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卢卡奇与列宁关系再探讨——殊途同归的方法论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提交时间: 2024-07-06

    摘要:国内外学界关于卢卡奇所开创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与列宁主义是否对立的问题尚未达成共识。梅洛-庞蒂正确地理解了卢卡奇,却错误地将苏联理论界的机械自然主义理解为列宁主义,从而得出了两者的对立。梅洛-庞蒂的“认识论倒退论”源于其对《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的文本解读,却忽视了《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国家与革命》中列宁对“抽象一般”与“杂多具体”辩证关系的把握。卢卡奇与列宁同时把握住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精神即以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为旨归的辩证方法,这既体现为两者对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差异的澄清,更体现为不拘泥“抽象一般”的具体革命实践。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哲学,抽象的理论对立唯有放到具体的革命实践中才能呈现出自身的真理性,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真精神。

  • 论唯物视角下的翻译观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翻译 提交时间: 2024-08-03

    摘要:论文借助唯物辩证法观点,结合译界的翻译原则、翻译观点和具体翻译实践,从科学与艺术的辩证统一、直译与意译的辩证统一和归化与异化的辩证统一三方面进行了分析讨论,期望能够为翻译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 《资本论》中的视差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5-29 合作期刊: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辩证法构成了马克思《资本论》中的哲学方法。如果从研究对象和视差的视角看,《资本论》的辩证法也可以被视为视差辩证法:它具体表现为货币之视差、剩余价值之视差等。视差乃是观察同一对象的不同视角而形成的差异。这一差异既取决于主体,也依赖于客体之不同。因而,在主体与客体之间,进而在“实证客体”与“现实客体”之间就形成了视差的辩证法。视差辩证法通过直面这一视差,把握视差现象背后的“现实”,同时又站在视差“现实”的基础上对仍处于“视觉欺骗”阶段的观察予以批判。从这一视角看马克思对货币和剩余价值的考察也是视差辩证法的体现。

  • 凝视座架批判:新闻评论的遮蔽与解蔽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新闻学 提交时间: 2024-07-18

    摘要:在生活世界里,人类总是通过一个凝视座架来认知世界。权力对视觉通道进行预先设计,并使之堆叠为凝视座架。媒介之于生活世界的内嵌性,使其成为了塑造视觉通道的重要渠道。作为推进意见交流与传播的行动主体,新闻评论正像拉康的“孩童”,通过作为“大他者”的“父亲”与“母亲”,进入到象征秩序中。在这一过程里,新闻评论也在内化大量的座架从而造成对自身视角的遮蔽。为解除遮蔽,将新闻评论和民众从话语霸权中解放出来,新闻评论必须利用“解蔽辩证法”,通过不断地否定,以避免座架对现实的遮蔽和对人的奴役。

  • 中国道路与马克思主义的时代重构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7-05

    摘要:中国选择的是社会主义道路,但同时必须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文明的优秀成果。我们既需要在实践上不断探索超越资本逻辑的具体措施,也需要在基础理论层面讨论超越资本逻辑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从马克思主义原初语境来看,超越资本逻辑的辩证法具有历时性、历史性的特点。中国道路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中国化时代化,探索出了超越资本逻辑的现实道路,并呈现出共时性、结构性的话语表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们要充分汲取历史实践的辩证法智慧,将实践经验提升为普遍性的话语,从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视角看待超越资本逻辑问题,把共时性、结构性话语与历时性、历史性话语有机结合起来。

  • 列斐伏尔对恩格斯哲学的研究及其理论误区探析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提交时间: 2024-04-25

    摘要:列斐伏尔作为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在探索和阐释马克思主义时,对恩格斯哲学也进行了研究并对其提出不少所谓的“质疑”。总体上看,这些“质疑”包括,本体论层面对“哲学基本问题”提出质疑,方法论层面对“自然辩证法”提出质疑,认识论层面上提出“决定论与规律”问题。由于立场和研究视角的差异,导致列斐伏尔对恩格斯哲学进行了歪曲和误读。这些质疑,不仅没有任何说服力,反而进一步映衬出恩格斯哲学的科学性与进步性。

  • 马克思对货币本质之谜的科学解答——以 《 穆勒评注》 和 《 资本论》 为例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经济思想史 提交时间: 2024-04-08

    摘要:学界对 《 穆勒评注》 的研究多聚焦于交往异化问题, 然则还可从下述维度解读: 《 穆勒评注》 是马克思考察私有财产货币形式的历史生成过程、 对货币本质之谜进行科学探索的重要文本。 在 《 穆勒评注》 中, 马克思基于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对私有财产主体本质的揭示, 批判了英国国民经济学家的错误货币观, 运用辩证法揭示了货币范畴的历史性, 将其本质聚焦到对价值范畴的理解上, 表明货币是价值生产的产物。 《 穆勒评注》 暗含了对货币本质的科学思考, 借助这一重要思想基础, 马克思在 《 资本论》 中进一步澄清了 “价值” 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 “具有社会性的私人劳动” 的表现形式, 是 “需要被迂回表现的劳动时间”, 即劳动和产品互相交换的普遍中介。 “价值” 通过形式运动, 从简单价值形式直至发展为货币形式, 即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继而成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 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 由此解开了货币本质之谜。

  • 恩格斯“理论思维”论题的原初语境及其当代价值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提交时间: 2024-04-24 合作期刊: 《阅江学刊》

    摘要:通过恩格斯提出“理论思维”论题的原初语境分析可以辨明,恩格斯明确地把“理论思维”基本工具界定为“形式逻辑与辩证法”,其所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奠基人对于形式逻辑与辩证法(辩证逻辑)互补融通机理的深刻认知。基于现代逻辑的长足发展而把握这种互补融通机理,需要对辩证逻辑的两个经典论点予以辨析与改进。 这对于在新时代条件下坚持以“系统观念”为标志的科学思想方法和辩证逻辑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方法论功能。 

  • 《资本论》的社会建设逻辑探赜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9-09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资本论》的伟大绝不仅仅在于其论证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逻辑,更在于它蕴含了未来的社会建设逻辑。如果说《资本论》既属于一部哲学著作又属于一部经济学著作,那是因为《资本论》既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又阐明了资本主义如何灭亡。《资本论》的这一写作特性表明,《资本论》还应该属于社会哲学著作的范畴。因为《资本论》所阐释的不仅是一种具有批判性质的学说,而且还是一种蕴含着以建构社会良性运行机制为己任的学说,即《资本论》批判资本主义体制不是最终目标,构筑共产主义体制才是它的终极追求。按照社会哲学的学科原则理解,《资本论》中的资本逻辑批判不只是包含抽象性质的宏大叙事式的社会批判,而且还包含有社会实践中存在着有比资本主义体制更为合理的社会形式的思想意蕴,而表征这一思想意蕴的社会哲学理论的基本原则,就应该被称为马克思的社会建设逻辑。

  • 重新理解恩格斯的及其方法论意义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提交时间: 2024-09-06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恩格斯提出了哲学现实化的时代任务,开启了哲学通达社会现实的思想道路,冲破了以黑格尔为代表的思辨唯心主义的思想束缚,破除了其神秘主义的体系外观,批判性地吸收了其哲学中蕴含的改变世界的辩证法精神,将之改造为揭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唯物辩证法承载了这一新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功能与使命。它不是机械形而上学和非批判的实证科学,而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发展的历史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石。恩格斯将辩证法、唯物主义与认识论统一起来,扩展了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理论空间和历史性内涵,开创了具有鲜明实践批判性特质的唯物辩证法,奠定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基础,是洞察资本主义本质和实现无产阶级解放的理论武器。恩格斯的辩证法立足“自然—生命—劳动—人类”有机整体的大历史观和人类史观,澄清了观念范畴得以生成的感性前提,澄明了社会现实乃是过程的集合体,提高了人们理解事物矛盾运动本质的思维能力,把辩证法作为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和世界观,在人类认识史和社会科学研究范式方面引发了重要的方法论革命,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与哲学社会科学范式的方法论革新提供了重要思想资源。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唯物意蕴研究述论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06-23

    摘要:当前,学界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如何运用唯物辩证法指导实践,以及在方法上怎样体现唯物辩证法进行了较为充分的探讨,其研究视角集中体现在整体性、分领域以及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论述,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但是,部分研究存在研究范式教条化,研究内容缺乏学理性、系统性,陷于“从文本到文本”的研究惯性,脱离现实问题。目前及未来推进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唯物辩证法意蕴的研究,并构建一个系统完备、开放发展的唯物辩证法体系,应当注重以下两点:一是明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唯物辩证法的本质、结构和特征;二是形成“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范式和注重系统性、整体性的研究方法。

  • 论“两个结合”的唯物意蕴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06-25

    摘要:“两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总结和治国理政方略,是中国共产党推进理论创新的时代课题。要深入把握“两个结合”的思想意蕴,有必要从学理层面对其进行深层次研究。“两个结合”蕴含着丰富的唯物辩证法意蕴。回望历史,“两个结合”从“结合”主张到“结合”原则再到“两个结合”理论样式,实现了普遍性与特殊性、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辩证统一,实现了“两个结合”内涵的形式稳定与内蕴发展的辩证统一。着眼当下,“两个结合”在实践中遵循“六个必须坚持”,坚持问题导向与系统观念、人民至上与守正创新、胸怀天下与自信自立的辩证统一,保障了“两个结合”的有效性,科学性。探究“两个结合”的唯物辩证法意蕴,有助于从学理层面把握“两个结合”的思想意蕴和时代价值。

  • 的感性改造与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批判——以《哲学的贫困》为中心的考察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9-13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不仅展开了对蒲鲁东的系列辩证法和黑格尔的理性辩证法的双重批判,而且对其进行了感性改造。马克思对蒲鲁东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核心,在于彻底揭露和批判其形而上学性质。通过对蒲鲁东政治经济学范畴抽象方法的批判,马克思揭示了经济范畴的感性来源,阐释了其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研究对象;通过对蒲鲁东政治经济学方法论中的伪历史主义的披露,马克思立足于社会关系赋予了辩证法真正的历史性,彰显了其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历史主义原则;通过对蒲鲁东政治经济学的伪批判性和抽象实证性的揭露,马克思阐明了其政治经济学批判是一门“革命的科学”和“历史运动的科学”,凸显了其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革命向度。立足于对蒲鲁东“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的批判,马克思既在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中探讨了哲学方法论的问题,又在哲学方法论视域中考察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科学性质问题,实现了历史唯物主义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最初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