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城市碳排放差距及其技术成因

    分类: 生态学 >> 生态科学 提交时间: 2024-09-09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随着中国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新技术和新装备层出不穷,在碳排放“双控”的过程中,技术的重要性和关键地位必将愈发凸显。不容忽视的是,中国城市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均存在较大差距,具有总量差距大、强度差距增长快的特征,这严重影响到整体推进碳排放“双控”的速度,其背后的成因离不开城市技术进步异质性。中国城市生产型技术进步异质性较弱,绿色型技术进步异质性较强,碳排放差距缩小源于前者,碳排放差距扩大源于后者。技术在减排中的作用与经济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时,技术进步异质性在碳排放差距方面的解释力尤甚,其根本原因在于纯生产技术进步异质性较弱,而纯绿色技术进步异质性太强。从全国层面布局碳排放“双控”战略,推进“双碳”目标实现,应根据经济发展阶段,具体到区域层面有的放矢地发挥不同类型技术进步的作用。

  • 全球化变局下中国的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2000—2022年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产业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09-27 合作期刊: 《学术月刊》

    摘要: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来,经济迅速融入全球产业链,产业不断升级,“世界工厂”的地位日渐形成。但是自2006年起,中国劳动力成本开始上升,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和科技争端升级,2020年新冠疫情蔓延使全球产业链的连续性面临考验,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使全球产业链的安全性面临挑战。对于发达国家来讲,全球产业链朝着“在岸”“近岸”和“友岸”方向被重新布局。与此同时,中国政府也将创新驱动和产业升级作为国家战略来推动。这些变化无疑会对中国产业结构的演变产生重大影响,中国制造产业如何转移和升级是两个需要研究的问题。通过结合劳动力工资、国际和国内地区性贸易流、全球关税水平、发明专利授权等多维度的数据,对中国2000—2022年的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进行全面回顾,得出的研究结论显示:(1)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不构成推动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在国际上暂时也不存在能够大规模吸收中国产业转移的国家;(2)构成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韧性的外因是自金融危机时期以来全球化进程的相对停滞,内因是中国内陆地区依据比较优势资源重新配置带来的内部产业转移;(3)中国在技术密集型产业及其背后的技术进步和应用上发展迅速,但是存在地区发展差异和过度依赖外需和产业政策的问题。因此,坚持持续扩大开放和利用好产业政策以平衡地区间产业结构转型和应对外需冲击,是未来中国贸易政策和产业规划制定的重要参考因素。

  • 绿色金融政策对碳排放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金融学 提交时间: 2024-09-20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绿色金融政策是推进经济低碳转型升级的重要工具,但在减排降碳实际效果方面存在减少还是转移的争议。基于中国277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构造空间双重差分模型探究该政策对碳排放的影响机理及作用边界,结果表明:绿色金融政策对试点城市具有显著的减排降碳作用,且能通过空间溢出对周边地区产生邻地协同效应,其影响阈值约为300公里;区域资源禀赋过高、工业基础固化、碳中和进程过快三方面均不利于绿色金融政策促进降碳;绿色技术进步和能源结构调整是绿色金融政策减排降碳效应的两种作用机制,且后者贡献优于前者。基于此,建议持续优化绿色金融政策,稳步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创新推动绿色技术升级,合理规划政策试点布局。

  • 绿色金融政策对碳排放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金融学 提交时间: 2024-09-05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绿色金融政策是推进经济低碳转型升级的重要工具,但在减排降碳实际效果方面存在减少还是转移的争议。基于中国277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构造空间双重差分模型探究该政策对碳排放的影响机理及作用边界,结果表明:绿色金融政策对试点城市具有显著的减排降碳作用,且能通过空间溢出对周边地区产生邻地协同效应,其影响阈值约为300公里;区域资源禀赋过高、工业基础固化、碳中和进程过快三方面均不利于绿色金融政策促进降碳;绿色技术进步和能源结构调整是绿色金融政策减排降碳效应的两种作用机制,且后者贡献优于前者。基于此,建议持续优化绿色金融政策,稳步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创新推动绿色技术升级,合理规划政策试点布局。

  • 与人性价值:人类增强的伦理困境及其消解

    分类: 哲学 >> 伦理学 分类: 哲学 >> 科学技术哲学 提交时间: 2024-11-10

    摘要:人类增强技术在不断崛起与演进的过程中一方面助推着人类多项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催生着人类个体工具化和自我物化的人性异化风险。在增强到异化的人性命运视场下,人类增强技术在自由、平等与公正等层面产生了深刻的伦理困境。通过平衡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以实现技术理性的重构,构建“以人为本”的技术伦理框架以实现人性关怀的复归,推进技术治理与公正分配以实现社会协同机制的完善,可以助力消解人类增强技术引发的伦理困境,抵达技术进步与人性价值的和谐之境。

  • 普惠保险、农业与城乡收入差距 ———基于共同富裕的视角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国民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10-10 合作期刊: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摘要:首先尝试构建包含普惠保险、农业技术进步和城乡收入差距的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与理论分析框架,系统诠释普惠保险助推共同富裕的作用渠道与影响效应;其次通过熵权TOPSIS法构建普惠保险指数、混合回归与系统GMM法实证考察普惠保险对农业技术进步和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效果。结果显示:普惠保险是推动农业技术进步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动力;普惠保险可以通过推动农业技术进步,进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农业技术进步是普惠保险影响城乡收入差距,助推共同富裕的重要机制;普惠保险通过风险保障作用,能够有效改善农业生产的要素投入,促进农业技术进步,提高农业生产率,进而助力农民增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助推共同富裕。进一步研究发现:普惠保险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地区异质性,在东部和西部地区作用效果最优,在中部地区无法发挥作用。

  • 财政环保支出是否存在涟漪效应?——基于绿色视角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财政学 提交时间: 2024-08-29 合作期刊: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基于2007—2020年中国地级市面板数据,利用空间杜宾模型考察地方财政环保支出的绿色技术进步涟漪效应,讨论区域异质性特征,并验证产业结构升级的传导作用。实证结果表明,城市间绿色技术进步存在空间自相关性。地方政府财政环保支出存在涟漪效应,即财政环保支出对本地绿色技术进步表现出“倒 U 型”效果,并对邻地绿色技术进步产生“U 型”影响。异质性检验显示,经济规模较大、产业结构高级且人力资本集聚的城市,财政环保支出更加有助于推动本地绿色技术进步。另外,本地财政环保支出影响邻地产业结构升级,长期内调整邻地经济增长效益,进而激励邻地绿色技术进步。研究结论将为政府因地制宜调整财政环保支出、优化绿色技术进步体系提供一定参考。

  • 影响农村的内部信任了吗? ———基于农业机械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考量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1-11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运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4—2018年的面板数据,建立双向固定效应模型, 讨论农业机械技术和互联网技术进步对中国农村内部信任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 农业机械技术和互联网技术进步均显著增加了农村内部信任。农业机械技术进步削弱了农户间的生产协作,但提供了同一地区农户统一机械耕作的协调机会,总体上增强了农村的受限制信任及一般性信任.互联网技术进步缩短了乡村与城市间的心理距离,打破了传统乡村的封闭性,通过拓宽村民的社会交往及社会网络,增强农村的一般性信任。

  • 制度创新对中国省际出口韧性的影响及机制分析——基于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准自然实验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国际贸易学 提交时间: 2024-10-30 合作期刊: 《价格月刊》

    摘要:利用多期双重差分法分析了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对中国省际出口韧性的影响及其内在影响机制。结果表明,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有利于提升中国的出口韧性,且自由贸易试验区能够通过产业集聚与技术进步效应提升出口韧性。从区域维度看,经济欠发达地区与非边疆地区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对出口韧性的提升作用更显著。从时间维度看,后设立批次对出口韧性的提升作用强于前设立批次。为更好发挥制度优势对提升出口韧性的积极作用,应发挥好自由贸易试验区功能,注重欠发达地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同时发挥产业集聚、技术进步的中间作用,不断提升中国出口韧性。

  • 互联网发展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1-11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伴随着“互联网+农业”的蓬勃兴起,互联网发展在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分析互联网发展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作用机理,并基于 EBMSuper-Global-Malmquist(EBM-SGM)指数对2002—2016年中国大陆31个省份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核算,然后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互联网发展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2—2016年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2.20%,主要依赖农业 技术进步的贡献;(2)整体来看,互联网发展显著提升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分地区来看,互联网发展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在中部地区最为明显,其次为西部和东部地区; (3)互联网发展对农业技术进步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农业技术效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 数字经济促进城市经济韧性提升的作用机制研究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09-20 合作期刊: 《中国商论》

    摘要:本文以城市经济韧性为研究对象,选取2012—2022年我国各省份共285个城市面板数据作为样本,探索数字经济、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升级对城市经济韧性的作用机制,得到结论:(1)数字经济可有效提升城市经济韧性,尤其是当数字经济超过门槛值0.312时,其对城市经济韧性呈现显著的促进作用;(2)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作为影响城市经济韧性的重要中介变量,是数字经济背景下提升城市经济韧性的重要途径。本文提出5条提升城市经济韧性的路径,旨在释放数字创新活力,提升城市经济韧性,为城市经济高质量稳定提升提供实践方向。

  • 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国民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09-10 合作期刊: 《中国商论》

    摘要:对外直接投资(OFDI)在推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了考察OFDI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本文运用调整后的钱纳里标准结构模型,测算了我国2010—2019年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产业结构指数,实证分析了OFDI对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研究发现,技术进步放大了OFDI对我国产业结构提升的影响,OFDI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OFDI通过技术进步这一途径推动我国西部区域产业结构提升的作用更大。同时,OFDI通过技术进步这一途径显著地带动了第二产业占比提升,影响了产业结构。研究结论表明,为了更好地实现OFDI的积极影响,各地区应加大科技转换力度,助力技术进步,同时结合现有产业结构特征合理发挥OFDI的作用。

  • 数农融合发展对农业韧性的影响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1-05 合作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摘要:数字经济与农业融合发展改变了传统农业低值低效的发展模式,而面对气候、市场等外部风险威胁,数农融合抵御不确定性冲击的能力尚未可知。本文以2010—2021年中国30个省份数据为样本,对数农融合发展水平进行全面评估,并构建农业韧性的多维度量化标准,借助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系统广义矩估计模型、三步法分析模型、空间杜宾模型从静态和动态双视角剖析数农融合发展对农业韧性的赋能效果与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数农融合发展在静态和动态视角下均对农业韧性存在正向影响,短期内促进适应性和抵抗性,长期内对预防性、抵抗性和适应性贡献显著。在粮食主产区、高数字经济区域,数农融合发展的赋能效果更明显。传导机制方面,数农融合对农业韧性的赋能效果受农业技术进步、农业产业集聚和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数农融合发展不仅对本地区农业韧性提升有积极作用,而且对周边地区农业韧性存在空间溢出效应。本文的研究可以为强化农业韧性、保障粮食安全、建设农业现代化强国的政策制定提供经验依据。

  • 数字化赋能、技能偏向型与工资收入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劳动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06-20 合作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摘要:探究数字化对不同技能劳动力的赋能和对其工资收入的差异性影响,对实现共同富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基于2008-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集农业数字化、工业数字化和服务业数字化为一体的数字化赋能指标,探究其通过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机制对不同技能劳动力工资收入的差异性影响。研究发现,数字化赋能会显著降低低技能劳动力的工资收入,并显著提高高技能劳动力的工资收入,且经过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仍然成立。数字化赋能对不同技能劳动力的就业技能水平有较强的增进效应,但存在差异性和偏向性特征;高、低技能劳动力就业技能水平的提升会增加其就业占比;数字化赋能会使高技能劳动力占比增加,进而优化劳动力的就业技能结构。数字化赋能对不同技能劳动力工资收入的影响存在显著区域和时间异质性。基于以上结论,提出相应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