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难题检视与规范建构:意识形态算法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审思

    分类: 民族学 提交时间: 2024-11-29 合作期刊: 《民族学论丛》

    摘要:算法推荐技术推动互联网传播方式的深度变革,在传播过程中,具有意识形态属性的算法可以将社会意识形态思想融入其中,使算法成为社会思想理论的基因载体。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意识形态算法在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实现了信息匹配的高度集成,完成了话语、情感、技术等多方面的时代性布局。为新时代发展提供便利的同时,意识形态算法也面临着协同过滤、黑箱遮蔽、离心定位等时代挑战。因此,为应对算法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焦虑与难题,应在实践中做好技术改进、法治约束、人文弥补等相关规范建构工作,在完善相关体制机制中更好地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实效。

  • 辽代汉人世家与契丹通婚研究

    分类: 民族学 提交时间: 2024-11-29 合作期刊: 《民族学论丛》

    摘要:辽代韩、刘、马、赵四大汉人世家均与辽朝宗室和契丹贵族长期通婚,体现了民族交往的过程、交流的范围和交融的程度。双方的持续通婚对辽朝的政权巩固和契丹的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和深远影响,不但带动下层通婚扩大了民族交融范围,而且在客观上加强了文化交流、促进了文化认同。辽代汉族与契丹的持续通婚推动了血缘交融,将当时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向新的巅峰,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

  • 甘肃省城子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层经验考察

    分类: 民族学 提交时间: 2024-11-29 合作期刊: 《民族学论丛》

    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各民族情感的纽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城子村夯实民族团结、互助友爱、和谐发展的历史传统,逐渐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形成了文化上求同存异、经济上互帮互助、情感上相互亲近的密切关系。城子村的故事为建立健全各族群众参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机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提供了基层经验。

  • 从茶马贸易看明代西南边疆治理

    分类: 民族学 提交时间: 2024-11-29 合作期刊: 《民族学论丛》

    摘要:明代西南边疆治理与茶马贸易,是互相包含又相互作用的关系。从积极角度看,明代西南地区纳入中央直辖促进了茶马贸易的顺利开展和商贸繁荣。在明代进行西南边疆治理的过程中,茶马贸易又作为重要的经济交往方式和文化介入模式发挥了重要作用,既促进了西南各族人民的通商互市和交往交流交融的加深;又在中央对西南藏区进行政治管控时承担了以物产资源吸引西南少数民族归顺的政治职能。对于云贵川和广西等地,茶马贸易构成的特殊经济网推动了西南地区经济发展,促进了当地各族人民的交往交流交融,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对明代改土归流的顺利推进产生了重要作用。

  •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的核心要义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提交时间: 2024-11-28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汲取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历史经验、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髓,以及深刻总结新时代管党治党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党建理论体系,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发展,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境界,将党的自我革命提升到了关乎政党兴衰存亡的新高度。它系统回答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为什么要自我革命、为什么能自我革命、怎样推进自我革命”等重大时代课题,其中围绕“九个以”的重大问题与实践要求,构成党的自我革命的根本保证、目的、遵循、战略目标、主攻方向、有效途径、着力点、抓手及动力的有机统一。

  • 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背景下中国特色高层次学徒制的推行逻辑与实践路径

    分类: 教育学 >> 职业技术教育学 提交时间: 2024-11-28 合作期刊: 《成人教育》

    摘要:我国职业本科教育要实现稳步发展,理论上有必要构建凸显职业本科教育类型特征和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现实中也急需深化产教融合的制度设计,由此探索中国特色高层次学徒制便成为一种逻辑必然。面对当前职业本科教育实施高层次学徒制面临的诸多现实困难,需博采众长,从提高职业本科专业供给数量和质量、畅通学徒准入通道、强化组织支撑、优化法律制度环境、提升学徒制标准的层级区分度等方面精准发力,以构建适应我国国情的高层次学徒制。

  • 数字化转型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逻辑、困境与路向

    分类: 教育学 >> 职业技术教育学 提交时间: 2024-11-28 合作期刊: 《成人教育》

    摘要:数字化转型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带来新契机、引入新动能。加快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建设数字社会、领跑产业高质量发展、重塑职业教育新生态的逻辑必然。然而,在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中还存在数字化人才培养模式僵化、数字化师资匮乏、数字平台开发不健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等现实困境。鉴于此,未来应创新“高素质”数字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聚焦“数字素养”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全息开放”的国家智慧职教平台、完善“软硬结合”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更好地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 家庭代际分工与农村妇女地位提升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11-28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中国农村家庭在转型期形成的代际分工模式对促进妇女就业和提升妇女地位具有重要意义。代际分工模式将中青年妇女从家务负担中解放出来,缓和了妇女的职业角色与家庭角色之间的紧张关系,为妇女持续参与市场奠定了重要基础。代际分工模式建立在亲代对子代厚重的责任伦理和家庭本位的生活逻辑之上,是转型期农民家庭应对现代性压力的重要方式。本文分析表明,代际分工模式重塑了妇女与家庭的关系状态,妇女地位的提升不再完全是家庭内部权力斗争和权力博弈的结果,而是家庭功能性整合的产物,从而超越了家庭权力斗争的视野。因此,对妇女地位的研究要立足中国本土的社会基础和制度环境,促进妇女权利保障与家庭发展的良性互动,实现妇女地位提升、真正通往美好生活的目标。

  • 适配均衡与多元协同:社区生活垃圾分类的政策工具选择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1-28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选取31个省级地方政府层面的73份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政策文本,从政策工具的视角,采用扎根理论分析方法,研究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政策系统的时空结构、政策工具与政策目标的适配以及政策工具之间的协同状况。结果发现,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政策工具、政策目标和政策主体行动之间存在着适配性、协同性问题:在一级政策工具的选择与使用上以权威性工具为主,其次是社会性工具,再次是经济性工具;在次级政策工具的选择与使用方面,各有侧重,政策系统内部结构呈现出不均衡态势;地区间在政策工具使用的时间和空间序列上存在不协同、变化差异较大、波动性显著的特性。因此,优化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政策工具的选择,需要充分发挥政策工具的整体性功能,保持政策工具的内部结构平衡,拓展与创新地方政策工具内涵。

  • 城市群多中心空间结构、产业分工与经济增长质量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11-28 合作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摘要:城市化已成为21世纪全球经济的焦点之一,城市群模式引领着城市发展的新趋势。基于2003—2019年中国城市群层面的数据,采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探讨城市群多中心空间结构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城市群的多中心空间结构抑制了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而城市群的功能多中心空间结构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不显著,同时,城市群形态多中心空间结构与经济增长质量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城市群的产业分工水平显著缓解了城市群形态多中心结构对经济增长质量的负向影响,并促进了城市群功能多中心空间结构对经济增长质量的正向影响;东部地区的城市群形态多中心和功能多中心空间结构抑制了经济增长质量,而在中西部地区,功能多中心空间结构提升了经济增长质量。研究结论为理解城市群的经济动态提供了实证依据,未来应更加注重优化多中心空间结构,合理配置产业分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下伟大建党精神内涵的再思考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提交时间: 2024-11-28

    摘要:“实践”是剖析伟大建党精神核心即实践内涵和理论内涵的重要切入点。伟大建党精神的“实践主体”即实践内涵是在寻求和阐释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建立共产主义小组和成立中国共产党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理论内涵即“实践客体”既根源于马克思列宁主义,蕴含着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现了以五四精神为具象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又在建党实践中被实践主体所改造。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国情、建党实践存在一定间距,伟大建党精神的实践内涵与理论内涵的关系表现为实践内涵的“第一性”和理论内涵的从属性,二者在革命实践旨向中相互统一。

  • 技术变革中的网络意识形态挑战及治理进路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提交时间: 2024-11-28 合作期刊: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在“两个大局”加速演进并深度互动的时代背景下,加强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掌握信息化条件下舆论主导权、广泛凝聚社会共识,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巩固壮大主流思想文化的必然要求。从理论、历史和现实三重逻辑进行剖析,有助于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廓清技术变革对意识形态发展形成的认识迷雾。针对意识形态领域斗争随着技术变革呈现出的日趋复杂的态势,分析当前网络意识形态治理面临的议程设置隐蔽化、流量化、圈层化特征,算法推荐等新兴技术手段影响意识形态功能发挥,以及意识形态治理理念有待提高等问题,应以战略思维统揽意识形态治理全局、以生态思维营造意识形态治理环境、以创新思维优化意识形态治理要素,实现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理念的转变。应以思想“举旗”,讲好中国故事;舆论“导流”,培养意见领袖;导向“破圈”,凝聚社会共识,实现对网络意识形态的内容治理。还应通过构建政府主导及多元共治的网络平台治理体系、健全网络平台法律法规体系、压实细化各类型平台的主体责任等手段,以及从技术层面解决信息茧房可能导致的意识形态极化倾向的问题,优化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路径,提升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效能,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

  • 扶养负担、禀赋效应对农户土地转出的影响——基于有调节中介效应模型的检验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1-28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基于山东、河南782份农户的微观调研数据,运用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探究扶养负担对农户土地转出的直接影响,并分析禀赋效应的中介效应及非农就业的调节作用,以此系统探析扶养负担对土地转出影响的作用机制和边界条件。研究结果表明,扶养负担对土地转出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禀赋效应在扶养负担与土地转出之间存在中介作用;非农就业能够削弱扶养负担对禀赋效应的正向影响,从而有利于促进土地转出;从扶养负担结构看,老龄化负担对土地转出的抑制作用强于抚幼负担,禀赋效应的中介作用在抚幼负担与土地转出之间更明显,非农就业能显著缓解抚幼负担对禀赋效应的影响。据此,应进一步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和完善,并加大对农户本地非农就业的扶持力度,以帮助农户实现非农就业与照顾家庭的兼顾,从而更有效地降低土地劳动承载功能及就业保障不可替代性,缓解农户的土地禀赋效应并促使农户转出土地。

  • 农业装备数智化提升粮食安全的机理及经济效果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1-28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农业装备数智化是解决粮食安全的根本出路,是农业机械化的升华。通过对农业装备数智化和粮食安全政策进行梳理和总结,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阐述了农业技术进步促进粮食安全的作用机理,即农业装备数智化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技术进步,通过重组农业经营过程的生产要素,实现人机协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粮食安全。最后指出农业装备数智化对粮食生产带来的经济效果:(1)拓展了农业生产的时空范围,提高了农业生产率;(2)加速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3)有效满足国内对农产品消费的转型和升级;(4)创造新业态吸收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 论大食物观的科学内涵、价值意蕴与实践要求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1-28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大食物观是党和国家立足于新发展阶段,对人民群众的食物来源、食物种类、食物供给、食物摄取和食物保障的系统性认识和创新性论断,回答了新时代人民群众的食物“从哪里来”“有什么”“由什么提供”“获取什么营养”以及“怎样持久保障”的问题。大食物观具有深刻的价值意蕴,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迫切需要,体现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考量,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路选择。深入贯彻大食物观的实践要求,要在顶层设计上处理好“发展”与“安全”的关系;在食物供应上处理好“总量”与“结构”的关系,在食物消费上处理好“丰富”与“节约”的关系,在科技支撑上处理好“研发”与“推广”的关系,在市场建设上处理好“国内”与“国际”的关系。

  • 民族杂居地区乡村文化振兴与共同体重建的耦合——基于文化共生视角的分析

    分类: 民族学 提交时间: 2024-11-28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文化振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乡村共同体是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乡村文化振兴的推动机制与乡村共同体的重建机制是同构的耦合。在民族杂居地区的两个村落案例中,从文化共生理论视角来看,是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构成融合共生的内在动力贯穿于乡村共同体之中,从而激活了村民的内生发展动力,使乡村共同体得到复兴。目前在人口规模化常态化流动背景下,诸多因素给乡村共同体带来挑战,应利用乡村文化振兴和乡村共同体重建的耦合实践向度,以互惠共生文化传承乡村伦理,以组织引领多元主体协同参与,以公共文化激活公众集体意识,以利益共生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从而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和发展。

  •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内在逻辑与路径优化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1-28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多样化途径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全体农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抓手和根本保证。以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是马克思主义合作经济理论中国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农业农村全面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艰辛探索,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诉求。面对近年来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自身发展及其促进乡村全面振兴过程中存在的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应依循强化党建引领作用凝聚内生发展动力、夯实人才队伍力量提升农民发展信心、完善保障机制和治理机制等有效路径持续推进,最终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促进全体农民共同富裕。

  • 新时代党建与乡村振兴有效互动的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提交时间: 2024-11-28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党建引领是推进中国特色乡村振兴事业的核心机制。党建与乡村振兴有效互动具有一体两面的鲜明特征,它既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举措,也是促推党建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路径,二者是党和人民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相互增能、相互证成的伟大工程和伟大事业。党建与乡村振兴有效互动的内在机理表征为党建与乡村振兴的一致性、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必然性和乡村振兴促进党建的锻造性。通过对山东省招远市的典型案例分析发现,党建与乡村振兴互动实践取得卓越成效,但仍存在共识凝聚难、主体协同难、平台搭建难和策略实施难等问题,据此应以建构主体认同凝聚价值共识,以推动协同治理实现效能提升,以搭建互动平台奠定物质基础,以确保精准施策提供有力保障,最终实现党建与乡村振兴的互动互促和深度融合。

  • 推进乡村振兴与共建“一带一路”融合的基本逻辑、关键维度及实现路径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1-28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百年变局背景下,推进乡村振兴与共建“一带一路”融合旨在实现我国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科学方案和全球共享发展的智慧方案进一步协同联动,符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我国新发展阶段的新要求以及沿线国家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求,具有清晰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农业发展是推进乡村振兴与共建“一带一路”融合的关键维度,农业国际交流合作是推进二者融合的关键实现路径。要围绕农业国际交流合作推进乡村振兴与共建“一带一路”融合,进一步深化农业生产、贸易、科技、投资、数字农业和政策沟通等领域的合作交流,不断提升农业国际合作水平,从而助力乡村振兴和共建“一带一路”实现更加稳定、协调、绿色、开放的融合。

  •  中国互联网宗教研究情况及发展趋势——基于2000—2023年CSSCI来源文献的计量可视化分析

    分类: 综合学科 >> 综合学科 提交时间: 2024-11-28

    摘要:自中国互联网崛起元年(2000年)以来,“互联网”与“宗教”便产生了深度交织,带来了一系列新机遇与新挑战。针对这些纷杂的现象,政界、学界和宗教界积极投身于国内“互联网宗教”研究,在宗教学学科研究领域内引起“涟漪”。基于文献计量学下的可视化分析能较为全面地反映国内“互联网宗教”研究的总体情况与演进态势。本文以2000年至2023年期间CNKI学术期刊数据库收录的196篇CSSCI(含扩展版)文献作为分析对象,综合运用CiteSpace可视化文献分析软件、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与文本挖掘技术,针对“研究规模与发文情况”“研究主体与研究力量”“研究主题与演进阶段”等多个方面展开叙述,试图缕清中国互联网宗教的研究脉络,并提出学科研究建议与展望。经研究发现:我国“互联网宗教”研究经历了从传统现象研究到理论范式革新,再到治理实践应用的演进过程,研究内容包括“互联网宗教概念与范式转变”“互联网宗教现象与问题探讨”“互联网宗教对策与治理研究”三大类核心议题,分为研究零星散发期、先锋探索期、转型平稳期和融合勃发期四个阶段。内驱主导研究、“堆叠效应”破除、人才队伍建设、大数据赋能治理将是未来研究的侧重点与亟待改进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