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代四川地区镇市发展探析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历史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7-29 合作期刊: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宋代四川镇市得到普遍发展,其数量和密度都位居全国前列,并在城乡之间承担着丝、茶和盐等商品货物 的重要集散功能。其发展主要得益于乡村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与农业经济的进步,及其与州县城市繁荣发展的工商业经 济的市场化互动。另外,宋代四川镇市的发展也与地区赋役负担相对较低和赋役租佣形式的货币化趋势等因素有关。 就密度和发展水平而言,四川虽不及以两浙为主的江南地区,但乡村经济的商品化程度已较高,较大程度地推动了区域的 城镇化进程,优化了区域经济地理格局,促进了区域社会结构的转变,并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 新型对乡村振兴影响研究——基于动态模型和门限模型的实证检验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05-31 合作期刊: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是中国重大发展战略,二者之间的关系也是重要的城乡关系问题。基于2003-2021年30个省的面板数据,利用熵权 法 构 建 新 型 城 镇 化 发 展 指 数 和 乡 村 振 兴 发展指数,通过动态面板数据和面板门限模型实证检验了新型城镇化对乡村振兴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新型城镇化对中国乡村振兴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第二,新 型 城 镇 化 对 乡 村 振 兴 的 影 响 存 在显著的地区异质性,中部地区的促进效果最大,西部地区的影响效应最小;第三,新型城镇化对乡村振兴存在基于经济发展的单门限效应,当经济发展水平低于 门 限 值 时,没 有 产 生 显 著 影 响,当 经 济发展水平超过门限值后,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也意味着新型城镇化对乡村振兴的影响存在非线性特征。

  • 西部地区数字经济与新型耦合协调的测度与评价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摘要:数字经济作为继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正成为推动生产生活变革、重组资源要素的关键力量,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文章基于2011-2020年我国西部地区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板数据,构建反映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和数字经济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和相对发展度并结合面板门槛模型,对西部地区数字经济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性进行测度、比较与评价。研究表明:西部地区耦合水平稳步提升,研究周期末期达到协调阶段,各地区耦合协调水平发展速度不一,呈“高一中一低”梯度演变类型:新型城镇化对耦合协调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同时数字经济在新型城镇化对耦合协调度的影响过程中存在单一门槛效应,当超过门槛阈值时,这一作用更加突出。

  • “经营生态”: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地方政府行为研究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5-27 合作期刊: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发展主义范式下的地方政府行为研究经历了由经营企业、经营土地到经营项目等变化,当前正悄然出现 “经营生态”现象。地方政府 “经营生态”行为的内驱动力与约束结构源自国家发展格局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机会结构是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规划提供的政策与制度资源。地方政府 “经营生态”的行为逻辑是在积极主动践行中央生态发展理念基础上,通过项目统合、平台融资、分类运营和政策平衡等方式,整合地方各种资源,推动地方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发展。地方政府 “经营生态”既有其主观积极性和客观政策执行行为的实效性,但也要警惕其中的潜藏风险,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合理的策略调整,进一步有效规避风险。

  • 数字经济引领产业结构升级:基于实证分析的探索与评估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产业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09-14 合作期刊: 《中国商论》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经济逐渐崛起并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成为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力量。本文基于2012—2022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利用计量经济学方法进行了实证分析。本文通过模型设定、数据来源和变量选取等步骤,得出了显著的实证分析结果。其中,本文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呈正相关关系,表明数字经济的发展在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此外,本文还发现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也对产业结构升级产生积极影响。然而,就业人数的增加对产业结构存在负向影响,可能是由于就业增长主要集中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而第三产业受益较少。本文根据研究结论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为促进数字经济引领产业结构升级,建议加强数字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布局,推动城镇化进程,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立。

  • 马克思主义空间正义视域下的中国话语及其实践路径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4-30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源于一种建构本土化空间正义理论的现实诉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空间正义的阐释和想 象应当在廓清经典马克思主义空间正义原初视域的基础上,从价值规范角度自觉助力中国城市空间的规划发 展。中国社会性质与国情决定了其空间话语和实践有自身的特殊性。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空间发展方式相结 合的新型城镇化,展现为不断向更高层次空间结构合理性迈进的历史进程,而这实际上构成了当代中国马克 思主义空间正义出场的现实依据。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作为 社会主义空间正义建设的理论出发点,以坚持唯物史观、贯彻以人为核心以及推动共同富裕来有条不紊地践 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空间正义事业,对于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空间正义话语体系大有裨益。

  • 近十年我国城市化地区主体功能实现的空间表现特征与未来布局优化

    分类: 地理学 >> 综合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6-06 合作期刊: 《经济地理》

    摘要:自党的十八大加快推进主体功能区战略实施以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城市化地区承担了大规模集聚人口和工业经济的主体功能,同时,其集聚功能表现也出现了空间分异。文章对比了2010和2020年23个城市化地区人口、GDP、单位建设用地GDP产出等指标在全国、省域及城市群区域的空间表现特征,结果表明:①中国城市化地区人口经济集聚的规模位序基本稳定,建设效率位序变化的南北差异显著。②三大沿海城市化地区的人口集聚水平继续提升,经济集聚水平有所下降;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是人口集聚的主要提升区域,海峡西岸和成渝城市群是经济集聚活跃的主要区域;北方城市化地区的建设效率一直偏低,南方建设效率的相对水平与增长能力更强。③城市化地区在省域尺度的人口集聚水平进一步提高,建设效率在城市群内部整体呈现相对提高趋势。未来,应聚焦城市化地区主体功能新定位,着力国家科技创新中心或区域科技创新高地建设,强化新质生产力集中布局和新型工业化重点推进,通过培育复合功能协调发展与安全的关系,通过人口和经济同步集聚实现均衡与协调发展,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 迈向共同富裕:农民工流动的社会效应及其体制经验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9-10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农民工在促进社会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农民工仍然是一个具有鲜明身份与职业特征的过渡性阶层,难以融入大中城市。因此,他们选择就近县域城镇化,落脚县城是普遍选择。在县域社会的场域中,农民工流动发挥了促进共同富裕的社会效应。首先是农民工的务工收入不断增长,带动农民生计模式转型;其次是农民工社会地位上升,构成了县域中间阶层的主体;最后,农民工可进可退的流动方式,构建了特色的渐进城镇化秩序。这些社会效应的形成和国家重视解决农民工问题有关。国家不断完善农民工流动体制,形成了生计稳定取向与普惠发展取向的两类政策体系,其核心理念是让农民工和城市居民共享现代化发展成果,迈向城乡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