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比较文学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学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文艺学 提交时间: 2024-11-19
摘要:通过对余华中短篇小说与博尔赫斯等人作品的比较文学研究,我们回答了其中短篇小说的诸多疑点,并试图建构一个总体认知叙事学分析案例,为广义文学艺术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一种比较文学研究理论新模式。应该说,对余华中短篇小说与博尔赫斯式作品的比较文学研究,以及总体认知叙事学分析建构,是研究值得关注的创新点。通过案例的建构,可以认为,这种总体认知叙事学分析研究模式,是具有较为具有广阔的研究意义。在此过程中,我们也对达姆罗什的世界经典新体系的论述形成了对话性的增补。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文艺学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比较文学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学 提交时间: 2024-11-06
摘要:论文探讨了文学、历史认知叙事学与历史社会演化之间的一些关系,这不能说是我们对历史认知叙事学的基础展示,而是对相关问题和历史建构过程某些问题的澄清,这主要是从若干问题如文学的作用等角度进入的。尽管我们依旧有所保留,认为对于文学的作用与相关领域的能力不过高估,但是很难否认,文学与历史社会演化的纷繁复杂的关系,依旧是在一些既明显又潜在的维度中进行的,包括某些洞察与特殊的能力。论文也从新的视角对作者、读者与“虚构”问题做了新的理解。可以认为,文学以独特的方式,展现了其与历史社会演化的独特关联,在这一点上,我们也认为,历史认知叙事学同样有其独特作用。我试图以历史认知叙事学为起点,构建一种适合中文专业研究者的比较文学研究。需要指出的是,我们提到的这个普通历史认知叙事学,是历史认知叙事的一个重要的部分。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语言 提交时间: 2024-10-25 合作期刊: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语言 提交时间: 2024-10-25 合作期刊: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语言 提交时间: 2024-10-25 合作期刊: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翻译 提交时间: 2024-10-22
摘要:本文基于此前有关翻译与译者关系的研究,结合小说《天赐少女》中译的具体实践,从译者的感受、思维、情感等方面入手,运用分类法、例证法及分析法分析了自身在翻译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对译文决定和生成的影响。通过总结梳理译者自身在遇到翻译重难点时的心理活动与思考,本文旨在探讨译文的生成过程,对原文、译者和译文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做出初步理论反思,从而为翻译实践过程中的译者心理研究提供新的案例思考,并为笔者和其他译者今后的翻译实践给予一定指导或借鉴。
分类: 哲学 >> 美学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论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文艺学 提交时间: 2024-10-12
摘要:对卢卡奇而言,“自然美”既是美之不确定性的具体表征,又构成了“审美反映”的特性和合法性基础,同时他还以美与善的复杂纠葛来显现“自然美”的复杂性。卢卡奇反对“自然美”“艺术美”中的等级制观念,一方面,无论是“自然美”还是“艺术美”,二者所形成的“审美反映”其所反映的是同一“现实”对象,二者非等级关系;另一方面,在审美反映中,“艺术美”与“自然美”均体现为“劳动”的对象化过程,“劳动”无法划分等级。卢卡奇“自然美”论的实质是“人的回归”,他认为在“自然”转变成“自然美”的体验活动中,人能够实现从“整体的人”到“人的整体”的超越,同时主张应将“自然美”置于人与自然和生产劳动的“关系”中来解答,以此,“自然美”构成人之体验的本体存在论范畴。卢卡奇的“自然美”论以深刻揭示并批判资本主义普遍物化现象和深层异化结构为理论旨归,他既批判以“艺术美”来衡量美本身所体现的资本主义商品拜物教实质,又批判以返回“物”的原始形态来肯定“自然美”等主张。总之,虽然卢卡奇的“自然美”论存有不可避免的理论局限,但其蕴含着鲜明的“人学”色彩和异化批判旨归,可以与当代“自然美”热形成呼应或观照,能够成为恢复“人”之本真完整性和立体解放的重要契机。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论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学 提交时间: 2024-10-12 合作期刊: 《外国文学》
摘要:植物观念在当下语境中的演变及拓展催生了“植物批评”的思潮。来自文学研究领域的学者们从植物批评话语中汲取丰富的理论滋养,并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研究范式的植物批评话语。本文主要从西方植物批评的起源与演变入手,探讨当代西方植物批评擢升衍进的话语背景和特点,并通过梳理中西学者近年的文学研究实践,归纳出植物批评话语的研究范式,展示植物批评话语如何有效拓展了文学的研究空间。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论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提交时间: 2024-10-12 合作期刊: 《外国文学》
摘要: “文化爆炸”是洛特曼后期文化符号学的重要概念。围绕这一学术关键词形成的文化爆炸论是他学术生涯最后十年的思想结晶,是他文化符号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与爆炸》和《文化的不可预见机制》是洛特曼有关文化爆炸论的代表作,由它们引发的相关讨论已成为国际洛特曼学和文化学的新热点,也是我国洛特曼学亟待填补的研究空白。文化爆炸论含纳诸多重要的文化议题,其中包括文化爆炸与历史进程的关系、渐进与爆炸的关系、文化爆炸的不可预见机制等,这些问题极富学术和思想价值,对处于文化巨变中的当下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语言 提交时间: 2024-10-10 合作期刊: 《海南开放大学学报》
摘要:作为法国女性主义的重要代表,伊利格瑞一直以性别差异为理论旗帜。时空是伊利格瑞用以构建性别差异理论的基本参照系,从时间观念上看,她认为生命的时间是连续、共享和分层的;从空间的观念上看,她把女性视为一个多重开放的空间。把形而上的时空理论介入到具体的现实层面,伊利格瑞试图对传统的语言模式进行突围。为此,她提出了“我爱向你”的语言革命,要求还给两性恰当的时空。以时空建构为理论支撑,以语言转变为实践道路,伊利格瑞为女性主义研究开出了一剂新药方。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语言 提交时间: 2024-10-09 合作期刊: 《海南开放大学学报》
摘要:狄更斯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其创作的小说中包含大量关于饮食的描写,包括食物的外表口味、烹饪手法、饮食器具和就餐环境等,不仅生动展示了十九世纪英国的饮食文化样貌,而且直接影响了英国当时的政治经济状况。在狄更斯的三部长篇小说《雾都孤儿》《远大前程》《双城记》和中篇小说《圣诞颂歌》中,食物具有多重的叙事功能和社会属性,人与食物的主客体关系充满矛盾张力,文本中的饮食书写更是直接关联着英国的国家形象。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比较文学 提交时间: 2024-09-12 合作期刊: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如今已经走过十余年历程,取得了突出成就,为共建国家发展赢得新的机遇。随着美国对“一带一路”的关注度持续上升,分析美国主流媒体对“一带一路”的相关报道可以反映美国对该倡议的态度,便于中国做出有效应对措施。研究运用语料库文本挖掘方法,选取美国两大主流媒体《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中涉及“一带一路”的报道文本,从主题分布、主体建构、搭配词和索引行等维度考察美国主流媒体对该倡议的话语建构方式。研究发现,十年间美国两大媒体对“一带一路”的报道包括“一带一路”建设内容和中国影响力等多个主题。根据时间变化,报道主题存在三个阶段的差异:初期突出中国与亚洲国家的合作,中期重点报道中国的世界影响力,近期涉及新冷战等主题。两大媒体通过勾勒基础设施建设与投资、大国关系和中美贸易等内容建构“中国”和“一带一路”形象,对该倡议的认知从早期的中性态度转向中近期的消极态度。基于此,一方面适时开展舆论反击工作是应对美国舆论的关键,向美国媒体传递高质量“一带一路”信息以回击不实言论:另一方面事实胜于雄辩,继续坚持共建“一带一路”是长期发展之要义,展现大国的胸怀与担当,吸纳更多国家参与“一带一路”推动共建国家合作共赢,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语言 提交时间: 2024-09-11
摘要:模糊限制语普遍存在于交际中,它在外交发言人话语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语料库方法统计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本研究旨在对比中国和美国两国外交发言人在其应答话语中使用模糊限制语的异同,并且从批评话语分析的视角来展现其中所反映出的思想意识形态不同。结果表明,中美外交发言人模糊限制语的使用频率总体上相当,但在其不同细分类别上有所差异。这体现在美方更频繁使用变动型模糊限制语(简称变动型),尤其是程度变动型;而中方更频繁使用缓和型模糊限制语(简称缓和型),尤其是间接缓和型。结合案例,中美发言人模糊限制语的使用差别反映了两国在文化价值观念、外交思想和国家立场层面的思想意识形态差别:中方发言人使用的间接缓和型高出美方两倍并且直接缓和型中的前二高频词都是集体性身份做主语,而美方个人主义文化价值观则凸显在其发言人较少使用间接缓和型而最高频地使用“I think”等体现个体平等性的直接缓和型;“我们希望”“中方支持”等高频词展现了中国合作共赢等的外交思想,而美方发言人则常借助“I think”等缓和型隐含表达美国的人权外交和维护美国领导地位;程度变动型更多用来维护国家立场,我们发现,在同一主题事件上对其的不同使用可以表达完全不同的两国国家立场。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学 提交时间: 2024-09-06
摘要:20世纪下半叶以来,法国文学界“以虚构书写真实”的“自撰小说”(autofiction)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有了重要的发展,对传统的自传叙事提出挑战。以乔治·佩雷克的《W或童年的回忆》(1975)和娜塔丽·萨罗特的《童年》(1983)两个“自撰”文本为中心,结合1960-80年代法国的社会文化背景,可以探究这一新变的具体形态特征与意义。两部作品都采用“双重书写”结构,以碎片、跳跃的叙事形式呈现个体微观的“小叙事”;在怀疑和断裂中打破虚构与真实的边界,进而实现“不可言说”之物的表达与探知后现代社会的独特情绪感知的目标。但它们同时也存在显著差别:两种书写肇源于不同的心理动力,致使它们在言说意图和主题表达上存在重大差异,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后现代“自撰”的书写形态:或以虚构序列指涉集体历史在个人伤痛中的朦胧阴影,或以独白对话引向外界“向性”所引发的内在活动和自我分裂。由此对其叙事特征与主题思想进行细致剖析,有助于我们深化对这一当代法国文学的重要文类及同时期法国文化的认知。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翻译 提交时间: 2024-09-05 合作期刊: 《肇庆学院学报》
摘要:《哦,香雪》是铁凝早期创作代表性作品,1990年被“熊猫丛书”以作家作品集形式译介出版,译者查建英兼具中西文化的背景为该作品译介研究带来独特视角。基于译者行为批评理论,该文从“行为-文本视域”和“行为-社会视域”两个维度切入《哦,香雪》的译介分析,综合考量翻译主体意志性、翻译活动社会性以及翻译生产复杂性,分析其译介质量和译介要素。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学 提交时间: 2024-09-04 合作期刊: 《临沂大学学报》
摘要:《小丑巴拉基列夫》是20世纪下半叶俄罗斯著名剧作家格里高利·戈林生前的最后一部剧作。戈林将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宫廷小丑——巴拉基列夫的轶事传说与艺术想象相结合,通过狂欢化叙事、悲喜剧形式及隐喻手法,在剧中建构对权力与权力者、权力与历史进程、权力与艺术等问题的多维思考。剧作家以寓言化的创作手法,无限扩展戏剧时空的纵深,剧中彼得时代的权力斗争既是对俄罗斯现实问题的折射,也是对永恒哲理问题的探寻,使该剧至今在舞台上仍闪耀着新光芒。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语言 分类: 教育学 >> 教育技术学 分类: 教育学 >> 教育技术学 提交时间: 2024-09-01
摘要:本研究运用系统综述的方法选取了CSSCI和外语核心期刊发表的51篇有关数字化外语学习情绪的文章,并对纳入研究的研究趋势、理论框架、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进行了内容分析。研究发现:(1)51项研究所应用的数字技术已从早期的数据化技术演进到当前的智能化技术,但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最少;(2)情绪主题从早期的焦虑等负面情绪,逐渐转向了对“愉悦”、“兴趣”和“信心”等积极情绪的关注,近年来还出现了“心理弹性”“幸福感”等更多元的主题;(3)51篇文章从多学科视角出发,广泛采用了学习焦虑理论、学习投入理论和控制价值理论等理论框架;(4)研究结果主要围绕“数字技术如何塑造情绪”、“情绪在数字与传统学习环境的差异”、“情绪对学习成效的影响”以及“情绪与人口学特征的关系”等关键变量展开。本研究为外语学习情绪研究提供了不同发展阶段的累积证据,也为数字时代的外语教学实践提供了理论参考。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翻译 提交时间: 2024-08-29
摘要:古希腊罗马文献的中译和研究随着汉语学界逐渐升温的关注而持续推进。在这一过程中,拉丁语、古希腊语专有名词(以及专名的派生词、复合词等等)的汉字转写/音译问题并未得到应有的关注和梳理。因此,笔者尝试从“汉字转写的定义和应用范围”“汉字转写的必要性”“古典学中的汉字转写/音译的流程”“罗氏表和其他转写表”和“基于罗氏表的顾氏表”这五个部分探讨古典学中的汉字转写/音译问题,以期对古典学的中译和研究有所发明。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论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文艺学 提交时间: 2024-08-28 合作期刊: 《外国文学》
摘要:过去十年间的文学批评实践中新出现了一种“绘图转向”的势头,注重地图在文学领域内的应用。本文将地图视为认知隐喻,聚焦文学书写、空间想象及抽象的地图绘制之间的多维关系,探讨文学绘图的起源、范畴、演变以及相关的历史文化语境,阐释其在文学分析中的具体实践路径,并勾勒该概念如何在当代文化语境中生成新的批评潜力的整体图景。研究认为,文学绘图是一种概念工具,以文学主体性为根本出发点进行跨学科研究,通过想象投射并绘制不同的隐喻空间,旨在揭示主体与世界不断变化的动态关系。文学绘图过程中预设的诗学结构邀约不同时空中的读者共同参与地图的重绘工程,实现文学批评介入和批判文化实践的目的。整体而言,文学绘图研究能进一步促进文学与城市研究、人类学研究、数字人文研究、地理学研究等批评话语之间的沟通交流,是一种有效探讨自我与世界、地方与全球、人文与科学关系的跨学科阐释视角。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论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学 提交时间: 2024-08-28 合作期刊: 《外国文学》
摘要:认知文学研究作为前沿性的文学批评流派旨在将认知科学理论运用于解释文学心智,它在诗学功能、阅读行为、文学情感与虚构理论等诸多方面提出创新性见解,产生了空前的学术影响,目前已形成认知诗学、认知修辞学、认知文体学、认知叙事学、认知接受美学、认知文化研究和认知历史主义等跨学科研究分支。鉴于它们在具体学术实践上或各自为政或相互交叉甚至部分重叠而远未形成统一的学术体系,本文拟重返认知文学研究赖以发生的三大理论原点——认知语言学、认知心理学与认知神经科学,以它们为分类依据,通过例释三大相应模式下的典型学术观念,洞悉当下国际认知文学研究的基本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