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论 提交时间: 2024-05-29 合作期刊: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作为跨学科、跨专业的阐释话语已经得到学术界的广泛确证。但是,作为阐释话语的对话理论对语言符号社会性价值的强调易造成其与小说独立审美价值之间的紧张关系。事实上,小说文本中语言符号的社会和历史声音,不仅受到语言修辞的干扰,以致于作者无法将自己对社会和时代的思考彻底地灌注到小说的修辞体系之中,而且在小说修辞的涂抹和修饰下,作者原有的社会价值立场甚至发生了形变和意义增殖。
分类: 教育学 >> 基础教育 提交时间: 2024-08-12
摘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言语交流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明确整个师生交流中不同个体所承担的角色,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的分析课堂教学过程。本文介绍了说话者在互动过程中所承担的不同的角色,并从说话者对于说话内容中语义和句法两个方面所承担的责任的角度,分析学生以什么样的角色参与课堂对话。通过课堂互动片段,研究发现,当下的课堂教学并没有让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学生在课堂对话过程中基本可以完整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分类: 教育学 >> 基础教育 提交时间: 2024-07-05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而批判性思维是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石。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可以通过培养批判性思维促进学生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意识、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等核心素养的型塑。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可以通过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创设丰富多样情境、精选时政案例设疑与启发深度审辩对话等策略来进行。
分类: 哲学 >> 美学 提交时间: 2024-05-28 合作期刊: 《社会科学战线》
摘要:人机对话是人机交往的技术和思想基础。文章试图从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对语言的学习与生产出发,考察人机对话和机器语言的本质及文化内涵。首先,文章回顾了语言模型的发展历程,并从行为机制、生成目的等方面指出机器语言与人类语言的异同。其次,文章进一步从语言的复制和生产的角度,指出在技术与资本的双重驱动下,人机对话实质上是语言的智能工业化生产。文章还试图通过考察人机对话中的重复与反驳来修正图灵测试。此外,人机对话中,我们需要思考机器“他者”与主体的关系问题。从语言批判理论还可以审视机器语言的灵晕和中介作用。最后,文章指出,人机对话体现了知识的加速生产,以及机器语言可能会产生的潜在风险。我们需要从人机对话走向人机交往,从一种超人类中心主义的视角来看待人机关系,这样,我们才能不跌入新的主奴关系中。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文艺学 提交时间: 2024-05-28 合作期刊: 《社会科学战线》
摘要:克里斯蒂娃的互文性概念是在巴赫金对话性理论之上的进一步延伸,以文本的相互作用取代了后者的人文主义的主体观。但是克氏所构想的全体文本的海洋对于每一个人而言只能是一个想象,不可能成为现实。目前刚刚兴起的 ChatGPT等人工智能大模型则有可能阅读和利用人类海量的文本数据,并且进行深度学习和训练,从而真正实现整体文本的相互碰撞、引用和变异。在这样的时代条件下,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互文性概念的生产力,以及人工智能对文学写作和作者观念的冲击。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传播学 提交时间: 2024-04-26 合作期刊: 《阅江学刊》
摘要:作为人类社会中的一种新型对话,人机对话是否符合传播伦理规范,不仅是一个交流合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事关传播秩序稳定与否的问题。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时代人机对话主要存在因“语言区隔”导致的人机“交流的无奈”、交往的工具理性化、话语失范与污染引发的语言攻击、机器沉迷引发的社会越轨行为、隐私侵犯行为与信息茧房效应的加剧等传播伦理风险问题。 可采取增强公民的媒介素养、建立适恰的人机对话传播伦理规范、采取措施将机器“道德化”、制定规范人机对话传播风险的法律法规等措施进行应对。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提交时间: 2024-08-27 合作期刊: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话体”特质指支撑诗话、词话、文话等话体批评不断发展裂变的文体特性,它以开放性为核心表征,主要经由文本结构和批评内容两个层面得以显现。在数字化文学批评中,“话体”特质得到了拓展:首先,批评主体的群属身份进一步多元化,话体批评作者多为士人群体,他们通过辑录前人言论阐扬自己的批评观念,使得批评文本带有“多重主体性”,而数字化批评作者群已扩大至普通网民,同一文本空间往往并置着多重声音,因而带有“共生主体性”;其次,话体批评中潜在的“对话”意识在数字化批评中衍化成了一种切实影响文学批评整体风貌的重要因素;最后,数字化批评中,批评话语的碎片化、文学性特征较之话体批评更为突出,且可以不断实现话语增殖。话体批评所张扬的“话体”特质,启发人们立足数字化文学批评的现实语境,探索碎片化批评话语的价值,反思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的关系变革。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05-17 合作期刊: 《美术观察》
摘要:教育是一门艺术,不仅仅是一种知识传授的技能或方法,它实现了“智”与“美”的再生与新生。对话式教学法是一种中外共通的教育传统,旨在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和互动培养能够慎思明辨、知己达人的人才。本文探讨了教学的艺术性质及其在教育对话中的作用,展示了教学如何超越传统定义,成为一种能够激发创造力、批判思维和审美的艺术。通过对比东西方经典中的教育对话案例,本文考察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对话如何展现出多样的艺术特征,特别是师生在对寻“径”与询“境”的教学对答中展开引人入胜的精神探险。本文还分析了数智时代的人工智能可能影响和改变传统的对话式教学。本文倡导理解和欣赏人类对话的丰富性、自发性和不可预测性,并且珍视这些对话艺术对于因材施教和教学相长的重要意义。本文主张在教育文化的守正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以实现教育作为艺术的持续复兴和更新。
分类: 教育学 >> 基础教育 提交时间: 2024-08-25
摘要:写作是主体间行为,但因读者虚位,便要求作者具有强烈的读者意识。读者意识是写作的核心能力,不仅涉及语境、修辞与表达技巧,更与作者思维和作品意义建构密切相关,它包括深层意义建构和表层形式建构两个维度,四层意蕴:第一层意蕴“场中有读者”,要求建构同质中的异质交流场,形成交流动能;第二层意蕴“思中有读者”,要求主动与虚拟的读者进行潜对话,与读者共同建构意义并引导读者进行意义建构;第三层意蕴“境中有读者”,要求关注真实语境与现实读者,与具体的读者形成真对话;第四层意蕴“文中有读者”,强调读者意识是写作技巧的根本动力,要求作者合理调用技巧,为读者提供各种阅读便利,与读者巧妙对话。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船山学刊》
摘要:王船山是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他的哲学是“人性史哲学”。他既强调“人性的历史性”,又强调“历史中的人性”。他主张道器合一、理气合一、理欲合一、理势合一,认为“相乘之机”与“贞一之理”是辩证的通统为一。这种“两端而一致”的思考,贯穿整个船山哲学。他不仅重视具体的现实性存在的物质性和人的可欲性,而且重视普遍的理想性、心灵的精神性和总体的根源性。他总结了宋明儒学,又在迈向近现代启蒙上有着飞跃式展开。更为可贵的是,王船山“人性史哲学”中“两端而一致”的思维方式,对二十一世纪人类文明,尤其对化解亨廷顿所谓“文明冲突”,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船山学刊》
摘要:王船山是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他的哲学是“人性史哲学”。他既强调“人性的历史性”,又强调“历史中的人性”。他主张道器合一、理气合一、理欲合一、理势合一,认为“相乘之机”与“贞一之理”是辩证的通统为一。这种“两端而一致”的思考,贯穿整个船山哲学。他不仅重视具体的现实性、存在的物质性和人的可欲性,而且重视普遍的理想性、心灵的精神性和总体的根源性。他总结了宋明儒学,又在迈向近现代启蒙上有着飞跃式展开。更为可贵的是,王船山“人性史哲学”中“两端而一致”的思维方式,对二十一世纪人类文明,尤其对化解亨廷顿所谓“文明冲突”,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