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政治学 >> 政治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04-10 合作期刊: 《中国政治学》
摘要:“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是美国立国的根本信念,这种平等并非结果平等,而是机会平等。“在机会平等之下,人人皆可通过自我奋斗而获得成功,追求个人自由和物质财富”,这是美国梦的灵魂; 也是时至今日,处于政治极化、贫富悬殊、社会撕裂和文化对立等多重矛盾之中的美国人仍持有的普遍共识。然而,当机会平等的现实土壤日益流失,上述信念是否还能够继续发挥美国成其为美国的共识作用?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提交时间: 2024-06-07
摘要:作为自觉理论和实践形态的民主集中制之所以生成发展,并与马克思主义政党形成独特联系,底层逻辑是呼应了人类通过自由之路的新需要。基于马克思主义自由学说考察人类自由演进史可知,民主集中制是无产阶级旨在实现个人自由和社会自由兼融之路而对传统社会组织制度的历史否定之否定,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为实现无产阶级政治解放而组织强大革命力量以反对强大反革命力量的需要,还呼应了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断推进社会革命而必须持续组织自我、阶级和社会力量的需要。因而在其本质上,民主集中制就是以无产阶级自由为旨归的新型社会性组织制度或组织原则。民主和集中作为它的组成要素,只是力图实现无产阶级自由的有效手段,二者的辩证历史运动也只是目的实现的过程化表现。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提交时间: 2024-09-12 合作期刊: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摘要:列宁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基础上,结合领导俄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对无产阶级政党自我革命进行了理论和实践探索,为无产阶级政党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政权和长期执政、引领社会革命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列宁通过批判错误思潮、指导清党运动、推进反腐败斗争、对党内错误方针政策进行纠偏,展现了无产阶级政党自我革命的内在特质。在列宁逝世 100 周年之际,重温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政党自我革命的探索,对于在新时代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敢于直面问题勇于修正错误、完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4-15 合作期刊: 《教学与研究》
摘要:蒲鲁东在面对人类社会的贫困问题时,在《贫困的哲学》中总结了十个方面的原因,最终将贫困的根源归结为所有权,他试图通过“构成价值”来实现平等交换,构建一个绝对平等的社会。然而,其反贫困理论却存在着三个方面的根本缺陷:以唯心主义的历史观来推演人类社会;将黑格尔的辩证法机械化为简单的正题、反题、合题的公式;在摆脱贫困的现实路径中恐惧革命而崇尚“文火”。与之相反,马克思则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高度,从现实经济关系出发来分析人类社会的贫困问题,批判并解构了蒲鲁东唯心主义的经济范畴,初步阐明了其政治经济学的重要观点,指明了无产阶级的解放之路。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10-14 合作期刊: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摘要:民族主义是中国近代以来现代化发展与民族复兴的驱动力,也构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接受及中国共产党产生、发展的思想观念背景。民族主义在中国近现代的演化,为外来思想观念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接受提供了必要条件,也影响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表现形态和实质内容。中国共产党革命历程及 “中华民族”观念的演化不仅同中国近现代民族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关系这一根本问题紧密关联,而且阐释了具体社会历史语境中二者相互激荡、相互影响的实践意义。中国近现代以来民族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关系的历史考察和理论反思,对于深入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理念以及在当今世界正确看待和处理马克思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9-26 合作期刊: 《社会学研究》
摘要:自五四运动到国民革命时期,瞿秋白持续关注中国社会中“士的阶级”问题,并开创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方法对士绅这一群体及其演变加以历史的剖析。除阶级分析外,他还率先尝试采用“阀(阅)”(亦即等级)这一社会学概念工具来把握士绅的身份特性。随着对农民运动与土地问题的关注,瞿秋白进而初步勾勒了士绅从“贵族士绅”向“地主士绅”演变的近代历史图景。瞿秋白关于中国士绅的探究是中国社会学史上不容忽视的知识遗产。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提交时间: 2024-09-02 合作期刊: 《前线》
摘要:关于党要有铁的纪律的重要论述,是列宁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理论的重要内容。列宁在革命和建设时期,从三重维度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要有铁的纪律:铁的纪律是建立和巩固政权的根本条件,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保证,是搞好党自身建设的根本要求。回顾和梳理列宁关于党要有铁的纪律的论述,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把握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加强党的纪律建设,更好地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学纪、知纪、明纪、守纪。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提交时间: 2024-04-30 合作期刊: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摘要:列宁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话语进行了深刻揭露和批判,领导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的历史经验。当今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同步交织、相互激荡,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争夺与斗争更加激烈,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系统梳理列宁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话语批判的思想,总结列宁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的历史经验,对于新时代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分类: 哲学 >> 伦理学 提交时间: 2024-10-13 合作期刊: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阶级道德、共同道德与全人类道德是描述人类社会道德现象的三个基本概念。长期以来,对于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理解以阶级道德为主导。然而,马克思主义的道德理论除了认为阶级社会中的道德主要表现为阶级道德,还认为存在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正义准则以及为不同的阶级都认可的共同道德。而共同道德内在蕴含着人类社会生活中存在着全人类性道德的观点,正是在此基础上,现代学者提出了全人类道德的概念。在当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时代,充分认识阶级道德、共同道德以及全人类道德的含义及其关系,对于理解和推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六大理念从人类的生存发展以及理想追求的最高价值意义上回答了人类的基本价值问题,而人类社会生活的正义准则、共同道德以及全人类道德则回答了全人类共同价值何以成立的根基问题,为其提供了深厚的伦理学基础。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分类: 哲学 >> 美学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提交时间: 2024-06-29
摘要:20世纪20年代初的青年卢卡奇是一个“人本主义者”,似乎早已是学界定论,可同时,学界却对“何为人本主义”界定不清。人本主义是与历史唯物主义相对的范畴,具有理论出发点、手段、目的三大理论构件。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青年卢卡奇与人本主义的关系具有二律背反性:一方面,其关于无产阶级的论述无意识地具备人本主义特点;另一方面,其又自觉地对人本主义哲学和美学进行了批判,故不能简单称其为“人本主义者”。解读青年卢卡奇与人本主义之关系,需要遵循“解”、“诠”、“阐”并重的阐释学原则,其中尤其要注重阐发卢卡奇批判人本主义的一面。在对费尔巴哈和席勒、谢林的批判中,卢卡奇抨击了人本主义在理论出发点和手段上的错误,但他没能在目的观上区分人本主义审美理想与马克思主义审美理想。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提交时间: 2024-08-15
摘要:资本逻辑在形成过程中不仅塑造了资本主义的经济体系,催生了工业革命创造的巨大生产力基础,而且间接地推动无产阶级政党的产生和发展,塑造了无产阶级政党的革命性、集中性和斗争性,为无产阶级的壮大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与物质基础。同时无产阶级政党的革命性、集中性和斗争性也被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所传承和弘扬,使之成为了集革命精神、团结集中精神、斗争精神为一体的新型无产阶级政党,进而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利用和驾驭“资本”提供了有力的指导,为维护人民的利益提供了根本保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发展方向提供了根本性的方向指引。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提交时间: 2024-06-03 合作期刊: 《学术界》
摘要: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提出“消灭哲学”的经典论断。“消灭哲学”论断中的“哲学”特指黑格尔法哲学,并非针对全部西方传统哲学。“消灭哲学”论断体现了内容和方法的双重现实性,其中“消灭哲学”和对应的“实现哲学理想”在思维方式上都呈现自我否定的特征。“无产阶级”是“消灭哲学”的必要“物质武器”,“消灭哲学”的论断以“无产阶级”作为实践主体,在理论逻辑上具备可行性。“消灭哲学”的论断与现代西方哲学推崇的“哲学终结论”存有本质性差异,实现了对“哲学终结论”的根本超越。“消灭哲学”的经典论断既体现了马克思早期哲学观的精髓,也为重建当代哲学提供了理论支撑。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提交时间: 2024-09-12 合作期刊: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摘要:马克思资本批判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历史意识和阶级意识,深刻体现在《资本论》第一卷“商品”章关于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的考察中。马克思关于价值形式、货币形式和商品拜物教的历史考察,阐明了经济的社会形态在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之间的历史性区别;揭示了人们的劳动的社会关系采取物的关系的形式是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产物和基本特征;批判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把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看成永恒的自然形式和自然秩序的非历史观念和阶级本质;展望并绘制了社会形态从人的物化的商品形式向人的自由联合的社会形式演变的历史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