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教育学 >> 基础教育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分类: 教育学 >> 教育学原理 分类: 综合学科 >> 综合学科 提交时间: 2024-10-27
摘要:在现代社会的教育领域,教育家精神鲜明地展现在教师的道德风范、专业造诣及教育理念的创新与践行之中。作为教师职业的灵魂,教育家精神是教师专业素养探究的基石。教师专业素养的构成是一个综合框架的要素整合,包括课程拓展能力、个人道德素养和个人专业能力。教育家精神与教师专业素养的深度融合,深刻彰显了教师内在品质的卓越精髓,并确立了教师专业素养培养所追求的崇高目标。在教师专业素养的培育策略中,我们需从多个维度入手,包括在教师职前教育中强化教育家精神的培育,在教师入职培训中深化对教育家精神的学习与实践,以及在持续的专业发展中构建教育家精神的激励机制。这一系列举措旨在实现教育家精神的传承与创新,通过教育家精神的引领,不断精进教师的专业素养,最终实现教育家精神与教师专业素养的和谐共生与相互促进。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5-15
摘要:在历史社会学“时序-结构”的叙事视野中,时空是承接事件、行动者以及它们的一阶转喻逻辑——“结构”等社会科学中基本分析单位之间关系的重要范畴和界限。本文通过对诸多历史社会学本体论(时间性)的理论和文本的元理论反思,参照休厄尔对时间性的概念化模式,以类型学的方式概念化了三种时间性,并分析了这三种时间性背后的结构承诺和结构在时空范畴中的运动形式。本文意在对历史社会学的元理论进行探新,以期能够引起学界学人对社会科学的理论和实践中时间性与“结构运动”这一预设的更多思考。
分类: 艺术学 >> 电影学 提交时间: 2024-07-02 合作期刊: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在当代中国电影导演谱系中,谢晋无疑占据着一个极为关键的位置。 长期以来,学界对谢晋电影的研究已取得丰硕的成果,但“文本批评” 与“美学阐释” 的研究框架占据了一定的主导地位,鲜有对谢晋导演社会活动的关注。 研究聚焦谢晋在20 世纪80 年代的一系列社会性活动,考察其与80 年代普通电影观众、业余影评员以及群众影评组织间的交流和互动,发现了谢晋“交互式创作”的内在逻辑。 一方面,聚焦谢晋社会活动家的身份,讨论其与群众影评浪潮的互渗,并在双方的交互进程中,推动了群众影评文化在20 世纪80 年代的文化建构;另一方面,群众影评通过对话、商榷等多元化的方式,积极参与对谢晋电影的评论,而且以“ 历史微声” 的特点,介入到80 年代“谢晋模式”的讨论谱系,建构出区别于电影知识分子的话语场域。 更为关键的是,通过对群众影评的考察,发现“谢晋电影” 的意义生产并非局限于“电影文本”,更多则呈现在银幕之外的社会文化范畴中,并成为透视文艺“人民性”的典型艺术实践。 基于此,经由谢晋与群众影评的情感交互,我们试图开辟一条再次审视“ 谢晋电影” 的民间通道,以期丰富、拓展目前学界对谢晋电影研究的疆界。
分类: 法学 >> 法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09-14 合作期刊: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习近平法治思想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了许多原创性重大贡献,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就是其中之一。该创新性命题的提出及其深刻阐释,是习近平总书记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的社会存在,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理论,在举旗择路这个国家治理的首要问题上做出的正确选择。因此,只有追根溯源到习近平法治思想理论渊源之一的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才能学深悟懂弄通和理解掌握运用其中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而在全面依法治国的伟大征程中使其真正成为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5-22
摘要:在以往劳工研究与劳务市场研究中,“强雇主弱雇工”的雇佣关系一直是不可置疑的主流。而文中通过对华北白镇大蒜劳务市场的实地研究,发现了其中“弱雇主强雇工(弱蒜农强农工)”的现实境况。具体而言,大蒜劳务市场的“自组织网络结构”与“经济行为的文化嵌入性”是农工得以在劳务博弈中获得优势的主要原因。前者表现为具有“据点-集群-互嵌-关联”四重特征的组织网络结构,并通过劳力分配、团体雇佣与稳定工价发挥其相应功能,农工事实上成为了雇佣关系中的强者。后者表现为蒜农与农工间的经济行为嵌入它们共享的乡土伦理、观念和理解,蒜农以“差序”和“情理”的行动逻辑与农工进行劳务互动和博弈,也因此,蒜农事实上成为了雇佣关系中的弱者。最后,本文分别针对这两条“路径”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和对策,以期为此类农村组织和经济现象的有效治理和农民权益的保障提供有益参考。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5-22
摘要:中国社会理论和概念的生产运动并不缺乏内容,缺乏的是对理论和概念生产模式的反思。在批判以语用学对概念化模式进行分类的同时,本文主张中国社会理论概念化模式的元理论工程应考虑“历史/民族-规范”这一社会学本土化中的特殊张力,并提出了“社会思想史模式-结构模式”的二分法。前者源于学人对学术主体性和民族性的追求,借由历史文本和社会思想发展其理论,根据理论解释对象的不同,分为“以史解今”和“以史喻世”两种类型;而后者则源于学人对学科规范性的追求,主要通过对当今社会结构的抽象而发展其理论,根据是否需要援引外来理论支持自身作为一种规范理论的合法性,分为“原创”和“借鉴”两种类型。本文在阐明不同概念化模式的“利害关系”后,分析了这两种模式的不同类型产出的理论在合法性和影响力上的差异。文中对中国社会理论的元理论探讨,仅供学人反思,并对其他对这场知识运动的审视提供有益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