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艺术学 >> 美术与书法 提交时间: 2024-10-25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1986 年4 月,翟跃飞、李彦平、李知宝、齐勇和陈兴祝五位在西藏地区工作、生活的艺术家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举办“西藏五人绘画联展”,所展出的作品中显露出明显的个人表现倾向以及与藏地特点相结合的风格。笔者以此次画展五位艺术家的作品为切入点,找寻艺术现象背后的思想观念活动状况,联系同时期与艺术现象相关联的文献材料,并将这些活动放置在中国现当代艺术史与“西藏热”的脉络当中进行研究,绘制一幅艺术思想的活动图景。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09-05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德国戏剧理论家汉斯·蒂斯·雷曼将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新兴表演形式和特点总结为“后戏剧剧场”的概念。作为后戏剧剧场表演在观念艺术潮流中的重要尝试,行为艺术正是这种表演体系下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时期,随着二战的结束,第二次女性主义运动在20世纪后半叶以美国为中心展开,此次浪潮也催生出了一批美国女性行为艺术家,本文以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中的美国女性行为表演艺术家的艺术实践为例,研究后戏剧剧场时代下,行为表演艺术中的女性力量。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近年来,许多高校都应用数字技术推出了线上毕业展。现有的技术与媒介不仅为线上展览提供了硬件支持,也构成了宏观的媒介环境,需要线上展览按照需求适应其中。本文以中央美术学院2020、2021和2022年三届线上毕业展为例,考察三届线上展览具体实践中的亮点与问题所在,分析现有数字媒介环境的特性,结合学生毕业展作为学习成果展示平台的特殊性质,讨论了线上展览应用于学生毕业展所面对的挑战和机遇。
分类: 艺术学 >> 美术与书法 提交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在碎片化的信息时代,青年艺术的特征变得更加丰富、混杂、充满生机。本文梳理了当下青年艺术的整体状况,并总结出当下青年艺术的四个特点:对于学习、运用新的艺术媒介、材料、形式更加开放和认同;在艺术理论的知识性学习上与时俱进、同步共享当代的艺术理论;前卫性相对“隐形”,但还保持着前卫的精神和气质;青年策展与批评写作逐渐构成青年艺术的现象之一。
分类: 艺术学 >> 美术与书法 提交时间: 2024-08-14 合作期刊: 《美术观察》
摘要:新质生产力理论的提出,对重新理解美术学科的时代属性和跨领域创新提供了新的启示与要求。从古典形态到现代形态的艺术史发展规律,昭示出艺术学科新质发展的动力来源。本文从“作为生产力的视觉艺术”这一命题出发,阐明生产力从传统形态到新质形态的转型,决定了视觉艺术生产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必然性,及其在当下与未来可能做出的社会贡献。继而提出,作为新质生产力的美术,只有保持艺术科学领域内部的自信自足,以人为本,才能更好地运用科技手段与图像资源,最终实现视觉艺术生产的新质跨越。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07-03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的是新媒体艺术中的“去物质化”问题。首先追溯了观念艺术中“去物质化”这一理论来源及其内涵;接着从观念、技术和身体三个角度讨论了新媒体艺术“去物质化”的不同层次;进而,通过赛博格身体、虚拟性和具身性问题探讨新媒体艺术中的主体性问题;最后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讨论了当代新媒体艺术中去物质化与去主体性存在的问题。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06-26 合作期刊: 《美术观察》
摘要:2012年,笔者受《美术观察》之邀,围绕影像跨界这一选题,曾撰《重要的不是跨界》一文(《美术观察》2012年第7期)。参与那次笔谈的其他学者基于当代艺术的语境,普遍探讨影像艺术重在跨界以及如何跨界。彼时作为“本体论原教旨主义者”的我,似乎在开倒车、唱反调,表达了对当时本土影像领域现状的看法,并提出重要的不是跨界,而是应该回归影像或摄影本体。具体说,重要的是应该回归摄影的媒介语言本体。笔者多年从事摄影研究和策展,此次重谈“影像的跨界”,并不是说跨界不重要,恰恰相反,这个句式强调的是在影像跨界之上、之外的某种存在;其潜台词是想通过反语的方式,揭示、达到、实现一种比影像跨界更深、更宏大、更广阔的存在。
分类: 艺术学 >> 美术与书法 提交时间: 2024-08-29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城市美术馆的饱和,乡村美术馆在近年来成为大众缓解城市焦虑、探寻个性化参观之旅的一个新选择。尽管乡村美术馆并不是本世纪的新产物,但它确实随着现代艺术的兴起、交通科技的推动等原因正处于发展高峰期。并且,受到乡村地缘文化的属性影响,乡村美术馆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又呈现出复杂且多样的方向,它们或拓宽了现代艺术的可能性,或振兴了当地的旅游业和服务业,或自发成为地区记忆的保存与传承者等。可以说,乡村美术馆为学界研究美术馆与社区、地区的关系展开了一个新的视角,也为思考美术馆如何与不同的受众群体建立联系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大量样本。本文旨在使用新博物馆学的研究方法,对国际范围内的数个乡村美术馆进行考察和分类,在尝试归纳出乡村美术馆的四个发展类型的基础上,从艺术、地区、人的角度对这四个类型的利弊影响进行剖析。
分类: 艺术学 >> 美术与书法 提交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在艺科融合的背景下,本文以爱德华多·卡茨的《荧光兔》为例,探讨当代科技艺术区别于科学研究的图像策略。荧光兔图像的编码、传播与接受过程,违背了“客观性”与“精准性”原则,以表意的不确定,动摇科学图像的惯例,揭露易被忽视的文化议题。这在主体性受高科技冲击的当代语境下,展现出艺术显现真实的独特潜力。
分类: 艺术学 >> 设计艺术学 提交时间: 2024-05-17 合作期刊: 《美术观察》
摘要:“二战”之后的环境技术进化根本性地影响了近七十年的文化再生逻辑。本文以20世纪60年代环境危机背景下两种“再生”路径的逻辑辨析为起点,聚焦美国设计师巴克敏斯特·富勒的技术乌托邦立场与前瞻性回应策略,重新检视他的蒙特利尔生物圈、曼哈顿穹顶、地球号飞船三个重要个案的内在“堆栈”结构,并指出它们对当代危机语境下技治文化的某种启示。
分类: 艺术学 >> 设计艺术学 提交时间: 2024-05-17 合作期刊: 《美术观察》
摘要:汉字字体设计的创新,主要包括书法体、印刷体(正文字体)和美术字三个方面。通过追溯源流会发现,今体汉字的字体设计创新归根结底都以楷体为宗。所以,尽管创新无止境,但汉字的字体设计却还有一种基于文化的稳定性的要求,这便是“守正”。本文指出,汉字的字体设计也要坚持“守正创新”,“正”所指的就是汉字的“正字”传统。这又包括两个层面,即汉字的标准规范之“正”以及楷体的结构和形式之“正”。在“创新”和“守正”之间必然存在一种张力,处理好这种张力对于汉字文化的赓续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分类: 艺术学 >> 设计艺术学 提交时间: 2024-05-17 合作期刊: 《美术观察》
摘要:以传统的角度切入现代文字设计,看似“宁向直中取、不向曲中求”的逆向解。其既可被视作艺术设计的方法,也是态度。文字因更植根于历史而须向传统致敬,而对传统文字的设计解析和重构也是对汉字现代性的发现和回归。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五工作室在长期的教学研究工作中,以文字设计(typography)理念的东西方对比研究为参照,把传统汉字设计研究作为设计方法,强调汉字在设计意义中的基础、原点和深度,发现传统汉字设计语言、内涵与汉字现代设计、传播的关系,提出最终实现汉字在当下作为整体的时代笔墨和场景营造的新意义。在视觉设计领域,研究汉字设计难免有视觉中心主义的理论和创作的偏向,但就理念和深入理解的背景下试图提出以尘净则古、以古为新的现代文字设计的新思辨。
分类: 艺术学 >> 设计艺术学 提交时间: 2024-10-21 合作期刊: 《美术观察》
摘要:图像的象征性与国家形象的关系讨论在两届北京奥运形象设计过程中得到了极高的重视,这种关系与传统、习俗相关联,并以国际政治形势与全球文化潮流为演绎背景。本文以两届北京奥运会奖牌、体育图标及核心图形设计为例,对其中选择的图像进行比较研究,以讨论传统图像及其象征意义如何能在历经漫长的时间流逝与语境变迁之后,依然保持生命力并演绎、生发出合乎国家形象设计战略目标的新形式与意义。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分类: 地理学 >> 自然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9-25
摘要:中国是文化产品贸易大国,发展对外文化产业贸易不仅有利于调整贸易结构、增强中国对外贸易的整体竞争力,还有利于建立文化自信、促进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互鉴。本文利用2008年~2022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文化产品进出口数据、商品类别进出口数据、世界文化产品进出口数据,采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法、贸易强度指数法及Arc GIS空间可视化法,从文化产品贸易总量、贸易结构及贸易合作伙伴的视角分析中国与沿线国家文化产业贸易格局及特征的变化。结果表明:“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促进了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产业贸易,提高了我国文化产业贸易的国际竞争优势,加强了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强度,其中我国出口乐器和游艺器材及娱乐用品,进口音像制品及电子出版物所占比重最大,仍应通过发展多元贸易模式、拓宽文化贸易市场、优化文化贸易结构、运用数字技术、缩短文化距离及优化扶持政策等路径有效加强文化产业贸易,促进国际合作,推动全球经济增长,共同开辟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美好未来。
分类: 艺术学 >> 设计艺术学 提交时间: 2024-10-22 合作期刊: 《美术观察》
摘要:本文从文本语境和视觉修辞两个方面对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设计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解释与梳理,认为只有在深刻理解设计所处的政治语态、社会语境,以及生产建构视觉话语以便传播和接受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设计从中国主体出发、立足于中国现实的宏观目标。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设计不仅能够对内凝聚有关新时代中国的形象共识,巩固民族团结,更有助于对外回应其他国家尤其是西方在其文化语境中生成、传播作为一种知识和想象体系的中国形象的相关问题。
分类: 艺术学 >> 美术与书法 提交时间: 2024-05-17 合作期刊: 《美术观察》
摘要:本文以程式符号的语言以及皴法观念的生成来讨论山水画“写真”的本相,通过披麻皴各个时期形态的演变以及潇湘米氏烟云的图式分析,讨论程式语言在不同时期的发展以及其所具备的开放性。程式符号中树石皴法的结构提炼归纳发展出新的笔墨形式,为后世山水创作提供了不竭的灵感。山水画造境涉及视觉心理方面的经验,也涉及对程式规范的掌握与运用,皴法的发展是伴随着笔墨技巧以及对造化体认的深化而丰富成熟的,是长期的笔墨实践中形成的合乎水墨材料特征的一套表现方式。古人也好,程式也好,心源的内化也好,都是互证互生的不断流变的概念共构。
分类: 艺术学 >> 设计艺术学 提交时间: 2024-08-27 合作期刊: 《美术观察》
摘要:电子书刊、学术网站,“读屏”时代一切似乎都可以数字化。但在信息技术提供知识、资讯便捷的“反面”,是否存在我们需要警惕之处?纸质书刊的存在和设计是否仍然具有价值?本期【热点述评】邀请《美术观察》杂志社社长杭春晓与新刊设计师何浩,一同探讨数字化时代纸质阅读与屏幕阅读在信息保存、阅读方式与知识接受等方面的各自优势及面对的挑战,并就《美术观察》新设计的创作过程、理念进行对话,提示我们注意纸质书刊的内容与形式呈现带来的思考空间,以及书刊设计中蕴含的写作感和视觉表达的反思性。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05-21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用“六个如何始终”深入阐述了大党必须解决的独有难题,将“如何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置于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首位,并提出要以党的创新理论滋养初心、引领使命,推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落实落地。近年来,我们党以党章为根本遵循,强化党的领导,坚持实事求是,形成了一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体系。构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体系,要准确把握其逻辑起点、根本保障、思想保证和刚性约束,找准着力点,通过制度建设的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使初心和使命成为我们党应对挑战、凝聚力量和战胜困难的重要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