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论康德的人类学:方案、方法与方向

    分类: 哲学 >> 伦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5-23 合作期刊: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道德人类学是康德实践哲学的重要部分,然而其在体系方面的必要性和在内容方面的丰富性尚待进一步挖掘。从总体方案上看,道德人类学构成实践哲学的应用环节,是道德形而上学的方法论:它一方面为道德形而上学的形式性原则提供必要的质料性条件,使先验道德法则能够在人性中得到贯彻,构成现实的道德经验;另一方面有助于实践理性克服干扰,与诸能力相互配合,作出准确的道德判断。从具体方法上看,道德人类学在先验哲学的框架下提供了基于“同时是义务的目的”的属人义务推导方法、基于良知的内在道德评价方法、基于情感的促进道德判断的主观方法,这些内容构成一种相对完备的道德判断力理论,从而在层次上丰富了实践哲学。基于道德人类学的定位与内容的独特性,康德为后世“人类学化”哲学研究和“道德化”人类学研究提供了可供探索的开放性路径。

  • 阶级、共同与全人类

    分类: 哲学 >> 伦理学 提交时间: 2024-10-13 合作期刊: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阶级道德、共同道德与全人类道德是描述人类社会道德现象的三个基本概念。长期以来,对于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理解以阶级道德为主导。然而,马克思主义的道德理论除了认为阶级社会中的道德主要表现为阶级道德,还认为存在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正义准则以及为不同的阶级都认可的共同道德。而共同道德内在蕴含着人类社会生活中存在着全人类性道德的观点,正是在此基础上,现代学者提出了全人类道德的概念。在当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时代,充分认识阶级道德、共同道德以及全人类道德的含义及其关系,对于理解和推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六大理念从人类的生存发展以及理想追求的最高价值意义上回答了人类的基本价值问题,而人类社会生活的正义准则、共同道德以及全人类道德则回答了全人类共同价值何以成立的根基问题,为其提供了深厚的伦理学基础。

  • 清洁启动与事件类型对判断的影响:情绪的调节作用

    分类: 心理学 >> 基础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9-13 合作期刊: 《心理技术与应用》

    摘要:考察清洁启动、道德事件类型对道德判断的影响,以及情绪的调节作用。实验1采用混合实验设计发现,清洁启动与道德事件类型之间存在交互作用,纯净道德事件类型下直接清洁启动会导致更严格的道德判断;实验2采用被试间实验设计发现,在厌恶情绪和愤怒情绪下,清洁启动会导致更宽松的道德判断;在愉悦情绪下,清洁启动会导致更严格的道德判断。

  • 论休谟的情感主义赞同理论

    分类: 哲学 >> 伦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8-02 合作期刊: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18世纪的英国道德情感主义者们在不预设道德判断的情况下提出了各自的赞同理论,而休谟无疑是其中的集大成者。与哈奇森一样,休谟认为道德上的赞同(或谴责)作为一种感觉(或情绪)源于人性中的情感机制。然而,哈奇森“道德感官”的概念却不足以说明道德赞同的形成机制。由此,休谟在《人性论》中通过同情机制这一概念重新描绘了人性中的自然情感机制,并以此为基础论证道德赞同的形成。这一独创性观点的提出对情感主义的发展意义重大,通过对同情机制的阐发,休谟在道德情感主义视域下为道德赞同所依赖的情感机制找到了新的表达形式,从而为此后情感主义道德赞同理论所必须解释的心理机制问题提供了理论范本。然而,当休谟基于人性中的同情机制来解释道德赞同的产生根源时,他认为,无论是自然美德还是人为美德,当我们通过同情对之表达赞许时,赞许的依据都是那种品质的效用倾向,这意味着休谟道德赞同理论中的同情机制始终处在效用的制约之下。

  • 康德与虚无主义

    分类: 哲学 >> 伦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5-23 合作期刊: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道德虚无主义否认道德的真实性,其典型主张是道德本身就是子虚乌有之事。虽然康德尚未明确认识到道德虚无主义之概念,但他在反驳道德怀疑主义时,曾附带地提及并回应了道德虚无主义的观念。在其主要著作中,康德以“隐性”的方式坚定地拒斥了道德虚无主义。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康德通过道德法则的效力阐明了纯粹理性本身就是实践的,为道德奠定理性之根基,从而展现了道德虚无主义之不实。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除了正面揭示人作为理性存在者始终秉有道德兴趣,还通过道德兴趣缺失者的思想实验,展现了人只要懂得利害计算,结合上帝和来世的可能信念,就可以产生出道德的“类似物”,这也以特殊方式彰显了人类的道德本性。在《纯然理性限度内的宗教》中,康德通过对人性善恶的阐述,特别是对人性中“善的种子”的深入刻画,表明不存在对道德无感的人,由此最终拒绝了道德虚无主义。康德有力地确证了人的道德本性,其最大教益或许是,在一个道德虚无主义甚至各种类型的虚无主义大行其道的时代,人依然可以相信理性,选择崇高。

  • 从场域到主体:论公民在乡村的生成机制

    分类: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10-09 合作期刊: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将当代社会学中的场域理论及结构主义哲学对主体性的审视纳入公民道德议题的思考,探讨公民道德从场域到主体的生成机制。若要将这一理论向本土乡村的实际特性敞开,还须关注社会交往状态的充实或贫乏性问题,即场域的量的方面。乡村公民道德的生成是在两个层次的内化-分化过程中得到落实:一是社会交往状态对道德的现实化,二是在此之上场域配置的具体导引,即一种指向以可能性原则内化场域配置的导引。

  • 美德需要报偿吗?——《阅微草堂笔记》的教育及相关问题

    分类: 哲学 >> 伦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4-18 合作期刊: 《经典与解释》

    摘要:纪昀著《阅微草堂笔记》(以下称《笔记》),自言旨在“表章风教”、“有益于劝惩”,借谈神鬼狐怪、因果轮回进行道德劝戒,以冀有补于世道人心。《笔记》所劝导宣扬的道德,不出三纲五常、忠孝节义等儒家传统伦理的范围。宋、明以降,文人著书多不免于道德说教,谈狐说怪也是魏晋以来笔记小说的传统,《笔记》不算别出心裁。正因为如此,《笔记》的劝戒方式及其所揭示的深层原因便具有了某种普遍的文化意义,考察《笔记》对于思考美德是否需要报偿这一涉及人类生活的根本性问题想来不无裨益。 

  • 新时代视角下中职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施策略探索

    分类: 综合学科 >> 综合学科 提交时间: 2024-11-05

    摘要:在中职教育中,德育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关键作用。作为班级管理的核心人物,中职班主任需深刻认识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积极更新教育理念,探索创新的教育手段,旨在引导学生构建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同时注重培养其道德品质和职业技能,为社会培育更多德才兼备的杰出人才。本文首先剖析当前中职班主任在德育实践中面临的挑战与问题,随后提出一系列针对性的德育工作策略。

  • 网络文化视域下公民问题的审视与治理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6-27 合作期刊: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社会规范,道德进步是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因素,但与此同时,道德规范的构建也必定会受到特定时代环境的制约和影响。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空间中形成了多元鲜活的网络文化景观,对公民道德建设产生了双重影响,特别是不良网络信息的泛滥对推进公民道德建设造成了极大的干扰和阻碍。从公民道德建设与多元网络文化的关系来看,一方面,公民道德建设是网络文化文明进步的重要助推器,公民道德素养的改善有助于提升网民文化认知水平、促进网络文化向上向善、维护网络空间文化安全和助力网络文化市场治理; 另一方面,在不良网络信息的渗透影响下,公民道德建设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公民道德建设意识易被淡化、道德认知取向易被误导、社会道德情感易变冷漠和社会道德行为失范问题易发等方面。重视网络文化视域下公民道德问题是时代发展进步和塑造崇高道德精神的必然要求,应坚持以文化人、以德树人、以法育人、以情感人,通过弘扬网上主旋律文化、深化公民网络道德教育、加强网络法治文化建设和推进网络文化情感价值建设,不断汇聚强大道德正能量,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 认知、信念与行动——由荀子论及儒家行动的动力问题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5-16 合作期刊: 《船山学刊》

    摘要:一种好的道德理论必须能够有效说明道德如何激发行动,这一问题在荀子那里具体表现为认识的“知”如何激发实践的“行”。《荀子·解蔽》“知道”“可道”“守道以禁非道”的说法,从认知、信念、行动的关系角度看,“知道”是“行道”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由“知道”到“行道”还需要“可道”提供行动动力。人之所以会以“道”为“可”,前提在于“道”是“真”的;而“道”之所以为真,是因为“道”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历史性真理,具有强烈的规范性和评价性。一个人对“道”的认可,意味着对“道”心肯意肯的心灵状态,而这一心灵状态本身便具有激发人的行动的动机效力。在荀子以认知为核心的伦理学中,道德行动可以由作为信念的“可道”提供动机上的效力,这为儒家注重认知一脉的传统如何解决道德行动的动力问题提供了方法论的思考。

  • 牟宗三对儒家无神论的判定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提交时间: 2024-10-12 合作期刊: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20 世纪思想界对于儒家与宗教关系的反思中,牟宗三基于无神论立场,通过对“神为何物”“神在何方”“神归何处”三个问题的回答,表明儒家不同于西方有神论宗教,而是一种成德之教。分别而言,对于“神为何物”儒家并未发展人格神观念,而是以“神”描述道德理性的作用;对于“神在何方”,儒家只借用神性形容道德创造活动的庄严感与敬畏感、无限性与超越性,表现在成圣成贤的功夫与境界上,以及道德理性实现自身于社会秩序的建构与历史文化的生成中:对于“神归何处”,在儒家的道德形上学中,万物存在的价值与道德实践的圆满,无需人格神担保。牟宗三在沟通儒家与现代社会时,高扬人的道德主体性,始终坚持无神论。

  • 论现代组织中的共识生成

    分类: 哲学 >> 伦理学 提交时间: 2024-10-09 合作期刊: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道德共识是内生性概念,达成道德共识是普遍性道德的题中应有之义。在经典的科层制组织中,因“小齿轮”与“现代独立个体”之间的角色冲突,常常难以形成道德共识。现代组织的交往属性是半熟人社会类型,现代组织中道德共识的理想建构,可以从动力机制、伦理场域、制度保障三个方面展开。从管理伦理层面而言,将要为此展开的工作包括:培育组织认同,建构成员的“共同体感”;塑造公共良心,激活成员的伦理自觉;尊重主体资格,增强组织的制度德性。

  • 西化的保守言说: 学衡派关于家庭、文化与国家的思考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近现代史 提交时间: 2024-09-27 合作期刊: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新文化人塑造了疏离于传统、强调理性的启蒙式自我认同,并呼唤新的生活方式,向往美国式的一 夫一妻小家庭。 当新青年奔向恋爱结婚的时代新潮时,也有一些西化的知识分子持相反的论调。 以学衡派为 代表的知识分子批评家庭革命者对西方(特别是美国)的风俗多有误解和美化的嫌疑,认为传统中国伦理观念 对于现代中国的家庭生活仍有意义和价值。 他们意识到躁动不安的青年对社会秩序和文化传统的破坏,因而 强调伦理道德对于凝聚社会和滋养人心的重要意义,并尝试从文化中寻找民族复兴的基础。 虽然他们微弱的 声音淹没在家庭革命的洪流中,但是这一群失败的挑战者却给我们提供了另一种思考的方向。 作为一群西化 的保守者,他们努力探求现代性与民族性的融合,强调中国文化的主体性,仍给今人以相当的启发。

  • “伦理”与“”关系的演变——基于“西学东渐”进程中语汇翻译的考察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船山学刊》

    摘要:在汉语学术语境中,“伦理”与“道德”通常被视作两个“相近相通”甚至可以互换使用的概念,但它们之间的关系并非一直如此。从“西学东渐”进程中的语汇翻译视角看,“伦理”与“道德”的关系呈现出三种形态:一是“道德”隐没于“伦理”;二是“伦理”与“道德”的关系相当于ethics与virtue的关系:三是对“伦理”与“道德”关系的理解,开始融入对中国传统文化中“道”与“理”之关系的探讨。二者关系的演变,不仅反映了西方伦理学在中国的接受进程,也为现代学术概念的使用规范奠定了基础。“伦理”与“道德”的分译,对于理解它们各自的含义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对“伦理”与“道德”关系演变历程的研究,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东西方伦理观念的碰撞与交流,也为我们进一步明晰这两个概念的含义提供了历史依据。

  • “伦理”与“”关系的演变——基于“西学东渐”进程中语汇翻译的考察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船山学刊》

    摘要:在汉语学术语境中,“伦理”与“道德”通常被视作两个“相近相通”甚至可以互换使用的概念,但它们之间的关系并非一直如此。从“西学东渐”进程中的语汇翻译视角看,“伦理”与“道德”的关系呈现出三种形态:一是“道德”隐没于“伦理”;二是“伦理”与“道德”的关系相当于ethics与virtue的关系;三是对“伦理”与“道德”关系的理解,开始融入对中国传统文化中“道”与“理”之关系的探讨。二者关系的演变,不仅反映了西方伦理学在中国的接受进程,也为现代学术概念的使用规范奠定了基础。“伦理”与“道德”的分译,对于理解它们各自的含义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对“伦理”与“道德”关系演变历程的研究,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东西方伦理观念的碰撞与交流,也为我们进一步明晰这两个概念的含义提供了历史依据。

  • 中国行为艺术研究综述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07-03

    摘要:中国行为艺术自诞生至今已近 40 年,出现了许多代表性的艺术作品,也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与持续讨论。国内学界对其研究在伦理分析、学理探索、美学考察、史料收集、跨界比较几个层面展开,其成果丰富了行为艺术研究论题,拓宽了其学理边界。同时,我国学界对行为艺术的研究也存在某些不足,这为后来者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学术空间。

  • 《老子经河上公章句》与《唐玄宗御注真经》 “身国同治”理论之异同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6-11 合作期刊: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和《唐玄宗御注》皆推崇清净无为的身国同治理念。前者虽理身理国并重,却是以理国为引,牵出通过身治而最终达到长生久视的人生目标。而«唐玄宗御注»有着明显的儒释道融合倾向,且儒家的王道思想尤其突出,这是其作为君主的身份外化体现,也体现了隋唐之际文化大交融时代的特征。这是二者的根本差异之处,也正因为如此,二者呈现出了不同的道教哲学思想旨趣。

  • 人类合作的进化解释

    分类: 哲学 >> 科学技术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7-26 合作期刊: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摘要:从道德因素出发探究人类合作问题的理论可分为两类:第一类侧重解释道德在合作进化中出现的必然性,但其“道德”无法推广至群体层面;第二类侧重解释道德规范对人类合作的意义,但其“道德”没有构成人类合作的必要条件,从道德进化视角解释人类合作还存在较大问题。从选择行为出发界定非人类和人类的合作,为研究合作与道德提供一种连续性范畴,通过分析合作与道德所需的认知能力来论证二者之间的内在关系,运用伙伴选择模型描述合作进化与道德起源的市场化驱动机制。由此得到人类合作中出现道德、道德维持和促进人类合作的必然性解释逻辑,进一步论证道德对于人类合作的必要性,解决了原有两类理论在解释逻辑上存在的分歧。

  • 短视频传播对大学生网络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提交时间: 2024-07-10 合作期刊: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短视频平台迎来了高速发展时期,其中以抖音、快手等为代表的自媒体平台凭借其用户定位精准化、内容呈现多样化、产品设计新颖化等特性,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而在其广泛的受众群体里,青年大学生由于自身和社会等多方面因素跻身为短视频平台的主要用户群体。基于网络短视频的广泛化传播和爆发式发展,短视频传播一方面以其形式和内容丰富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另一方面又以其多元化内容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认知和网络道德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短视频传播的对象、内容、过程、效果等与网络道德教育的诸多方面有较高的耦合性和一致性。为了推进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发展,基于短视频传播特征、短视频在大学生中的传播现状等维度,全面分析短视频传播给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并结合大学生身心特征、社会现实状况等因素,从短视频传播的引领力、感染力、互动性、反馈性等方面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 作为职业常识的日本工匠精神研究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5-16

    摘要:工匠精神是优秀职业道德文化的集中体现。日本工匠精神的核心是诚实、敬业、精益、合作、友善、专注、模仿、创新,主要体现在匠人与事物相遇的修行以及与他者相遇的职业敬畏等方面。工匠精神被融入到日本人的骨髓中,并成为日本国民职业道德的基本常识。在中国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需要,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时代价值与社会意义。解析日本工匠精神对其国民职 业道德素质养成的影响,对于加速培育和弘扬中国的工匠精神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