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中韩 “无极太极之辩” 比较论析

    分类: 哲学 提交时间: 2024-11-07 合作期刊: 《畿辅哲学研究》

    摘要:中国南宋时期陆氏兄弟与朱子之间就 《太极图说》首句 “无极而 太极”的理解产生了争辩,聚焦于 《图说》的来源及真伪、 “无极”的必要性、“极”字的训诂、阴阳的归属以及圣学异端之判准等问题。三百余年后,朝鲜早期性理学者曹汉辅与李彦迪之间也就这一话题展开论辩,在文本阐释、思维方式、境界追求、工夫路向诸方面表现出分歧。对比中韩两场 “无极太极之辩”,二者在根本意旨上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即捍卫儒家道统的纯正性,拒斥佛老思想的掺杂。尽管两场论辩在思想背景、聚焦问题、观点论据等方面都有差异,但在工夫论的意义上,曹李之辩可以视为朱陆之辩的延续和深化。中国南宋时期陆氏兄弟与朱子之间就《太极图说》首句“无极而太极”的理解产生了争辩,聚焦于《图说》的来源及真伪、“无极”的必要性、“极”字的训诂、阴阳的归属以及圣学异端之判准等问题。三百余年后,朝鲜早期性理学者曹汉辅与李彦迪之间也就这一话题展开论辩,在文本阐释、思维方式、境界追求、工夫路向诸方面表现出分歧。对比中韩两场 “无极太极之辩”,二者在根本意旨上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即捍卫儒家道统的纯正性,拒斥佛老思想的掺杂。尽管两场论辩在思想背景、聚焦问题、观点论据等方面都有差异,但在工夫论的意义上,曹李之辩可以视为朱陆之辩的延续和深化。

  • 以荀释孟, 以释孟以辟朱———浅论戴震与理学的话题纠缠

    分类: 哲学 提交时间: 2024-11-07 合作期刊: 《畿辅哲学研究》

    摘要:已有多位学者指出,戴震在对孟子的诠释上有 “以荀释孟”的倾向,这一现象的背后是戴震借助释孟来辟程、朱的思想特质。戴震对孟荀之别深有了解,其注孟作品中亦多次提及孟荀之辨,但其在对孟子诸概念的诠释上多存反程、朱之心,不免流于 “以孟注 ‘戴’”之途。戴震基于个人反理学、反形上学的立场,全力清算 《孟子集注》中的道德形上因素,对荀子的强调天人之分,倡导自然,重气化、重礼法的特征则推崇备至。戴震的上述释孟特色为后人研究汉、宋之别,提供了有益的素材。

  • 二程诗学思想的理学

    分类: 哲学 提交时间: 2024-11-07 合作期刊: 《畿辅哲学研究》

    摘要:二程对 “诗”三百篇或专论、或释义,其诗学思想具有双重特质。一方面,二程上承汉唐儒家诗学思想,对 《毛诗序》及其 “体用”说、 “美刺”说、“风化”说、“情理”说等诗学思想有所保留,相对肯定了汉唐儒家在诗学思想史中的价值。另一方面,二程下启宋明儒家诗学思想的理学形态,以 “诚”重解 “诗”之主旨,以“天理”阐释 “诗”之篇旨,赞美君子之德、周公之德、文王之德,弘扬了 “诗”在涵咏心性、“正身” “齐家”之道的思想价值, “诗”获得了一种 “理学”的形上依据。

  • 由清华简 《尹诰》 性质论古文《咸有一德》 真伪之争

    分类: 哲学 提交时间: 2024-11-07 合作期刊: 《畿辅哲学研究》

    摘要:清华简《尹诰》是一篇整合《书》类文字及春秋战国时期流传的伊尹事语而成的类似 《书》类的文献。它既非《礼记·缁衣》及郭店楚简《缁衣》所引《尹诰》,更不是所谓真古文《咸有一德》。清华简《尹诰》与古文《咸有一德》是两篇各自独立的文献,它不能作为有力的证据证明古文 《咸有一德》系 “伪作”。前人对古文《咸有一德》文本性质的质疑也大都不能成立。在疑古思潮的影响下,学术史上流行的古文《尚书》系“伪书”的“定案”值得重新检讨。

  • 自我与他人: 孔子哲学中的他者之维

    分类: 哲学 提交时间: 2024-11-07 合作期刊: 《畿辅哲学研究》

    摘要:在传统儒家思想中,自我和他者并非一种主客对立关系,而是处于一种 “内外思维”之中。早期儒家的内外思维是基于一种整体性思维之上的,宇宙万物是一个整体, “我”与他人是相融合的,而非相对立的;是内外之间的,而非主客二元的。在认识论意义上,一方面对自身的认知需要有一个实践的面向,即面向生活以及处于生活中的他人;另一方面,由知人返回知己不仅是潜在的必经过程,而且是个体实现自我成就的必然路径。认识他人即是一个认识自己的过程,而自我认识也同时是一个认识他人的过程,理解我们对他人的认识不是孤立的客观审视,而总是一个人的自我实现的过程。与此同时,对他者的认识因具有实践向度,也使得知人本身包含了成人的面向。

  • 统一何以可能: 荀子的方案

    分类: 哲学 提交时间: 2024-11-07 合作期刊: 《畿辅哲学研究》

    摘要: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割据,诸侯异政,百家争鸣。同时,消除分裂格局,走向统一,已成为滚滚潮流。生在战国末期的荀子,顺应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潮流,提出了 “法后王,统礼义,一制度”的治道思想,系统阐述了他的统一理论。荀子提出,欲平治天下和有效地建立稳定的政治秩序,首先要确立圣王的绝对权威。同时,荀子也主张思想与制度的统一是实现天下统一的前提和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当时 “争于气力”的客观现实,荀子并没有完全否定以正义的战争实现统一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尽管历史的走向并没有按照荀子的预期实现他所设计的统一方案,但是在荀子的治道思想中,已经孕育和显示了巨大的儒法合一的综合性和创造力。这种政治理念反映在统一问题上,给当时的思想家和统治者以极其强烈的暗示和选择,并最终在历史大变革中为有效地解决当时的分裂局面提出了自己的方案。

  • 论荀子的性恶、 心善说

    分类: 哲学 提交时间: 2024-11-07 合作期刊: 《畿辅哲学研究》

    摘要:《性恶》的主旨是性恶、心善论,核心观点是 “人之性恶,其善者 也”。“ ”指心之思虑活动,尤其是对善的思虑活动。荀子的心并非如学者所认为的,只是“纯智的”“逻辑的”认知心,而是一种道德智虑心,具有价值选择、道德判断的能力。此外,虽然性恶,但由于心好善、知善,具有自主性,心不仅不屈从于性,反而可以支配、改造性,故荀子的心也是主宰心。性恶与心善并非绝对对立,而是在 “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中走向统一与和解。

  • 器物中的儒学精神 ———以赵南星铁如意为中心

    分类: 哲学 提交时间: 2024-11-07 合作期刊: 《畿辅哲学研究》

    摘要:明朝末年,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祸乱朝纲,赵南星为显示斗阉党的决心,特找人打制铁如意,送予同人及门生。赵南星铁如意传世甚多,铭文各有差异,后世对铭文的理解也多有分歧。作为抗击阉党的文化符号,赵南星铁如意是器物中著名的 “君子之器”,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后世儒学士人以其人格力量不断充实着铁如意的精神内涵。

  • 寻脉畿辅, 问路 “文化方舟” ———畿辅先哲祠今昔溯探

    分类: 哲学 提交时间: 2024-11-07 合作期刊: 《畿辅哲学研究》

    摘要:位于北京平谷金海湖公园的 “不朽堂”,是作为京津冀三地 “地域一体、文化一脉”的象征与载体的畿辅先哲祠的一部分。此祠建于光绪五年(1879)二月至次年春之间,主持者为高阳李鸿藻、南皮张之洞等。祠内正殿供九龛,祭祀畿辅历代圣贤、忠义、孝友等,另有东、西配殿、铁如意斋、北学堂、君子馆等建筑。这里在每年春秋季举行畿辅先贤的礼祭,本籍朝廷官员、文人墨客们的频繁往来,使此处既是文人才子的聚会之地,又是籍内先贤各类文物与书画存留的宝库。此祠的原址在现北京宣武门外下斜街的北京市第十四中学,因不断扩建,旧建筑已多被拆除,仅有极小的一部分据旧貌复建。祠内所藏文物,现存今河北省博物院。

  • 伯夷、叔齐叙事史论

    分类: 哲学 提交时间: 2024-11-07 合作期刊: 《畿辅哲学研究》

    摘要:伯夷、叔齐是中国早期重要且具有 “塑造”意义的人物,相关叙事史既有数篇伯夷、叔齐的列传,亦有诸多对二人事迹之评论。对伯夷、叔齐的叙事史进行回顾和分析,可以揭明这一叙事史的多种形式、历史脉络、主要观点、争论焦点及其思想贡献。概括地讲,孔子所谓 “不念旧恶” “求仁而得仁”奠定了儒家关于伯夷、叔齐思想贡献的基调。非常重要的是,对伯夷、叔齐叙事史进行研究,对于揭明中原以北华夏民族思想之 “北学”的渊源、此渊源对儒学所具有的原初贡献均亦具有一定的说服力。

  • 创新体制的异质性与南北创新能力的差距——基于创新体制、创新能力对中国南北经济差距拉大的解释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11-07 合作期刊: 《学术月刊》

    摘要:通过中国官方公布的统计数据所显示的南北地区2010年代以来经济差距急剧扩大的事实,可以提出一个基于创新体制差异的解释逻辑:南北地区创新体制及其演变决定了南北创新能力及其相对变化,而创新能力及其相对变化又决定了南北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及其变化。统计分析发现,中国总体创新能力从1985—2018年经历了由北强南弱到南强北弱转变的几个重要特征事实;从理论逻辑上揭示南北地区创新体制及其演变的异质性决定南北创新能力及其演变的差异:由于北方偏向于计划推动型创新体制、相对难以适应国家整个经济体制和科技创新体制向市场体制转轨,而南方刚好相反,从而决定了南方创新能力的由弱变强。具体提出七个解释创新体制及其演变影响创新能力的理论假说,从理论上解释了:为什么北方地区更偏好和更受制于计划推动型创新、而南方更容易接受和更偏好市场引导型创新,以及南北地区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相对变化根源于创新的体制基础及其演变。实证研究进一步验证了上述分析。

  • “文化强国”战略在中国强国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提交时间: 2024-11-07 合作期刊: 《文化软实力》

    摘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现实需要,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必然要求,是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重大战略举措。为此,分析"文化强国"战略的提出及其意义,阐释人才强国、科教强国、海洋强国与文化强国的关系,搞清楚"文化强国"在强国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文化强国"是强国体系的基础对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 印度农作物保险损失理赔模式及其启示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1-07 合作期刊: 《世界农业》

    摘要:作为以小农户为主体的国家,印度非常重视农作物保险的发展,为了提高理赔数据质量,印度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的农作物理赔查勘制度,将全国农作物理赔数据集中在一个平台.印度政府相关部门还积极研究农作物产量测算技术,有效提升了农作物保险的理赔速度和质量.近年来,随着中国农作物保险的快速发展,产生越来越多的保险索赔,快速、准确地测算农作物损失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借鉴印度经验,创新农作物保险的理赔模式,提升理赔数据质量,维护农民利益,促进农作物保险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好的保险服务.

  • 文化软实力的中国话语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提交时间: 2024-11-07 合作期刊: 《文化软实力》

    摘要:构建中国特色的文化软实力理论体系,需要我们在"文化软实力"这个基本概念上形成"中国话语"。这是我们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重要任务,也是我们在实践中更好地推进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战略要求。约瑟夫·奈提出的"软实力"与我们当下所关注的"文化软实力"的立意、出发点与落脚点不同。构建文化软实力的中国话语,要由当前文化软实力研究中的"跟着说"、"杂着说"走向"自己说"。做到"自己说",要求我们立足中国实际,用活中国传统,激活当代中国人理论创新的自觉与智慧。

  • 数字技术如何改变乡村——基于5 省10 村调研的分析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1-07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数字技术为实现高质量乡村振兴提供了全新的手段和工具。本研究基于5省10 村的社会调研,从村庄内部的视角出发,呈现乡村振兴背景下数字技术嵌入乡村社会的整体图景,剖析数字技术形塑乡村社会的表现及其产生的多重效应。研究发现,外源性的数字技术在嵌入乡村内部系统的过程中,以硬件和软件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筑牢乡村发展的底层架构和技术基础,并在乡村多元场景中广泛运用,这构成数字乡村建设持续运行的整体图景。乡村内部各要素在与数字技术的互动过程中产生了重要结构性变化,数字技术在不同层次和维度重塑乡村社会的基础秩序和社会生态,农民个体生活、乡村群体结构、乡村产业形态、乡村治理形式、乡村公共性等均发生不同程度的重构。本研究认为,数字乡村的研究、政策与行动应该从技术变革、主体赋能和村庄本位的角度出发,在尊重村庄主体性和保持乡村性的基础上,实现数字技术与乡村社会的调适与融合发展。

  •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基层粮食安全迷思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1-07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而基层干部和农民是保障和落实粮食安全的重要主体。本研究从基层干部和农民的认知出发,探究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粮食安全问题及其主要成因。研究发现,基层干部在行政压力下将粮食安全理解为一个行政目标,农民对粮食安全的感知则源于个体的日常实践。在他们看来,粮食安全面临三重困境:农业生产的脆弱性与农村劳动力短缺是其面临的结构性挑战;土地政策刚性、种粮补贴政策不完善以及生态政策的抵牾效应构成其制度性障碍;小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基层干部存在的诸多主观或客观问题则使其陷入主体性困境。本研究认为,应通过加大粮食生产保障力度、统筹协调各类政策落地、积极引导生产者种粮等举措保障粮食安全。

  • 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基层困境与现实悖论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1-07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既是实现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也是农民和农村发展的内在需求。农村集体经济在实践中面临产业发展的经济制约和政治考核的行政制约,容易出现实践运作与制度目标脱节、集体经济名实分离的发展悖论。具体表现为:发展集体经济被“任务化、指标化”,行政压力加剧基层的形式主义;集体经济外部依赖性强,自我持续发展能力不足;集体经济“有收入、无带动”,农民参与感、获得感不强。学界在对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进行政策解读和制度诠释的同时,更应正视基层现实中的难点问题,在对现实的理解和反思中完善政策设计与实践路径,适度、客观地引导集体经济稳步发展。

  • 农机服务体系的变迁与脱嵌——基于广西南部A 镇的个案研究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1-07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抓手之一。本文以广西南部一个乡镇为个案,以农业机械化服务的实现为研究对象,讨论了农业经营体系变迁前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塑,以及这种重塑对农业发展和乡村社会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小农经济体系下,通过整合村社本土资源与利用熟人社会机制,农机服务主体的乡村精英身份、组织内外的关系协调与服务市场的扩展,共同构建了以小农户为主体的内生型农业机械化服务市场。但随着大规模土地流转对农业经营体系的重构,农机服务市场开始脱嵌于乡土社会,其后果是对小农户的全面排斥。本文提出,在实践中需要注意农业机械化中人的重要性和社会关系基础,并积极构建面向小农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 美国«国家生物工程食品信息披露标准(实施细则)» 制定中公众参与的经验及启示

    分类: 法学 >> 法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11-07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公众有效参与立法活动能够促进立法的民主性,提高法律规则的可实施性. 2018年12月,美国«国家生物工程食品信息披露标准(实施细则)»公布于世。除具体条文 外,另有详尽的公众参与制定该规则的全过程记录同时发布。通过对美国公众参与立法的 全阶段进行分析发现,其公众参与立法程序较为完善且公众参与性强.结合我国公众参与立法的现状,提出引入“立法预先公告”程序,扩大公众参与主体范围、增加公众参与立法的途径、适当延长公众评议时间、完善公众评议反馈制度、进行充分的立法信息公开等具体建议,切实保证公众在参与立法过程中获得现实参与感,以促进立法民主化、科学化,为我国法治国家建设助力。

  • 加入WTO 以来中美经贸关系 演变下的大豆贸易研究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1-07 合作期刊: 《世界农业》

    摘要:中美大豆贸易是中美经贸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中国加入WTO 以来,中美大豆贸易深受中美经贸关系变动影响。中美经贸关系常态化下,中美大豆贸易依存度较高,中国市场对美国大豆出口的重要性和稳定性不断加强。中美经贸摩擦期间,双边大豆贸易对中美经贸摩擦紧张程度作出即时反应,一定程度上重塑了世界大豆贸易格局,但中美经贸摩擦并没有改变中美大豆贸易紧密关系。中美经贸关系止跌企稳后,新兴大豆生产国短期内仍无法撼动美国对中国进口大豆贸易的重要地位。长期来看,巴西、阿根廷与美国出口大豆将互补式满足中国大豆需求。据此,中国应维护好与美国、新兴大豆生产国的关系,减少地缘政治风险与基建落户对大豆贸易的影响;积极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和自贸区国家的伙伴关系,鼓励具有国际经验的大中型企业“走出去”;完善大豆产业政策,引导和调动国内农民大豆种植积极性,增强国内大豆生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