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荀子与康德论比较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4-29 合作期刊: 《邯郸学院学报》

    摘要:荀子曰“人之性恶”,康德说“人天生就是恶的”,两人的人性论有着不小的差异和微妙的对应。康德人性论的基础是人心的绝对自发性,但其对象却是人的善性或恶性,因此他反对人性论上的一切“中间物”,有“人的本性中的向善的原初禀赋”和“人的本性中趋恶的倾向”诸说,从而一方面就人“生而具有”的“任性”以及因此而来的违背法则说人的“根本恶”,要求进行“心灵革命”以便能够把道德法则作为自己行动的准则,另一方面又寄希望于“逐渐改良”,走着一条从恶到更善不断进步的狭窄却美好的道路。荀子人性论承认人天生“好利”,但却并不认为它就是恶的,而是强调其对于生命的基础性和重要性,其之所以又说“人之性恶”,只是因为站在人类的幸福和谐这一立场上,从而才一方面正视人的情欲和欲望的满足,另一方面又要求在自己的“知虑取舍”和圣王师法的“礼义教化”中“矫饰”“扰化”人之情性。两人的人性论都充满了“矛盾”,但却能够相互发明,而见出此种种“矛盾”特别是“知识”与“道德”的“矛盾”的“深刻”。

  • 董仲舒与王船山论之异同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7-08 合作期刊: 《船山学刊》

    摘要:董仲舒与王船山虽所处时代背景不同,但在人性论的建构上有相似之处。他们都从天道阴阳的角度阐明人性的来源,主张天道有阴阳而人性有善恶;都肯定人性的差异性,区分了先天人性与后天人性,并在修养论上提出以心养性。他们的人性论也存在差异:董仲舒区分了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旨在强调圣王之教;而船山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人性,否定了中民之性与圣王之教的说法,提出“日生日成,习与性成”的动态人性论,更为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因而其思想更具有现代性。通过对董仲舒与王船山人性论的分析比较,可以看出儒家人性论从帝国形态向现代形态过渡的思想嬗变。

  • 儒家气性论的出场及其理论旨归 ——任鹏程著《先秦两汉儒家气性论研究:从孔子到王充》评介

    分类: 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9-30 合作期刊: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摘要:人性论是中国哲学的核心话题。任鹏程的《先秦两汉儒家气性论研究:从孔子到王充》以哲学史的方式展现中国哲学家的人性论,论述重点聚焦先秦两汉儒家并提出一种新的理解模式---气性论。此书精彩之处在于,作者旗帜鲜明地提出,先秦两汉儒家存在一个脉络清晰的气性论传统,将气性论的理论源头追溯至孔孟,并从历史脉络和逻辑自洽相结合的思想视角,深度还原了先秦两汉儒家气性论的基本内涵、发展脉络及理论旨归,为我们全面理解儒家人性学说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论框架,同时也存在一些可商榷之处。

  • 自私非“恶”:小议荀子与韩非子的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9-04 合作期刊: 《临沂大学学报》

    摘要:荀子和韩非子关于人性的观点往往被贴上“性恶论”的标签并受到贬斥。然而荀、韩论人性,不过是指出了人具有好利恶害、自私自利的特性,但这种特性本身并不是一种与道德之“善”相对立的“恶”。先秦哲学家所说的“恶”未必具有今人深受西方形而上学影响而根深蒂固的善恶范畴对立之“恶”的意义。从中国先秦时期的哲学观来看,所谓善恶只是相对的、程度不同的价值,未必是两个绝对对立的范畴实体。好利恶害、自私自利不仅不是“恶”,而且还可以说是“小善”“次善”,是由近及远、由低向高推导出大德大善的基础。确认自私不是“恶”,不仅具有思想启蒙的意义,也可以加深我们对于中国先秦时期伦理道德观念特质的理解。

  • 康德与道德虚无主义

    分类: 哲学 >> 伦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5-23 合作期刊: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道德虚无主义否认道德的真实性,其典型主张是道德本身就是子虚乌有之事。虽然康德尚未明确认识到道德虚无主义之概念,但他在反驳道德怀疑主义时,曾附带地提及并回应了道德虚无主义的观念。在其主要著作中,康德以“隐性”的方式坚定地拒斥了道德虚无主义。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康德通过道德法则的效力阐明了纯粹理性本身就是实践的,为道德奠定理性之根基,从而展现了道德虚无主义之不实。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除了正面揭示人作为理性存在者始终秉有道德兴趣,还通过道德兴趣缺失者的思想实验,展现了人只要懂得利害计算,结合上帝和来世的可能信念,就可以产生出道德的“类似物”,这也以特殊方式彰显了人类的道德本性。在《纯然理性限度内的宗教》中,康德通过对人性善恶的阐述,特别是对人性中“善的种子”的深入刻画,表明不存在对道德无感的人,由此最终拒绝了道德虚无主义。康德有力地确证了人的道德本性,其最大教益或许是,在一个道德虚无主义甚至各种类型的虚无主义大行其道的时代,人依然可以相信理性,选择崇高。

  • 历史与自然之间: 构建现代政治理论何以可能?

    分类: 政治学 >> 政治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04-19 合作期刊: 《中国政治学》

    摘要:历史政治学所产出的知识产品理应把具有普遍主义性格、 无问西东的政治理论作为题中应有之义。 而现代政治理论的构建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尊重历史取向的同时, 心存对于相对主义的警觉。 原因在于, 历史主义与科学主义均有沦为相对主义的潜能, 进而构成人类现代性危机的根本方面。 为此, 施特劳斯式的复归古典理性主义和沃格林式的在历史中找寻秩序, 都理应构成历史政治学在政治理论建构方面的有益警醒。 然而, 19 世纪以来古典意义上的 “哲学” 一分为三, 实质上限制了对何为良善的界定方式与历史的视野。 因此, 进行现代政治理论的构建, 既需以历史规训实证主义, 也需将自然史及自然科学在人类心智与社会行为方面的最新进展纳入视野。 作为此种努力的阶段性发现, 轴心时期乃至前轴心时期的中国政治思想, 特别是儒家德性政治理论及其背后的人性论, 蕴藏着足以得到自然科学前沿进展支撑的 “前现代” 的现代政治理论成色。 此种以新材料证成的古典断言一旦体系化, 或将成为具有普遍主义性格的中国政治理论的重要基石。

  • 二汉字字义引申轨迹给予中小学一线管理的启示

    分类: 教育学 >> 基础教育 提交时间: 2024-09-07

    摘要:“管”、“理”二字分别由其本义“竹管”、“雕琢”引申产生趋近转义“掌管、管理”和“治理、整理”的不同轨迹,共同启示中小学一线管理者领略其中富含的管理意蕴及中国智慧,应机选用下述策略,智性化解突出矛盾:精准放矢,直击鹄的;巧力游刃,深中肯綮;虚怀若“竹”,广纳良谏。并且还可借以夯实一线管理情意基础:待下就像待玉,管人先重养人,治人如同治玉,分别能够做到尊重、珍爱,成全、体恤,耐心、细致。如此布策施恩,对中小学一线管理加以智性化、人性化双重规整与推动,自会赢得被管理者高度礼敬、加倍回馈,并可出色履行立德树人光荣职责,创造不同寻常的管理实绩,本质性靠拢现代治理。

  • 论王船山“史哲学”及其对二十一世纪人类文明的启示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船山学刊》

    摘要:王船山是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他的哲学是“人性史哲学”。他既强调“人性的历史性”,又强调“历史中的人性”。他主张道器合一、理气合一、理欲合一、理势合一,认为“相乘之机”与“贞一之理”是辩证的通统为一。这种“两端而一致”的思考,贯穿整个船山哲学。他不仅重视具体的现实性存在的物质性和人的可欲性,而且重视普遍的理想性、心灵的精神性和总体的根源性。他总结了宋明儒学,又在迈向近现代启蒙上有着飞跃式展开。更为可贵的是,王船山“人性史哲学”中“两端而一致”的思维方式,对二十一世纪人类文明,尤其对化解亨廷顿所谓“文明冲突”,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

  • 论王船山“史哲学”及其对二十一世纪人类文明的启示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船山学刊》

    摘要:王船山是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他的哲学是“人性史哲学”。他既强调“人性的历史性”,又强调“历史中的人性”。他主张道器合一、理气合一、理欲合一、理势合一,认为“相乘之机”与“贞一之理”是辩证的通统为一。这种“两端而一致”的思考,贯穿整个船山哲学。他不仅重视具体的现实性、存在的物质性和人的可欲性,而且重视普遍的理想性、心灵的精神性和总体的根源性。他总结了宋明儒学,又在迈向近现代启蒙上有着飞跃式展开。更为可贵的是,王船山“人性史哲学”中“两端而一致”的思维方式,对二十一世纪人类文明,尤其对化解亨廷顿所谓“文明冲突”,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

  • 工作场所体验对企业员工的影响机制综述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企业管理 提交时间: 2024-09-09 合作期刊: 《商展经济》

    摘要:近年来,一种基于玩乐性的组织文化在企业内部兴起,越来越多企业开始重视员工在日常工作中的体验,并将趣味化体验作为一种新的管理工具;同时,理论界中与工作场所体验有关的研究也不断深入。当前正企业及组织管理多元化繁荣发展态势,其中工作场所乐趣常被用来强化员工的工作体验。基于此,本文首先在中英文数据库进行全面检索;其次,在阅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梳理和总结出工作场所乐趣的概念与内涵,明晰了工作场所乐趣的影响结果及其作用机制,并构建了系统的研究框架;最后,提出研究展望,以期为未来研究提供一定的方向和提高企业对工作场所体验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