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10-16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学科的交汇让当代艺术与公共艺术的边界更模糊,思想则更开阔。“公共性”“在地性”“介入性”显示出二者的不同亦是相互交汇的可能。西方当代艺术家在建构自我体系中,借用公共艺术形式、向公共领域延伸在思想维度上为公共艺术带来了新的文化承载与信息。在中国,当代艺术也不断与公共艺术融合。无论是公共艺术实践中面对新语境的“随缘式延续”,还是公共经验搬入艺术系统的“顿悟式阻断”,或是寻常物的异常化,抑或是行动、科技、公共事件的巧妙结合,这些当代艺术语境下的公共艺术实践,让两者都迸发出更大的能量,不断向前延伸。
分类: 艺术学 >> 设计艺术学 提交时间: 2024-10-16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北欧的设计在世界设计中有其独特的位置,尤其在如何尊重使用主体,如何平衡政策、商业与民众需求,如何融合传统工艺与新技术以及以设计为路径进行社会创新等方面,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本文将以北欧设计中的重要设计理念“参与式设计”(ParticipatoryDesign)为考察对象,探讨北欧参与式设计能为中国设计介入乡村建设的实践提供怎样的启示。
分类: 哲学 >> 美学 提交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社区美育”作为社会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社会特定场域中对社群开展感性教育、审美教育的途径之一。社区美育以视觉和感官等方式,充分利用该地区的学校、社会、机构等资源协同开展,为社区更多居民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提高居民审美认知,增进与外界的沟通与交流,提高居民社区认同。2021年四川美术学院与重庆大学城虎溪街道社区联合开展的“中国社区美育行动计划”便是对社会美育最后一公里的思考和探索。活动期间,居民们自主接受社区美育,通过多重视觉和感官刺激,使居民沁润其中,融入美育教育之中,这是当代社会美育发展的趋势,也是美育实践的一次初探。
分类: 教育学 >> 课程与教学论 提交时间: 2024-08-29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公共艺术创作实践作为综合性的艺术创作表现方式,随着社会需求、公众审美的提升,艺术教育的跨学科融合发展,传统创作实践教学目标、定位滞后,师资专业结构单一,资源配套不完善,教学成果未能有效转化、应用等系列问题愈发凸显。对当下的公共艺术创作实践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对创作实践教学现状问题分析的基础上,从目标、思路和设想等方面,进行公共艺术创作实践教学的多元介入模式改革,以期有助于公共艺术创作实践教学的良性发展。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09-04 合作期刊: 《临沂大学学报》
摘要:艺术自诞生伊始即与社会密切相关,肩负着政治、宗教、道德等社会职能,带有鲜明的实用主义色彩。严格地讲,艺术介入社会早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只不过理论较之实践发展得更为迟缓。二战后,介入文学逐渐兴起,经由萨特的理论总结走向了巅峰。萨特认为,文学应当介入社会、服务社会,并参与到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建构之中。这一观点遭到了加缪、巴塔耶、阿多诺、罗兰窑巴特等众多理论家的批判。其中,阿多诺以康德、黑格尔关于艺术自律、他律的论述为契机,认为萨特的“介入文学”观具有鲜明的功利主义色彩与极端政治倾向,很容易被文化工业所利用。在阿多诺看来,如果艺术一定要介入社会,必然是以自律性为前提,通过艺术作品的审美形式表现出社会的客观意义与政治潜能。唯有如此,艺术对社会的介入才能够彰显出艺术所具有的真理性与批判性,并获得美学上的合理性。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分类: 艺术学 >> 设计艺术学 提交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中国艺术乡建经历着重拾主体性、艺术介入的内容、形式、目的和方法的反思,从乡村美容师到乡村社会、文化、经济、生态复兴的推动者,艺术以其参与性和创造性,重建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联,系统性回应乡村振兴五大任务要求。设计作为建构现实社会的重要力量,在每一次国家和社会重大需求面前 , 凭借其整合技术、服务民生的重要学科和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 , 必须担当起应有的使命。乡村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是解决乡村问题的前提。设计介入乡村产业振兴需要在尊重乡村共同体的主体地位和共同诉求下,遵循产业发展的基本逻辑,与促进者(政府、资本和市场组织)协同创新,整合在地优势资源禀赋,创建差异化、高价值的乡村产业发展模式,促进乡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分类: 法学 >> 诉讼法学 提交时间: 2024-06-18
摘要:为了配合监察调查以提高案件办理质量,我国建立了监察机关商请检察机关介入职务犯罪调查的新机制。由于缺乏明确的检察监督监察的制度性规定,这种以监检配合为主要目的的机制是否具有监督属性,在此问题上出现了争议,也使检察机关的介入陷入较为尴尬的境地。检察介入侦查与介入调查没有实质性差异,介入侦查的监督目的也应体现在介入调查中,以免影响监察程序法治与国家机关的权威。从对监察调查的监督看,目前已经确立的各种形式体现了对刑事办案权力监督的普遍性,但程序外的监督法律支撑不足、程序内的监督缺陷明显,需要更为及时的监督形式作为补充。作为维护法制统一的法律监督机关,检察机关监督监察权具有必要性,而检察介入调查机制的确立则为这种监督提供了可能,应当明确这种介入机制具有监督性质。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05-24 合作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基层社会发展离不开国家的适时介入与有效引领。在乡村内生发展的现实背景下,国家适时介入并有效引领乡村社会的良性变革,是乡村建设的主要路径和基本内容,然而其中存在的一定的现实张力也给乡村内生发展实践带来了挑战。本文从新内生发展的视角,梳理乡村发展实践中国家介入和乡村自主行动的具体方式,并分析在此过程中国家介入与地方行动之间的张力,其具体表现为:第一,在政策定位层面,国家宏观政策与基层行动策略难以统合,构成国家本位和地方本位的张力;第二,在治理形态层面,他治与自治的合作缺乏弹性空间,构成行政化他治和地方性自治的张力;第三,在资源配置层面,基层政绩要求和能力欠缺,构成重点帮扶和均等投放的张力;第四,在行动主体层面,国家介入农民行动的边界不清,构成国家主导和农民自主行动的张力。在多重张力并存的情况下,国家与农民互构式的新内生发展机制可以缓解张力之冲突,通过合作式吸纳、培育农民自组织、完善资源分配方式、建立超地方的行动者网络等方式,或能促进国家介入与地方行动的协调互动,共同推动乡村迈向内生发展的新阶段。
分类: 艺术学 >> 电影学 提交时间: 2024-07-18
摘要:自Chat-GPT爆火之后,AI似乎席卷了文学、艺术创作的各个方面,成为一把“利刃”。在平台、媒体公司和个体的不断尝试中,AI已然介入影像创作,并取得了相应的关注。借助于用户生成内容的逻辑,通过影像短片的实操经验,结合业已成型的相关案例,提出AI关键词生成创作的技术逻辑,指出人机协同是AI生成影像的发展方向。通过对比实验论证,在相同时间长度内,AI生成画面的欠丰富性。指出AI的介入创作可以有合理的艺术价值,但由于技术局限性,仍存在诸多问题。在越发完善的发展中,AI需要被设定出相应的技术、艺术和道德规范。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档案学 提交时间: 2024-06-22 合作期刊: 《档案学通讯》
摘要:当前,档案事业发展中存在诸多需要专业知识介入才能解决的专门性问题。然而,集专业性、交叉性 和普遍性为一体的档案专门性问题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其在本质上仍然是一个正在进行但却被严重忽视 的问题。有鉴于此,实有必要将档案专门性问题从纷乱庞杂的常识体系中抽象出来,进而建立起科学完备的档案 专门性问题解决程式。具体而言,可尝试分别从规范、实践和工具三个维度入手,在效力级别较高的法律规范中 实现对档案专门性问题的规范续造;在档案管理、档案执法和档案司法中优化现有的专家介入机制;针对档案专 门性问题解决程式的启动、运行和审查等环节对治理资源进行精准配置等,最终力求使专门性知识能够更好地 服务于档案事业的长远发展。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10-28 合作期刊: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在国家政策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背景下,艺术青年是艺术介入乡村振兴人才中的中坚力量。本文以艺术青年为研究对象,对艺术青年“城乡两栖化”介入乡村振兴的流动现象进行理论阐释,勾勒艺术青年“城乡两栖化”介入乡村振兴的主要特征,归纳艺术青年“城乡两栖化”介入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为探讨艺术介入乡村振兴提供新的理论视角。此外,本文探索性地提出通过进阶式艺术青年驻村计划促进艺术青年“城乡两栖化”介入乡村振兴,为进一步探索乡村如何引进艺术青年人才,优化艺术人才配置与培育本土化艺术人才提出对策建议。
分类: 政治学 >> 中外政治制度 提交时间: 2024-04-10 合作期刊: 《中国政治学》
摘要:本文计划通过梳理 “发展型国家”文献,讨论后发国家的发展历程,并兼及中国当下的发展问题。本文将先从比较历史角度,介绍 “发展问题”的由来,再从理论层面,探讨 “追赶发展”的思路,从而说明本书在论及发展问题时,为何刻意区分 “先进”与 “后发”并分别进行探讨? 接续将通过发展理论的历史实践,说明唯一成功的追赶模式为 “政府介入扶持”,从而导入作为本文主题的 “发展型国家”理论,并刻画其理论演变。当然,作者对后发追赶问题的关切,并未局限于静态的 “政府引导发展”模式,还关切在发展阶段调整、时空环境变迁后,“发展型国家”必须如何调适转型。循着这一关切,本文将再转回中国背景,思考其他后发国家的发展经验,是否有助于理解中国发展成就,又是否有助于启示未来改革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