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心理学 >> 基础心理学 分类: 教育学 >> 基础教育 提交时间: 2024-11-15
摘要:随着社会节奏加快、社会竞争越来与激烈,心理问题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负面因素,作为人数庞大的高中生群体,其面临压力的现状值得重视。一方面家庭教育的缺失或不完善,另一方面学校管理存在的不当,都会引发或加重学生的不良情绪和心理问题。心理健康问题存在隐蔽性、偶发性等特点,导致心理健康问题不易被发现且可能出现严重的危急情况。本文通过整理相关文献对高中校园危机中最易发生的心理危机做出概念界定和多维分析,而后结合危机管理的PFDHRSP+C模式给出具体的解决措施,以期对相关事件的预防和处理提供有益参考。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11-05 合作期刊: 《心理技术与应用》
摘要: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2个研究探讨感恩与自我控制之间的关系,及心理资本的中介作用。研究1采用问卷调查法,探究特质感恩与自我控制的关系,及心理资本的中介作用;研究2采用实验法,诱发被试的感恩情绪,探究状态感恩与自我控制的关系,及心理资本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在控制一般积极情绪后,心理资本在特质感恩与自我控制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2)与对照组相比,诱发状态感恩的大学生,其自我控制水平更高;(3)在控制一般积极情绪后,心理资本在状态感恩与自我控制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因此感恩不仅直接预测自我控制,也可通过心理资本预测自我控制。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11-05 合作期刊: 《心理技术与应用》
摘要:为探讨亲社会倾向、自我损耗对青少年利他行为的影响,对300名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筛选出具有高、低亲社会倾向的高一、初一学生各60名,对其进行自我损耗实验后,采用独裁者任务测试其利他行为。结果发现:(1)高损耗者与低损耗者在利他行为上差异显著,低损耗者更倾向利他;(2)青少年的利他行为随年级而异,高一学生更具利他性;(3)自我损耗、亲社会倾向和年级间交互效应显著。高一学生亲社会倾向高时,自我损耗不影响利他行为;亲社会倾向低时,低损耗者的利他行为高于高损耗者。初一学生无论亲社会倾向高低,低损耗者的利他行为均高于高损耗者。研究表明,自我损耗、亲社会倾向对青少年利他行为的影响与年级相关,初中生易受自我损耗的影响,而高中生在高亲社会倾向下,自我损耗效应消失。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11-05 合作期刊: 《心理技术与应用》
摘要:为了更加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小学生问题行为的发生,基于当前我国小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制定了中国化的全校性积极行为干预与支持方案,并在湖南某小学实施为期半年的干预。结果显示,与干预前相比,处于边缘和异常水平的学生,其问题行为严重程度显著降低,亲社会行为水平显著增加,且对校园氛围和班级氛围的评价有所提高。研究结果对理解小学生问题行为的现状、发生机制及应对策略具有启示意义,并为未来在国内大规模实施该干预模式提供了实证依据。
分类: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11-05 合作期刊: 《心理技术与应用》
摘要:由于智能手机在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低头行为较为常见并给人际互动带来潜在的负性影响,因此有必要探讨低头行为的缓解策略在印象评价上的效果及机制。将191名被试随机分配到三种不同的模拟互动条件下(对方出现低头行为但提前告知/对方出现低头行为但未提前告知/对方无手机使用),随后对面子威胁、感知关系贬值和印象评价等变量进行测量。结果表明:(1)与无手机使用条件下相比,低头行为会给低头者的印象评价带来消极影响;(2)低头行为发生后,与未告知条件相比,被试对提前告知的低头者有更积极的印象评价;(3)面子威胁和感知关系贬值在提前告知和印象评价的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因此,提前告知策略可以有效缓解低头行为的负面印象评价,为现实互动中如何合理地使用手机提供了理论与实践指导。
分类: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11-05 合作期刊: 《心理技术与应用》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代理平台逐渐使用AI作为建议者为消费者提供建议。然而,与人类建议者一样,AI在服务过程中也可能发生服务错误。在消费、投资和医疗情景中,采用2 × 3的被试间设计探讨建议来源和归因类型对消费者经历错误建议后对代理平台惩罚欲的影响。结果发现,建议来源对代理平台惩罚欲没有显著影响;归因类型显著影响惩罚欲,具体表现为平台意图归因增加了惩罚欲;平台意图归因对代理平台的惩罚欲的影响通过愤怒起作用。
分类: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11-05 合作期刊: 《心理技术与应用》
摘要:“招娣/弟”命名是独具中国文化特色的现象,体现了家庭和社会对男性后代的偏好。任孝鹏等(2024)的研究以家谱和祠堂分布为宗族文化影响力的代理变量,发现这些因素能预测不同省份“招娣/弟”命名的分布。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进一步将孔庙分布作为儒家文化影响的代理指标,探讨了其对“招娣/弟”命名地区差异的作用。结果表明,孔庙分布同样能显著预测该命名现象的区域偏好。通过主成分分析,还发现儒家文化与宗族文化的代理指标虽有交集但并不完全重合。本研究深化了对中国文化因素影响力的理解。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分类: 教育学 >> 职业技术教育学 提交时间: 2024-11-02
摘要:为考察家庭仪式对中职学生希望的影响以及识别影响希望的核心家庭仪式,采用随机整群方便抽样法,从4所中职学校选取1634名学生,采用中文版家庭仪式问卷与中文版儿童希望量表对其实施调查。结果表明:(1)家庭仪式显著正向预测中职学生希望;(2)在家庭仪式社群中,“年度庆典”节点的第一步桥接预期影响与第二步桥接预期影响均最大,“周末活动”节点次之;(3)年龄与中职学生希望显著正相关;(4)男生的希望、动力思维以及路径思维的水平均显著高于女生。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11-01 合作期刊: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摘要:根据中小学生发展状况的全国调查数据,运用OLS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家庭、性别、学校教育等因素对青少年家务劳动技能的影响,检验了青少年家务劳动的“劳动补充假设”和“劳动素质假设”。研究结果显示,青少年家务劳动技能受到家庭状况、个人性别及性别观念、学校教育等多种因素的显著影响。农村家庭青少年家务劳动技能水平显著低于城市青少年;相比于中等经济条件者,家庭经济比较富裕的青少年家务劳动技能水平更高,家庭经济比较困难和非常富裕者劳动技能水平显著更低;女生总体高于男生,农村男女青少年的劳动技能差别更大,父亲受教育程度提高会显著降低女生的家务劳动技能水平,缩小男女生家务劳动技能差异;性别观念比较平等的青少年,其家务劳动技能水平更高;家庭中兄弟姐妹越多,青少年家务劳动技能水平越高。学校劳技课显著提高学生的家务劳动技能水平。结果表明:青少年家务劳动技能不是补充家务劳动的结果,而是劳动教育的结果。因此,本研究基本否定了青少年家务劳动技能形成的“劳动补充假设”,支持了“劳动素质假设”。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10-30 合作期刊: 《临沂大学学报》
摘要:循证干预中保障实施质量有利于提高项目成效的可靠性。通过报告一项高校心理健康服务提供者能力提升项目(ACE-LYNX)的实施过程与结果,以呈现实施研究的方法及应用价值。应用 RE-AIM 框架的实施维度(保真、调适、采用),通过对四种工具收集的数据进行了混合方法研究以评估项目发送、接收和执行的过程和结果。研究发现 ACE-LYNX项目实现较高质量的实施,但干预模型不同过程的发送以及不同团队的实施和受训者反馈存在差异,其中项目预先制定的保真策略和情境化调适促进了实施和干预成效。整合性循证干预项目需做出更细致、更具针对性的实施管理策略,并重视不同模块之间、不同实施站点之间的平衡。这为跨专业和跨文化的干预项目提供了多方面的知识转移经验。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10-12 合作期刊: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过去30年,我国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预警体系一直以病理性模型为核心,这已经不适应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迫切需要解构。随着新时代的到来,青少年心理健康筛查预警体系被纳入国家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要求其为青少年成长和发展作源头预警,预警结果要服务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健康细胞工程,促进积极社会心态建设。这就需要重构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预警体系。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通过数字赋能重构心理健康筛查和预警体系成为数字社会的呼唤。为推动新时代青少年心理健康筛查预警体系建设,一方面要从学理层面研究新时代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适应生活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建构预警指标体系;另一方面要在技术层面开展建构起基于大数据的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多源信息筛查与预警系统的研究。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国际中文教育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分类: 教育学 >> 课程与教学论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分类: 政治学 >> 国际关系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提交时间: 2024-09-19
摘要:在全球化与多元文化共存的背景下,加拿大华人社群面临着复杂的文化认同和歧视挑战。文化认同不仅是华人群体自我定义的核心要素,也是他们在融入主流社会过程中抵御歧视的重要支撑。研究发现,强烈的文化认同感虽然可以帮助个体抵抗外界的排斥与歧视,但同时也可能加剧与主流社会的紧张关系。在这一动态过程中,华人社区通过文化传承、创新和社会适应,积极寻求身份认同与社会融合的平衡。与此同时,尽管多元文化政策在制度上提供了支持,但政策执行中的局限性和社会偏见仍对华人群体的社会地位产生了负面影响。通过分析文化认同、歧视感知、社区应对策略以及政策互动,揭示出华人群体在多元文化环境中追求平等与文化自信的关键路径。
分类: 心理学 >> 基础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9-17
摘要:目的:修订适合中国文化背景下使用的儿童版父母教养方式PSDQ(Parenting Styles and Dimensions Ouestionnaire for Children)量表。方法:使用PSDQ-C对479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探索性因素分析发现,中文版PSDQ-C包括权威、专制、放任三个维度;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三因素模型拟合良好。父亲教养方式在三个维度的Cronbach’sα系数在 0.722-0.949 之间;母亲教养方式的各维度Cronbach’sα系数在 0.671-0.926 之间。同时使用了EMBU-C量表进行了关联效度分析。结论:经本研究修订后的中文版PSDQ-C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以为今后开展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提供测量工具。
分类: 教育学 >> 教育学原理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9-16
摘要:社会情感学习已成国际教育改革众望所归、大势所趋,我国社会情感学习理论构建和项目落地仍存在较大困境,政策制定者和项目实施者亟待对中国化社会情感学习的本质有更深入的理解。社会情感学习作为教育观转向的具象,其哲学根源符合中国一贯以来的和合精神。引入和合学视角,有助于进一步澄清中国化社会情感学习是什么、不是什么。在尚和合的思想传统下,在和合学的指导纲领下,中国化社会情感学习的内涵需从知行和合、情理和合、彼我和合三个层面去理解,需与思想政治道德教育、情绪管理技能培养相区别,需虑及为己之学、中庸人才观、建设性独处、关系型集体主义等角度以避免偏误,需藉由存在孤独和思想洄游的概念反思其外延与意义。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9-13 合作期刊: 《心理技术与应用》
摘要:视觉空间信息加工能力在阅读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二年级(阅读启蒙阶段)和五年级(阅读运用阶段)的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为被试,采用心理旋转实验范式,探究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在“真字”和“非字”心理旋转任务中视觉空间信息加工能力的差异。结果发现:五年级阅读障碍儿童在“真字”心理旋转任务中表现显著优于二年级阅读障碍儿童,两者在“非字”心理旋转任务上无显著差异。这表明,比起生理成熟,后天教育学习更能有效改善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视觉空间信息加工能力。因此,对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的早期干预是可行的。
分类: 心理学 >> 基础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9-13 合作期刊: 《心理技术与应用》
摘要:考察清洁启动、道德事件类型对道德判断的影响,以及情绪的调节作用。实验1采用混合实验设计发现,清洁启动与道德事件类型之间存在交互作用,纯净道德事件类型下直接清洁启动会导致更严格的道德判断;实验2采用被试间实验设计发现,在厌恶情绪和愤怒情绪下,清洁启动会导致更宽松的道德判断;在愉悦情绪下,清洁启动会导致更严格的道德判断。
分类: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9-13 合作期刊: 《心理技术与应用》
摘要:如何平衡短期利益与长期需求是决策领域的重要研究问题。采用问卷调查和行为实验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四项研究探讨了感知经济流动性对跨期决策的影响,以及稀缺感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感知经济流动性对个体在跨期决策中的远期偏好有显著的预测作用;(2)稀缺感在感知经济流动性与跨期决策之间起调节作用。研究结果有利于深化理解感知经济流动性对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影响,不仅为跨期决策的实证研究提供了新视角,而且对个体如何做出合理的经济规划具有重要的启示。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9-13 合作期刊: 《心理技术与应用》
摘要:探讨人际互动中互动对象可信度对沉没成本效应的影响,及在不同年龄群体中的变化趋势。共设计两个实验,结果显示:(1)面孔信任度对沉没成本效应的影响存在年龄差异,即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与高信任面孔互动时表现出更大的沉没成本效应;(2)不同可信度信息对沉没成本效应的影响存在差异。老年人的沉没成本效应主要受面孔可信度的持续影响,而行为可信度对其影响较小。年轻人的沉没成本效应在初期主要受面孔可信度影响,但随着互动次数的增加,行为可信度逐渐起主导作用。研究揭示在人际互动中不同年龄群体对可信度信息的处理存有差异,提示在设计信息传递方式和决策支持系统中应当针对不同年龄段的个体采取差异化策略。
分类: 教育学 >> 学前教育学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9-11
摘要:时间知识是以时间单元系统(秒、分、时、日、月与年等)为基本内容的意识生成与表征,其是时间概念的延展化、层级化与体系化。与时间知识相关的技能可归结为“习俗时间知识理解”与“情景时间知识应用”。被动学习与主动创造是儿童获取时间知识的主要途径,具体表现为:机械式记忆的同化、时间制度化的顺应、事件喻指的时间建构、言语与社会互动赋义。此外,儿童时间知识获取还受到年龄大小、时间尺度、数学能力的影响。生成认知论强调的“行动即认知”与传统文化注重的“知行合一”启示:时间知识既是静态结果,更是动态过程。
分类: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分类: 教育学 >> 高等教育学 提交时间: 2024-09-11
摘要:精神时代,“自我时间”愈发珍重。作为易流逝并不可逆的稀缺资源,时间在中文语境下,常被赋予“宿命色彩”。面对时间流逝:如何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变失控为可控?这是关切成长与幸福的终极课题。根据元认知监控理论,构建了新概念——时间流逝监控(time lapse monitoring, TLM)。结合访谈结果编制了《时间流逝监控问卷》,对5642 名大学生的问卷测评结果进行了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信度分析与效度分析。数据驱动的结果表明:时间流逝监控包含意义感、主动性、效能感和广泛度四个维度。自编问卷信效度良好,可作为测评时间流逝监控水平或开展纵向追踪研究的标准化工具。此外,时间流逝监控与时间流逝感、时间流逝体验、学习投入、生命意义感呈正相关,与睡眠拖延、一般拖延呈负相关。总之,倡导青年学生监控时间流逝,具有生命历程与教育发展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