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新零售背景下小农户对接大市场的路径实践——以“盒马村”为例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贸易经济 提交时间: 2024-10-18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在新零售发展背景下,以盒马为代表的新零售平台深人农业上游生产端,塑造了“盒马村”这一组织形态和经济模式。本研究在考察“盒马村”的产生逻辑和运作模式基础上,呈现“盒马村”所蕴含的小农户对接现代大市场的实践形式,并运用农政分析框架剖析“盒马村”的“生产一再生产”过程。研究发现,盒马将“盒马村”作为源头生产基地,打造了以“小农户一盒马村一盒马”为核心的供应链模式和市场结构。“盒马村”模式聚合乡村社会的内生性资源和新零售平台生态系统提供的外部资源,推动村庄内部形成稳定的组织秩序和生产秩序,从而成为一种将小农户组织起来并参与市场的有效路径。“盒马村”也发展成为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改善农户生计状况,推动农业转型和乡村社会发展的有力载体。然而,作为一种悬浮化的发展机器,“盒马村”潜藏着不确定的产销联结、不对称的权力关系和不平等的价值分配格局等风险。因此,需要着力构建特定的市场制度和条件,调适零售资本与乡村社会以及小农户的关系,充分发挥新零售平台的市场优势和积极效用,以“盒马村”为纽带,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市场有效对接使新零售等数字业态成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警,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城乡融合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 任务型经纪: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新范式 ———基于桐乡“乡贤+三治”融合的田野观察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0-18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中国有绅治传统。近年来新乡贤作为新兴主体被逐渐纳入基层治理体系中,中国乡村治理中的精英参与由此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借鉴杜赞奇“经纪机制”概念,结合桐乡市“乡贤+三治融合”的田野观察可知,在乡村振兴与项目进村的时代背景之下,“任务型经纪”替代了旧有的保护型经纪、赢利型经纪与村干部“多重角色”。新乡贤作为治理主体整合了制度合法性、道德优势与资源支配权,其管理机制以网格化、技术化为特点;其目标责任制呈现任务化、模糊化特性;其运作机制在组织化路径下体现出协商化、人情化的原则。以基层政府与乡土社会互信互赖、协同共治为特征,这一吸纳型治理机制的制度化建构在有效承接国家行政的同时广泛激发了乡村社会的内生动力,在加快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进程的同时有利于促进传统与现代、城市与农村之间有效衔接。

  • 农村新生代青年低额彩礼的形成机制及其现实挑战

    分类: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10-17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高额彩礼是我国近年来重点治理的突出社会问题。本研究基于对重庆石村新生代青年“零彩礼”现象的田野调查,分析当地低额彩礼的形成机制及其面临的现实挑战。石村“不算彩礼”的共识促进了婚姻交换灵活多元的发展,相对于更具仪式性的婚礼花费、改口费和房产花费,彩礼因过于货币化和功利化而被排除在有意义的婚姻交换之外。自明清流传至今的传统习俗和社会主义新风尚共同塑造了当地礼俗传统,弱代际责任感下自由恋爱、代际和性别平等的情境化解了婚姻交换的偿付和资助功能,礼物模式的婚姻交换在仪式和日常中塑造着集体道德感,即使是在跨婚姻圈的新生代中也没有形成高额彩礼。但随着社会流动性和风险性增大,当地低额彩礼实践的维系正面临着跨区域文化冲突和彩礼抵押功能强化的挑战。

  • 数字农业技术如何影响农政变迁?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0-17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在数字农业发展过程中,数据成为重要的生产资料。不同的原有农业生产关系延伸出不同的围绕数据的生产关系,导致不同的农政变迁结果。在西方发达国家,土地私有制和数字农业公司主导产生基于私有制的数据生产关系,推动土地集中,增加大农场的竞争力,并强化资本对农业生产者的控制和剥削。在中国,生产端的农地集体所有制结合目前的政府主导为基于公有制的数据生产关系提供了可能其中蕴含着迥异的农政变迁结果;销售端的电商平台主导产生基于新型私有制的数据生产关系,结果是电商销售引入了新型中间商,并强化了农民与商业资本间的不平等关系。如何对接小农户与数字农业技术、保护农民的数据主权,是该技术助力共同富裕的关键。

  • 生产者视角对农业发展转型和农业污染关系的一个解释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0-17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梳理了“规模路径”和“传统路径”两种不同研究路径对农业发展转型和农业污染关系的研究,并从生产者视角对农业发展转型和农业污染关系进行了解释。“规模路径”认为通过扩大农业规模最终会改善工业化农业的高污染问题,因此要减少农业污染,应该继续扩大农业规模,减少农户和农场数量,淘汰非专业化的农业生产者;“传统路径”则认为,规模并不是决定性影响因素,集约生产的小农资源和养分的利用效率高,要改善农业污染问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应该采取“小农农业生产方式”。生产者视角的引入解释了上述两种路径研究结论的不同,提出以农业生产者为基础进行农业转型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 农业社会化服务与小农户的组织化:不同服务模式的比较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0-15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本研究通过对比政府主导型、市场主导型和村集体经济组织主导型社会化服务模式,讨论了小农户如何被组织起来以及组织成本由谁承担的问题。在由政府主导的社会化服务模式中,小农户因受到政府补贴的吸引而达成了临时的合作,但这种组织化具有暂时性。在市场主导型社会化服务模式中,小农户或被整合到规模经营主体的种植模式中,或被服务组织重塑。在这两种服务模式中,小农户都是被动的参与者其组织化程度并未提高。村集体经济组织可能通过重建与小农户的双向权责均衡关系,通过收取服务费用的方式来解决组织成本问题。这种双向的权责均衡关系使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小农户之间建立起有机的利益联结,从而使该组织对小农户的组织和动员成为可能.

  • 集体统筹与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可能路径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09-10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有关农业现代化的讨论通常围绕农业规模化展开。要理解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独特性,需要将之放在与全球其他国家对比的基础上。西方国家的农业现代化转型是为了给自己的工业化提供条件,但中国今天的农业现代化转型发生在工业化的中后期,发生在城市工商资本过剩的背景下,因而中国农业转型受到了资本下乡的推动。从中国农业规模化的实践来看,常见的有土地规模化和服务规模化两种路径,但这两种路径都是由资本主导的,小农户被锁定在利润低、风险高的生产环节,总体上处于被动地位。由于中国仍有大量的小农户只能依赖农业收益来维持生计,因而中国的农业现代化要考虑如何在保护小农户的基础上实现规模经营,保证粮食安全。在土地集体所有制之下,一些地区探索了以保护小农户为基础的农业规模化实践。村集体通过对细碎土地的整合,或通过将小农户组织起来对接公共服务或市场化服务,也可以推动农业规模经营。以小农户组织化为基础的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式农业现代化不同于他国的独特创新。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涉及道路选择问题,要发展小农户组织化为基础的农业现代化,需要为村集体的统筹经营留出空间。

  • 新零售背景下小农户对接大市场的路径实践———以“盒马村冶为例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08-14

    摘要:在新零售发展背景下,以盒马为代表的新零售平台深入农业上游生产端,塑造了“盒马村冶这一组织形态和经济模式。本研究在考察“盒马村冶的产生逻辑和运作模式基础上,呈现“盒马村冶所蕴含的小农户对接现代大市场的实践形式,并运用农政分析框架剖析“盒马村冶的“生产—再生产冶过程。研究发现,盒马将“盒马村冶作为源头生产基地,打造了以“小农户—盒马村—盒马冶为核心的供应链模式和市场结构。“盒马村冶模式聚合乡村社会的内生性资源和新零售平台生态系统提供的外部资源,推动村庄内部形成稳定的组织秩序和生产秩序,从而成为一种将小农户组织起来并参与市场的有效路径。“盒马村冶也发展成为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改善农户生计状况,推动农业转型和乡村社会发展的有力载体。然而,作为一种悬浮化的发展机器,“盒马村冶潜藏着不确定的产销联结、不对称的权力关系和不平等的价值分配格局等风险。因此,需要着力构建特定的市场制度和条件,调适零售资本与乡村社会以及小农户的关系,充分发挥新零售平台的市场优势和积极效用,以“盒马村冶为纽带,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市场有效对接,使新零售等数字业态成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城乡融合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 政府机构与美国早期农业农村社会学的兴起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8-14

    摘要:农业农村社会学是美国社会学中较早兴起的分支学科,其兴起过程离不开政府机构的支持。本文考察了美国内战时期农业部的成立及其科学化风格,进步主义时期“乡村生活委员会冶与农业农村社会学的诞生,以及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农场人口和农村生活处冶的专业化领导与知识生产,分析了美国政府机构对早期农业农村社会学兴起的重要意义。研究指出,美国政府在内战时期开始干预农业农村事务,初期形成了科学化和专业化的施政风格,由专家学者担任部门机构负责人,此后广泛与各院校开展合作协议,培养农业农村社会学的师资力量,拓展农业农村社会学的研究主题,开展农业农村的服务活动,不仅促进了早期农业农村社会学的发展,也为政府制定公共政策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数据。

  • 乡土重建:美国早期农业农村社会学中的教会传统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8-14

    摘要:“进步时代冶的美国农村正在经历一场总体性的危机,美国早期的农业农村社会学也是在这个时候兴起的。不同于城市的“拥堵冶,乡村问题的前提条件是“孤立冶。当时对乡村问题的研究大致分为两个流派,即“乡村主义冶和“乡镇主义冶,乡村主义认为乡村是一个自足的社会系统,而乡镇主义认为乡村和城市在本质上是一体的,两者之间通过市镇和接近于县城的小城市联结。与此同时,乡村教会也遇到了特定的危机,此时的乡村教会已经不能满足于抚慰人们心灵的传统功能,必须发展出新的形式和功能才能满足新时代的要求。牧师在其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牧师就是一个扎根在乡村中的社会学者,他需要调查社区需求、激励产业发展、维护共同体利益。而“社区制图冶则是一种“认定乡村社会冶的社会学方法,致力于从社会组织方面画出乡村区域的图形,并寻求何为这个区域团结的主要因素。通过基督教乡村运动,早期美国农业农村社会学的思想也传播到了中国,燕京、金陵、齐鲁等教会大学都积极投身于农业推广和社区改造,并且结合中国本土特点,发展出了一些适合中国社会的本土化理论和方法。

  • 农业社会学的美国传统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8-14

    摘要:因应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农业转型道路,形成了农业社会学的国别传统。在美国农业社会学的源头,教会、政府和大学是三种重要的影响力量。本组专题的三篇论文从历史的角度对形塑美国农业社会学品格的三种因素进行了回顾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概括了美国农业社会学的突出特点,即综合性、学科交叉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式现代化和乡村振兴背景下,深入研究他国的农业社会学传统,有助于我国农业社会学的学科建设和能力提升。

  • 日本匠人文化的形成、发展与当代意义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5-16

    摘要:二战以后,日本经济社会出现了一段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除了受世界格局调整和国内制度改革等因素影响外,日本经济腾飞还得益于现代转型过程中传统匠人文化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日本现代匠人文化主要形成于江户时代,进入现代社会后得以全面发展。日本社会发展与工匠精神相辅相成,互为促进。日本匠人的发展史就是匠人文化的形成史。传统意义上“匠人”是指手艺工人,而现代意义上的“匠 人”概念内涵和外延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一变化为日本产品在世界范围的高信誉度以及日本式服务水平在世界范围内广受好评提供了强力的支撑。匠人文化对日本社会经济发展影响巨大。研究日本匠人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对于培育和弘扬我国的“工匠精神”,提升各行各业的服务能力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 作为职业道德常识的日本工匠精神研究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5-16

    摘要:工匠精神是优秀职业道德文化的集中体现。日本工匠精神的核心是诚实、敬业、精益、合作、友善、专注、模仿、创新,主要体现在匠人与事物相遇的修行以及与他者相遇的职业敬畏等方面。工匠精神被融入到日本人的骨髓中,并成为日本国民职业道德的基本常识。在中国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需要,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时代价值与社会意义。解析日本工匠精神对其国民职 业道德素质养成的影响,对于加速培育和弘扬中国的工匠精神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 宗教视域下日本部落民歧视的文化审视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分类: 综合学科 >> 综合学科 提交时间: 2024-05-16

    摘要:歧视是文明进程中阶级分化的衍生物。在当今日本的部分地区,仍然存在着对“部落民”(即过去贱民后代)的歧视现象。贱民绝大多数是江户时代出现在日本贫农和地方城市贫民中的没落者,主要有“秽多”和“非人”两种。明治维新尤其是二战后,随着日本社会的发展和人权意识的提高,部落民在法律制度上的身份虽与其他普通人无异,但其社会身份却不能被其他日本人所接纳。部落民歧视是令人难以忍受的侮辱,伤害了人类精神的根源。日本部落民歧视形成的原因有多元解释。宗教视域下,日本部落民歧视主要是受佛教不净思想、神道污秽思想影响,而从社会学角度而言,部落民则是由等级制度划分的产物。从宗教对日本人的行为方式影响出发,分析日本社会部落民歧视问题形成的文化原因,对于了解日本社会结构具有参考作用。

  • 从耻感文化视角分析日本社会秩序现象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分类: 综合学科 >> 综合学科 提交时间: 2024-04-30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现代日本社会民众在日常生活以及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的过程中,表现出非常有秩序的现象。日本社会的良好秩序现象和日本社会长期以来深受“耻感文化”的影响、“耻感文化”在民众意识深处扎根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耻感文化”在日本社会有着深厚的社会文化基础,“耻”作为一种不知不觉的潜意识蕴藏于日本人的道德体系之中,制约着各种行为,贯穿于日常生活的全部。日本的“耻感文化”是中国儒家文化中解析出的一个文化元素,但又不同于中国社会的耻文化。日本“耻感文化”社会的形成是通过吸收外来文化并逐渐与本土的制度规范等相适应,外力作用导致了本土文化习俗与传统的突变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传入、日本人的共同体意识、等级意识、各种宗教对日本人的影响等是日本“耻感文化”社会形成的主要原因。“耻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对日本社会影响巨大。

  • 宗教视域下日本部落民歧视的文化审视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分类: 历史学 >> 世界史 提交时间: 2024-04-29

    摘要:歧视是文明进程中阶级分化的衍生物。在当今日本的部分地区,仍然存在着对“部落民”(即过去贱民后代)的歧视现象。贱民绝大多数是江户时代出现在日本贫农和地方城市贫民中的没落者,主要有“秽多”和“非人”两种。明治维新尤其是二战后,随着日本社会的发展和人权意识的提高,部落民在法律制度上的身份虽与其他普通人无异,但其社会身份却不能被其他日本人所接纳。部落民歧视是令人难以忍受的侮辱,伤害了人类精神的根源。日本部落民歧视形成的原因有多元解释。宗教视域下,日本部落民歧视主要是受佛教不净思想、神道污秽思想影响,而从社会学角度而言,部落民则是由等级制度划分的产物。从宗教对日本人的行为方式影响出发,分析日本社会部落民歧视问题形成的文化原因,对于了解日本社会结构具有参考作用。

  • 日本耻感文化及其多维结构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分类: 综合学科 >> 综合学科 提交时间: 2024-04-28

    摘要:耻是伦理道德的基础性规范,耻感是这种道德规范在情感层面上由个体心理机制产生的社会性结果。日本文化被认为是一种耻感文化,耻感文化外化为现实中与“耻”有关的一系列道德情境,具有多维结构。其特征表现为公认道德标准下独特的他律,且凭借外人的观感和反应所施予的强制力来行事;另一方面,由于自身耻的行为被发现而产生耻感,日本人习惯于通过一系列方式来洗刷耻辱,获得他们认为的尊严。日本耻感文化的多维结构蕴含着日本社会中强烈的集体主义道德观和以耻为内核的伦理价值,但在社会剧烈发展、伦理道德淡漠的时代背景下,耻感文化过于强调的规则意识和硬约束作用,往往也使得日本人的价值判断基准产生混乱,形成崇拜强者的行为选择、以死谢罪的耻辱洗刷方式、竭力逃避责任的荣辱观。

  • 嵌入视角下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以河北省G村内生型服务组织的农技推广过程为例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0-11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聚焦河北省邢台市G村内生型服务组织的农技推广过程,运用嵌入理论从制度嵌入、关系嵌入、文化嵌入三个维度探讨该组织在技术、服务、市场等方面带动小农户融入现代市场的动力机制。发现村庄通过采用先进的苹果种植技术,完成了农户家庭经营的精细化、集约化、高附加值化和村庄生产的农业组织化、规模化、产品标准化、地方特色化,进而实现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在制度嵌入方面,服务组织依托村委会的制度资源、村规民约、乡村政治精英示范等完成了“行政化”组织动员机制;在关系嵌入方面,服务组织基于熟人社会的人情、信任、互利共生等实行了互惠交换机制;在文化嵌入方面,服务组织凭借共享的价值观念、品牌文化建设和富有意义的实践等实现了村庄整合机制。“村社组织+内生型服务组织+技术专家+农户”的发展模式,构建了小农户主体性的利益共同体,推动了村庄从传统维持型向现代发展型村落的转变。

  • 流动农业工人:概念特征、经济动态与理论视角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08-14

    摘要:农业劳动力问题是农政转型与变迁研究领域的核心议题之一,其深厚的学术传统不仅聚焦对该群体及其背后流动现象的关注,还涉及其对农业、农地、农民和农村方面的多重影响。本文通过对国际农政研究领域的英文文献进行梳理,呈现了流动农业工人群体的定义、特征与生成机制,并从马克思主义、实体主义、新古典与新制度经济学、后现代与后结构主义、生计框架五个经典农政理论视角出发,展现了当前英文学术界围绕该议题形成的核心观点和研究旨趣,进一步揭示了该现象背后蕴含的丰富研究内容和重要研究价值。以雇佣劳动替代家庭劳动是中国农业现代化转型的必然过程,尤其是在蔬菜、水果等特殊农产品种植区域,雇佣流动农业工人普遍存在,是农业经营主体应对季节性劳动力需求高峰的主要方式,也是确保特殊农产品供应安全的保障。因此,应在学术研究与制度建设方面对中国流动农业工人给予更多关注,以构建更公平、规范和更具有支持性的流动环境。

  • 长期护理保险信息“破壁”何以可能、何以可为

    分类: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9-18 合作期刊: 《社会建设》

    摘要:随着老龄化进程加速,失能人群的护理服务需求与日俱增,为此,我国在多地开展长期护理保险政策试点。基于 S 市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现状的调研发现,试点过程中,政府经办方、商业承办方、护理服务方、参保人等政策主体间的信息壁垒极大地影响了政策的实施效果,呈现出道德风险、低质服务、供求脱节、认知偏差等四类风险。结合信息不对称理论对问题成因进行分析发现,保障信息均衡的专项法律法规匮乏,主体责任尚未落实;校正信息失衡的监督机制存在短板,主体违约成本低下;提高信息流速的技术手段欠缺,主体信息利用程度较低;弥补主体信息短板的渠道有限,主体间信息流通序向固化等四方面因素共同导致了信息壁垒的出现,阻碍政策目标的达成。据此,从健全法律法规,加强监督制约,完善信息系统,优化政策宣传等角度提出改进策略,以消解主体间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梗阻和矛盾,促进长期护理保险政策体系的健全与 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