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IAHS 农业的理论逻辑、实践探索与路径思考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11-12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GIAHS诞生和成长于人类农业文明社会的历史土壤之中,是农业文明的智慧精髓,为全人类共同所有。在世界农业生态危机愈加深重、全球外部风险挑战日益增多的背景下,应对“前所未有之大变局”,仅仅依靠单一文明体内部自发抵御工具理性对农业文化遗产系统所造成的非可逆侵袭是远远不够的,而应破除“疆界”,推动农业文化遗产要素良性互动及保护和发展经验互鉴。这一设想的实现有赖于在GIAHS 领域开展农业文明互鉴,基于遗产系统要素差异和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共同需要所构成的实践逻辑、外部全球性风险与遗产系统内部危机所构成的现实逻辑二者的有机统一则构成这一行为产生的背后动因。落实到具体实践,推动GIAHS农业文明互鉴,需秉持文化融合理念,提升跨区域合作机制水平,重视传承东方农耕智慧,并积极探索以现代科技解释传统农业的“自然解决方案”。

  • 天山廊道路径下唐人对西域世界的认知研究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提交时间: 2024-08-19 合作期刊: 《临沂大学学报》

    摘要:天山廊道是唐人认识西域的自然地理通道,也是唐代社会认知和书写西域胡人群体的重要路径依赖。唐朝统一西域后,天山廊道成为中原与西域之间政治交往、贸易往来、宗教传播的重要孔道,大量西域使者、胡商、胡僧等群体通过天山廊道来到中原。天山廊道沿途气候干旱、水资源稀缺、绿洲间荒漠广布、戈壁漫长,其恶劣的自然环境与交通条件既赋予了来往西域和中原之间的流动群体吃苦耐劳甚而拥有异能的秉性,又增加了香药、珠宝等珍稀商品的附加值。唐朝的有效西域治理保障了丝路通畅与西北社会稳定,由此使得东西往来更为密切,进一步促进了唐人通过天山廊道对西域广阔世界从想象到现实认知的转变,奠定了唐人认知西域世界的客观基础。

  • 文明交流互鉴视域下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效力的提升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传播学 提交时间: 2024-10-10 合作期刊: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在文明交流互鉴视域下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效力,一是要正确定位新时代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目标,向世界传播中国发展模式并说明其世界意义,全面、真实、立体地塑造国家形象和国民形象,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二是客观审视其在跨文化交流中语言结构与文化内倾问题以及“固定成见”造成的“误读”等现实障碍:三是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对中华文化进行挖掘阐释,在民族特色与文化共通的交融中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实效性和影响力:四是在自尊自信、平等互利基础上,坚持“尊重”“平和”“包容”与“坚毅”的实践态度,推进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走向新高度。

  • 古代“为虎拔刺”文本流传与图像创造——兼谈敦煌行脚僧图像表现的人物集体性

    分类: 考古学 >> 考古学 分类: 艺术学 >> 美术与书法 提交时间: 2024-05-30 合作期刊: 《敦煌研究》

    摘要:从中国古代为虎拔刺的报恩故事入手,首先梳理了其发展和来源,强调了其中印度传说的影响、佛教故事的参照。从文明互鉴的角度,对比了亚欧大陆东西两端对同类故事的发展和创造。基于文本诞生的图像叙事,也与宗教传播过程中对高僧、圣徒类人物的宣扬相结合,成为一种“人间宗教”内涵中的图像模式,代表了一类人物的集体形象,如敦煌发现的伴虎行脚僧图像。宗教人物和猛兽的互动,是宗教宣扬的自然观的体现,将以猛兽为代表的动物作为人物的附属和象征。

  • 以中释外:基于的中国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5-08 合作期刊: 《社会学研究》

    摘要:本文提出“以中释外”,主张用华夏文明的原创思想释译域外世界。作者认为,现代社会科学体系是欧美学者用理解自身的知识展开域外研究的产物,其创新之道不在于到远方发现新“例外”,而在于回到“希腊罗马认识域”进行新解读。这种通过释译域外世界丰富自身文明的思路承袭了人类共有的文明互鉴智慧。“以中释外”旨在通过文明互鉴超越“中国特殊论”,探索中国思想的普遍性,用华夏视角对无限复杂的域外世界进行文化翻译,在具体经验研究中通过对话与欧美论述形成互补,从而建构能以理服人的中国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

  • 论“道学西用”的当代启示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提交时间: 2024-08-27 合作期刊: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20世纪以来西方世界面临着各种矛盾和危机,道家思想被一些西方学者视为救治社会弊病之良方,玻尔、李约瑟、普利戈金、卡普拉、荣格、马斯洛等人将其应用于心理学、物理学、管理学、政治学、养生保健等多个领域,谱写了中西文化互补、互融、互鉴的新篇章。这一文化现象启示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式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既要对先贤智慧存有敬畏之心,又要根据时代精神对其进行扬弃、诠释、转化和创新;既要对经典深入研究,也要对其智慧加以应用;既要注重文化自信,又要注重中西文明互鉴,拓展中国哲学研究的方法和向度,更有力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 中坚定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06-27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一种人类文明形态,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沿着人类现代化普遍发展规律生长出的一条现代化道路,是人类现代化通过中华民族的历史实践而实现的“个性化”显现,是一个自为自显的实践过程,体现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这种统一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要在文明互鉴中坚定和完善,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式”通过以中国特色体现人类现代化文明共性而得以展开,而中国特色在彰显人类现代化之普遍性的过程中成就真实的、具有普遍价值的中国式现代化。因此,中国式现代化要真正融入人类现代化,就必须通过中国特色确证和弘扬自身的普遍性,中国特色是中国式现代化突破自我、弘扬自身的通道。

  • 国家形象设计和时代美学 ——专访杭间

    分类: 艺术学 >> 设计艺术学 提交时间: 2024-10-21 合作期刊: 《美术观察》

    摘要:本文通过对清华大学人文讲席教授、中国美术学院原副校长杭间教授的采访,深入探讨了国家形象设计的内涵、工作方式和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定位等问题。杭间强调,国家形象设计既要反映国家的政治意志和思想理念,又要与日常生活中的设计相结合,推进实施即设计管理也要注重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今天,互联网经济和大数据的使用也为设计带来了新的可能性。他还指出,中国设计应避免盲目追求表面的“民族化”等形式,而要通过春风化雨、文明互鉴式在国际上产生影响。

  • 东风西渐:中国文化符号国际传播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传播学 提交时间: 2024-10-15 合作期刊: 《内蒙古社会科学》

    摘要:13至19世纪,,中国文化符号在西方世界广为传播,形成了具有独特东方意蕴和审美风格的“中国风”,并对西方世界的文化艺术和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新的国际传播语境中,中国文化符号需要在继承历史传统价值和精神内涵的基础上,与当代社会的价值原则和理念相结合进行文化符号的创新;通过国家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建构国家文化符号战略传播体系,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持久的精神动力;积极参与全球文明互鉴和文化对话,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提供具有深厚文明底蕴和鲜明文化特质的“中国方案”。

  • 道义感召、数字破局与:“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何以构建

    分类: 新闻传播学 提交时间: 2024-10-18 合作期刊: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摘要: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与物理空间同等重要的人类活动空间,在助推社会各 领域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全球范围的发展赤字、安全困境、政治和文化霸权等严重 问题。“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是对时代问题的必然回应。要“构建网络空间命运 共同体”,就要明晰并尊重网络空间“超地域”和“去中心”等基本媒介特征,处理好其 与物理空间乃至自身不同主体间的契合或张力关系;“道义”感召甚至成为“构建网络 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核心动力机制,要站在“全人类共同价值”立场上,以“正义”铸魂、 以情感共振;在不同文明的交流交往上,则应秉持“互鉴”原则,既要不断创造并包容融 聚了异质文化基因的新文化样态,追求超地域性的价值、规则共识等,更要打破网络 “霸权主义”“中心主义”思维,尊重文明的主体性、多元性等。在媒介技术维度,则要通 过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数字智能公共产品等措施,破解世界数字鸿沟与西方 话语垄断困局,为“正义”提供畅通的表达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