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法学 >> 法律史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汉语言文字学 提交时间: 2024-10-22
摘要:[摘要]本研究旨在考释“灋”当中的“水”,以及针对多位学者对许慎在《说文解字》当中关乎“水”的释义进行论辩。在本研究当中提出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下的“水”实则富含意义,具体表现在了“灋”字本身,推及至当代,纵使“灋”不再使用,而使用更为简单的“法”,其仍存有之部件“水”的意涵。本研究不仅通过“灋”进行说明,另以“經”字进行论证。“經”与“水”仍有不可分离之关系,即“至”这一部件与“水脉”有关,而“經”也具备“水”之特性,所谓“经世济民”之“经世”,治理国家与人民,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人民层面都要有所“兼容”、“适应”,从治水倒治民再到治国。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提交时间: 2024-08-27 合作期刊: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明代科举试图培养士子经世致用精神,故在首场八股之后,试以制、诰、诏、表、启等公务文体。后场“拟古”命题一般出自史传,要求士子带入古人语气作文。应举者不仅须揣摩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还需要掌握先秦古文的博大典赡,学习六朝骈体的富艳精工,具备拟作各类公务文字的能力。“拟古”以虚构形式,将史传的依据材料进行了还原,是对史传的逆向性解读,故颇受士子喜爱。明末清初时代风云变幻,“拟古”又被赋予了浓厚的时政干预功能和科举改良的进步意义。清代科场形势发生较大变化,后场“拟古”已难以作为人才选拔标准。乾隆时期以试律取代实用性文体,促使“拟古”淡出了主流文章写作的视野。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提交时间: 2024-10-28
摘要:“中体西用”的形成与儒学的经世传统密切相关。儒学作为一种经世之学,在不断演变发展中形成了“通经致用”和“明体达用”两种经世传统。近代以来,面对西力东侵裹挟下的西学东渐,儒家士大夫试图恢复两种经世传统的努力以失败告终。在“通经致用”传统不断弱化的情况下,近代知识分子以“中体西用”容纳“明体达用”,最终实现了儒学经世传统的近代转型。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提交时间: 2024-05-23 合作期刊: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中晚明生员身份的泛化、乡论在科举取士中制度性功能的弱化以及考课制度的严苛化,在导致知识人向上流动日趋艰难的同时,也形塑了士人德性缺失、职分意识淡薄的普遍性格。制度影响之下士风的持续恶化,是知识人展开自省的现实语境,“惭愧”则是其自我反思中首要而直接的感受,并以面向生民为基点。对儒者职分的强调、“经义”兼“治世”的自我期待、诗文经世与文章主理观念的强化、明末清初文风之转变乃至回向乡里、面向地方的新动向,则是知识人在自省中的尝试性回应。面向生民的惭愧书写不是目的与归宿,而是思“变”的起点。这也正是中晚明知识人惭愧书写的意义与价值所在。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近现代史 提交时间: 2024-04-22 合作期刊: 《清史研究》
摘要:康有为作为倡导晚清政治变革的著名领袖人物,以往的研究总是聚焦于其汲取西方思想的历史经验与成就。本文认为,康有为的思想结构大多是传统儒学思维脉动的延续,具有“地域之学”“经世之学”“大同之学”三个不同的面相。这三个面相相互依存,由点及面,经现实遥想未来,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贯通解释系统,分别代表康有为所受到的“乡贤”(明代粤学)、“汉儒”(两汉经学)和“圣王”(先秦礼学)三种经典认识体系的交互影响。西学只是起到点缀和激活这些传统思想的参照作用,并非康有为构思晚清政治变革主张的关键性因素。
分类: 政治学 >> 政治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04-19 合作期刊: 《中国政治学》
摘要:近三十年来的钱穆研究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文化思潮的变迁推动钱穆研究逐渐走向学术化、规范化。二是关于钱穆史学、文化学和学术思想史的研究,展现出钱穆不同时期论述中的思想观念、思想行为与其所处时代的互动关系,以及与同时代学者的同异。三是近年来学术界逐渐兴起对钱穆有关文明传统与现代立国的经世思想及其理论意义的关注和研究,这类研究运用多样化的思想资源与研究方法,激活了立国传统与经世理想在现代政治建构中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