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弱雇主强雇工:农村劳务市场的组织结构与嵌入性——华北白镇大蒜劳务市场的社会学研究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5-22

    摘要:在以往劳工研究与劳务市场研究中,“强雇主弱雇工”的雇佣关系一直是不可置疑的主流。而文中通过对华北白镇大蒜劳务市场的实地研究,发现了其中“弱雇主强雇工(弱蒜农强农工)”的现实境况。具体而言,大蒜劳务市场的“自组织网络结构”与“经济行为的文化嵌入性”是农工得以在劳务博弈中获得优势的主要原因。前者表现为具有“据点-集群-互嵌-关联”四重特征的组织网络结构,并通过劳力分配、团体雇佣与稳定工价发挥其相应功能,农工事实上成为了雇佣关系中的强者。后者表现为蒜农与农工间的经济行为嵌入它们共享的乡土伦理、观念和理解,蒜农以“差序”和“情理”的行动逻辑与农工进行劳务互动和博弈,也因此,蒜农事实上成为了雇佣关系中的弱者。最后,本文分别针对这两条“路径”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和对策,以期为此类农村组织和经济现象的有效治理和农民权益的保障提供有益参考。

  • “社会思想史模式”与“结构模式”——中国社会理论概念化模式刍议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5-22

    摘要:中国社会理论和概念的生产运动并不缺乏内容,缺乏的是对理论和概念生产模式的反思。在批判以语用学对概念化模式进行分类的同时,本文主张中国社会理论概念化模式的元理论工程应考虑“历史/民族-规范”这一社会学本土化中的特殊张力,并提出了“社会思想史模式-结构模式”的二分法。前者源于学人对学术主体性和民族性的追求,借由历史文本和社会思想发展其理论,根据理论解释对象的不同,分为“以史解今”和“以史喻世”两种类型;而后者则源于学人对学科规范性的追求,主要通过对当今社会结构的抽象而发展其理论,根据是否需要援引外来理论支持自身作为一种规范理论的合法性,分为“原创”和“借鉴”两种类型。本文在阐明不同概念化模式的“利害关系”后,分析了这两种模式的不同类型产出的理论在合法性和影响力上的差异。文中对中国社会理论的元理论探讨,仅供学人反思,并对其他对这场知识运动的审视提供有益参考。

  • 时间性、时空与结构运动——历史社会学的元理论探新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5-15

    摘要:在历史社会学“时序-结构”的叙事视野中,时空是承接事件、行动者以及它们的一阶转喻逻辑——“结构”等社会科学中基本分析单位之间关系的重要范畴和界限。本文通过对诸多历史社会学本体论(时间性)的理论和文本的元理论反思,参照休厄尔对时间性的概念化模式,以类型学的方式概念化了三种时间性,并分析了这三种时间性背后的结构承诺和结构在时空范畴中的运动形式。本文意在对历史社会学的元理论进行探新,以期能够引起学界学人对社会科学的理论和实践中时间性与“结构运动”这一预设的更多思考。

  • 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产业对位协同发展的 实践样态观察与理论模型初构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情报学 提交时间: 2024-10-21 合作期刊: 《情报资料工作》

    摘要:[目的/意义]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产业的对位协同发展机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重大创举,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新征程中,这一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具有重要意义,而从对位的双向视角观察这一机制下的实践样态,是反思宏观战略的有益微观切入点。[方法/过程]文化产业园区的公共文化服务是对位协同发展的五种典型实践样态之一。文章选择广州黄埔区文化产业园区中的四个样本,运用经典扎根理论进行研究。[结果/结论]文章初步构建了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产业对位协同发展理论模型,指出强化政府主导、坚持公益属性是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产业对位协同发展的根本前提,而强健双赢发展、互为进益平台是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产业对位协同发展可持续性的底层逻辑,相应的评估体系应基于这一逻辑从强调对位观念、倡导互惠共赢出发进行重构。

  • 陕西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水平测度、障碍诊断与地区差异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10-28

    摘要:经济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陕西省十一个市(区)为研究对象,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评价体系。利用熵值法测算2013—2022年陕西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水平,再运用障碍因子诊断法和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分析其障碍因素和区域差异。研究发现:陕西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在考察期内整体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区域内发展水平呈现“中部高,南北低”的特征;在创新和开放等维度上存在着较多障碍因素;区域差异的总体基尼系数呈现缩小的趋势,地区间差距是陕西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差距的重要来源。

  • 黄河流域“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水平测度、时空演变与驱动因素

    分类: 地理学 >> 综合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9-21

    摘要:以黄河流域9省(区)为研究对象,构建“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熵值法和Critic法组合赋权和修正后的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黄河流域2013年—2022年“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水平,并运用标准差椭圆和空间马尔科夫链等方法揭示黄河流域“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再进一步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探究其驱动因素。研究发现:黄河流域各省(区)“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水平除个别年份出现下降外,在考察期内总体处于上升趋势。黄河流域“两个文明”的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布重心在考察期内由陕西省境内转移至甘肃省境内,偏移方向为“先西南再东北”,空间分布范围呈现缓慢收缩至扩张趋势,方位角呈顺时针旋转趋势。“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俱乐部趋同”现象,但整体结构具有一定的稳健性,耦合协调水平向更高水平转移的路径并非完全闭合,地区间的差异呈现逐渐缩小的趋势且协调发展水平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力度、RD投入力度、产业结构合理程度和进出口贸易水平是主要驱动因子,双因子之间交互作用均为双因子增强或非线性增强。

  • 新质生产力与人口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的动态演进与区域差异

    分类: 统计学 >> 统计学 提交时间: 2024-09-21

    摘要:新质生产力与人口高质量发展统一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之中,探究新质生产力与人口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发展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作用。以中国30个省际面板(不含藏港澳台)为研究对象,从劳动者、劳动对象和生产资料三大维度出发构建新质生产力评价指标体系,从人口再生产、人口素质和人口结构三大维度出发构建人口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模型测算2013—2022年新质生产力与人口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并利用核密度估计、莫兰指数和Dagum基尼系数分解等方法研究耦合协调度的动态演进过程、空间自相关性和区域差异。研究发现:中国新质生产力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水平在考察期间内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但表现出“东高西低”的特征。耦合协调度在考察期间内整体也呈上升趋势,但表现出“沿海高于内陆”的分布局势,耦合协调度呈现出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表现出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的特征,且空间聚集分化现象有向低—低集聚的趋势发展。耦合协调度在考察期间内的总体基尼系数总体呈现“下降-上升”的“U”型关系,地区间差距是展耦合协调度差距的最重要来源。基于此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优化新质生产力发展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引导人口合理有序流动,促进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共生;统筹新质生产力与人口高质量协调发展。

  • 马莱茨克理论下第三世界国家中的中国形象构建路径探究究 ——基于非洲法语国家及拉美西语国家本地媒 体文本语料库的分析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传播学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语言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传播学 提交时间: 2024-08-09

    摘要:在第23届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的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了“三个前所未有”,以此阐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深刻含义。中国以新的面貌步入世界政治和经济的核心舞台,“中国模式”作为冷战结束后发展模式的一个关键部分,其巨大的发展潜力正逐渐显现。然而,我国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仍然遇到不少挑战。为了打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话语权上的主导地位以及它们对我国在政治和经济领域的限制,中国应当在国际舞台上积极寻找合作伙伴,共同追求繁荣发展。因此加强与其他第三世界国家如非洲法语国家和拉美西语国家的交往进而提升中国国际地位至关重要。本研究通过关键词筛选并获取非洲法语国家以及拉美西语国家本地媒体文本,并以此建立语料库,同时整体了解区域国别背景下中国形象在第三世界国家的建构现状。其次通过词频分析、语义网络建构、文本情感分析等方法,分析其媒体在文本和话语实践中建构的中国形象以及建构方式。再通过问卷和半结构化访谈的调查方式,研究非洲以及拉美地区的媒体对读者眼中的中国形象的影响程度。最后根据定量和定性分析结果,综合分析并总结目前中国形象在第三世界国家构建的策略,并分析其优势与不足,借助马莱茨克传播理论和模式探讨其视域下我国国家形象塑造的路径选择。希望本研究能够为中国形象构建的方式提供可行性建议,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输出,区域国别研究的发展和建构“强大的中国”形象提供可行、发展性的建议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