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教育学 >> 基础教育 提交时间: 2024-07-17
摘要:概念是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逻辑思维的最基本单元和形式。本文通过认知理论下的“概念隐喻”和“概念表征”的多维对比分析,在实践中摸索隐喻认知下小学数学概念表征的路径并归纳影响小学数学概念隐喻认知因素,提出合理化的建议。让概念隐喻成为一种深入浅出、操作方便的概念表征新路径。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提交时间: 2024-11-14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在中国早期文本中,器物凝聚着社会文化内容。从横截面切入,考察器物的制作和使用、种类和形态、功用和场合,以及对语言和思想的渗透,是一条观念史的研究路径。对器物之意义的考察,如果跳出作为修辞学的隐喻,我们可以发现更为深层的社会意识形态建构方式。事实上,人们对事物命名的方式,构成了一个隐喻系统。在此系统之中,器物参与了事物的制名方式。这是由于器物与社会生活中的礼制、道德和规范之间存在着直接关联。以器物制名,体现出器物对社会生活诸方面的规定。可见,在参照器物的基础上,人们制定了社会生活领域的基本规范和准则。从这个意义上说,器物凝聚了语文学意义上的概念史。元典之话语功能在于生长出中华文化的根隐喻,确立了后世得以言说的公共概念,这为中华文明构筑了思想根基。在此过程中,器物成为意义赖以生成的原型、名称和隐喻。探寻器物经验在古典语境中的线索,及其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行踪,对探讨现代精神秩序具有参照意义。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10-16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当代艺术社会史家T.J.克拉克的艺术史观念认为,绘画惯例的变迁卷入了历史进程之中,要捕捉它与社会历史产生的联系(并不必然在所有作品中发生),则必定要面对一个特殊的“历史时刻”。要在艺术作品与社会背景之间实现真正的“接合表述”,就要避免反映、类比等方式,转而进行中介式的调解机制。克拉克利用开放性的隐喻阐释,支持和论证了那构建于现代主义艺术理论中的价值的社会性,提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社会史研究方法。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提交时间: 2024-08-24 合作期刊: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摘要:作为一种疾病 , 艾滋病在 自 身之外还附加了众多的隐喻与偏见。 当代文学早 期艾滋叙事讲述的大多是国外艾滋病患者的故事 , 显示了一种盲 目排外的他者想象。 与 此 同时 , 艾滋病又被视为一种世纪瘟疫 , 是对道德犯禁者的天降惩罚。 当代文学艾滋叙事文 本中存在着大量的军事话语 , 表现出一种明显的战争修辞特质。 艾滋叙事中存在一些话语 转义行为 , 用“ 爱滋病”“爱之病” 或“ 热病” 等指代艾滋病。 艾滋叙事在艾滋病的污名建 构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 一些话语使用不当容易造成艾滋病的污名化 , 给艾滋病患者带来严 重的精神伤害。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提交时间: 2024-05-29 合作期刊: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以诗歌为载体反映灾难以及寄托对罹难者的哀思,是历代文人叙写的重要主题。由于疫灾的突发性和扩散性导致的急遽危害往往持续叠加,此类述哀诗的抒情饱和度超出寻常,叙事进路亦显曲折而盘桓,是灾难书写中较突出的一脉。晚清闽台地区疫灾多发,是特殊的气候因素与战乱频仍共同作用的结果。借由郑孝胥述哀组诗及其时空叙事,林豪《逐疫行》的寓言叙事与社会隐喻,许梦青《苦疫行》、洪纟需《检疫叹》等以乐府形制直切现实,在持守与新变、曲直与隐显的消长中,可见晚清时局下诗歌书写疫灾、介入公共社会的多重向度。无论是叙事模式多样化中呈现出的结构性演进,还是《叩阍辞》直斥当道流露出的抗争精神,都彰显着近代光芒。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分类: 艺术学 >> 音乐学 提交时间: 2024-07-14
摘要:自文艺复兴时期以来,以音乐为主题的绘画创作成为一个盛行于欧洲的艺术文化传统和视觉叙事的表现形式。 本文以17世纪的琉特琴为图像学研究对象,阐释图像中音乐符号的听觉隐喻及其审美张力,并在艺术史的语境中探索音乐符号、绘画艺术与人类文明史的关系,揭示音乐符号的文化表征及其意义,从而为观者提供一种以音乐符号学为研究路径的观看方式和图像学的阐释方法。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学 提交时间: 2024-05-31 合作期刊: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饮 食 与 族 裔 身 份 政 治 关 系 密 切,是 文 化 批 评 的 一 个 重 要 考 察 维 度。美 国 女 作 家 露 易丝·厄德里克的长篇小说《守夜人》中有大量与印第安人饮食相 关 的 叙 述,其 中 的 饮 品 叙 述 更 是 构成了复杂、动态的印第安族裔身份政治隐喻:小说人物对饮品的称呼、态度及饮用细节,隐含着厄德里克对美国社会族裔身份政治的思考,酒与咖啡等外来饮品指涉 印 第 安 人 在 现 代 社 会 中 遭 遇的 危机与挑战,以及他们现代身份的多重杂糅状态,茶、水与树汁等 自 然 之 水 则 帮 助 土 著 人 获 得 身 份 认同,找到心灵归属,作家本人也借此达成文学审美救赎。
分类: 哲学 >> 科学技术哲学 提交时间: 2024-11-08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持续蔓延,气候危机、环境问题、生态问题逐渐国际化、全球化,气候问题的全球治理面临巨大挑战,亟需进行变革。值此背景,《封锁之后》一书通过对疫情期间人们生活状况的反思,表现出社会个体在经历封锁后的蜕变过程,运用哲学寓言及隐喻的形式讨论人类世界中存在的政治、伦理甚至宇宙学冲突,从盖娅政治生态观的视角分析了人与自然之关系的本质,探究人与自然关系合理性问题。作者强调,地球上生命的实体正日益受到人类的控制与威胁,需要重建人与自然、科学与政治、事实与价值等这些二元因素之间的内在关联,探寻解决生态危机的良策。拉图尔以行动者网络理论为主线,提出超越“强纲领”中的其他对称原则,倡导开启行动者议会、生态理想国,发起重构盖娅的制度变革,但并未就该制度建构的行动者的设置进行充分的论证与提供更多的细节。本书为在理解不同行动者活动状态和组合模式的基础上,更好地构建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提供了一种颇具启发的政治生态观。
分类: 哲学 >> 科学技术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4-23 合作期刊: 《社会科学战线》
摘要:随着近年来人工智能 (AI) 的惊人进步,AI 是否具有意识以及如何构建有意识的 AI 系统越来越受到学界和公众的关注。要回答这类问题,我们仍然需要或者必须从意识理论中去寻找灵感和答案。立足 AI 意识问题的当前背景,我们考察了加扎尼加在 «意识本能: 揭秘脑是如何形成心智的» 中提出的意识学说。透过脑异常这个窗口,加扎尼加得到了意识现象学的两个重要论断: 意识与体验内容不同并且是可以分开的。意识首先是一种感受,为此,他提出了一个关于意识神经机制的模块—层级架构的主张,并用 “开水冒泡” 隐喻来形象地说明他的意识观。根据这一思路,构建有意识的 AI 系统需要我们在底层逻辑上辨明 “意识” 与 “智能” 的差异和关系。否则,我们就会在 AI 系统是否有意识以及 AI 是否会造成对人类的生存性威胁等一系列理论问题上产生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