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民族学 提交时间: 2024-11-29 合作期刊: 《民族学论丛》
摘要:政治认同是确保国家政治稳定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石,新时代民族地区青少年的政治认同关乎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关系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本研究通过对西部宁夏地区青少年的政治认同展开调查发现,新时代民族地区青少年政治认同呈现出新特点:青少年政治认同总体水平较高:政治认知整体较好,但具体政治认识模糊:政治情感积极向上,但政治信念有待提高:政治参与意识强烈,但政治实践参与不足:政治认知与政治行为发展不同步。本研究从社会、学校、家庭三大方面分析影响新时代民族地区青少年政治认同的因素,并从课堂认知深化、团队信仰塑造、实践活动培养、家庭教育引导、网络新媒体巩固五大路径出发提升民族地区青少年的政治认同。
分类: 民族学 提交时间: 2024-11-29 合作期刊: 《民族学论丛》
摘要:在加快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中,以不断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来促进乡村人口空间转移、有效扩大就业岗位、切实增加人民群众收入,成为宁夏多年来促进发展的重要改革政策,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发展成就。通过对2013-2023年期间银川市、固原市等5个地级市的城镇化率与义务教育阶段女教师数量变化的相关系数分析可发现,城镇化率与女性就业有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城镇化率越高地区,义务教育学校女教师占比就越高。这一研究发现说明,作为位处西部地区的宁夏各地要促进就业特别是女性就业,就要继续加快城镇化发展步伐,并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美丽新宁夏奠定良好发展基础。
分类: 民族学 提交时间: 2024-11-29 合作期刊: 《民族学论丛》
摘要:在短视频成为信息主要载体之一的全媒体时代,传播已经超越了传统“传递观”的“知”和“闻”的范畴,呈现出“仪式观”传播下意义分享和价值赋予的效果。当民族美食以纪实性方式,、情节性演绎、话题性导向在短视频中得到展现时,以“美食为媒”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播场域也随之形成。受众通过浏览民族美食短视频内容形成了“视觉认同”增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自觉、价值共识以及行为期许,也激发了传受双方对涉及民族形象、民族情感、民族认同等内容的美食类短视频的“编码-解码”热情,为构建有效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播路径提供积极借鉴意义。
分类: 民族学 提交时间: 2024-11-29 合作期刊: 《民族学论丛》
摘要:清朝初年,宁夏的政治体制沿袭明代军事卫所制。稳定地方局势后,清朝出于适应新形势与巩固统治的需要,将原来的军事卫所制改为府州县制,通过建立满营、实行八旗驻防和设置专理蒙汉事宜的理事司员、妥善处理宁夏与周边蒙旗地界争端等举措强化边疆治理。在此基础上,清朝致力于发展经济,相继划拨帑银、调派官员督办农田水利事业,使宁夏经济社会得到空前发展,为中央集权的巩固和边疆的有效治理奠定了基础。
分类: 民族学 提交时间: 2024-11-29 合作期刊: 《民族学论丛》
摘要:在媒介的视觉转向背景下,短视频成为新型的记忆媒介,创设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新场域。短视频在民族间的在场想象、民族认知的重构、民族情感的共享三方面产生了意义建构。本研究从此三方面解析遥想记忆、流动记忆、共享记忆,探讨短视频从社会临场感建立到情感共同体的记忆沉淀“物”的历史重现与“魂”的精神传承,完成了社会临场感的建立和当下意义的策展;瞬时位移的流动和网络公共领域的群体参与,完成了民族间认知结构的重塑;情感叙事样态和审美共鸣,完成了民族间的同理、共情和跨文化艺术沟通。
分类: 民族学 提交时间: 2024-11-29 合作期刊: 《民族学论丛》
摘要:算法推荐技术推动互联网传播方式的深度变革,在传播过程中,具有意识形态属性的算法可以将社会意识形态思想融入其中,使算法成为社会思想理论的基因载体。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意识形态算法在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实现了信息匹配的高度集成,完成了话语、情感、技术等多方面的时代性布局。为新时代发展提供便利的同时,意识形态算法也面临着协同过滤、黑箱遮蔽、离心定位等时代挑战。因此,为应对算法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焦虑与难题,应在实践中做好技术改进、法治约束、人文弥补等相关规范建构工作,在完善相关体制机制中更好地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实效。
分类: 民族学 提交时间: 2024-11-29 合作期刊: 《民族学论丛》
摘要:辽代韩、刘、马、赵四大汉人世家均与辽朝宗室和契丹贵族长期通婚,体现了民族交往的过程、交流的范围和交融的程度。双方的持续通婚对辽朝的政权巩固和契丹的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和深远影响,不但带动下层通婚扩大了民族交融范围,而且在客观上加强了文化交流、促进了文化认同。辽代汉族与契丹的持续通婚推动了血缘交融,将当时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向新的巅峰,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
分类: 民族学 提交时间: 2024-11-29 合作期刊: 《民族学论丛》
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各民族情感的纽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城子村夯实民族团结、互助友爱、和谐发展的历史传统,逐渐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形成了文化上求同存异、经济上互帮互助、情感上相互亲近的密切关系。城子村的故事为建立健全各族群众参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机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提供了基层经验。
分类: 民族学 提交时间: 2024-11-29 合作期刊: 《民族学论丛》
摘要:明代西南边疆治理与茶马贸易,是互相包含又相互作用的关系。从积极角度看,明代西南地区纳入中央直辖促进了茶马贸易的顺利开展和商贸繁荣。在明代进行西南边疆治理的过程中,茶马贸易又作为重要的经济交往方式和文化介入模式发挥了重要作用,既促进了西南各族人民的通商互市和交往交流交融的加深;又在中央对西南藏区进行政治管控时承担了以物产资源吸引西南少数民族归顺的政治职能。对于云贵川和广西等地,茶马贸易构成的特殊经济网推动了西南地区经济发展,促进了当地各族人民的交往交流交融,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对明代改土归流的顺利推进产生了重要作用。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提交时间: 2024-11-28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汲取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历史经验、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髓,以及深刻总结新时代管党治党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党建理论体系,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发展,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境界,将党的自我革命提升到了关乎政党兴衰存亡的新高度。它系统回答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为什么要自我革命、为什么能自我革命、怎样推进自我革命”等重大时代课题,其中围绕“九个以”的重大问题与实践要求,构成党的自我革命的根本保证、目的、遵循、战略目标、主攻方向、有效途径、着力点、抓手及动力的有机统一。
分类: 教育学 >> 职业技术教育学 提交时间: 2024-11-28 合作期刊: 《成人教育》
摘要:我国职业本科教育要实现稳步发展,理论上有必要构建凸显职业本科教育类型特征和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现实中也急需深化产教融合的制度设计,由此探索中国特色高层次学徒制便成为一种逻辑必然。面对当前职业本科教育实施高层次学徒制面临的诸多现实困难,需博采众长,从提高职业本科专业供给数量和质量、畅通学徒准入通道、强化组织支撑、优化法律制度环境、提升学徒制标准的层级区分度等方面精准发力,以构建适应我国国情的高层次学徒制。
分类: 教育学 >> 职业技术教育学 提交时间: 2024-11-28 合作期刊: 《成人教育》
摘要:数字化转型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带来新契机、引入新动能。加快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建设数字社会、领跑产业高质量发展、重塑职业教育新生态的逻辑必然。然而,在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中还存在数字化人才培养模式僵化、数字化师资匮乏、数字平台开发不健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等现实困境。鉴于此,未来应创新“高素质”数字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聚焦“数字素养”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全息开放”的国家智慧职教平台、完善“软硬结合”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更好地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11-28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中国农村家庭在转型期形成的代际分工模式对促进妇女就业和提升妇女地位具有重要意义。代际分工模式将中青年妇女从家务负担中解放出来,缓和了妇女的职业角色与家庭角色之间的紧张关系,为妇女持续参与市场奠定了重要基础。代际分工模式建立在亲代对子代厚重的责任伦理和家庭本位的生活逻辑之上,是转型期农民家庭应对现代性压力的重要方式。本文分析表明,代际分工模式重塑了妇女与家庭的关系状态,妇女地位的提升不再完全是家庭内部权力斗争和权力博弈的结果,而是家庭功能性整合的产物,从而超越了家庭权力斗争的视野。因此,对妇女地位的研究要立足中国本土的社会基础和制度环境,促进妇女权利保障与家庭发展的良性互动,实现妇女地位提升、真正通往美好生活的目标。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1-28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选取31个省级地方政府层面的73份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政策文本,从政策工具的视角,采用扎根理论分析方法,研究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政策系统的时空结构、政策工具与政策目标的适配以及政策工具之间的协同状况。结果发现,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政策工具、政策目标和政策主体行动之间存在着适配性、协同性问题:在一级政策工具的选择与使用上以权威性工具为主,其次是社会性工具,再次是经济性工具;在次级政策工具的选择与使用方面,各有侧重,政策系统内部结构呈现出不均衡态势;地区间在政策工具使用的时间和空间序列上存在不协同、变化差异较大、波动性显著的特性。因此,优化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政策工具的选择,需要充分发挥政策工具的整体性功能,保持政策工具的内部结构平衡,拓展与创新地方政策工具内涵。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11-28 合作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摘要:城市化已成为21世纪全球经济的焦点之一,城市群模式引领着城市发展的新趋势。基于2003—2019年中国城市群层面的数据,采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探讨城市群多中心空间结构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城市群的多中心空间结构抑制了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而城市群的功能多中心空间结构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不显著,同时,城市群形态多中心空间结构与经济增长质量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城市群的产业分工水平显著缓解了城市群形态多中心结构对经济增长质量的负向影响,并促进了城市群功能多中心空间结构对经济增长质量的正向影响;东部地区的城市群形态多中心和功能多中心空间结构抑制了经济增长质量,而在中西部地区,功能多中心空间结构提升了经济增长质量。研究结论为理解城市群的经济动态提供了实证依据,未来应更加注重优化多中心空间结构,合理配置产业分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提交时间: 2024-11-28
摘要:“实践”是剖析伟大建党精神核心即实践内涵和理论内涵的重要切入点。伟大建党精神的“实践主体”即实践内涵是在寻求和阐释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建立共产主义小组和成立中国共产党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理论内涵即“实践客体”既根源于马克思列宁主义,蕴含着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现了以五四精神为具象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又在建党实践中被实践主体所改造。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国情、建党实践存在一定间距,伟大建党精神的实践内涵与理论内涵的关系表现为实践内涵的“第一性”和理论内涵的从属性,二者在革命实践旨向中相互统一。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提交时间: 2024-11-28 合作期刊: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在“两个大局”加速演进并深度互动的时代背景下,加强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掌握信息化条件下舆论主导权、广泛凝聚社会共识,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巩固壮大主流思想文化的必然要求。从理论、历史和现实三重逻辑进行剖析,有助于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廓清技术变革对意识形态发展形成的认识迷雾。针对意识形态领域斗争随着技术变革呈现出的日趋复杂的态势,分析当前网络意识形态治理面临的议程设置隐蔽化、流量化、圈层化特征,算法推荐等新兴技术手段影响意识形态功能发挥,以及意识形态治理理念有待提高等问题,应以战略思维统揽意识形态治理全局、以生态思维营造意识形态治理环境、以创新思维优化意识形态治理要素,实现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理念的转变。应以思想“举旗”,讲好中国故事;舆论“导流”,培养意见领袖;导向“破圈”,凝聚社会共识,实现对网络意识形态的内容治理。还应通过构建政府主导及多元共治的网络平台治理体系、健全网络平台法律法规体系、压实细化各类型平台的主体责任等手段,以及从技术层面解决信息茧房可能导致的意识形态极化倾向的问题,优化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路径,提升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效能,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1-28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基于山东、河南782份农户的微观调研数据,运用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探究扶养负担对农户土地转出的直接影响,并分析禀赋效应的中介效应及非农就业的调节作用,以此系统探析扶养负担对土地转出影响的作用机制和边界条件。研究结果表明,扶养负担对土地转出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禀赋效应在扶养负担与土地转出之间存在中介作用;非农就业能够削弱扶养负担对禀赋效应的正向影响,从而有利于促进土地转出;从扶养负担结构看,老龄化负担对土地转出的抑制作用强于抚幼负担,禀赋效应的中介作用在抚幼负担与土地转出之间更明显,非农就业能显著缓解抚幼负担对禀赋效应的影响。据此,应进一步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和完善,并加大对农户本地非农就业的扶持力度,以帮助农户实现非农就业与照顾家庭的兼顾,从而更有效地降低土地劳动承载功能及就业保障不可替代性,缓解农户的土地禀赋效应并促使农户转出土地。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1-28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农业装备数智化是解决粮食安全的根本出路,是农业机械化的升华。通过对农业装备数智化和粮食安全政策进行梳理和总结,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阐述了农业技术进步促进粮食安全的作用机理,即农业装备数智化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技术进步,通过重组农业经营过程的生产要素,实现人机协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粮食安全。最后指出农业装备数智化对粮食生产带来的经济效果:(1)拓展了农业生产的时空范围,提高了农业生产率;(2)加速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3)有效满足国内对农产品消费的转型和升级;(4)创造新业态吸收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1-28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大食物观是党和国家立足于新发展阶段,对人民群众的食物来源、食物种类、食物供给、食物摄取和食物保障的系统性认识和创新性论断,回答了新时代人民群众的食物“从哪里来”“有什么”“由什么提供”“获取什么营养”以及“怎样持久保障”的问题。大食物观具有深刻的价值意蕴,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迫切需要,体现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考量,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路选择。深入贯彻大食物观的实践要求,要在顶层设计上处理好“发展”与“安全”的关系;在食物供应上处理好“总量”与“结构”的关系,在食物消费上处理好“丰富”与“节约”的关系,在科技支撑上处理好“研发”与“推广”的关系,在市场建设上处理好“国内”与“国际”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