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08-05 合作期刊: 《学术界》
摘要:坚持并推进“第二个结合”,需要深刻回答为什么要结合、为什么能结合、怎样来结合的问题,也即相结合“何以必要”“何以可能”与“何以推进”三个基本问题。从必要性角度来讲,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性品格与“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的原则所决定的,是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是“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也是“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的现实要求。从可能性角度来讲,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各有千秋、内在契合、彼此需要,从而能够“和而不同”。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赢得崭新形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弘扬,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性锻造中保持高度的理论清醒与文化自信,为两者的结合提供了现实条件。从实践着力点来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是博大精深而又自洽的体系,两者相结合涉及方方面面,要把握结合之实质、结合之主体、结合之点位,在“有机结合”“有力结合”和“有效结合”上下功夫。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09-20 合作期刊: 《豫章师范学院学报》
摘要:习近平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善于从«论语»等中华优秀文化典籍中汲取养分,并对其中的思想观点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构成了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对«论语»等中华优秀文化典籍的创造性运用与转化,展现了高度的历史自信与文化自信,为更好地推进“第二个结合”提供了启示:坚守马克思主义的魂脉,推进理论创新;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坚定文化自信;深化同世界各国文化交流,促进文明互鉴。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第二个结合”重大论断的提出是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作出的原创性贡献。“第二个结合”科学回答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构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精髓,具有深刻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价值逻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筑牢了道路根基,造就了新的文化生命体。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站在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战略高度深入推进“第二个结合”,需要进一步锚定“结合”方向、坚守“结合”立场、把握“结合”方法、打开“结合”视域,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08-09 合作期刊: 《求索》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创造性提出“第二个结合”,引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既为破解“古今中西之争”创造了时代条件和实践基础,又为破解“古今中西之争”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二个结合”破解“古今中西之争”的内在逻辑,就在于它坚定了文化自信,筑牢了道路根基,巩固了文化主体性,造就了新的文化生命体,加速了文明更新,打开了面向未来的创新空间。从彼此契合、守正创新、开放包容、明体达用、互相成就等维度分析发现,“第二个结合”可以推进实现破解“古今中西之争”。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提交时间: 2024-10-03
摘要:吴英《重释唯物史观》一书在长期被轻视的话语阐释领域提供了创新性成果,对于新时代唯物史观守正创新具有重要启发。毫无疑问,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能否恰当理解和阐释这一规律,影响着理论科学性的彰显。该书所做的工作,探索了理论“重释”的可能路径,即在因果追问中回归原理,在学术对话中守正根基,在因应现实中激发活力。当然书中的论述还存在值得商榷的空间,比如社会形态学说的相关问题。面向未来,坚持和发展唯物史观应当秉持“整钢”的态度,努力推进理论大众化,并深度探索“第二个结合”。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09-09 合作期刊: 《学术界》
摘要:每个时代都有其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从而形成不同的理论创新成果。“第二个结合”是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当代中国实践和中华文明底色对如何科学审视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关系所作的重要理论创新,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新发展的内在机理。经由“相结合”造就的“新的文化生命体”的性质规范着“第二个结合”的理论前提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而其中国立场性要求的现实指向是“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基于“新的文化生命体”塑造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又勾勒了“第二个结合”的文明逻辑及基于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之世界意义。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的相关理论问题,对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档案学 提交时间: 2024-07-15 合作期刊: 《档案与建设》
摘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重要命题对档案文化建设提出了时代要求。基于建设中华 民族现代文明使命的生成逻辑,当前档案文化建设存在中国传统档案文化与现代档案文化交织、中 国特色档案文化与西方后现代档案文化碰撞的问题。因此,我国档案部门应将“第二个结合”作为 方法论指导,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守正创新、交流互鉴、整体发展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文明观,树立档 案文化的权利观、主体观、互鉴观、整体观。在处理档案文化的“中西古今”问题时,档案部门应以 中国特色档案文化的发展历史与现实机理为基础,正确处理传统档案文化和现代档案文化的关系, 辩证认识西方后现代档案文化的价值,保障公民文化权利,系统协调推进档案文化建设。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07-05 合作期刊: 《教学与研究》
摘要:“第二个结合”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智慧与实践方法,打开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创新空间,突破了西方现代文明框定的空间格局。“第二个结合”在实践中内蕴历时态的过程性与共时态的结构性有机统一的总体视野,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新空间的价值定位确立了坐标系,确定了创新空间以文化空间为依托而形成的历史方位与建构策略,具体表现为通过文化空间生产和交往来整合创新空间的有益资源、构筑创新空间的基本架构,创新空间在此过程中呈现为集聚性和交融性的社会综合体。对于在文化空间的生产和交往中涉及的差异性文明资源,“第二个结合”采用多元文明和谐共生的包容机制,秉持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内生发展与外部延伸相统一的方法论原则,为创新空间注入持续建构的兼容力和永续发展的向心力。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提交时间: 2024-09-30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第二个结合”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我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主要体现在农村社会治理、农耕技术发展、农事习俗形成等方面。在现代农业技术与市场经济的冲击下,虽然农耕文化的传承面临诸多挑战,但其所蕴含的田野智慧却依然能为乡村振兴,乃至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提供诸多有益滋养。以“第二个结合”为指导,新时代要把优秀农耕文化传承融合于乡村振兴战略这一主题中,通过乡风道德营造、多元乡村治理构建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等多种路径去实现。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06-25 合作期刊: 《党的文献》
摘要:天下观、贵本观、自强观、天人观、因革观、知行观等,是中华文化中的重要观念。在推进“第二个结合”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对这些传统文化观念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第二个结合”中的天下观主要体现为谋求共产主义、实现大同社会的远大理想,贵本观主要体现为对发展生产力和坚持人民至上这两个大本大源问题的执着追求,自强观主要体现为独立自主探索自身道路、实现更好发展的优良传统,天人观主要体现为尊重自然规律、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价值取向,因革观主要体现为对继承与发展、守正与创新关系的科学处理,知行观主要体现为对实践和实干基础地位的突出强调。“第二个结合”中蕴含的这些宝贵文化观念,成为中国共产党人能够持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文化之因。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10-29 合作期刊: 《哲学研究》
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是 “两个结合” 的重大成果, “两个结合” 特别是 “第二个结合” 犹如一根红线贯穿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 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必须牢牢把握“第二个结合”。 要深刻认识到, 从 “第一个结合” 到 “第二个结合” 是时代发展必然, 既是规律发展的集中体现, 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二个结合” 是 “魂脉” 与 “根脉”的结合, 要坚持以 “魂脉” 激活 “根脉”, 以 “根脉” 丰富 “魂脉”, 以 “魂脉” “根脉”相贯通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 明确 “第二个结合”, 巩固的是文化主体性, 强化的是历史自信、 文化自信, 彰显的是文化自觉。 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 不断深化 “第二个结合”, 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 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08-24
摘要:摘要:自古以来中华民族非常注重安身立命。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冲击下,人们的精神逐渐变得不安宁,出现迷茫、焦虑、空虚、紧张、恐惧不安等负面情绪,这些负面情绪已经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稳定发展,亟需找到化解的方法。如果能够分析、认识、找到中国人的安身立命之道,不仅可以化解各种不良情绪,找到人们的心灵家园,而且对于社会长治久安也有裨益。一个民族的安身立命主要依赖其主流文化。“第二个结合”的提出意味着被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激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有必要探讨分析:马克思主义是否能够让马克思主义信奉者、践行者安身立命?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安身立命方面有哪些契合融通互补之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如何发挥其安身立命的作用?对这些问题的分析不仅有助于中国人找到其安身立命之道,而且对于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也有帮助。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9-20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阐释“第二个结合”的思想解放意义不能脱离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第二个结合"以文化灵魂说为基础,从生活视域、意义导向和精神维度等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概念;“第二个结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升为政党和民族的普遍自觉,有力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结合;以“第二个结合"为指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智慧及其时代意义得到了全面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宝贵经验、精神力量和哲学智慧被分别转化为新时代治国理政的思想资源,巩固文化主体性的有力支柱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5-14 合作期刊: 《船山学刊》
摘要:湖南自修大学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传播革命思想、动员社会力量、凝聚革命人才、开展革命活动的重要阵地,为党的革命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是毛泽东等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初期进行“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之理论与实践探索的典范。它天然蕴含着湖湘文化忧国忧民、经世致用的“基因密码”,与思贤讲舍、船山学社一脉相承,同时又是学习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其文化脉络、创办因由、办学理念和办学活动均有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湖湘文化相结合的鲜明特征。对之进行详细考察,对于我们厘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源与流”,对于我们今天做好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均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04-25
摘要:2023年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并将“明体达用、体用贯通”勘定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鲜明品格”。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深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沃土,也必然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重要对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认识之“体”、传承发展之“用”和新时代具体实践上的“贯通”进行了明确揭示。在理论认识之“体”上,习近平文化思想明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周涵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外延,确证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农耕属性,辨明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特征,凝练了中华文明的特质。在传承发展之“用”上,习近平文化思想明确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根脉地位,指明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基本原则,提出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具体目标任务,阐明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路径。在新时代实践的“贯通”上,习近平文化思想以“中华文脉”“两个结合”“历史传统”“中华文明”四个核心范畴和命题将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属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式现代化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贯通。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04-25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科学命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标志着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马克思主义这一“魂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根脉”在理论特质、价值取向层面的高度契合是二者有机结合的前提条件。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在百年历史进程中实现了“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在“中国化”“化中国”的成功实践中实现了由高度契合到有机结合的转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肩负着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使命,分析和研究“第二个结合”并使其走向深入,既是必然要求也是根本途径。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而实现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以文化精华滋养马克思主义,充实其文化生命和鲜活内容。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04-24 合作期刊: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摘要:守正创新是“两个结合”的基本关系,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第一个结合”内在地蕴含着“中国文化”的要素,并为其积累宝贵的历史经验。“第二个结合”丰富发展“第一个结合”的内涵,聚变为中国共产党新的理论优势。“第一个结合”的思想解放针对的是教条主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破除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思想束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独立自主地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第二个结合”的思想解放针对的是虚无主义,在总结历史经验、揭示文化基因、确立核心价值理念、适应现代化需要、创新政治制度、承继传统法律文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七个方面,实现对中华传统文化认识上的思想解放。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09-02 合作期刊: 《理论探讨》
摘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光辉典范(其中蕴含一以贯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人民至上"是整个思想的价值支撑,”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整个思想贯彻落实的根本保障,”守正创新"是整个思想建构的基本方式。这些一以贯之的精神既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体现,又合理继承、转化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深入理解“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 是全面认识和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