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提交时间: 2024-11-12
摘要:“问题与主义”之争是中国近代围绕马克思主义传入和接受所展开的带有标志性意义的文化论战。今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走过百年历程,这为我们以更加宏阔的历史视野审视这一文化文件提供了时代契机。具体说来,在这场文化论战中,看重现实“问题”的胡适和高举“主义”旗帜的蓝公武各有其合理性,但又都是不全面的。而李大钊则是采取了“问题”与“主义”并重的“合取”的姿态,既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在特质,也顺应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时代需求。这历史地说明了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是完全正确的。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提交时间: 2024-11-12
摘要:守正创新是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要坚持好、运用好守正创新,首先要理解守正创新在二十大报告中的定位和内涵:它一方面是党在新时代的精神状态之一,另一方面还是党坚持思想路线的内在要求。其次,要从历史视角探析守正创新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之间的关系,它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规律总结。再次,要从辩证视角探析守正创新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要把握“守正”与“创新”的内在联系,把握其与“老路”“邪路”的斗争关系。最后,要从实践视角把探析正创新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出发点与落脚点是为了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提交时间: 2024-11-11
摘要:在中国哲学语境中,“感”一般指事物之间因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反应,同时,它也常被作为“感应”“感通”等词的简称。但在张载那里,“感”有其独立的内涵,不完全等同于“感应”“感通”等复合词,这些内涵,即“合”“咸”“一”“交”“动”“轧”,它们是张载从不同角度对“感”的描述。同时,张载还讨论了不同主体之“感”的不同效果,有的“感”畅通无碍,有的则非常有限,从而区分了“天之感”“气之感”“心之感”“圣人之感”等不同类型。如此之多的内涵和类型,体现了张载“感”论的细致与深刻。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提交时间: 2024-11-11
摘要: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是一场为摆脱民族压迫、探索国家独立与民族复兴之路的社会实践运动,是海外中共党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在中共党史中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与深远意义,它不仅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中国革命斗争的蓬勃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为中国共产党培养了一批杰出的卓越领导人。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提交时间: 2024-11-11
摘要:中国共产党是高度重视自身建设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原理与党的建设伟大实践相结合,不断推进党的建设,产生了毛泽东党建思想、邓小平党建思想、江泽民执政党建设思想、胡锦涛执政党建设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形成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党的建设理论创新的演进呈现出继承与创新相统一、理论自信与实践自觉相统一、社会革命与自我革命相统一的特点。百年党建理论的演进为继续推进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不断创新发展提供了方法论遵循。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提交时间: 2024-11-11
摘要:坚定的历史自信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业的强大精神力量。新时代青年作为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先锋力量,之所以能够坚定历史自信,源于中国青年群体参与创造历史成就并凝聚形成奋斗精神。新时代青年之所以需要坚定历史自信,在于历史自信是夯实“四个自信”的历史基石,是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基础,是遵循唯物史观的现实需要。新时代青年要想坚定历史自信,必须按照“历史认知-历史认同-历史主动”的逻辑,通过加强“四史”学习来深化历史认知,通过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来增强历史认同,通过增强历史使命意识来激发历史主动精神。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提交时间: 2024-11-11
摘要:维护党中央权威,加强集中统一领导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的重大使命。党的基层组织作为基本的组织单元,发挥着宣传路线、执行决议、联系群众的基础效用,成为解决党中央权威时代命题的关键切入口。党的基层组织对党中央权威的维护有坚实理论依据、深厚的历史依据和鲜活的实践依据,秉持着坚持马克思主义方向、坚持两个“维护”以及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原则,在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人才建设、制度建设、作风建设五个方面提出实现路径,实现为进一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支持。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提交时间: 2024-11-11
摘要:刘少奇同志在1939年7月所著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以下称“《论修养》”),它系统回答了共产党员为什么要加强自身修养、在哪些方面进行修养以及怎样提升自身修养等问题,在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史、党史以及党的建设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此外,著作中深邃的思想观点,还为强化新时代党员党性,推动解决大党独有难题,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重要的现实启示。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分类: 哲学 >> 伦理学 提交时间: 2024-11-11
摘要:马克思生命伦理思想以劳动为核心,关注个体生命的价值实现、人与社会的内在互动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技术革命引发的生物技术和人工智能伦理风险,生态危机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以及资本逻辑对个体生命价值的侵蚀,都给马克思生命伦理思想带来了新的挑战。为使马克思生命伦理思想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需求,需要通过跨学科融合,将马克思生命伦理思想与现代生态伦理、科技伦理相结合,构建“生命共同体”理念,拓展生命伦理的多维理解。此外,需要积极推动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弘扬绿色消费的文化理念,促使生命伦理从理论指导向实践转化,为构建一个新的生命世界贡献理论启示与实践方案。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提交时间: 2024-11-11
摘要:遵义会议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其源自中国共产党人筚路蓝缕的革命年代,具有坚定信念、实事求是、独立自主和民主团结的核心要素,能够为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提供经验借鉴、为密切联系群众提供内生理路、为增强历史主动提供方向指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实践中,遵义会议精神依然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意蕴和实践意义。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提交时间: 2024-11-11
摘要:一生三落三起的邓小平,从第三次再起到谢世的二十年间,发表了三次重要谈话。1978年的北方谈话,点燃了“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民生”、“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进行改革”三把火。三把火的思想观点融进到不久之后他对中央工作会议的总结、也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以及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公报之中。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北方谈话对实现这一历史进步发挥了先导作用。1992年的南方谈话,内容极为丰富。其中“关于发展市场经济,沿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思想观点,实现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新突破,开创了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新局面,从而历史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1992年至1993年的晚年谈话,阐明了“中国解决财富分配问题已提上了议事日程”、“解决分配问题面临着巨大困难”、“贫富分化的出现有其必然性,要千方百计加以解决”的思想观点。这一超前的科学的警示,具有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巨大意义。邓小平的三次讲话,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里程碑。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提交时间: 2024-11-11 合作期刊: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摘要: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来,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在综合运用生产调控、分配调控、交换调控和消费调控的基础上,运用商品流通量调控与货币供给量调控、商品结构化调控和总量调控等手段,着手解决经济领域存在的通货膨胀问题,形成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创造条件和引导经济发展预期相结合的系统治理方法论,坚持组织、宣传和动员群众参与社会生产和购买公债,加快产业部门商品流通速度以减少货币供应量,锚定物价预期的“组合拳”政策等基本经验。这些经验对于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的理论启示。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11-11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现代化是一种文明的打开方式。独特的文明视野、文明理念、文明实践赋予中国式现代化特有的发展内涵、价值导向和研究视角,彰显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底蕴。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底蕴是中华文明与现代社会发展理念的有机结合,是人类文明与中国特色现代化实践的有机统一。中国式现代化在对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的探索、反思、展望中,建构起民族叙事与现代叙事相统一的历史视野、共同特征与中国特色相统一的世界视野以及理论形态与文化形态相统一的整体视野。中国式现代化立足于对西方现代化价值体系的反思与重构、对西方现代化治理谜题的揭露和破解以及对西方现代化理论陷阱的证伪和批判,提出独具中国特色的文明价值理念、文明治理理念、文明发展理念。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有原则高度的文明实践,物质文明的开拓性实践、制度文明的探索性实践、精神文明的创造性实践开显其文明新境界。文明视野、文明理念和文明实践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底蕴。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11-11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人文与经济发展有着深刻的内在关系,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极为重要的因素。对此,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还是西方发展经济学都有着深刻论述。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这就要求我们构建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新时代人文经济学。在建构过程中,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和经济思想为指导,突出经济发展的人民立场,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提炼中国经济发展的人文支撑案例,概括中国文化经济建设和人文经济学发展的实践成就,学习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将提高理论影响力和解释力作为构建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认识原则和检验标准,探索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之间的内在规律。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提交时间: 2024-11-11 合作期刊: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增强党内法规的权威性和执行力。研究党内法规执行力的内涵意旨与评估维度,对于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狠抓党内法规制度贯彻执行、切实提升党内法规治理效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党内法规执行力作为研究党内法规实施的逻辑起点,需从“党内法规”“执行”“力”3个维度进行阐释,实现对党内法规执行力内涵的深入剖析。党内法规执行力评估是党内法规评估的重要一维,可从时空和系统两个维度切入,丰富党内法规执行力评估的视域范畴。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11-11
摘要: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地践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念,不断推动党的伟大事业发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通过对其进行持续研究,可以更深入的探索党建理论的发展和创新。基于此,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为基础,探索新的发展路径,分析新时代党建理论自觉与实践探索,努力推动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创新发展,以实现更大的进步,彰显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高等院校担当、党建作为。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11-11
摘要: 中国共产党是组织规模最大、党员人数最多的执政党,在长期执政过程中必然出现一系列复杂而独特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大党独有难题”。“大党独有难题”研究是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重要遵循,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创新理论,为全球政党治理变革贡献中国方案。“大党独有难题”难在坚持党的初心使命,难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难在推进党的自我革命。解决“大党独有难题”,必须以政治建设统领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以党的自我革命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以社会革命协同破解大党独有难题。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提交时间: 2024-11-11
摘要: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西柏坡精神”,以“两个务必”的绝对政治清醒,应对了世人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和态度的考验,见证了老一辈中国共产党人“延安作风”的延续。时隔七十五年,面临“四大危机”和“四大考验”,中国共产党又以“三个务必”警醒走在新的“赶考”路上的答卷人。新时代,在理解西柏坡精神形成的三重逻辑之上,必须以历史自信为本,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忧患意识为念,做到“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以自我革命为器,做到“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以守正创新的姿态,为全面深化改革,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注入强大精神动力,是西柏坡精神之应然。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分类: 政治学 >> 政治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11-11
摘要:中共之所以选择政治教育作为训练干部的主要形式,既源自早期建党过程中的历史惯性,同时也是现代国家建设下教育模式转型的产物。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被当成一种政治知识在高等院校中传播,并逐步运用于中共干部训练中,知识与信仰开始融为一体。1920年代的上海大学作为中共早期干部训练学校,将马克思主义知识化进程与干部训练方式进一步制度化,继而形成较为完整的中共早期政治教育模式,成为此后根据地政治教育的重要经验来源。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分类: 教育学 >> 比较教育学 提交时间: 2024-11-10
摘要:教育对外开放是建设教育强国,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教育对外开放重要论述奠定了我国教育对外开放事业的理论基础。习近平关于教育对外开放重要论述厚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秉性,庚续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基本思想,相融于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教育对外开放实践之中。围绕领导核心、价值理念、目标导向和方法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回答了新时代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建设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深入践行习近平关于教育对外开放重要论述,应着重从培养高层次国际化人才、深度融入全球教育治理、完善国际制度联通机制、提升多元化主体参与度四个方面共同发力,着力推动教育对外开放事业迈向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