明显;在西部地区,数字经济对环境绩效的提升作用也有待提高。研究结论为利用数字经济与环境绩效互动关系实现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提供了参考。
分类: 法学 >> 刑法学 提交时间: 2024-11-12
摘要:电信诈骗犯罪中关于供卡后截款行为的定性,存在盗窃罪、诈骗罪、侵占罪及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等观点。通过实践考察,明确占有内涵及非法占有目的对于准确界定供卡后截款行为性质至关重要。依据占有二重性说,上游用卡人作为卡内资金的占有人,其占有满足占有的事实与规范要素。行为人供卡后产生非法占有目的截款的,改变了卡内资金的占有,应认定为盗窃罪。至于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其成立须基于本犯的意思而非基于非法占有目的,否则即使在客观上转移了犯罪所得,仍不应以该罪论处。行为人供卡前已产生非法占有目的,以诈骗罪论处;如果在供卡后产生非法占有目的的,没有认定诈骗的空间。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1-12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林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1-12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林权估值是决定林业经营主体外部融资的关键。本文以福建省X市林权抵押贷款数据为基础,对林权估值的实现机制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在抵押林权经济价值相同的情况下,林业经营主体林权估值乃至外部融资受到其经营规模的影响,且这一影响在森林资源禀赋较低的地区更加显著。建议在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过程中,加强对小、微林业经营主体外部融资的精准帮扶;在森林资源禀赋较低地区更应重视对林业合作社的支持力度;在此基础上,推动第三方森林资产评估机构将林权资产保险状况纳入林权估值评价体系。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1-12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返乡创业是发展乡村经济并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利用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后针对返乡创业者的全国性调查数据,考察了以亲属为对象的特殊信任对返乡创业全过程的影响。研究发现,特殊信任会使创业者基于发展型动机进行创业,但会抑制他们通过正规渠道获取政策信息和劳动力,并且对企业的客观绩效没有产生促进作用。提出相关部 门在鼓励返乡创业者发挥特殊信任在创业初始阶段的正向影响的基础上,应积极推动优惠 政策与创业者之间的对接,强化政策的落地能力,以此提升返乡创业的经济绩效。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1-12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农业转移人口老龄化是当前农村劳动力乡城转移的重要特征。本文构建了一个两部门劳动力转移模型,从劳动效率差别角度解释了这一特征,从理论上得出了劳动力转移的两阶段特征。并基于人口普查数据,测算了不同年龄段农村劳动力在1995-2000年、 2000-2005年、2005-2010年、2010-2015年四个时期从农业部门到非农业部门转移的数量,验证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两阶段特征:在劳动力转移初期,中青年劳动力流出农业,老年劳动力难以流出;在劳动力转移后期,中青年劳动力开始回流农业,老年劳动力从农业流出。研究结论表明,不同年龄结构的农村劳动力在农业部门和非农业部门之间仍存在配置红利, 推进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改革,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有助于加快第二阶段农业劳动力转移, 挖掘不同年龄劳动力再配置红利,有助于实现乡村振兴。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1-12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对农业补贴增收效应的有效测度是评估农业政策与实施精准扶贫的重要问题。从理论上分析农业补贴的增收效应以及农业补贴对农户收入异质性影响的机制,并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2015年的数据运用工具变量分位数回归进行了实证验证。结果发现:农业补贴对不同收入层次农户收入的影响存在差异,农业补贴会显著促进低收入农户收入的增加,而对高收入农户收入影响不显著;农业补贴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存在地区异质性,农业补贴会显著促进东部和西部地区农户收入提高,对中部地区影响不显著;农业补贴能够缓解不同收入层次农户收入不平等;农业补贴缓解了中西部农户收入不平等,但是加剧了东中部农户收入不平等。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旅游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1-12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是人们在长期的历史、自然和社会情景中创造出的农业生产系统,它具有丰富的自然和文化景观。在遗产旅游影响下,扎尕那人在房屋景观的筑造、村落文化宫的营建和农林景观的营造中体现出栖居的生命逻辑和消费的生存逻辑的结合。这种结合体现了景观、农业文化遗产与旅游消费之间的复杂关系。在景观的营造中,旅游不仅消解了传统的农林牧复合系统,也重塑了农林牧复合系统。景观营造是当地人在传统文化、地方社会和旅游经济的相互关联中的生活实践。这种实践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农业文化遗产景观保护的现实境况,而且有助于拓展遗产旅游和人类学“栖居”理论研究的内容。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旅游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1-12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农业景观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资源基础。农业景观的主要创造者是农民,景观创造者和使用者的不完全一致,在实现中造成多对矛盾和冲突,主要有小农户与大企业的矛盾,本地人与外地人的竞争,不同村庄之间的资源不均衡,农户之间以及代际之间的不公平。广西龙脊梯田通过构建利益联结机制,多途径带动农民增收,缓解了不同矛盾的产生,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具有借鉴意义。公司和农户之间紧密利益联结机制的构建,需要充分发挥政府和村集体的职能和作用,既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又兼顾农户的合理诉求。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提交时间: 2024-11-12
摘要:“问题与主义”之争是中国近代围绕马克思主义传入和接受所展开的带有标志性意义的文化论战。今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走过百年历程,这为我们以更加宏阔的历史视野审视这一文化文件提供了时代契机。具体说来,在这场文化论战中,看重现实“问题”的胡适和高举“主义”旗帜的蓝公武各有其合理性,但又都是不全面的。而李大钊则是采取了“问题”与“主义”并重的“合取”的姿态,既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在特质,也顺应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时代需求。这历史地说明了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是完全正确的。
分类: 法学 >>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提交时间: 2024-11-12 合作期刊: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摘要:在灾害救助中,介于公共利益和个体利益之间的集体利益存在着如何界定与代表的难题。对灾害救助义务进行类型化分析,可识别出不同类型的集体利益,从而明确救助的授益指向。由此可进一步探讨补偿的四类给付请求权,即因灾害应对所作特别牺牲的补偿请求权、复建社会基础设施请求权、复建经济基础设施请求权,以及必要的程序性集体给付请求权。灾害救助与重建的公共基础设施具有极强的“属人性”特征,集体成员可将“个人权利及其实现的必要条件”作为其代表主张实体请求权的基础,并参与到救济程序中。集体给付请求权的实现未必需要“增量”的救助资源,只需要优化“存量”资源的配置。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1-12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基于粤赣两省501份问卷调查数据,采取 DEAGTobit两阶段模型和中介效应 模型实证检验非农就业经历、行为能力对新型职业农民经营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新型职业农民经营效率偏低,后期提升空间较大;非农就业经历对新型职业农民经营效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其中务工经历和经商经历对新型职业农民经营效率有正向影响;非农就业经历有助于提升行为能力,且行为能力在“非农就业经历与经营效率”的关系中发挥中介作用;控制变量地形特征的影响通过显著性检验。提出应激励具有丰富非农就业经历的劳动者到农村创业就业,并对具有不同就业经历有意愿从事农业的劳动者采取差异化培育政策,促进乡村振兴。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1-12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实现农户风险管理意愿与行为统一是降低农业风险对农户农业生产负面影响的重要途径。利用2018年东北三省和湖北省种植大户的调查数据,从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两方面,对农户风险管理的意愿、行为及其悖离进行分析,并探究形成悖离的原因.研究发现:对于自然风险,大部分农户使用了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但风险管理意愿不高;农户的市场风险管理行为极为少见,与之相悖的是,农户具有较高的市场风险管理意愿。结果表明, 风险管理实际行为控制、风险管理执行意愿和风险管理外部环境是影响农户自然风险管理意愿与行为悖离的主要因素;此外,农户对农业保险缺乏了解,以及目前农业保险存在的不足也是导致此悖离的重要原因;风险管理执行意愿和风险管理外部环境是影响农户市场风 险管理意愿与行为悖离的主要因素。此外,农户获取信息渠道不足,对市场风险管理工具缺乏了解,甚至存在明显的误解与不信任也是导致农户市场风险管理意愿与行为悖离的重要原因。因此,为了有效实现农户风险管理意愿与行为的统一,应健全农业保险的推广机制, 加强市场风险管理的宣传,扩大“保险+期货”的试点,发挥新型主体的带动作用。
分类: 法学 >>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分类: 法学 >> 经济法学 提交时间: 2024-11-12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土地复垦合作监管是将合作治理范式适用于监督、规制土地复垦活动的一种行为过程。以能力要素、对口协商和信息公开这三个关键问题为突破口,利用土地复垦监管行为规范样本,解析客观严密化的行为内部体系要义,进而检视相应的行政行为法理论所涉 行为素质、行为协同与行为互动命题。行为素质命题主要凸显于作为行政相对人之土地复垦责任主体和权利人的实践精神面向,旨在提升相关当事人参与土地复垦监管活动的能力要素。行为协同命题主要凸显于行政主体维度中土地复垦监管对口协商机制的程序与实体面向,旨在弥合相关当事人之间的权力行使资源与法律地位分歧。行为互动命题主要凸显于作为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之两类土地复垦监管当事人的沟通渠道面向,旨在确保相关当事人之间实现无障碍化信息公开。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1-12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文章从制度支持机制、机会结构约束机制和收益-风险约束机制三个维度分析了影响家庭农场主职业传递意愿的相关因素。研究发现,制度支持机制对农场主的职业代际传递有一定程度的影响,相对于选择家族内其他成员而言,政府开展的人才培训和政府补贴有助于农场主子女作为职业代际传递对象;机会结构约束机制对家庭农场主的职业代际传递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相对于选择家族外成员而言,在子女参与农场劳动的情况下,农场主将优先选择子女作为职业继承人;从收益-风险约束机制来看,家庭农场的短期收益对农场主的职业传递意愿并不具有显著的统计影响;农场主在认为农场经营存在较高风险的潜在收益时更愿意选择子女接手未来的农场经营。由此提出:除了进一步加强对家庭农场的制度支持外,还应该提供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鼓励发展亲代与子代共同经营的家庭农场;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下,应该为具备农业企业家才能的能人创造宽松的环境,并致力于加强农村经济组织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1-12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生活富裕涉及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出发点、落脚点和最终评价标准。本研究通过对五个省的10个村的农户进行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考察农民生活状况,了解农民对生活富裕的理解、评价和需求。研究发现,农民家庭生计呈现出一定的结构性困境,家庭收入来源以本地务农和在外务工为主,收入较低且不稳定,教育、医疗等支出构成沉重负担,导致农民增收预期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仍存在诸多短板,教育资源上移、医疗资源匮乏、养老服务缺失、就业机会短缺等现状不符合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影响农民的生活富裕感知。农民视角的生活富裕,既要求家庭生计的可持续性与物质生活的富足,更需要基本公共服务来提供安全感和幸福感。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1-12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一经提出就受到广泛关注,大量学术研究随之涌现。通过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农村社会研究领域关于此主题的代表性文献的梳理,本文发现,已有研究集中于乡村振兴的历史脉络与政策阐释、现实问题与主要挑战、城乡关系与要素关联、模式探索与行动研究、国际视野与本土实践等维度,并围绕农业转型、农村集体经济、农村土地制度、绿色农业发展、乡土文化风俗、乡村治理转型、人才振兴等焦点议题开展了广泛的学术讨论与争论。这些研究和讨论为理解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较为广泛的文献基础,但也存在大量反复证明阐释或流于问题表象的分析。以农村社会现实与实践为基础的深入调查仍较为稀缺,由此导致一些研究既未能准确把握乡村振兴实践中的关键现实问题,也未能有效回应国家发展过程中的农政转型等重大理论问题,乡村振兴研究、政策与行动实践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因此,本文认为,农村社会研究者应致力于丰富乡村振兴研究中的农民视角以增强对乡村现实的了解,通过强化研究的问题意识、优化问题取向来发现并阐释乡村振兴中的真问题,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扬学术研究的实践品格,构建“研究一政策一行动”一体化的学术实践框架,从而推动乡村振兴研究通向更广阔的空间。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提交时间: 2024-11-12
摘要:守正创新是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要坚持好、运用好守正创新,首先要理解守正创新在二十大报告中的定位和内涵:它一方面是党在新时代的精神状态之一,另一方面还是党坚持思想路线的内在要求。其次,要从历史视角探析守正创新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之间的关系,它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规律总结。再次,要从辩证视角探析守正创新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要把握“守正”与“创新”的内在联系,把握其与“老路”“邪路”的斗争关系。最后,要从实践视角把探析正创新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出发点与落脚点是为了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