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新闻传播学 提交时间: 2024-12-02
摘要:《每周评论》是五四时期颇有影响力的刊物。陈独秀主编下的《每周评论》与《新青年》等进步报刊相互呼应,积极讨论时事,与各类宣扬新文化、传播新思潮的报刊通过交换广告等方式互动,彼此推介;通过日常转载和特别附录凝聚舆论力量,为新文化阵营寻求更广泛的支持;通过日常评论参与社会重大事件,及时向读者呈现社会热点。《每周评论》的创办,是五四运动前后知识分子参与塑造独立于政府权力以外公共舆论空间的重要尝试,构成了新文化舆论空间的重要部分。对《每周评论》与这一时期其他报刊互动的研究,呈现了民主与科学历史潮流下更为丰富的历史面向。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新闻学 提交时间: 2024-12-02 合作期刊: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发展迭代,突变式的技术涌现加速了社会时间的脱域以及空间结构的转型,也反过来促发学界关于媒介、社会和文化关系的重新思考,延展了媒介理论的生命力。 媒介化与中介化的理论概念,及其理论在地性的对话与实践,成为一种独特的研究场域和研究视角,弥合技术与社会文化在讨论上的断裂,使得研究者在二元对立中找到一种新的居间性逻辑。 本文借助新的范式建构分析框架,主要从范式修复、范式建构和范式再思的视角,尝试比较中介化与媒介化这两种理论范式和研究取向,将理论范式放置于历时性的流变,以及当下的社会与智能化媒介实践中,在人类主体作为“行动者”以及“互动者”,以及媒介技术“被看作”行动者或者“已经成为”社会行动者的多重社会角色框架映照下,媒介化与中介化理论范式如何适应社会变革;在智能化媒介实践中,拓展理论深度与应用广度,从而分析新媒介时空场域下理论范式的修复与发展,拓宽范式的经纬,探讨现实理论发展与人类发展和在世实践的映照,以期更深入地理解人类与智能媒介技术的新型互动。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新闻学 提交时间: 2024-12-02 合作期刊: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县级融媒体是媒介化治理的重要媒介,也是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转型的重要主体。县级融媒体具有超媒体平台的属性,是连接多元治理主体、聚合多种治理要素的连接性平台,其参与乡村治理的基本逻辑是服务型参与。 县级融媒体可基于“服务创新四维度模型” 构建其参与乡村治理的服务创新四维度链路,其中,新服务概念是“超媒体概念”,新顾客界面是“ 可及性界面”,新服务传递系统是“ 嵌入式治理系统”,技术选择是“多元主体协同式数字技术架构”。基于该链路,县级融媒体可以打造乡村信息服务、政务服务、商务服务、公共文化服务、生活服务的服务闭环系统,助推乡村治理体系的建设、乡村治理现代化能力的提升,构建乡村媒介化治理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路径。
分类: 新闻传播学 提交时间: 2024-11-30
摘要:福建平潭蓝眼泪因其特有的浪漫成为网红景观。围绕小红书平台,青年游客追“泪”过程中形成了“追景共同体”。游客凝视和符号制造下,“追景共同体”在提高对蓝眼泪的期待值之际也会形成对蓝眼泪的“祛魅”。追“泪”过程中的沉浸和氛围感染,促进了积极情绪的扩散,而体验的缺失及碎片化的情绪则营造了“情绪茧房”。在情绪积淀期,视频、图片是“情绪相册”的载体,对景观的追忆将自我引导入相似的“情绪轨道”,在后续的“追景”中迸发更强大的参与感。在情绪传播和在地文化的结合下,景观、用户、平台、城市由此形成共联。
分类: 新闻传播学 提交时间: 2024-11-29
摘要:在数字媒介技术革命日新月异的新形势下,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媒介全面嵌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从而使人类社会加速进入到万物皆媒的“数字媒介时代”。一定意义上来说,数字媒介时代的传播也是一种视觉化的传播。在数字媒介时代,数字媒介正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实现有机融合,使得主流意识形态视觉化传播成为一个全新的课题,并且取得了一系列的传播成果。然而,在数字媒介与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进行融合的过程中,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视觉化传播却面临着“国际意识形态斗争复杂化”“国内社会思想多元化”“个人意识结构失衡化”“主流媒体传播理念落后、传播手段单一”等诸多困境。在此社会背景下,全面总结主流意识形态视觉化传播的成功经验,系统梳理当前主流意识形态视觉化传播的现实困境,并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不动摇、掌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主流意识形态与日常生活相结合、转变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理念,注重主流意识形态的感性化传播、改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话语方式,加强视觉化传播技术运用、丰富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手段等方面探索当前主流意识形态视觉化传播的实现路径,有助于提高主流意识形态的视觉化传播效果以及人民群众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从而为数字媒介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视觉化传播的路径探索打下坚实的基础。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传播学 提交时间: 2024-11-28
摘要:本研究聚焦社交媒体平台内部公共议题传播过程中的算法八卦。作为一种嵌入社会中的信息共享方式与群体实践,八卦提供了一个理解平台算法以及内部可见性政治的另类视角。基于漫游法和主题分析的方法论,本研究对抖音平台展开了历时性的观察和经验资料收集。研究发现,在日常使用中,用户会依据平台的界面设定形塑内容何以可见的判断标准,并尝试在给定的技术框架下挪用平台内容分发的算法逻辑,对公共议题予以可见度的提升。但与此同时,群体内部围绕算法八卦存在一定的争议和认知冲突,用户较难权衡内容可见度提升和严肃讨论生态之间的边界。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进一步对社交媒体公共议题传播过程中算法八卦背后藏匿的公共责任问题进行了理论反思。如何从错综复杂的媒介生态中捋清平台治理的关键,从而更为清晰地解决背后存在的矛盾是后续研究需进一步思考的学术议题。
分类: 新闻传播学 提交时间: 2024-11-27
摘要:长征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吸引了全球目光。在国际友人的长征叙事中,薄复礼的《神灵之手》、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与索尔兹伯里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三部著作因其作者身份的特殊性而最具代表性。尽管三位作者撰写这些著作的动机各异,但他们通过细致描绘红军领导人、红军纪律作风与党的政策等多个维度,成功地向世界传达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定信仰、严明纪律、紧密联系群众以及其开放包容的国际形象,具体分析了这些叙事在提升中国共产党国际影响力等方面的显著成效,形成了国际友人叙事在议题设置、话语表达等方面的宝贵经验,为新时代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塑造和传播良好的国际形象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分类: 新闻传播学 提交时间: 2024-11-27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和历史分析法,从文化符号的研究视角出发,对巴黎奥运会开幕式的文化符号进行系统梳理与解析,启示开幕式蕴含的传播策略,提炼奥林匹克的文化符号叙事规律。将巴黎奥运会开幕式的主题划分为九个章节,分别是开放包容、解放自由、诙谐幽默、性别平等、歌颂爱情、节日庆典、保护环境、团结庄重和圣火永恒;通过阐释九个章节的文化符号叙事,分析巴黎奥运会开幕式的传播策略:夯实文化认同,通过历史与现实呼应彰显本土文化符号;建构叙事场景,通过共性与个性并存突出世界文化符号。奥林匹克的文化符号叙事规律:充分考虑各国文化认知,瞄准世界共同解释项。突出国家责任表达,通过本土语言传颂世界故事。妙用非语言的文化符号叙事,消减全球传播中的“文化折扣”。重点突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人的价值追求,不仅是奥林匹克精神的基础,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归旨。
分类: 新闻传播学 提交时间: 2024-11-27 合作期刊: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摘要:借助 SnowNLP 情感分析和 BTM 主题模型,以微博平台用户关于上海万圣节的讨论文本为分析对象,探索文化自信背景下青年的“洋节”参与实践。研究发现,网民对青年参与“洋节”的态度呈现显著正面倾向,认为“洋节”狂欢满足了青年的情感宣泄与情感连接需求:上海万圣节的讨论集中在节庆氛围、情感参与、娱乐内核、文化包容、消费主义和中国化六个方面,反映出网民对于“洋节”狂欢的多维认知:情感分析与主题分析昭示青年对节日文化中氛围和平等的期待。这为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播带来启示,即节日媒介要发挥作为心理安全场、代际沟通场和文明互鉴场的功用,促进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传播学 提交时间: 2024-11-27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科学与非科学、科学家群体与公众之间的边界设置与科学权威关系自20世纪末便成为科学社会学中所关注的热点问题。选取知乎为研究田野,对知乎平台上的转基因话题的科学传播现象进行了基于批判话语分析的研究,以关注在新媒体科学传播过程中,科学家群体作为科学知识的传播者的意识形态以及其边界设置行为的具体情况。研究发现,科学家群体在有关于转基因的线上科学传播过程中通过采用一系列的话语边界设置手段,区隔了自身与公众之间的身份边界,并借此进一步维护了自身在转基因科学传播与科学讨论过程中的话语权威。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传播学 提交时间: 2024-11-27
摘要:近年来,小程序微短剧迅速崛起,但其爆发式增长伴随诸多传播乱象和社会风险。本文分析其在内容生产、传播模式及受众引导中的问题并揭示潜在隐患,探讨短剧挂载引流、爽感消费逻辑与病毒式营销等传播乱象,重点分析对青少年价值观、文化审美的影响及文化渗透风险,进而为小程序微短剧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建议。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传播学 提交时间: 2024-11-27 合作期刊: 《内蒙古社会科学》
摘要:地方主流媒体既是我国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的重要基石,亦是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坚力量。在新时代全媒体融合发展背景下,内蒙古主流媒体在重大主题报道、北疆文化建设、人工智能实践和国际传播等方面涌现出较多的创新亮点,但三级融媒联动常态化运行机制尚未形成、内容供给力不足、融合水平发展差异大和全媒体技术人才短缺等问题给内蒙古主流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带来了挑战。内蒙古主流媒体应秉持用户思维,适应分众化、差异化趋势,在内容生产和产品运营上不断创新,通过构建高效的人才培养体系,提升内蒙古主流媒体人才队伍的整体素养,不断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为我国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提供内蒙古经验。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传播学 提交时间: 2024-11-27 合作期刊: 《内蒙古社会科学》
摘要:乡村振兴时代背景下,自媒体的兴起为乡村文化提供了新的传播平台,“三农网红”发展值得关注。聚焦当下,三农网红媒介形象从早期极具争议的“草根”发展成为当前自带光环的“新农人”,这一转变不仅反映了乡村文化与现代媒介技术的融合,而且体现了社会结构和话语机制的深层影响。三农网红形象的塑造深受主流媒体“后乡土叙事”的影响,这种叙事在一定程度上形塑了公众对乡村生活的特定认知;乡村青年通过集体行动抵抗污名化,构建了具有民间基础的亚文化群体,为“新农人”形象的崛起提供了文化土壤。从话语机制的视角看,消费话语中的三农网红被视为缓解现代焦虑的“疗愈师”,为人们提供了一种逃离都市喧嚣、回归自然乡村的叙事;官方话语则将三农网红塑造成乡村振兴的内生力量,通过政策支持和媒体宣传,赋予他们三农合伙人的身份;在商业话语下,MCN组织通过培养“助农主播”,将三农网红转化成具有商业价值的媒介产品。三农网红“新农人”的媒介形象不仅是个体自主参与媒介实践的结果,也是多方话语权博弈的产物,是一个涉及技术、资本、文化和权力等多方面互动的复杂社会文化现象,反映着数字时代传播权力的再分配和乡村振兴中个体价值的新表现。
分类: 新闻传播学 提交时间: 2024-11-26
摘要:林仲易是20世纪20-30年代的一位著名报人,先后主持过北京的《晨报》《晨报星期画报》《民言日报》《北平晨报》《北晨画刊》等报刊编辑工作。他认为报纸是国家发展的动力,必须做到经济自立,独立性是报纸发挥社会引导和监督功能的前提,社会应给报纸提供一定的自由发展空间。重视并开展媒介批评是林仲易在新闻领域的另一重要贡献,他对报纸精神萎靡、不重视国际新闻和社会新闻、缺乏管理人才和经营管理意识等问题,都进行过较为深入中肯的批评。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自为一格的独创精神、不断反省与时俱进的实践品质、着意营造平等的编读交流空间、新闻价值与社会责任有机结合等,是林仲易新闻实践方面的突出特点。历史不应忘记林仲易为中国新闻事业现代化所做出的贡献。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传播学 提交时间: 2024-11-26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乡村形象是国家形象的子系统。乡村是国家形象对外传播的重要场域,但以往国际传播多从城市视角出发而聚焦乡村空间的国际传播研究尚付阙如。全球乡村建设实践和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聚光灯由城市转向乡村。基于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提出了现实空间感知、表征空间构想和传播空间实践的乡村国际传播分析架构。首先,乡村空间承载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主体实践,从“自然景观生成”“人文景观传承”“主体生活实践”三个维度感知乡村空间现实。其次,从文化、伦理、景观、产业四个方面表征乡村空间,建构国际受众对于中国乡村“底蕴深厚、乡风文明、景观民居、民富村兴”的认知图式。最后,从寻求乡村建设共识、建构乡村话语体系、贴近国外受众需求、唤起受众情感体验、主体视角下的微观叙事、赋能乡村短视频传播等方面提出中国乡村形象的国际传播策略。
分类: 新闻传播学 提交时间: 2024-11-25
摘要:高中生博主将VLOG作为一种“自我技术”,试图在媒介表达中建构“理想自我”,是技术可供性下的能动选择。但VLOG看似自主的表达实则是流量逻辑下的“表演”与视觉狂欢,“理想自我”沦为“权力技术”规训的结果。主动与被动、内部与外部的“合谋”使其深陷于幻象中,他们游走于理想自我、他者自我与真实自我之间,自我认知时常发生断裂;前后台隔绝带来线上与线下关系的错位,亲密关系和情感支持更多依靠不稳定的虚拟关系;试图冲破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却又发现市场环境是“自我”更繁重的枷锁。新一代高中生的个体自我、关系自我和集体自我走向难以控制的方向,体现出深度媒介化的时代困境。
分类: 新闻传播学 提交时间: 2024-11-25
摘要:《特选撮要每月纪传》是麦都思(Walter Henry Medhurst)在《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创刊者米怜(William Milne)过世之后,为了继承他的遗志而创办的报刊。作为麦都思独立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特选撮要》已经显现出麦都思日后在华传教的一些传播策略:以自然科学知识为载体传播西学,以之作为传教的辅助手段;将基督教思想与中国传统故事相结合,使之本土化等。同时,作为他最早创立的报刊,其中也有一些不够成熟的传播策略,甚至起到了传教的反作用。比如报刊中一些批判中国传统习俗的文章,很容易引起当时人的反感甚至极端反对的情绪和态度。《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作为第一份传教士中文报刊的影响力远大于《特选撮要》的原因,大概也是《特选撮要》这些不够明智的传播策略所致。通过与《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比较,更能凸显《特选撮要》的这些特点。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传播学 提交时间: 2024-11-25 合作期刊: 《阅江学刊》
摘要:网络暴力作为典型的网络失范行为,是网络社会治理的重要对象,对其的生成方式和生成逻辑予以关照极具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暴力具备的情景唤起和群体压力为网络暴力的生发提供了外在触发机制的可能性,生存 比较下的心理代偿则反映了施暴者内在的心理动机和情绪郁积,而仪式化的异时空共情互动则从行动上解释了群体连结中的情感能量赋能。就网络暴力而言,无论是暴力情景的建构、心理代偿的满足还是施暴群体的互动集结均遵循媒介化的运行逻辑,同时又建构和丰富了媒介化实践图景。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传播学 提交时间: 2024-11-22 合作期刊: 《阅江学刊》
摘要:注意力作为注意力经济运行的核心驱动力,成为一种新的劳动形式,但同时也造就了一种新的权力机制。时间、场域、个人-市场以及元数据的形成是注意力作为权力机制得以出场的关键性前提,使得纪律社会走向控制社会,并在控制社会中实现对注意力主体的双重功能。为了强化这一功能,注意力经济通过与资本权力的联姻,分化了主体的身体与精神、降格了主体的思维能力、消解了主体的自我意识,将主体性身体异化为生产活动与价值剥削的新场域,进而诱使主体成为赤裸的物化工具,实现资本权力对人类全部能力的全面统摄权力。这一现象意味着他们被剥离主观性情感,悬置了反抗资本的意志,其生命构境层遭遇被资本层层摧毁的现实困境。有鉴于此,从唯物史观视角阐明注意力何以成为权力本身,解析其构成剩余价值增殖的内在逻辑,揭露资本主宰注意力经济的虚假幻境与生命幻象,进而试图审视撕开幻境的裂痕何以能够成为呈现生命本真与美好生活的敞亮空间。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传播学 提交时间: 2024-11-22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文章探讨了科普文本写作风格对公众转基因发展态度的影响。研究显示:科普文本写作风格对科普文本阅读理解和公众转基因生物技术态度产生显著影响.在控制性别、学科专业后,对科普文本的阅读理解能够在科普文本写作风格与公众转基因态度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科普文本写作风格对公众转基因发展态度的直接预测作用受到个人卷入度的调节;转基因议题的个人卷入度越低,幽默的写作风格对公众转基因生物技术态度的影响越大;卷入度越高,则更适于在科普文本中增加专家建议。此外,科普文本阅读理解和公众对转基因发展态度之间的关系也受到个人卷入度的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