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严复思想在建设中的价值意蕴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9-02 合作期刊: 《东南学术》

    摘要:严复作为学贯中西的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以爱国兴邦的热情和追求真理的精神,满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发展的坚定自信,为救亡图存而进行思想启蒙,表现了其作为先进的中国人非凡的见识和勇气,对近现代中国社会的进步和转型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严复思想立足当时中国的现实问题,形成了关于自然、社会、国家以及世界相互关系的思想主张和治理方略,对今天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而言仍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思想主张方面,强烈的爱国情怀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汇聚精神力量,会通的文明互鉴观为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提供思想启迪,坚定的文化自信为实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筑牢精神根基。治理方略方面,开放的世界眼光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拓宽视野,启蒙的教育主张为推进教育现代化提供路径启发,科学的思维方法为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提供实践智慧。

  • 建设中的青年力量及其审思与建构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提交时间: 2024-07-08

    摘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明确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中心任务后提出的新概念新命题,为如何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如何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具有挺膺担当的现实使命和整体优势,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接续乏力、角色错位、认同弱化、担当缺席和叙事失语等问题,应该立足整体优势,针对问题审思建构,才能切实凝聚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成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青春力量,为新文化创新使命做出应有的贡献。

  • “家国天下”与的秩序精神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5-29 合作期刊: 《哲学研究》

    摘要: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具体实践过程中,对“秩序”的思考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由于资本主义的周期性危机及其所裹挟的西方宗教的内在矛盾,西方现代文明所构造的秩序形态在本质上是失序的。作为中华文明的核心符号之一,“家国天下”的秩序安排深度关联于中华文明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通过重塑“家”“国”“天下”的内在结构与意义关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家国天下”的秩序格局焕发蓬勃生机。以“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为基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秩序精神呈现了“天人合一”“美美与共”“群己协调”等特点,从而为克服人与人、国与国、人与自然之间的现代性矛盾提供了新的思路。

  • 论文化主体性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提交时间: 2024-07-25 合作期刊: 《文化软实力》

    摘要:文化主体性是文化发展的自觉意识、自主立场和独特创造,是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有机统一。文化主体性是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推动文化建设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过程中形成的。文化主体性是文化自信形成的依托、文化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实现国家认同、巩固政党执政地位、开展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基础。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和党的文化领导权,尊重人民在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才能巩固文化主体性。

  • 守正创新:综合档案馆融入建设的学理逻辑与实践进路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档案学 提交时间: 2024-07-19 合作期刊: 《档案与建设》

    摘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使命的提出,为档案馆文化建设描绘了蓝图。档案与文化同 源共生,档案事业本质属于文化事业,决定了综合档案馆具有积累文化和传播文化的角色功能,在 时空维度分别作为文化的存储器和展示器的角色存在。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命题下, 综合档案馆作为文化的富矿,应秉承文化建设“守正创新”的基本要求,在“守正”上擦亮为党管 档、文化自信、以人民为中心的档案文化底色,在“创新”上挖掘档案文化治理、档案休闲体验、档 案文化产业等档案文化资源,推进档案文化助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与发展。

  • 档案赋能建设的使命与路径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档案学 提交时间: 2024-07-19 合作期刊: 《档案与建设》

    摘要::档案作为文明的产物和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历史基石,在中华民 族现代文明建设中肩负着巩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主体性、厚植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根基、 激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活力、增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动力的重大使命。面向新时代新的 文化使命,亟须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夯实档案赋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学理根基,完善 档案赋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政策体系,加强档案赋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资源整合, 健全档案赋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协同机制,构建档案赋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传播 体系。

  • 势·理·事:习近平文化思想出场的内生力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07-06

    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原创性理论贡献,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章。作为党和国家在新时代的重要理论创新,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出场有其内在根据:在势上,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历史发展的使然,是历史之势的必然;在理上,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对“两个结合”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事上,习近平文化思想缘于对天下之事的准确把握。这种基于“势”“理”“事”融会贯通的习近平文化思想,必然开辟文化领域的新天地,必然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也必然增强中国人的文化底气,必将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注入生机与活力。

  • 以伟大改革开放精神建设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10-18 合作期刊: 《前线》

    摘要:历史表明,改革开放每前进一步,都有思想解放作行动先导,都在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同时,改变中国人的精神面貌,涵养中国人的价值情怀。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先导,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深刻把握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沧桑跋涉中形成的承载历史和展望未来的主体意识,以伟大改革开放精神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改革实践探索中更好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 建设的文化主体性逻辑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10-15 合作期刊: 《内蒙古社会科学》

    摘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主体性建设是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历史选择,是推进人类文明形态演进的自然结果。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主体性是以“现实的人”为根基的真实主体力量在人类文明实践中的展现,其中蕴含的“人民之我”“民族之我”“人类之我”等多层次的“为我逻辑”关照是对资本强制下以原子式自我为支撑、以资本同一逻辑为核心、以自由主义为表象的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为我逻辑”的根本超越。建设具有文化主体性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是要充分激活中华文化在世界文明变革发展中的先导作用。为此,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激活中华文化的思想引领力;必须坚持独立自主,激活中华文化的精神凝聚力;必须坚持体用贯通,激活中华文化的现实驱动力。

  • 建设的三重逻辑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10-09 合作期刊: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华传统文明的现代转型,具有历史、理论和实践逻辑。从历史逻辑来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中创造的社会主义文明:从理论逻辑来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以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为指导、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包含“五大文明”、坚持胸怀天下的文明:从实践逻辑来看,新时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遵循“两创”基本原则,坚持“两个结合”基本途径,秉持“兼收并蓄”基本态度。

  • 论中国式现代化与的关系——从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统一的视角看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9-05 合作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 在人类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关系既是文化哲学研究的突出问题,也是中华民族走向世界所面临的时代课题,更是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内涵及其关系的重要视角。一方面,作为中华民族“旧邦新命”的中国式现代化蕴含世界历史大势:“现代化”一词具有时间性,指向的是“旧”向“新”的转化。对于中华民族而言,“旧”与“新”的关系是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命题。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中国式现代化是守正创新的伟大成果,是“旧邦”与“新命”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凸显文化主体性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彰显民族发展趋势:从历史视角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产生于现代化的“挑战—应战”之中;从现实视角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主体性;从未来视角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崭新文明。总而言之,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一种双向赋予的关系: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了中华文明以现代性的力量,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构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以鲜明的民族文化印记,二者共同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 的理论探析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6-06 合作期刊: 《哲学研究》

    摘要: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特色鲜明、影响深远,蕴含无穷智慧,具有充足魅力。由“中华文明”进展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由“传承中华文明”深化至“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聚焦中华民族推进文明发展的时代要求,彰显现代文明对于中华民族复兴的意义,标注现代文明“最新形态”的历史地位,是思维逻辑的必然,是实践推进的必然。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认识层面上的逻辑结构,以“中华民族”为主体,以“现代”为历史方位,以“文化”为表现形态,分别诠释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所属、所在、所状;从实践层面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以亿万人民为依靠力量,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予以方向引领,共同规定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基本属性和内在本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起点,是中国现代社会的诞生;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发展,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已走过70多年探索发展的历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演进,始终伴随并融会到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过程中得以推进与拓展。

  • 的人学意蕴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9-18 合作期刊: 《长白学刊》

    摘要: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所创造的新文明样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从三个方面体现出马克思主义人学意蕴。就价值目标来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追求社会成员的自由全面发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的价值诉求;从文明自身的不竭动力来说,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始终关切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关注需要的多样性和层次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对人的现实需要的独特阐释;从文明发展的尺度来看,衡量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之“现代”的则是人的现代化程度,契合了马克思主义将社会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有机统一的理论特质。基于上述三个方面,马克思主义人学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则立足于当代视野全面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发展。

  • 的人学意蕴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09-14 合作期刊: 《长白学刊》

    摘要: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所创造的新文明样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从三个方面体现 出马克思主义人学意蕴。就价值目标来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追求社会成员的自由全面发 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的价值诉求;从文明自身的不竭动力来说,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始终关切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关注需要的多样性和层次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对人的现 实需要的独特阐释;从文明发展的尺度来看,衡量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之“现代”的则是人的 现代化程度,契合了马克思主义将社会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有机统一的理论特质。基于 上述三个方面,马克思主义人学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而中 华民族现代文明则立足于当代视野全面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发展。

  • “新的文化使命”视阈下档案文化建设的时代内涵与实践理路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档案学 提交时间: 2024-07-15 合作期刊: 《档案与建设》

    摘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重要命题对档案文化建设提出了时代要求。基于建设中华 民族现代文明使命的生成逻辑,当前档案文化建设存在中国传统档案文化与现代档案文化交织、中 国特色档案文化与西方后现代档案文化碰撞的问题。因此,我国档案部门应将“第二个结合”作为 方法论指导,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守正创新、交流互鉴、整体发展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文明观,树立档 案文化的权利观、主体观、互鉴观、整体观。在处理档案文化的“中西古今”问题时,档案部门应以 中国特色档案文化的发展历史与现实机理为基础,正确处理传统档案文化和现代档案文化的关系, 辩证认识西方后现代档案文化的价值,保障公民文化权利,系统协调推进档案文化建设。

  • “第二个结合”与创新空间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07-05 合作期刊: 《教学与研究》

    摘要:“第二个结合”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智慧与实践方法,打开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创新空间,突破了西方现代文明框定的空间格局。“第二个结合”在实践中内蕴历时态的过程性与共时态的结构性有机统一的总体视野,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新空间的价值定位确立了坐标系,确定了创新空间以文化空间为依托而形成的历史方位与建构策略,具体表现为通过文化空间生产和交往来整合创新空间的有益资源、构筑创新空间的基本架构,创新空间在此过程中呈现为集聚性和交融性的社会综合体。对于在文化空间的生产和交往中涉及的差异性文明资源,“第二个结合”采用多元文明和谐共生的包容机制,秉持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内生发展与外部延伸相统一的方法论原则,为创新空间注入持续建构的兼容力和永续发展的向心力。

  • 建设的显著特征、现实意蕴及实践路向——基于习近平文化思想中新的文化使命的阐释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08-30 合作期刊: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习近平总书记基于文化发展实际提出的一个重大命题,体现了新时代文化发展的历史使命,这一新的文化使命也是全面把握和深刻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理论视域。立足习近平文化思想中新的文化使命的阐释,新时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呈现出与中国式现代化的高度契合性,与中华文明的一脉相承性、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深度一致性,内蕴马克思主义的“魂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两个结合”的精髓,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厚植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底蕴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为价值追求,以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来彰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世界价值,以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目标指向。

  • 习近平的“中华文明观”论要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08-21 合作期刊: 《党的文献》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波澜壮阔的创造性实践,着眼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察思考中华文明,览古察今、比较中外,对中华文明的一系列问题作出了重要论述,形成了系统而深刻的“中华文明观”。习近平的“中华文明观”形成于“两个大局”加速演进并深度互动的时代背景下,对中华文明的历史源流、创造主体、智慧结晶、精神标识、突出特性、意义贡献、创新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刻回答,体现出高度的文明自信、博大的时空视野、强烈的使命意识,是构建中华文明叙事体系的强大动力,增进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有力引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思想遵循。

  • 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深化与实践构想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提交时间: 2024-07-10

    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近代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的集体实践中完成了觉醒与强化,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立足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新样态,在继承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百年奋斗成就的基础上提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标志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升华。这意味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形态方面,实现了从自觉到主动的转变;在认同方面,超越了西方主流民族认同理论的“原生论”与“建构论”;在实践方面,开辟了新时期民族认同工作的文化路向。因此,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当从强化目标认同、转变叙事方式、构建文化符号三方面着手。

  • 农耕文明融入建设的逻辑理路、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7-04 合作期刊: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将农耕文明融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是书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乡村篇的重要议题。传统农耕文明融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基于三个方面的逻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可以汲取丰厚的农耕文明滋养,传统农耕文明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打下基础,借鉴传统农耕经验以解决现代农业永续发展。传统农耕文明融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价值意蕴主要包括“天人合一”和谐共处的生态理念与“天地人稼”协调统一的生存智慧,节用适度、用养兼顾的永续发展观,因地制宜、农牧结合的农业生产系统,重农务本、耕读传家的文化传统,敦亲睦邻、守望相助的乡风民俗等五个方面。调查研究、宣传教育和文化赋能等环节,可以为传统农耕文明融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供可参考的实践进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