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提交时间: 2024-11-08 合作期刊: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破立”方法是中国共产党推进制度建设的重要方法。从制度规范、整合、激励、教化功能看,中国共产党在制度建设中运用“破立”方法,有利于调整和变革社会规范、整合和盘活社会资源、重构制度红利格局、引导社会价值观变革。基于质量、着重点、时序的分类标准,中国共产党制度建设“破立”方法的历史实践,分别经历了从“大破大立”到“小破小立”,从“以破为主”“以立为主”到“破立并举”,从“先破后立”到“先立后破”和“边破边立”的交织。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制度建设“破立”方法具有丰富内涵,即以中国共产党为“破立”主体,以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为“破立”对象,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实际出发、稳中求进与时俱进、分类推进为“破立”原则,以解决问题、促进发展为“破立”导向,以制度存量改革和制度增量改革并行、系统集成和全面协调推进制度改革为“破立”进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巨大的政治勇气推进制度建设的“破立”。
分类: 哲学 提交时间: 2024-11-07 合作期刊: 《畿辅哲学研究》
摘要:中国南宋时期陆氏兄弟与朱子之间就 《太极图说》首句 “无极而 太极”的理解产生了争辩,聚焦于 《图说》的来源及真伪、 “无极”的必要性、“极”字的训诂、阴阳的归属以及圣学异端之判准等问题。三百余年后,朝鲜早期性理学者曹汉辅与李彦迪之间也就这一话题展开论辩,在文本阐释、思维方式、境界追求、工夫路向诸方面表现出分歧。对比中韩两场 “无极太极之辩”,二者在根本意旨上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即捍卫儒家道统的纯正性,拒斥佛老思想的掺杂。尽管两场论辩在思想背景、聚焦问题、观点论据等方面都有差异,但在工夫论的意义上,曹李之辩可以视为朱陆之辩的延续和深化。中国南宋时期陆氏兄弟与朱子之间就《太极图说》首句“无极而太极”的理解产生了争辩,聚焦于《图说》的来源及真伪、“无极”的必要性、“极”字的训诂、阴阳的归属以及圣学异端之判准等问题。三百余年后,朝鲜早期性理学者曹汉辅与李彦迪之间也就这一话题展开论辩,在文本阐释、思维方式、境界追求、工夫路向诸方面表现出分歧。对比中韩两场 “无极太极之辩”,二者在根本意旨上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即捍卫儒家道统的纯正性,拒斥佛老思想的掺杂。尽管两场论辩在思想背景、聚焦问题、观点论据等方面都有差异,但在工夫论的意义上,曹李之辩可以视为朱陆之辩的延续和深化。
分类: 哲学 提交时间: 2024-11-07 合作期刊: 《畿辅哲学研究》
摘要:已有多位学者指出,戴震在对孟子的诠释上有 “以荀释孟”的倾向,这一现象的背后是戴震借助释孟来辟程、朱的思想特质。戴震对孟荀之别深有了解,其注孟作品中亦多次提及孟荀之辨,但其在对孟子诸概念的诠释上多存反程、朱之心,不免流于 “以孟注 ‘戴’”之途。戴震基于个人反理学、反形上学的立场,全力清算 《孟子集注》中的道德形上因素,对荀子的强调天人之分,倡导自然,重气化、重礼法的特征则推崇备至。戴震的上述释孟特色为后人研究汉、宋之别,提供了有益的素材。
分类: 哲学 提交时间: 2024-11-07 合作期刊: 《畿辅哲学研究》
摘要:二程对 “诗”三百篇或专论、或释义,其诗学思想具有双重特质。一方面,二程上承汉唐儒家诗学思想,对 《毛诗序》及其 “体用”说、 “美刺”说、“风化”说、“情理”说等诗学思想有所保留,相对肯定了汉唐儒家在诗学思想史中的价值。另一方面,二程下启宋明儒家诗学思想的理学形态,以 “诚”重解 “诗”之主旨,以“天理”阐释 “诗”之篇旨,赞美君子之德、周公之德、文王之德,弘扬了 “诗”在涵咏心性、“正身” “齐家”之道的思想价值, “诗”获得了一种 “理学”的形上依据。
分类: 哲学 提交时间: 2024-11-07 合作期刊: 《畿辅哲学研究》
摘要:清华简《尹诰》是一篇整合《书》类文字及春秋战国时期流传的伊尹事语而成的类似 《书》类的文献。它既非《礼记·缁衣》及郭店楚简《缁衣》所引《尹诰》,更不是所谓真古文《咸有一德》。清华简《尹诰》与古文《咸有一德》是两篇各自独立的文献,它不能作为有力的证据证明古文 《咸有一德》系 “伪作”。前人对古文《咸有一德》文本性质的质疑也大都不能成立。在疑古思潮的影响下,学术史上流行的古文《尚书》系“伪书”的“定案”值得重新检讨。
分类: 哲学 提交时间: 2024-11-07 合作期刊: 《畿辅哲学研究》
摘要:在传统儒家思想中,自我和他者并非一种主客对立关系,而是处于一种 “内外思维”之中。早期儒家的内外思维是基于一种整体性思维之上的,宇宙万物是一个整体, “我”与他人是相融合的,而非相对立的;是内外之间的,而非主客二元的。在认识论意义上,一方面对自身的认知需要有一个实践的面向,即面向生活以及处于生活中的他人;另一方面,由知人返回知己不仅是潜在的必经过程,而且是个体实现自我成就的必然路径。认识他人即是一个认识自己的过程,而自我认识也同时是一个认识他人的过程,理解我们对他人的认识不是孤立的客观审视,而总是一个人的自我实现的过程。与此同时,对他者的认识因具有实践向度,也使得知人本身包含了成人的面向。
分类: 哲学 提交时间: 2024-11-07 合作期刊: 《畿辅哲学研究》
摘要: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割据,诸侯异政,百家争鸣。同时,消除分裂格局,走向统一,已成为滚滚潮流。生在战国末期的荀子,顺应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潮流,提出了 “法后王,统礼义,一制度”的治道思想,系统阐述了他的统一理论。荀子提出,欲平治天下和有效地建立稳定的政治秩序,首先要确立圣王的绝对权威。同时,荀子也主张思想与制度的统一是实现天下统一的前提和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当时 “争于气力”的客观现实,荀子并没有完全否定以正义的战争实现统一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尽管历史的走向并没有按照荀子的预期实现他所设计的统一方案,但是在荀子的治道思想中,已经孕育和显示了巨大的儒法合一的综合性和创造力。这种政治理念反映在统一问题上,给当时的思想家和统治者以极其强烈的暗示和选择,并最终在历史大变革中为有效地解决当时的分裂局面提出了自己的方案。
分类: 哲学 提交时间: 2024-11-07 合作期刊: 《畿辅哲学研究》
摘要:《性恶》的主旨是性恶、心善论,核心观点是 “人之性恶,其善者 也”。“ ”指心之思虑活动,尤其是对善的思虑活动。荀子的心并非如学者所认为的,只是“纯智的”“逻辑的”认知心,而是一种道德智虑心,具有价值选择、道德判断的能力。此外,虽然性恶,但由于心好善、知善,具有自主性,心不仅不屈从于性,反而可以支配、改造性,故荀子的心也是主宰心。性恶与心善并非绝对对立,而是在 “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中走向统一与和解。
分类: 哲学 提交时间: 2024-11-07 合作期刊: 《畿辅哲学研究》
摘要:明朝末年,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祸乱朝纲,赵南星为显示斗阉党的决心,特找人打制铁如意,送予同人及门生。赵南星铁如意传世甚多,铭文各有差异,后世对铭文的理解也多有分歧。作为抗击阉党的文化符号,赵南星铁如意是器物中著名的 “君子之器”,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后世儒学士人以其人格力量不断充实着铁如意的精神内涵。
分类: 哲学 提交时间: 2024-11-07 合作期刊: 《畿辅哲学研究》
摘要:位于北京平谷金海湖公园的 “不朽堂”,是作为京津冀三地 “地域一体、文化一脉”的象征与载体的畿辅先哲祠的一部分。此祠建于光绪五年(1879)二月至次年春之间,主持者为高阳李鸿藻、南皮张之洞等。祠内正殿供九龛,祭祀畿辅历代圣贤、忠义、孝友等,另有东、西配殿、铁如意斋、北学堂、君子馆等建筑。这里在每年春秋季举行畿辅先贤的礼祭,本籍朝廷官员、文人墨客们的频繁往来,使此处既是文人才子的聚会之地,又是籍内先贤各类文物与书画存留的宝库。此祠的原址在现北京宣武门外下斜街的北京市第十四中学,因不断扩建,旧建筑已多被拆除,仅有极小的一部分据旧貌复建。祠内所藏文物,现存今河北省博物院。
分类: 哲学 提交时间: 2024-11-07 合作期刊: 《畿辅哲学研究》
摘要:伯夷、叔齐是中国早期重要且具有 “塑造”意义的人物,相关叙事史既有数篇伯夷、叔齐的列传,亦有诸多对二人事迹之评论。对伯夷、叔齐的叙事史进行回顾和分析,可以揭明这一叙事史的多种形式、历史脉络、主要观点、争论焦点及其思想贡献。概括地讲,孔子所谓 “不念旧恶” “求仁而得仁”奠定了儒家关于伯夷、叔齐思想贡献的基调。非常重要的是,对伯夷、叔齐叙事史进行研究,对于揭明中原以北华夏民族思想之 “北学”的渊源、此渊源对儒学所具有的原初贡献均亦具有一定的说服力。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提交时间: 2024-11-07
摘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重大命题。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史来看,我们党自身蕴含着解决这一命题的现实依据,这就是中国共产党有实现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作为牵引,有源于四个自信的坚实底气,有勇于自我革命的伟大精神,有植根人民群众的重要支撑。但是,解决大党独有难题是一项不断探索的整体性工程,在实践中必须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深刻理解“两个确立”,自觉做到“两个维护”,坚持人民至上,不断增强“四个自我”的能力。新时代新征程,对党自身而言,解决大党独有难题能够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以自我革命跳出历史周期率;对国家而言,解决大党独有难题能够更好地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世界而言,解决大党独有难题能够促进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推动世界政治文明的进步。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提交时间: 2024-11-07
摘要:五十年代中期的交通大学西迁是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是党中央着眼于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建设全局做出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周恩来实际领导了交大西迁,从前期的决策部署,到“鸣放”期间“骑虎难下”之际深入师生调研座谈,并亲自主持迁校方案的大讨论,再到后期一校两地兼顾西北东南地区发展,他投入巨大心血,西迁师生为此深受触动。以交大迁校问题深入讨论为典型,周恩来让西迁师生,甚至广大西迁群体更加明晰了新中国知识分子的本色:高度的社会主义觉悟、坚定的为人民服务宗旨和艰苦奋斗的本色。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提交时间: 2024-11-07
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要求,强调“稳”字当头,凸显了保持历史耐心的重大意义。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作风,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两个大局”同步交织、相互激荡,共同促进了保持历史耐心的出场。从认知维度、实践维度、目标维度审视,历史耐心的理论内涵主要表现为遵循规律、把握主动的科学精神,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进取精神,谋划长远、干在当下的奋斗精神。当前我国正处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中国共产党保持历史耐心必须在深刻把握历史方位中形成清醒认知,在不断深化自我革命中增强主体自觉,在坚守初心使命中汲取奋进力量。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11-07
摘要:苏维埃文化教育总方针,是中共首次对教育指导思想、任务、方式以及目标的全面概括,也是其局部执政以来关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时代回答。此方针溯源于列宁关于苏俄文化教育工作的思想主张,初显于毛泽东早期教育探索的思想要素中,发展于部分地方苏维埃政权在文化教育工作中的积极实践、成形于毛泽东等人坚决同党内错误思想倾向作斗争的理论和实践中。该方针虽在1934年1月才被正式提出,但其理论精髓已经在苏区教育实践过程中得到贯彻并受到实践的检验而渐趋清晰,对劳苦民众的思想文化水平的提高、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思想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以及“三位一体”的工农武装割据的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从长远价值看,该方针为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提供了根本指针,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文化教育方针的制定提供了基本框架,也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教育工作提供了历史借鉴,凸显出苏维埃文化教育总方针独特的历史价值与时代意义。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11-07 合作期刊: 《学术月刊》
摘要:通过中国官方公布的统计数据所显示的南北地区2010年代以来经济差距急剧扩大的事实,可以提出一个基于创新体制差异的解释逻辑:南北地区创新体制及其演变决定了南北创新能力及其相对变化,而创新能力及其相对变化又决定了南北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及其变化。统计分析发现,中国总体创新能力从1985—2018年经历了由北强南弱到南强北弱转变的几个重要特征事实;从理论逻辑上揭示南北地区创新体制及其演变的异质性决定南北创新能力及其演变的差异:由于北方偏向于计划推动型创新体制、相对难以适应国家整个经济体制和科技创新体制向市场体制转轨,而南方刚好相反,从而决定了南方创新能力的由弱变强。具体提出七个解释创新体制及其演变影响创新能力的理论假说,从理论上解释了:为什么北方地区更偏好和更受制于计划推动型创新、而南方更容易接受和更偏好市场引导型创新,以及南北地区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相对变化根源于创新的体制基础及其演变。实证研究进一步验证了上述分析。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提交时间: 2024-11-07
摘要:在新文化运动和组建中国共产党期间,陈独秀对于政治的态度经历了从“不谈政治”到“谈政治”、从“谈民主主义的政治”到“谈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的转变。《新青年》第8卷第1号刊发的《谈政治》提出了“阶级战争”和“劳动专政”的观点,集中体现了陈独秀的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想和国家观念,标志着陈独秀从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是陈独秀转向马克思主义的公开宣言,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谈政治》发表后,陈独秀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在思想论战和工人运动的过程中实现了从“社会党人”向“共产党人”的转变。在此期间,“德谟克拉西”是贯穿陈独秀政治思想的主线。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提交时间: 2024-11-07
摘要: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与人民的选择中成为领导中国现代国家建设的坚强核心。在终结传统封建专制国家和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探索中,其不断强化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推动国家革命,进而实现国家主权独立、民族解放的成功经验。在建设现代国家的探索中,中国共产党以政权建设、人民认同与社会治理为核心内容开拓国家革命、自我革命、社会革命等三重革命的融合路径,即以国家革命为主线完善国家政权,以自我革命为根本强固人民认同,以社会革命为抓手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提交时间: 2024-11-07 合作期刊: 《文化软实力》
摘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现实需要,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必然要求,是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重大战略举措。为此,分析"文化强国"战略的提出及其意义,阐释人才强国、科教强国、海洋强国与文化强国的关系,搞清楚"文化强国"在强国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文化强国"是强国体系的基础对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1-07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发展是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虽得到了高度重视,但成效并不显著。通过探索性案例研究发现,搭建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平台可以展示丰富的应用场景,但缺乏数字化改革推动会造成协同创新不足、有效数据匮乏、平台功能悬浮,陷入数字乡村建设“形式主要”困境。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发展要以数字化改革推进政府部门协同合作,以社会化服务推动产业链流程再造和经营主体关系重构,进而实现资源和信息的高效流动,为农民更多地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提供保障。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发展不是简单的数字技术应用,而是需要基于农村老龄化、土地分散化和数据碎片化的现实,进行数字赋能、业务协同、制度重塑,才能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