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民族学 >>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分类: 其他 >> 其他 提交时间: 2024-11-13
摘要:档案在塑造和传承中华民族文化认同中发挥重要作用。结合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对档案工作的指示精神,从档案学的视角出发,探索档案与祖国认同的深层关联,回顾了不同历史时期档案见证下的祖国认同历程,从古代史书档案到近代档案,再到现代档案,展现了人民对祖国的深厚情感和坚定信仰。指出档案在历史传承中构建民族集体记忆、传承民族文化、培育民族认同、助力历史教育等方面所体现的核心价值。强调档案对于加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团结和国家稳定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11-13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利用2016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数据,采用潜在类别分析方法,从家庭整体视角对老年人家庭代际关系类型及其城乡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家庭整体视角下三种代际关系类型(紧密型、赡养有间型和疏离型)的共同特点是子女均为父母提供了高频的经济与情感支持,代际空间距离的扩大是形成赡养有间型和疏离型的重要因素。代际关系类型具有显著的城乡差异,城市占主导是紧密型,农村占主导是赡养有间型。代际关系类型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显示,无论城乡,高龄老人与子女更有可能成为紧密型,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更有可能与子女成为赡养有间型,失能以及丧偶的老年人不太可能与子女成为疏离型,儿子与女儿数目的增多显著降低家庭成为紧密型的可能性;此外,结果还显示老年人独立住房的拥有增加了城市家庭成为紧密型的可能性,但是降低了农村家庭成为紧密型的可能性。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11-13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引导居民积极进行养老储备是缓解养老压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运用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调查数据,采用orderedprobit模型估计,检验了收入水平对城乡居民养老储备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收入对养老储备有正向的促进作用,总体上呈N 型,其中,月收 入在2.5万~4万元的促进作用最大;城镇居民的养老储备受收入的影响较大,门槛较低;东北地区养老储备的收入门槛最高,东部地区最低;西部地区的养老储备行为对收入敏感,中部地区不敏感;收入较低群体中,年龄较大居民的养老储备更易受到收入的影响;收入较高群体中,年龄居中居民的养老储备更易受到收入的影响;年龄较小和较大城镇居民的养老储备受收入的影响要大于农村居民,年龄居中的群体则相反。因此,需要加强农村地区养老金融教育、改变居民现有的养老观念、提高居民养老储备意识,从而降低养老经济压力。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11-13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易地扶贫搬迁社区作为我国精准扶贫的直接产物,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应时刻保持风险意识。城镇集中安置型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的易地搬迁贫困户虽然借助国家力量实现了居住空间、户籍和部分公共服务的跨越式城镇化,但是由于短期内无法实现生计能力的快速提高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明素质等方面的“能力城镇化”和“素质城镇化”,而仍 处于 “半城镇化”状态,由此面临着失业风险、经济风险、安全风险、信任风险、房产变卖风 险、社会融合困境等多种社会稳定风险.为维护社会稳定,应提高城镇集中安置型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的社会稳定风险治理能力,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完善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的风险防控机制,加强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的社会支持体系建设等。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11-13
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民族地区易地扶贫搬迁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和睦融居的核心之举、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共同繁荣的应有之义、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强国复兴的必然要求,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不可或缺的一环。但是,易地搬迁社区仍存在政策制定与具体落实、经济发展与后续生计、文化适应与价值认同、交往障碍与后续治理、意识形态与境外势力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以政治为先,强化党建引领,筑牢政治之基;以共治为本,创新社区治理,筑牢治理之基;以发展为要,做优就业帮扶,筑牢物质之基;以文化为魂,增进文化认同,筑牢情感之基。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工作 提交时间: 2024-11-13 合作期刊: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摘要:基于重庆市主城区的问卷调查数据,探究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需求及影响因素。对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以个人特征因素、健康因素、社会支持因素为自变量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研究表明:独生子女父母对医疗健康和精神慰藉的养老需求大,经济水平总体不高,针对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社会支持力度不足;不同特征的独生子女父母有不同的养老需求;个体特征因素中的年龄、婚姻状况、月均收入、居住方式、健康因素和社会支持因素对养老需求有显著影响。由此,根据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需求构建养老社会支持体系的框架,政府发挥引领支持作用,完善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保障体系;社会组织整合有效资源,提供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支持;家庭方面增强养老责任感,创建和谐幸福家庭。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提交时间: 2024-11-13
摘要:毛泽东现代化思想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擘画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蓝图,对我国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积极作用。本文通过分析在不同历史时期,毛泽东同志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而形成理论成果,详细阐述毛泽东现代化思想的发展进程并论述其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指导意义。毛泽东现代化思想的形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创造根本制度条件、奠定理论基础、提供宝贵经验。这对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实事求是、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勇于开拓创新,继承和发展毛泽东现代化思想,实现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新飞跃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化意义。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11-13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城乡的长期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导致农村养老服务发展在现代化转型期中面临诸多困难和阻碍。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养老服务提供了重要的发展契机,相关模式创新不断涌现。基于现代化理论与制度分析的综合框架对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的制度机理进行阐述,并结合有关文献分析实现类型划分,对农村养老服务模式创新的动力要素进行剖析。研究提出要将其放到乡村振兴战略所确定的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中,从目标群体需求的政策回应、城乡融合的制度保障、现代农业的内源式发展以及地方官员、农村基层组织的主体激励等方面推进模式创新,不断构建和完善多层次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提交时间: 2024-11-13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日益加深,城乡倒置问题不断加剧,但农村社会化养老基础薄弱,养老服务存在供给主体权责不明晰、供需不匹配和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在纵向层级上发展不均衡,乡镇和村级养老服务尤为缺失。国家近年出台的政策强调健全县乡村衔接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完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江苏省较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率先利用财政资金支持、引入市场和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供给,探索构建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通过县级建立特困人员集中供养机构、乡镇改造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村级推行互助式养老,将养老服务由县向乡和村延伸,在县乡村各级实现机构、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的有机结合。从全国来看,农村养老服务网络的构建面临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社会化养老服务机构不完善、供需不匹配等问题,可借鉴江苏省的经验统筹规划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劳动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11-13 合作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摘要:基于2009-2021年上市公司数据,以企业数字技术创新为切入点,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在微观层面考察数字技术创新对企业就业的影响效应及其内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技术创新显著促进了企业就业水平提升,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生产规模扩大效应、盈利能力提升效应及创新能力增强效应发挥对企业就业的促进作用。数字技术创新的就业促进效应在成长期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及低互联网发展水平地区企业更明显。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提交时间: 2024-11-13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城市嵌入式养老和乡村互助养老并非割裂,准嵌入性组织是在乡土困境下适宜提供嵌入式养老服务的载体。本文首先对比了浙江省N市B区三个街道的养老模式,将乡村嵌入式养老整合为三个阶段:第一,人口密度较低时通过公共组织提供互助养老是乡村嵌入的初级阶段;第二,人口密度较低时通过准嵌入性组织提供专业服务是乡村嵌入的中级阶段,这一阶段的政府购买服务是基于政府和组织的模糊关系及组织的孱弱;第三,人口密度较高时通过非公共组织提供多元服务是乡村嵌入借鉴城市经验的终极阶段,这一阶段的政府购买服务是基于政府和组织的相对独立性及组织的专业性。其次基于关系合同理论,认为准嵌入性组织的相对优势在于嵌入了多元制度关系,从而为乡村多方合作提供正当性。政治制度逻辑源于组织的公益使命高度契合政府兜底职能,减少了组织乡村行动的争议。商业制度逻辑源于组织能够围绕最初的公益使命,灵活切换公益方式和商业工具,相应的价值回报成为乡贤治村的长效机制。社会制度逻辑源于乡贤和准嵌入性组织联动,填补了中国乡村治理模式“身-群”薄弱的环节,形成了“身-家-群-国”贯通的乡村老龄社会治理逻辑。综合上述结论,本文力图介绍地方经验,即政府引导乡贤创办准嵌入性组织,通过购买服务和合理引导民间面子竞争开展微慈善的方式支持组织发展,实现地方经验转化为中国智慧。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提交时间: 2024-11-13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基于老龄健康理论研究最新文献,使用分层模型和CLHLS2018年数据探究农村老年人健康老龄化影响机理,并讨论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促进中国农村健康老龄化。实证结果显示,农村老年人健康老龄化受到个体内在因素和外在环境因素共同影响。个体内在因素主要包括农村老年人的流行病学因素、社会经济地位、生活方式及累积因素;而外在环境因素中除家庭环境和社区环境外,城乡发展不平衡和老龄政策也是重要形塑因素。研究认为,应通过加强农村老龄健康促进顶层设计、提升农村老年人内在能力、补齐农村民生短板及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来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健康老龄化目标的实现。
分类: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11-12
摘要:以平台经济下的数字劳动为线索脉络,本文对视频平台中的数字劳工分化与流量价值分层进行初探。基于分层理论的研究发现在数字劳动下的流量商品经历了从生产到消费到再生产的循环过程,形成内外镶嵌的流量再生产双圈循环格局。数字劳动生产的流量商品价值因差异而分化,由此形成从“玩工”无酬“预备流量”向“灵工”有酬“垂类流量”再到平台资本“总集流量”的梯级价值传输链。平台资本为实现不断循环往复的资本积累打造出一套基于流量价值分层的流量分配策略,通过“协同过滤”推送机制、梯级权重指标体系建设以及人工系统修正等算法实践构建宏观的算法系统与微观的人工调控相结合的分配模式,实现平台资本在工具理性下对资本积累的极致追求。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提交时间: 2024-11-12
摘要: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是新时代坚持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的重要路径。F县委通过“法规-职责-技术”的框架来界定责任,通过责任细化、思想教育、全方位监督和严格执纪来层层传导责任,通过问责推动责任目标的再下达和倒逼落实责任。F县委落实政治责任的内在逻辑包含责任界定与执政情境的有效适配、责任传导与责任反馈的双向建构、责任追究与激励相容的有机结合、实现责任与责任培育的同向融合。个案经验给予的启示在于,要建立具有差异性的责任传导机制,以责任信息循环为导向优化责任反馈渠道,健全全方位的责任培育制度和问责防错纠偏机制。
分类: 法学 >> 民商法学 提交时间: 2024-11-12
摘要:201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10条首次规定:“处理民事纠纷,应当依照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可以适用习惯,但是不得违背公序良俗。”该条文承认了习惯作为我国民商法一般性法律渊源的地位,赋予其作为正式裁判依据的资格。从立法层面审视,习惯在民商事领域的法源地位已不容置疑。然而,如何在司法实践中恰当地运用习惯,却成为当前司法领域亟待深入探讨的重要议题。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比2013-2017年和2018-2022这两个五年期间的情况,从习惯作为一般法源的总体作用以及民事、商事两个领域深入剖析第10条对民商事司法审判产生的具体影响,从而更准确地评估习惯作为一般法源在司法实践中的实效,为今后的司法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11-12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乡村文化是促进产业兴旺、治理有效,实现乡风文明、生态宜居的内生动力,也是当前各地深化乡村振兴战略的难点与盲区。福建省屏南县在县域经济较为滞后和乡村普遍“空心化”的制约下,倡导乡村文化的新价值与新生活方式,以“乡村文创”激活以人为中心的各类要素,将偏远落后的“空心村”逐渐建设成为充满活力的“文创村”。基于上述县域经验,本文探讨了城乡融合过程中“乡村文创”对以人为中心的乡村要素回流的作用,并梳理了文创推进乡村振兴的经验与启示。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11-12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浙沪毗邻地区围绕乡村支柱产业探索形成的“毗邻治理”模式,为“横向到边” 的区域合作治理提供了新的经验参考。这一模式保持了区划格局和行政体制机制基本不变,同时强化了毗邻地区在区域合作治理机制上的深度衔接.“毗邻治理”在区域党建、政府 协同、产业支撑、社区治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乡村支柱产业是联结区域合作和建构公共性的关键要素,其要义在于“地方议题区域化”和“私人议题公共化”两个核心过程。区域一体化背景下的区域全面联动、共建共治共享背景下的行政与自治互动、差序竞争背景下的产业层互补合作、参与式治理背景下生计与治理的深度互嵌,支撑了“毗邻治理”的有效运转。尽管“毗邻治理”有局限性,但仍在动力源头、衔接机制、落地形式这三个方面为区域合作治理提供了实践性的理论价值。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11-12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农村环境治理是多方主体不断互动、反复磨合的复杂协商过程。浙中农村垃圾分类机制的建设在地方政府行政命令的影响下开始实施,符合国家环境治理的大政方针, 却不一定满足农民的“口味”。在村干部等地方精英的支持与引导下,通过村庄内部的组织引导与管理方式创新,促进农民养成垃圾分类的行为习惯,并根据实践经验来调整地方政府的垃圾分类政策,最终形成一些符合农村社会、具有操作性的垃圾分类制度。浙中农村垃圾分类机制的建设,不仅是地方社会垃圾分类机制设立、调适与完善的过程,也是农民在垃圾分类制度、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下塑造分类行为的过程,还是地方政府、村干部、村民在权力关系与社会关系作用下相互妥协的一种结果。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国民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11-12 合作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摘要:数字经济和环境绩效协同发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基于2013-2020年中国30个省级地区的面板数据,引入耦合协调模型考察中国数字经济与环境绩效的协调水平,并借助Dagum基尼系数探析二者耦合协调度的区域差异及演进趋势,进而构建PVAR模型对二者互动关系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中国数字经济与环境绩效耦合协调度在2013-2020年间稳步上升,存在区域差异,但差异逐年缩小,区域间差异是耦合协调度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互动关系上,东部地区数字经济与环境绩效互动良好;而在全国范围及中部地区,环境绩效对数字经济的推动作用不明显;在西部地区,数字经济对环境绩效的提升作用也有待提高。研究结论为利用数字经济与环境绩效互动关系实现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提供了参考。
分类: 法学 >> 刑法学 提交时间: 2024-11-12
摘要:电信诈骗犯罪中关于供卡后截款行为的定性,存在盗窃罪、诈骗罪、侵占罪及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等观点。通过实践考察,明确占有内涵及非法占有目的对于准确界定供卡后截款行为性质至关重要。依据占有二重性说,上游用卡人作为卡内资金的占有人,其占有满足占有的事实与规范要素。行为人供卡后产生非法占有目的截款的,改变了卡内资金的占有,应认定为盗窃罪。至于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其成立须基于本犯的意思而非基于非法占有目的,否则即使在客观上转移了犯罪所得,仍不应以该罪论处。行为人供卡前已产生非法占有目的,以诈骗罪论处;如果在供卡后产生非法占有目的的,没有认定诈骗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