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10-16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在国际农村发展领域,对乡村内生动力的关注由来已久。20 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学界兴起对“如何激发乡村内生发展动力”问题的讨论,并适时提出“内发型发展”的理论主张,引起了世界范围内对农村发展问题的探讨,同时促进了发展理论的转型。为追本溯源,进一步揭示“内发型发展论”的本质特征,本文回顾了鹤见和子对费孝通、柳田国男两位学者的研究,对比中国“苏南”与日本“大分”两地在探索“内发型发展”的实践过程中各自形成的独特模式,以深人探究“内发型发展”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这对当下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0-15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农民作为乡村建设主体,其所思、所想、所盼关乎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推进质量。本研究以2省3县的8个典型村、348位农民的问卷调查数据为分析对象,采用统分结合的思路,分别探析农民视角下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成效、问题和建议而后考察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整体成效与问题,从而建构优化路径。研究发现,农民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满意度整体较高,但仍然存在基础设施建设维护水平较低及公共服务可及性有限、产业发展条件受限及利益联结欠缺、公共文化服务不深人及“三治融合”体系不完善、内部结构发展不平衡和农民主体意识薄弱问题。因此,未来应顺应农民的所思、所想、所盼,通过健全基础设施建设维护机制和提升短缺型公共服务质量提升宜居乡村水平,通过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升级与完善联农带农助农机制提高宜业乡村质量,通过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强化“五治融合”实践提升和美乡村成效,通过完善农民参与路径和构建和美乡村共同体实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整体性优化与高质量推进。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0-15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关键路径,也是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的经济基础,但要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目标,还必须有良好的制度保障和环境保障作为支撑。本文通过对陕西省袁家村走向共同富裕的案例进行解剖,讨论在共同富裕的微观实践中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如何推动农民走向共同富裕。研究表明:(1)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是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但这并不构成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条件,要想实现“村庄强”和“农民富”的双重目标,还必须在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前提下,构建科学的分配机制与治理环境:(2)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受乡土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影响,因而在进行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成果分配时必须充分吸收乡土社会运行规则,通过逆市场化的方式来推动分配机制创新,促进集体经济发展成果在村域内实现公平分配:(3)良好的村庄治理生态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集体成果公平分配的保障,因而在推动经济发展和集体收益分配的过程中,必须重视改善村庄治理生态,以此构建集体经济发展、农民共同富裕和村庄实现善治的良好格局。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0-15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在村治研究核心学科———农村公共管理学某些研究中,社会学概念“差序格局”被跨学科移用为“差序治理”,概念的滥用和误用问题显得非常严重,使得乡村治理研究本该重视的历史感和未来性遭到了普遍的忽视,研究应有的科学性和敏锐性也受到了压制和侵蚀。因此,当前及今后对村治研究领域跨学科研究的推进应该注意三点:一是从根本上放弃简单地套用以往那些在“三农”问题研究中有广泛影响力的概念的研究思路;二是研究该有的历史感不能遭到淡化;三是对学术研究的社会效果要有所自觉。
分类: 政治学 >> 中外政治制度 提交时间: 2024-10-15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农村基层协商民主是民主治理的一种形式,是中国民主政治在农村发展最广泛的实践。作为村民自治的一种实践探索,对于提高村民自治的合法性和有效性等意义重大。近年来,农村基层协商民主在运行中面临一系列困境,主要表现为:村民参与不足;协商主体结构失衡;协商机制不健全。农村基层协商民主要走出困境,需要提高村民的参与程度,提高参与主体的素质;优化参与主体的结构;建立健全协商机制。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土地资源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0-12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日益凸显的土地细碎化问题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提出了严峻挑战。按照“市场-行政-自组织”三元分析框架对土地细碎化治理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可能出路。研究发现:市场机制由于无法有效解决交易成本过高问题,在实践中治理土地细碎化的效果并不明显;行政机制在土地细碎化治理中的效果也不尽理想,虽然弥补了市场机制中的一些缺陷,但是同时也带来了不少新的问题;自组织机制既能降低交易成本又能整合细碎产权,治理土地细碎化的效果较好,但在实践中的实施空间却受到限制。鉴于此,我国土地细碎化治理的可行出路是将三种机制充分融合的“三位一体”机制。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工作 提交时间: 2024-10-12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自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总目标以来,“精细化治理”成为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议题。以一个移民村的治理实践为例,分别从政策执行的精细化、村干部权责的精细化以及村民日常生活的精细化三个维度阐释 D 村乡村治理中的精细化趋向及其背后的运作机制与内在逻辑。研究发现:在国家的精细化治理要求下,细致的政策制定构建了精细的乡村治理组织体系,从而进一步明晰了村干部的权责匹配,由此形成了自上而下的精细化乡村治理路径;同时,村民在日常生活中的精准需求助推了乡村治理评价体系的细化,又自下而上地倒逼着乡村治理朝向精细化发展。但迈向精细化的乡村治理仍然存在若干现实问题,如何能在这一路径下实现乡村治理有效,还有待进一步的理论探讨与实践探索。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10-12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贫困的发生是与生计的不确定性和脆弱性联系在一起的,生计风险是脱贫人口返贫的核心因素之一,基于脱贫户生计风险的调查发现,相当一部分脱贫人口面临收入结构不合理、来自政府转移性收入偏高、对扶贫福利政策依赖度大、家庭病残抚养比偏高、易地搬迁导致的耕地等自然资本减损、生计多样性下降、家庭负债、社会资本匮乏等诸多生计风险。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的衔接中要注重保持巩固脱贫财政投入的持续稳定性,把健康中国建设与健康扶贫结合起来,把易地搬迁扶贫社区产业的全面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注重培育脱贫人口社会资本,发挥好资金互助会等集体经济组织的作用,进一步筑牢脱贫人口生计资本基础,降低生计风险,真正脱贫致富。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09-30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过程实质上是组织农民、建设乡村和再造村落共同体的过程。通过利益联结实现社区再造,既是新型集体经济发展助推村落重建的实现图景,也是其目标归属。案例村落在坚持农民主体和村庄本位基础上,在村“两委”带动下,通过精英行动、政府扶持、村企联合和农民参与等方式,发展壮大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以此为基础,村落社区在经济生活、组织构造、社会关系,治理秩序、村落公共性等层面实现了重建。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应通过政府政策扶持、资源资金注入、产权改革、市场驱动和能人带动等实践路径,以外源驱动激发内生活力,在上下资源联动和内外利益共生中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使其成为实现农村社区再造的动力源泉。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提交时间: 2024-09-30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制度供给与制度需求的匹配程度关乎基层治理有效。注重政府、社会和民众行动相统一的共同缔造增强了国家善治能力,也为治理现代化创造了条件。通过构建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分析框架,阐释共同缔造赋能基层善治的机理,案例实践研究发现县域基层社会治理逻辑与“操作集体制度”的选择逻辑相耦合。在操作选择方面,共同缔造能够助力条抓块统型治理机制的构建,强化治理主体的系统联动,激励更多社会主体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在集体选择方面,共同缔造可以增强公共治理效能,优化治理结构:在制度选择方面,共同缔造通过深化社会治理综合平台建设,为提升善治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撑。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要更加注重治理场域、回应能力、技术赋能和社会关系的优化;注重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培育内生力量、构建信息共享机制,提升基层组织能力并增强治理合力。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提交时间: 2024-09-30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大型易地扶贫搬迁县城安置区的内生式发展对县域现代化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云南省H县大型易地搬迁县城安置区的内生式发展实践,构建起融数字化整合和“移民链”打造于一体的“数字-链式”治理模式。研究发现:数字整合是大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实现内生式发展的前提。在数字平台的统一管理下安置区建构起初级的共同体形态,也在一定程度上积累了团结型社会资本。当地政府积极开放地域边界,在“内外联动”中实现安置区多元“移民链”的建构、延伸与扩展,促进桥接型社会资本和内生发展机会积累,是大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实现内生式发展的可行性路径。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9-17 合作期刊: 《长白学刊》
摘要:城市社区兼顾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但其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互 联网的发展不但促进了城市居民间的沟通交流,也为后单位社区共同体的再营造创造了 可能。以单位人与外来人的融合为焦点,考察内蒙古L后单位社区转型背景及共同体网络 营造的成功经验,探究后单位社区共同体网络营造的实践逻辑。研究发现,通过“重构关系— 激发行动—塑造精神”可实现后单位社区共同体的网络营造。其中,微信群可以在实体场 景与虚拟场景的转换中,以年轻群体和退休群体为衔接,修复再造破裂的关系网络;微信 群搭建的虚拟沟通平台可以使居民在沟通交流中实现利益协商,在单位人退场与外来人 进场中实现利益让渡,在外来人参与社区利益共享中实现利益互换,动态整合差异化利 益,促成集体行动产生;重构关系网络与激发集体行动可以推动单位人重拾集体记忆并逐 渐形成社区群体认同,外来人提升自身价值并逐渐认同个体居民身份,在单位人与外来人 共同向“社会人”的转变中形成整体性情感并塑造社区公共精神。回归共同体以人为中心 的理论内涵,以互联网为工具再造社区,为未来社区的发展提供新的启示。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企业管理 提交时间: 2024-08-27 合作期刊: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摘要:在数字经济背景下,研究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绿色创新效应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从制造业企业的角度出发,基于2007-2020年制造业上市企业的数据构建面板数据,研究企业数字化转型对于绿色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够促进绿色创新;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绿色创新效应在股权性质和企业规模方面存在异质性;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够通过研发投入和管理费用率影响绿色创新,其中研发投入为完全中介效应、管理费用率为遮掩效应。据此,提出政府要因地制宜制定激励政策,加强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政策支持与经济激励,提高数字化覆盖的深度与广度;企业应平衡好管理费用率与研发支出之间的关系等的建议。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提交时间: 2024-07-12 合作期刊: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摘要:村级治理结构优化是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完善乡村治理体系的重中之重。通过对豫南两县乡村治理实践的考察,聚焦基层治理的边际效能递减现象,阐释了“行政过密化”村级治理结构的现实样态及其多重相关因素。分析发现,在以行政权集中配置和多中心工作下沉基层为主要机制的国家治理体系纵深渗透与地方治权强势介入下,行政性要素被密集注入村级治理系统并作用于村级治理主体与规则,最终形成了村级治理在权责关系、组织体系与事项构成等方面的“行政过密化”,意外诱发了悬浮化治理、应付式治理和维持型治理等形式主义问题,凸显了基层治理在集权与协同、简约与复杂之间的拉锯和张力。研究认为,村级治理结构优化的方向应为“去密化”而非“去行政化”,需通过调整行政权配置方式规正基层政府的治权功能,使科层制因子更为合理地介入村级治理,以从根本上突破现有“行政过密化”结构性困境。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05-24 合作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研究现存政策、理论与实践三种取向。 主流政策派聚焦于宜居宜 业和美乡村的顶层设计,围绕其历史必然性、提出必要性、实施机制、规避误区展开论述。 学术理 论派重点关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理论内涵与立论基础,围绕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内涵意蕴,形 成整体与内部二维视角解构,提出中国式现代化论、百年乡建承继论、城乡融合发展论、外部风险 应对论与“ 和” 文化继承论等立论基础,并瞄准农民村庄复合向度探讨其内生动能。 基层实践派 主要关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实施保障,认为应以县乡村三级干部、企业和社会组织为实践主体, 根据其各自定位承担不同职责,实现优势互补。 然而,作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主体的农民却被排 除在话语体系外,导致政策、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联系断裂。 此种断裂与理论阐发、现实关涉、国际 对话缺位等共同构成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理论深化与实践效能提升的制约因素。 因此,未来研究 应聚焦农民、理论、现实、对外和整体视角,提升研究实效性、学理性、针对性、包容性及系统性,推 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实践—理论—政策” 大循环。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0-11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要服务于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现实要求。从组织、利益与情感三重维度分析,发现治理共同体的价值意涵与乡村振兴的时代要求相契合;治理共同体以党建引领为前提,能有效促进乡村联建联治和资源整合;以利益联结为基础,能有效促进乡村资源聚合和成果共享;以情感归属为纽带,能有效提升乡村社会公共精神和情感认同。基于贵州省 H镇的实证案例,进一步探究治理共同体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实践路径。H镇通过党建联合化,构建组织共同体,助推乡村组织振兴;通过产业一体化,构建利益共同体,助推乡村产业融合与生态振兴;通过资源在地化,构建情感共同体,助推乡村人才回流与文化振兴。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提交时间: 2024-09-30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第二个结合”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我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主要体现在农村社会治理、农耕技术发展、农事习俗形成等方面。在现代农业技术与市场经济的冲击下,虽然农耕文化的传承面临诸多挑战,但其所蕴含的田野智慧却依然能为乡村振兴,乃至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提供诸多有益滋养。以“第二个结合”为指导,新时代要把优秀农耕文化传承融合于乡村振兴战略这一主题中,通过乡风道德营造、多元乡村治理构建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等多种路径去实现。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0-08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以2001-2023年CNKI收录的1404篇核心文献为样本,运用CiteSpace工具绘制知识图谱,对新世纪以来数字乡村理论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时间序列上,起始成长期稳定发展、高峰衰退期街接过渡再创辉煌期热度激增:空间分布上,经济学视角占据主导,科研横向合作与纵向批判继承发展存在短板,高频被引文献在整体框架建构与技术“赋能"层面发挥重要作用。研究主题上,主要国绕敏字乡村战略背景和理论支撑、概念内涵和运行机制、实现路径和风险评估展开:重点领城数字化转型机制与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路径是研究热点。研究趋势上,“数字乡村”与共同富裕、城乡融合,现代化转型、数字中国建设等重大目标的街褛式研究值得重点关注。后陕研究亟需在数字乡村未来形态、主体转型、整合机制及理论建构等方而深入推进。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0-17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土地托管关系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全面实现,土地托管亟待从理论层面进行深入推进。研究发现:马克思主义在土地托管理论方面处于整体指导地位,实体主义是土地托管的价值引导,新古典/新制度经济学是土地托管的效率保障,后现代/后结构主义是土地托管的反思取向,生计框架则构成土地托管的底线思维。土地托管的五大理论不是无序的理论杂糅,而是呈现出一核多元的理论互构形态。未来土地托管理论研究应保持对土地托管多元化实践的包容心态,自觉应用多元理论指导土地托管实践,同时须根据实践变化不断提炼中国土地托管的基础理论,传播中国特色土地托管经验,提升土地托管理论范式的国际话语权,形成土地托管基础理论和现实实践的“大循环”。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07-26 合作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壮大集体经济是实现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公益项目包干型集体经济作为一种新型集体经济的实现方式,是由地方政府赋能村社组织承包完成公益项目,村社组织动员和组织农民参与项目实施,从而实现农民和集体经济双增收的集体经济发展路径。这种新型集体经济发展路径通过内外力量的联动,以“政府行政赋能—村社居间统筹—农民组织动员”三重机制的有机衔接,构建了“政府-村社-农民”互惠关系格局,但在实践运行中也显现了集体经济依托项目发展的局限性、村社组织角色的冲突性、农民参与空间面临瓶颈等问题。鉴于此,我国发展集体经济既要外源式支持,又要盘活村集体的自主发展能力,才能发展出多种形式的内外联动型集体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