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提交时间: 2024-10-29
摘要:在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上,高校思政课始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阵地。当前看来,为了能够更好地教育引导学生“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尤其需要对“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这一重要论断再思考、深挖掘、拓认知。首先,“讲道理”是避免高校思政课教学工具化、功利化、空泛化的科学保证;其次,只有讲深价值道理、讲透责任道理、讲活处世道理,才能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核心目标;最后,只有确保论点论据的科学性,教学态度的真诚性、交往互动的合规范性和言语表达的可理解性,才能切实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引领力,真正让学生“爱听爱学、听懂学会”。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提交时间: 2024-10-12
摘要:高校思政课如何能更好地教育引导学生“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是当前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关键任务。从教育教学的角度来说,这需要我们对于习近平总书记“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的重要论断再思考、深挖掘和擢升认知。首先,“讲道理”是避免高校思政课教学工具化、功利化、空泛化的科学保证;其次,只有分别讲深价值道理、讲透责任道理、讲活处世道理,才能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教学目标;最后,高校思政课教学只有确保论点论据的科学性,教学态度的真诚性、交往互动的合规范性,以及言语表达的可理解性,才能真正让学生“爱听爱学、听懂学会”,切实提升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有效性。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9-30
摘要:在型构社会团结的过程中,榜样被认为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存在。但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原有的榜样形象频繁遭到排斥与解构,导致其示范性功能不断下降;与此同时,偶像在迎合个体需要中不断兴起,并呈现出对榜样的功能性替代倾向,但偶像作为一种文化产品,潜在地面临着“人设崩塌”后,在更大程度上破坏社会团结的风险。因此,一种符合社会发展的新榜样要得以建构,必须首先厘清以往“应然性”建构思路所存在的局限性,进而以历史唯物主义对既有榜样建构理路进行完善。具体而言,就是以我们现实的“生活世界”为研究起点,在对空间场域、资源条件、活动载体以及社会成员的身份认同等要素的具体分析下,探究新榜样建构的可能性。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09-20
摘要:培养听党话、跟党走,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始终是当前教育工作的核心任务。而围绕功勋模范、时代楷模、先进典型所展开的各类榜样教育活动,无疑是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有力途径。由于榜样教育有效与否的关键,在于“榜样”本身能否被受教育者认同,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榜样”的价值性认知,往往型塑了受教育者对于“何为榜样”的认知基础。因此,立足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新时代榜样教育的创新性发展,首先需要阐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榜样”的深厚内涵和认同起点,解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家本位”伦理观与榜样教化之间的内在联系,最终在创造性转化中提炼出新时代榜样教育创新发展的现实路径。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09-20
摘要:“精神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群众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内在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始终强调,要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更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阐明了,如何将各种精神力量转化为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首先,要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相统一的唯物认知范式解析精神的本质属性;其次,要从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统一的历史维度阐明崇高精神的价值由来;最后,要从“精神-价值-力量”相统一的内在逻辑把握精神力量再生产的内在机理。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08-29
摘要:中国精神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既是中华民族在国族认同方面沉淀下来的文化精粹与精神自觉,也是新时代历史方位下凝心聚力、奋发图强的关键推力。因此,对中国精神进行探讨既不能停留在知识性地昭示其文化特性及外在成因,也不能一般化地论述精神提振社会活力、推动社会团结的功用及意义,而应当深入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精神生活的客观事实,阐明民族性与时代性交织下的精神内涵生成过程,剖析作为社会规范共识的中国精神的要素构成,最后借助结构功能主义尝试廓清中国精神再生产的内在机理。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提交时间: 2024-08-27
摘要:近年来网络空间中英雄模范频繁遭遇污名化问题,这不仅破坏网络空间的风清气正,也严重侵害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就污名化现象的成因而言,学界当前基本形成了经济逐利、意识形态斗争与网络自身特性的三类理论视角。但本文试图阐明,网络空间是一个经济、政治与网络自身交往逻辑内外耦合而成的公共生活空间,在这一兼具商业性、意识形态性与即时传播性的特定场域中,英雄模范污名化现象可被视为不同支配性行动逻辑之间冲突所导致的“公地悲剧”。此种认识论转向或可为探究解决网络空间中英雄模范污名化问题提供一条新的理论进路。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提交时间: 2024-07-29
摘要: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各抗日根据地围绕生产自救广泛开展了二流子改造运动。透过“以劳动改造人心”的常规解读,事实上,“人心”的成功改造更是一个关于生产劳动之“理”的复杂沟通过程。本文以“自力更生”作为“说理”话语的实践观察点,试图廓清:共产党以“人情”入理,切中二流子内心渴求;以“劳动”改命,激活二流子社会尊严;以“解放”为责,将广大人民群众凝聚成一个阶级共同体的“说理”实践全过程。最后尝试表明,“说理”不仅是二流子得以成功改造的关键环节,更是中国共产党有效组织群众,成功发动群众的核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