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应用经济学 >> 金融学 提交时间: 2024-11-17 合作期刊: 《新金融》
摘要:随着数字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演化,众筹平台作为普惠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数字技术的应用,降低了融资门槛,扩大了金融服务的覆盖面。相较于传统的融资模式,众筹作为融资来源具有融资供给的不确定性,同时,其需求学习特性又在运营管理方面给企业提供产品市场信息。基于众筹融资⁃运营管理两方面特征,本文通过建立融合资金供给不确定性和需求不确定性的制造商融资模型,探究众筹和银行融资的互动关系,认为融资来源与决策机制对融资目标设定都由市场供需不确定性决定。研究结果不仅为普惠金融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也展示了众筹作为融资来源在增强金融包容性和促进经济多样化方面的巨大潜力。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金融学 提交时间: 2024-11-17 合作期刊: 《新金融》
摘要:随着商业银行纷纷提速零售银行转型,消费金融作为零售业务增收创利的重要引擎越来越受到重视。但随着监管环境的趋严,经济复苏节奏的不确定性和市场竞争的日渐白热化,对银行消费金融高质量、高增长的业务发展提出了更高的体系化经营能力要求。波士顿咨询公司(BCG) 对消费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增长点进行了深入研究,结合全球领先机构的成功经验,提出了包含战略定位、运营模式、支持体系的消费金融“DOUBLE”增长引擎。同时,BCG也为不同体量的商业银行分别提出了提升消费金融体系化能力的关键聚焦方向建议。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金融学 提交时间: 2024-11-17 合作期刊: 《新金融》
摘要:本文介绍了基于能源转型的全球能源转型宏观经济模型(GMMET),并对模型结构、数据源、模型属性等进行了阐述。GMMET是用于分析抑制温室气体(GHG) 排放对宏观经济短期和中期影响的大规模、动态、非线性、基于微观基础的多国模型。为了更好地贴近现实,应用GMMET对电力生产、交通和化石燃料开采等细分行业进行了精细建模,并对GHG排放征税、各种补贴和法规等能源转型政策工具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气候政策的经济影响取决于政策收入的使用方式;气候政策影响效应具有非线性特征,温室气体价格上涨对温室气体减排的边际效应先增后减;气候政策的微观和宏观影响因政策实施地区范围差异而不同。未来,GMMET将被广泛应用于研究减轻温室气体排放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金融学 提交时间: 2024-11-17 合作期刊: 《新金融》
摘要:新质生产力并非独立的产业或模式,而是渗透到各行各业的创新力量,是科学发现、发明和创新由理论向实践的成功转化,从而推动新产品、新产业和新模式的产生,最终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需要依靠市场机制和所有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尤其需要金融在科技创新的不同阶段发挥支持作用。本文深入探讨风险投资、银行贷款、政府引导基金、并购重组等金融工具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不足,以及有效的改进方向。本文认为,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将有助于加快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有助于实现经济发展的新旧动能转换。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金融学 提交时间: 2024-11-17 合作期刊: 《新金融》
摘要:推动科技企业债务融资是构建多层次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的必要一环,也是顺应当前客观金融环境的现实之策。科创企业通过债务融资能够优化资本结构、减少股权稀释、延长经营周期、获取灵活资金。当前,科技类债务融资市场增长迅速、需求旺盛、前景广阔,但存在风险收益不平衡、期限错配、抵押物评估困难等问题,从而限制了金融机构的资金供给,导致科技类债务融资市场存在供需失衡的结构性问题。为此,建议遵循金融规律,发挥体制优势,优化收益风险平衡机制,采用投贷联动和知识产权证券化等方式增强收益、分散风险,完善激励免责制度,发展技术要素市场,实现债务融资与科技创新的融合发展。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金融学 提交时间: 2024-11-17 合作期刊: 《新金融》
摘要:发展离岸金融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多年来,国家持续鼓励自贸试验区构建离岸金融服务体系,发展人民币离岸交易。本文构建了一个中国离岸金融总体指数,用以全面回顾中国离岸金融发展、判断未来发展趋势。通过总体指数得分可知,多年来中国离岸金融相对于在岸金融发展缓慢,但近年来人民币项下的创新离岸金融快速发展,已成为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着眼未来,中国离岸金融发展环境和风险防控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离岸金融法律体系、账户体系、资本管理、统计工具和税收优惠政策还有待优化。为此,建议尽快完善离岸金融相关管理办法,创设离岸金融发展管理局,在自贸试验区内作边际突破尝试,同时试点离岸金融机构扩容,拓展非居民离岸金融功能。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金融学 提交时间: 2024-11-17 合作期刊: 《新金融》
摘要: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应对世纪变局、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的战略选择。本文基于人民币国际化指数与实地调研,系统分析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趋势,研究发现近年来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动能强劲,其中跨境贸易与直接投资是“基本盘”,金融机构是推动跨境人民币业务的主力军。中国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既迎来了大湾区建设、人民币低利率与数字货币桥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来自其他金融中心的竞争压力、地缘政治冲突的增加等多重挑战。为促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和巩固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本文建议全面提升人民币的国际货币职能,多渠道拓展人民币的使用场景,推动大湾区融合发展,继续强化跨境人民币业务,提升金融机构的综合服务能力。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金融学 提交时间: 2024-11-17 合作期刊: 《新金融》
摘要:2023 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加快建设金融强国”。2024 年8 月,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公布了新修订的《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为促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加快建设强大的金融机构,推动上海乃至中国金融业高质量发展,2024 年9 月,由交通银行、上海金融业联合会主办的“十五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与强大的金融机构建设专题研讨会在上海召开。来自监管机构、高等院校、金融机构等单位的专家围绕强大的金融机构与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国际金融中心与科技创新中心、离岸金融与在岸金融、全球资产配置、安全高效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和讨论,为中国新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强大的金融机构建设建言献策。本刊摘编与会专家的讨论发言和精彩观点,以飨读者。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金融学 提交时间: 2024-11-17 合作期刊: 《新金融》
摘要:在加快建设金融强国进程中,建设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是一项关键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金融强国应当具备一系列关键核心金融要素,其中包括“拥有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时隔15 年,《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迎来全面修订,并于2024 年10 月1 日起施行。建设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对实现金融强国具有重要意义,是金融强国的核心支撑与重要标志。当前正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迈向全面提升能级的重要阶段,条例的修订对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意味着什么?将如何保障上海更好服务金融强国建设?本文围绕条例修订对上述问题作了深度思考与解读。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金融学 提交时间: 2024-11-17 合作期刊: 《新金融》
摘要:房地产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近年来,国内房地产市场接续调整,是造成市场信心不稳、经济运行承压以及财政金融风险上升的重要原因。房地产、地方债务和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并称为当前我国重点领域的三大风险点,是金融领域各种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聚焦之处。防范化解房地产风险,短期要落实落地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新政策,坚持消化存量和优化增量相结合,积极支持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有序有力推进保交房工作;长期则要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促进金融与房地产良性循环。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金融学 提交时间: 2024-11-17 合作期刊: 《新金融》
摘要:在实现碳中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进程中,绿色金融正在并将继续发挥不可或缺的绿色生产力创新催生和绿色气候巨量投融资的重要作用。首先,讨论中国式现代化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独特性以及碳中和的基本要求,强调绿色化与低碳化是未来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路径。其次,分析中国实现碳中和的基本特征事实以及巨大挑战,认为中国要成功实现碳中和必须聚焦工业部门,实现能源技术和低碳甚至零碳技术的根本革命,加快推动绿色能源产业的深度转型升级。最后,核算中国实现碳中和所需绿色生产力创新和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的巨量投资需求。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只有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充分激发绿色金融的风险规避、资产定价和资源重置功能,才能为碳中和与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11-15 合作期刊: 《齐鲁学刊》
摘要:深刻领会中央的战略意图,认清当前形势,准确把握概念内涵,纠正认识误区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要求。现阶段,我国国情特点决定了各地区必须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道路。从现实逻辑、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看,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根据各地的客观条件,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形成有效的地区分工,推动科技创新向产业创新转化,形成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进而塑造区域竞争新优势。各地要寻找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突破口和结合点,着力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促进高端要素集聚和优化配置,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避免一哄而上和低水平、同质化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央和地方政府要针对当前问题和未来可能,精准施策,精准发力,努力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高效的政策保障。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11-15 合作期刊: 《齐鲁学刊》
摘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基于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成就以及制约高质量发展因素提出的新的生产力理论,是中国应对内外环境变化,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科学技术进步周期与生产力发展之间具有密切关系,科学技术创新对生产力要素结构、生产力组织形态、生产力运行机理和经济发展态势,都会产生深刻影响。新质生产力的“新”在于通过对马克思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唯物主义社会发展观的创新运用,探究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路向和表现形态。通过分析我国对历次科学技术进步周期的把握程度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探寻新质生产力破解挑战的路径与机制,发现通过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以及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新质生产力,展现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和支撑力,能够突破我国高质量发展瓶颈,开辟我国高质量发展新境界。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提交时间: 2024-11-15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新诗大众化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将新诗变为大众的诗,让大众读者能够读懂。从百年新诗史的大众化事实看,中国新诗大众化传播接受诗学作为一种历史文化诗学,具有三大思想内容:一是新诗大众化的“大众”不是抽象名词,而是随时代语境改变而变动的特定“大众”;二是读者作为传播者和接受者,其阅读反应是新诗文本是否属于大众化文本的评判依据;三是新诗大众化的核心内容是文本大众化。一百年来,新诗大众化因时而动,具有时代性与反思性。中国新诗大众化传播接受诗学是在百年新诗建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客观存在的诗学形态,具有中国现代性特征并向未来敞开。但是,作为一种文化实践性诗学,它在言说逻辑上有时存在着语义传达大众化和诗意表达大众化相混淆的问题。
分类: 法学 >> 刑法学 提交时间: 2024-11-15
摘要:法定犯时代,适用行政犯兜底条款面临一个进退两难的“口袋困境”:放开口袋积极适用则刑不可知、威不可测;缩紧口袋消极适用则堵截缺位、放纵犯罪。以同类解释为研究范式的既有观点难以妥当处理这个问题。借鉴不真正作为犯罪中的等价性思考方式,可为行政犯兜底条款的解释提供法益侵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处罚性这三个实质等价性标准。基于“三性等价”标准,可从前置法的效力等级与类型、前置法实体性规范与指向性规范、前置法评价层面描绘行为等价要件;从法益侵害评价基准与程度等方面细化结果等价性要件;从双重认识的角度构建主观的等价性要件,进而调和积极适用与消极适用的冲突,缓解保护法益与罪刑法定原则的关系。
分类: 法学 >> 刑法学 提交时间: 2024-11-15
摘要:《刑法修正案(十二)》通过后,行贿罪的法定刑配置及其与受贿罪的关系便成为问题。行贿与受贿的社会危害性相当;囚徒困境不能成为影响行贿罪法定刑配置的理由;行贿与受贿都是贿赂犯罪的源头。行贿受贿犯罪对社会的危害是系统性的。行贿受贿同罚主要是指,立法层面行贿受贿的法定刑配置应当相同,且相互对称,不仅入罪的数额、情节等应当呈对称状态,而且刑罚裁量制度也应当对称。行贿、受贿行为分别具有独立的可罚性;同罚并不意味着实践中对二者处以完全相同的刑罚,但对二者的处罚不应悬殊过大。行贿受贿同罚有利于贿赂犯罪的系统治理、积极预防,与贿赂犯罪的其他主张相契合,也有利于塑造大众的廉洁文化。未来,贿赂犯罪的治理重心应转向借助刑法外部机制实现犯罪预防上。
分类: 法学 >> 刑法学 提交时间: 2024-11-15
摘要:无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提交时间: 2024-11-15 合作期刊: 《长白学刊》
摘要:新古体诗是贺敬之在新的历史阶段的又一艺术创新。面对社会语境的变化,立足自身承担的文艺工作使命,贺敬之创建新的抒情方式,以“形式的反作用”传达出面向丰富的“时代的折光”。贺敬之一方面清楚旧体诗具有形式束缚内容的一面;另一方面也敏锐意识到,旧体诗在表现某些特定题材的时候有其优长所在。通过对旧体诗取其便利、去其束缚,贺敬之打造出“新古体诗”这一兼具传统特色与当代品格的艺术形式。结合贺敬之对创作观念的阐述,分析其诗作可以看出,新古体诗兼具形式再造和内容重塑的双重意义。贺敬之一方面改造“古体”,激发今日之诗情,抒写当代之感思;另一方面依托古代典故等历史内容翻陈出新,其诗作折射出时代的光影流变。如同新歌剧、政治抒情诗一样,新古体诗是贺敬之辩证地理解诗心、诗思、诗情与“形式的反作用”之间的关系,循时代之脉搏、发人民之心声、创艺术新形制的实践成果。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11-15 合作期刊: 《长白学刊》
摘要:高清海先生的“人与自然的类统一体”概念,不仅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层面具体阐释了“类”或人的“类本性”,而且充分体现出高清海类哲学思想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所达到的高深的思想境界。高清海先生从马克思的实践观点出发来理解和阐发人的“类本性”,进而把人与外部世界、人与自然理解为一个“类统一体”;认为“人与自然的类统一体”的实现有赖于人性之丰富完善,有赖于人的存在境界之提升;人的“生存价值”与“生存使命”也在于自觉承担起对自然的责任,实现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谐高尚的一体关系”。理解“人与自然的类统一体”概念的深刻内涵与高深境界,对于我们整体性地把握高清海类哲学思想至为关键,对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以及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也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近现代史 提交时间: 2024-11-15 合作期刊: 《齐鲁学刊》
摘要:晚清以来,在辽东山区的历次垦务改革中,“占有者优先报领”的原则贯穿于该区土地产权变动,并形成了既定的山区产权习惯。然而,民初东北的林业建设则主张“首报者优先”原则,推行集中化、专门化和国有化的改革。新的林务规则一方面引发了辽东山区森林资源纠纷,包括 “占有者优先权”和“首报者优先权”的竞争、林地产权和林木产权的分离,以及林下产品和林木产品之间的冲突;另一方面也影响了辽东山区的乡村秩序及治理。当本地农户和地方林务局发生冲突时,保长、农会和县知事会据理力争,维护本地农户利益。保长、农会和县知事对林务局的权力博弈,或可为当下林权制度改革和农村基层治理提供一种有益的历史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