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糌粑的食物属性及其非遗饮食文化活态传承研究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提交时间: 2024-09-12

    摘要: 糌粑的食物属性与非遗饮食文化活态传承的发展研究

  • 马克思主义美学现代性形态刍论

    分类: 哲学 >> 美学 提交时间: 2024-09-06

    摘要:在世界美学的发展潮流中,马克思主义美学立足“人之解放”的现代性旨趣,始终以“在场”的姿态占据着重要位置,并在不同的国度、社会、地区、时期等历史语境和现实变革中,呈现出差异化、立体化和动态化等鲜明的现代性特征。扩而论之,马克思主义美学现代性体现如下形态:其一,经典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起源语境、基本宗旨、研究范式依次体现出“异化批判”“人的立体解放”“美与劳动”等现代性批判实质;其二,“东欧新马”“西马”对经典美学命题“艺术自律”持鲜明的差异性态度,包括艺术终结论批判、大众文化批判、技术与艺术关系辨析等内容,体现出美学元命题话语中的多元化现代性意蕴;其三,以“艺术本体论美学”“存在主义美学”“解放美学”为中心,体现出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美学“人之立体解放”命题的深化和发展,是现代性批判的深化;其四,以“人民美学”为代表,其充分言说艺术与政治、人民、社会等内在关联,既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现代性的核心表征,还体现出与西方美学和现代性的异质性特征,是对传统“文化政治”美学主题的拓展,具有鲜明的现代性创化意义。

  • 巴蜀符号中的“梭形S纹”探义

    分类: 考古学 >> 考古学 提交时间: 2024-08-29

    摘要:“梭形S纹”是东周时期分布较广的一种纹饰,被引入巴蜀符号系统后,由纹饰转变为符号,成为巴蜀符号系统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对“梭形S纹”演变逻辑的追溯,确认其应为龙纹的简形。尝试以龙的意涵对其与手心纹、栅栏纹等多种符号的组合意义进行试析。

  • 彭成广:艺术何以成为审美命题及其当代定义的可能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分类: 哲学 >> 美学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文艺学 提交时间: 2024-08-14

    摘要:“定义”艺术既是一个艺术史命题,更是一个美学难题。为更好地定义艺术,应从更为普遍的意义上对艺术与审美二者进行理论“区隔”,这主要体现在二者的“非必要性”关系、“意义”的呈现与构建、“意图”的先与后、“外延”的大与小、“认知”的有与无等区分中。艺术与审美的离合关系是对存在意义的彰显,它们均是真理的敞开方式和存在的自我展现,是寻求意义并使意义赋形、具化的生命活动,定义艺术不仅仅是对艺术本质的追问,也是对人类文明、审美观念和社会变迁的审视,更是对存在之谜的思。当代“艺术泛化”现象具有必然性,它表征出艺术的多元化表达和跨界实践,具有多重现实意义的同时,又从现实层面要求不断重新“定义”艺术,且为其定义提出如下可能性原则:重回“技”与“物质”性、建基于自我指涉的知觉“形式”、考察作为“行动”与“事件”的艺术。

  • 现代社会转型背景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提交时间: 2024-07-16

    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不仅要关注多民族国家的凝聚力,还需要关注社会成员有机的团结和社会系统的良性运行,建立平等、互助、团结、和谐的民族社会关系。乡土中国传统的“差序格局”是以个人为中心建构的社会关系网络,其内驱力是血缘、亲缘、地缘等因素影响下的排他性社会资源分配机制。流动中国现代的“等序格局”是以中华民族共同体为中心建立平等、共建、共享的社会关系网络,其内驱力是互利共生的社会资源分配机制。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经济结构转换、社会制度转轨和文化观念转变,需要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所需的经济基础、制度保障和文化认同建设,促进传统的“差序格局”向现代的“等序格局”过渡,增强多民族社会包容性和开放性。

  • 澜湄合作国“中文+职业技能”数字化教育发展研究——基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视角

    分类: 教育学 提交时间: 2024-05-22 合作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摘要: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澜湄合作国家交流日益加强。当前面向国际中文教育区域化、数字化、产业化和市场化的需求,以数字化赋能“中文+职业技能”教育成为发展趋势。研究分析澜湄合作国“中文+职业技能”数字化教育的政策环境与具体实践,探讨各成员国的政策选择与经验模式。为实现澜湄合作国“中文+职业技能”数字化教育高质量发展,今后须以数字化转型发展为引擎,搭建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和平台;以国别化市场需求为引领,创建中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新范式;以本土化人才培养为目标,共建“政—企—行—校”多方合作新模式;以多元化专业协作为支撑,构建产教结合与“双师”培养新格局,为推进“中文教育共同体”建设谋局拓远。

  • 网络空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机理与铸牢路径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9-05 合作期刊: 《民族学论丛》

    摘要:网络空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重要思想和网络强国战略的实践应然,又是新时代汇聚团结春斗磅礴力量的重大举措。网络空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指向在于各族人民在网络生存化过程中,保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时刻在场”的持续状态。思想关系机理理论对网络空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具有解释力,从动因性机理、对应机理,双向感应机理和思想场机理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就会发现网络空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动因是人的需要、利益与价值的实现,必备条件为网络空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系统,作用反应表现为心理、思想、精神互感,状态集合则是网络空间汇聚思想合力。满足各族网民网路生存的公共生活需要、健全完善网络空间铸牢工作系统、增强各族人民的互感联结和营造网络空间铸牢的思想场。有助于铸牢网络空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