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哲学 >> 科学技术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7-28 合作期刊: 《阅江学刊》
摘要:元宇宙本身是一个源自西方的概念,就思想而言它具有形而上学的传统余韵,即形而上学是其古典形态,而之后则是乌托邦形态,虽然目前元宇宙并未实现,但是已经步入元宇宙的情境。因此元宇宙不能仅从技术维度透视,其本身也是一种社会关系的产物,其虚假性就在于形式上撇除了客观的社会关系,即资本关系,承诺了一种虚构的象征性理想现实,但是元宇宙始终是具体社会关系下的元宇宙。而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真实性,始终是致力于共产主义社会关系的现实性推进,是一种实践性的真实界域,可以说其既是对理想的元宇宙形态的技术性层面的推进,也是对共产主义社会关系的现实化过程。元宇宙所包含的理想社会层面的建构始终要基于现实社会的发展,确切地说是要立足于人类文明新形态,否则也只是资本价值新的增殖域。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05-20
摘要:现代化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变革与进步,是衡量人类社会发展状况的重要尺度。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借鉴吸收一切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确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模式,取得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领域五大文明硕果。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勾勒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文明图景,既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科学性,也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引领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方向。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10-16 合作期刊: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摘要:近现代世界文明发展潮流及中国历史境遇使发展社会主义、推进现代化和实现民族复兴成为中国共产党推进人类文明进程的重大历史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不可逆转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三大重要成果,在对传统社会主义文明、资本主义现代文明及中华传统文明的三重超越中开创了人类现代文明崭新图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机统一成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最为鲜明的时代特征。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必须正确处理三者关系,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机统一。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10-12 合作期刊: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共同体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组成单元,对个体、民族、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均具有深远影响,所以共同体的现代性构建是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议题。西方现代化打破了传统共同体的生活方式却始终难以真正逾越“虚假共同体”与“真正共同体”之间的鸿沟,使“人”在现代社会中陷入“自我丧失”的生存困境,引发了共同体的“成员危机”“认同危机”“前提危机”等一系列内生性弊病。而中国式现代化在超越西方现代化“共同体”范本中重塑了“共同体”的现代性样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共同富裕为依托,建设起“人民至上”的发展共同体: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为基本原则,构建起“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以和平、发展、合作和共赢为价值引领,积极推动构建“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从而诠释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共同体向度。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10-15 合作期刊: 《内蒙古社会科学》
摘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主体性建设是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历史选择,是推进人类文明形态演进的自然结果。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主体性是以“现实的人”为根基的真实主体力量在人类文明实践中的展现,其中蕴含的“人民之我”“民族之我”“人类之我”等多层次的“为我逻辑”关照是对资本强制下以原子式自我为支撑、以资本同一逻辑为核心、以自由主义为表象的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为我逻辑”的根本超越。建设具有文化主体性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是要充分激活中华文化在世界文明变革发展中的先导作用。为此,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激活中华文化的思想引领力;必须坚持独立自主,激活中华文化的精神凝聚力;必须坚持体用贯通,激活中华文化的现实驱动力。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09-09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中国人民通过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获得了追求现代化的政治资格,由此真正迈入现代化的门槛。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不断提升和跨越现代化的历史层级,从而塑造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模式。由于独特的实践路径,中国式现代化对西方的现代化叙事形成话语破解,实现了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与此同时,中国式现代化在现代化的基本理论建构、一般规律认知以及现代化发展的中国特色等方面展示出现代化的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4-30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中国人民通过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获得了追求现代化的政治资格,由此真正迈入现代化的门槛。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不断提升和跨越现代化的历史层级,从而塑造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模式。由于独特的实践路径,中国式现代化对西方的现代化叙事形成话语破解,实现了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与此同时,中国式现代化在现代化的基本理论建构、一般规律认知以及现代化发展的中国特色等方面展示出现代化的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10-24 合作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和进步的新形态。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在三个方面彰显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全新图式”:提升自然要素的生产能力,重塑低碳循环的生产体系,创造技术正义的生产条件,重构了一种超越资本逻辑的可持续生产方式;推动人与自然的交往复归“生命共同体”、个体交往走向“真正的共同体”、世界交往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了超越利己主义的和谐社会关系;把人从物的依赖性中解放出来,提升人们满足真实需要的获得感、享受健康生活的幸福感以及充实闲暇时间的意义感,塑造了超越消费主义的美好生活。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提交时间: 2024-07-12 合作期刊: 《前线》
摘要:“‘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这一重大论断,深刻揭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夯实深层根基,昭示着中国共产党对坚定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认识的新高度。新征程上,准确把握文化主体性的基础、核心和底色,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思想动力。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提交时间: 2024-08-23 合作期刊: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是关于社会文明发展的科学理论。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文明。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大文明观是文明新形态的世界语境;推动世界各国共建文明之路,是创新国际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也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10-29 合作期刊: 《哲学研究》
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是 “两个结合” 的重大成果, “两个结合” 特别是 “第二个结合” 犹如一根红线贯穿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 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必须牢牢把握“第二个结合”。 要深刻认识到, 从 “第一个结合” 到 “第二个结合” 是时代发展必然, 既是规律发展的集中体现, 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二个结合” 是 “魂脉” 与 “根脉”的结合, 要坚持以 “魂脉” 激活 “根脉”, 以 “根脉” 丰富 “魂脉”, 以 “魂脉” “根脉”相贯通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 明确 “第二个结合”, 巩固的是文化主体性, 强化的是历史自信、 文化自信, 彰显的是文化自觉。 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 不断深化 “第二个结合”, 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 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6-06 合作期刊: 《哲学研究》
摘要:现代化奠基于欧洲,书写了以资本现代性为轴心的西方现代文明,在世界历史的特定阶段获得了强大统治力。西方现代文明在带来成功和进步的同时,也伴随着代价和退步。重撰现代文明,已上升为人类命运自我救赎的重大原则问题。中国是一个多元一体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文渊文脉流淌不息的文明型国家,国运跌宕起伏的超大型国家。中国样本的独特性决定了“现代化在中国”行不通,“现代文明的西方逻辑”在中国行不通,只能“走自己的路”。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奋斗,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发现了和欧洲原理相对应的中国现代化原理,创造了蕴涵“中国之骨”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现代文明的中国形态。现代文明的中国形态,重构资本与人民的权力逻辑,兼顾进步与正义的双重价值,冲破中心与边缘的传统格局,重塑物质与精神的内在张力,重建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是现代文明在21世纪的崭新形态,是具有辩证性、整合性、叠加性、自反性特征的新文明类型。现代文明的中国陈述,必将以思想的力量引领人类精神成长,以更高水准的人类文明参与世界新秩序的建构。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10-14 合作期刊: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摘要:生产力发展是人类文明形态演进的杠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历经百年奋斗,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新路并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成就离不开党对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坚持与探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新动能。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新质生产力以其文明逻辑对发展理念、增长理念、发展范式等实现了超越,从而不断开辟生产力跃迁新境界。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要求,要充分发挥党和国家引领作用,保障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演进方向;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革命,重塑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增长动能;加快形成新型生产关系,构筑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在秩序;厚植现代化经济体系,夯实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物质基础。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09-30 合作期刊: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蕴含着高度的理论自信,从哲理基础、方法论逻辑与价值引领三个方面来看,理论自信伴随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从理论到实践、从萌芽到成熟的全过程。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脱胎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思想相伴而生,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的理论自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标志着我国在现代化理论上的自信与成熟,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提交时间: 2024-09-23 合作期刊: 《教学与研究》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文明思想主要包括“实践—文明” “历史—文明” “辩证—文明”“革命—文明”四重意蕴。依循“实践—历史—辩证—革命”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内在逻辑,马克思恩格斯以唯物史观为文明研究方法,阐明人类文明的产生与演变根植于现实的个人的物质生产实践;以物质生产实践的历史流变及其社会形态的更替为线索,揭示出人类文明形态的演进历程;把握历史与文明发展的辩证本性,在批判与扬弃资本主义文明中描绘共产主义文明的未来图景;又从历史与文明发展辩证本性的根源即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出发,洞察资本主义文明向共产主义文明跃升的基本手段与组织力量。马克思恩格斯文明思想不仅具有超越此前西方文明理论的开创性意义,而且是中国共产党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论根基,为新时代新征程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现实启示。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07-02 合作期刊: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是新时代强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具有鲜明的个体旨归、深远的社会价值、显著的国家意义和一定的世界影响。推进这一系统实践,既能促进城乡居民全面发展、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创造条件,也能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为城乡融合发展充实精神向度,还能推进文化自觉自信自强、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文明支撑,更能丰富精神文明建设内涵、为人类文明进步探索融合路径。立足时间、空间、内容、目的等认知向度,可以推断,推进城乡融合的新时代、兼及城乡的融合性空间、精神文明各要素的涵育、充分均衡的高质量融合,界划了新时代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变化性历史方位、复杂性行动场域、全面性关涉内容和关键性实践愿景。着眼于应然需要和现实样态,新时代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稳步向前的历史过程,离不开科学精准、系统高效的实践推进“目标导向、观念引领、机制保障、行动支撑”是一条环环相扣、逻辑衔接的实现理路。研判现实背景和实践要求以建构综合性目标体系,立足现实反思和问题批判以强化总体性观念引领,重视政策扶持和社会支持以健全长效性保障机制,创新行动举措和工作方式以凝聚全方位行动合力,是实现新时代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关键路径。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05-22 合作期刊: 《当代世界》
摘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生成与世界历史演进具有双向同构性,一方面世界历史演进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生成提供历史场域,另一方面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又从生产力、国际互动、文明发展三个层面使世界历史从“中心—边缘”格局向“多元一体化”演进。生产力层面,中国式现代化是世界经济增长重要引擎,并为打破西方式现代化迷思与限定、助力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方案;国际互动层面,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超越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国际关系旧理念、顺应世界多极化发展大趋势、适应全球治理改革新要求;文明发展层面,中国秉持的文明观、推动的文明创新发展为破解西方文明优越论、文明隔阂冲突论,促进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4-23 合作期刊: 《哲学研究》
摘要:从德性与理性的关系来看,人类文明形态大体可以分为“德性文明”和“理性文明”两种类型。当代中国日生日成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在根本特质上属于德性文明;从历史文化根脉来看,是数千年来生生不息的中华传统德性文明“旧邦新命”的新生面;从精神动力来看,来自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通。人类文明新形态与中华传统德性文明在根本特质上古今一贯,在文化根脉和人文精神上源流相续,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命运上一脉相承。然而,人类文明新形态并非简单“复活”或“复归”中华传统德性文明,而是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意义上的“文明更新”。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道义和真理双重意义上的人类新启蒙和新觉醒的力量,典范性地昭示着人类从理性文明向德性文明转型跃升的新方向。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广东青年研究》
摘要:习近平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那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成什么呢?对此,我们必须既联系党的百年奋斗史的实践经验,又联系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实践要求,从理论、文化、文明多个维度进行深刻理解。从理论维度看,推进二者相结合,就是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从文化维度看,推进二者相结合,就是要坚定中华文化立场,坚定文化自信,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从文明维度看,推进二者相结合,就是要开创并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在新征程上,必须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确、全面、有机、有效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