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提交时间: 2024-11-13
摘要:毛泽东现代化思想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擘画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蓝图,对我国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积极作用。本文通过分析在不同历史时期,毛泽东同志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而形成理论成果,详细阐述毛泽东现代化思想的发展进程并论述其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指导意义。毛泽东现代化思想的形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创造根本制度条件、奠定理论基础、提供宝贵经验。这对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实事求是、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勇于开拓创新,继承和发展毛泽东现代化思想,实现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新飞跃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化意义。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劳动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11-13 合作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摘要:基于2009-2021年上市公司数据,以企业数字技术创新为切入点,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在微观层面考察数字技术创新对企业就业的影响效应及其内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技术创新显著促进了企业就业水平提升,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生产规模扩大效应、盈利能力提升效应及创新能力增强效应发挥对企业就业的促进作用。数字技术创新的就业促进效应在成长期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及低互联网发展水平地区企业更明显。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提交时间: 2024-11-12
摘要: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是新时代坚持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的重要路径。F县委通过“法规-职责-技术”的框架来界定责任,通过责任细化、思想教育、全方位监督和严格执纪来层层传导责任,通过问责推动责任目标的再下达和倒逼落实责任。F县委落实政治责任的内在逻辑包含责任界定与执政情境的有效适配、责任传导与责任反馈的双向建构、责任追究与激励相容的有机结合、实现责任与责任培育的同向融合。个案经验给予的启示在于,要建立具有差异性的责任传导机制,以责任信息循环为导向优化责任反馈渠道,健全全方位的责任培育制度和问责防错纠偏机制。
分类: 法学 >> 民商法学 提交时间: 2024-11-12
摘要:201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10条首次规定:“处理民事纠纷,应当依照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可以适用习惯,但是不得违背公序良俗。”该条文承认了习惯作为我国民商法一般性法律渊源的地位,赋予其作为正式裁判依据的资格。从立法层面审视,习惯在民商事领域的法源地位已不容置疑。然而,如何在司法实践中恰当地运用习惯,却成为当前司法领域亟待深入探讨的重要议题。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比2013-2017年和2018-2022这两个五年期间的情况,从习惯作为一般法源的总体作用以及民事、商事两个领域深入剖析第10条对民商事司法审判产生的具体影响,从而更准确地评估习惯作为一般法源在司法实践中的实效,为今后的司法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国民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11-12 合作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摘要:数字经济和环境绩效协同发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基于2013-2020年中国30个省级地区的面板数据,引入耦合协调模型考察中国数字经济与环境绩效的协调水平,并借助Dagum基尼系数探析二者耦合协调度的区域差异及演进趋势,进而构建PVAR模型对二者互动关系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中国数字经济与环境绩效耦合协调度在2013-2020年间稳步上升,存在区域差异,但差异逐年缩小,区域间差异是耦合协调度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互动关系上,东部地区数字经济与环境绩效互动良好;而在全国范围及中部地区,环境绩效对数字经济的推动作用不明显;在西部地区,数字经济对环境绩效的提升作用也有待提高。研究结论为利用数字经济与环境绩效互动关系实现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提供了参考。
分类: 法学 >> 刑法学 提交时间: 2024-11-12
摘要:电信诈骗犯罪中关于供卡后截款行为的定性,存在盗窃罪、诈骗罪、侵占罪及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等观点。通过实践考察,明确占有内涵及非法占有目的对于准确界定供卡后截款行为性质至关重要。依据占有二重性说,上游用卡人作为卡内资金的占有人,其占有满足占有的事实与规范要素。行为人供卡后产生非法占有目的截款的,改变了卡内资金的占有,应认定为盗窃罪。至于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其成立须基于本犯的意思而非基于非法占有目的,否则即使在客观上转移了犯罪所得,仍不应以该罪论处。行为人供卡前已产生非法占有目的,以诈骗罪论处;如果在供卡后产生非法占有目的的,没有认定诈骗的空间。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提交时间: 2024-11-12
摘要:中共之所以选择政治教育作为训练干部的主要形式,既源自早期建党过程中的历史惯性,同时也是现代国家建设下教育模式转型的产物。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被当成一种政治知识在高等院校中传播,并逐步运用于中共干部训练中,知识与信仰开始融为一体。1920年代的上海大学作为中共早期干部训练学校,将马克思主义知识化进程与干部训练方式进一步制度化,继而形成较为完整的中共早期政治教育模式,成为此后根据地政治教育的重要经验来源。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1-12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提交时间: 2024-11-12
摘要:目前,马克思主义在北京早期传播研究成果丰硕,呈现出研究者队伍扩大、研究视角拓展、研究史料增多等特点。具体而言,相关研究围绕马克思主义在北京早期传播的传入渠道、传播主体、传播载体、与工人运动的结合开展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也存在进一步深入的空间,主要是对北京在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中的地位关注不够、对传播主体的分析不够全面、对传播载体的研究存在“厚此薄彼”、与工人运动结合的研究深度广度不足。深化马克思主义在北京早期传播研究,应重视北京在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中的地位,全面考察各类传播主体,强化对党外传播载体的分析,深化拓展早期传播中的工人运动研究。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11-12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女性劳动力创业是提高女性就业参与率,激发市场活力的重要内容。本文基于五期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识别性别角色观念对农村女性劳动力创业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村女性劳动力自身具备平等的性别角色观念会显著提高其创业的概率;平等的性别角色观念对低受教育程度的女性劳动力生存型创业的促进作用更大,对较高受教育程度的农村女性劳动力机会型创业影响更为明显。同时,研究结果显示,丈夫具备平等的性别角色观念也会促进农村女性劳动力创业。进一步探讨可能的机制发现,平等的性别角色观念会减少女性的家务量,增加男性的家务量,这可能会保障女性创业的时间投入,进而促进其创业概率的提升。本研究丰富了女性创业形成机制的研究,建议通过多种渠道促进农村地区性别角色观念转型,缩小创业领域的性别差距,促进经济包容性增长。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提交时间: 2024-11-12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基于2012-2018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实证探讨农村流动人口自雇教育回报率的性别差异。结果显示:(1)女性自雇者的教育回报率显著高于男性,在初中、高中阶段同样如此,大专及以上阶段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2)女性机会型创业者的教育回报率显著低于男性,但在各教育阶段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女性生存型创业者的教育回报率显著高于男性,在各教育阶段都如此。(3)东部地区女性自雇者的教育回报率显著低于男性,西部地区相反,中部地区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4)自雇者、生存型创业者、机会型创业者的教育回报率均呈现稳中有升的趋势,且女性机会型创业者教育回报率的增速高于男性。(5)随着时间的变化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女性自雇者可能受到的不公平待遇会得到缓解。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提交时间: 2024-11-12
摘要:“党的纪律”“党内法规”“党纪教育”等都是党的纪律建设中的重要理念,明确相关概念对推动党纪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延安时期纪律严明是中国共产党的显著标志,延安《解放日报》作为党报在传播党的纪律、开展党纪教育发挥了巨大的宣传、号召作用。通过对党纪教育的宣传,《解放日报》对党的法律法规、章程、规范、方针、政策等进行阐释,对党内同志遵守党纪、凝心聚力投身到革命事业中产生鼓舞和指引作用。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延安《解放日报》中党纪教育的宣传开展探索也对新时代党纪教育宣传产生借鉴意义和时代指引。
分类: 社会学 >> 人类学 提交时间: 2024-11-12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照养人的性别社会化态度在儿童性别社会化进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对儿童早期发展的影响尚待研究。基于2019年云南省某县农村1024个5~25月龄儿童及其家庭的一手调查数据,分析照养人的性别社会化态度对0~3岁儿童认知、语言、运动和社会情感能力发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样本儿童的认知、语言、运动和社会情感能力发展至少有一种滞后的比例为86%;(2)照养人的性别社会化态度因儿童的性别而异,对女孩表现出更加传统的性别社会化态度;(3)照养人的性别社会化态度越传统,儿童社会情感发展滞后的可能性越大;(4)照养人的性别社会化态度主要通过改变养育环境(如家庭养育环境、养育行为、管教方式)影响儿童早期发展。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林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1-12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林权估值是决定林业经营主体外部融资的关键。本文以福建省X市林权抵押贷款数据为基础,对林权估值的实现机制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在抵押林权经济价值相同的情况下,林业经营主体林权估值乃至外部融资受到其经营规模的影响,且这一影响在森林资源禀赋较低的地区更加显著。建议在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过程中,加强对小、微林业经营主体外部融资的精准帮扶;在森林资源禀赋较低地区更应重视对林业合作社的支持力度;在此基础上,推动第三方森林资产评估机构将林权资产保险状况纳入林权估值评价体系。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11-12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共谋俘获”是乡镇政府针对项目调整的政策变通,意味着通过政策执行的灵活应对实现了目标替代。本文切入项目执行过程,从目标考核体制、项目实施环境与基层共谋三个方面,考察了村庄间项目调整中的政府行为逻辑与策略。在2020年县级政府实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试点方案中,贫困村安置点的产业项目申报与实施情况,被纳入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与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的“双线考评”目标任务。在此制度环境下,目标考核体制却无法兼容项目实施环境,贫困村的项目实施遭遇了土地利益纠纷,政策执行陷入困境。为了化解困境,乡镇政府通过采取基层共谋的非正式方式,借助精英间的“权力一利益网络”,在保证项目资产与分红收益归属贫困村的前提下,促使示范村俘获并完成了项目建设任务。基层政府在项目调整中的“共谋俘获”表现了组织自主性受约束条件下的“积极行政”行为特征,遵循的是完成任务的逻辑,而非单一追求利益最大化。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11-12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第一书记制度是我国扶贫领域的一项制度探索和创新,其在基层治理实践中呈现出复杂性和多样化的特征。第一书记制度的进村,在村庄层面实现国家治理和基层自治的对接,形成了具有差异化的治理结构和实践样态。村庄调研发现,第一书记制度与村庄社会的互动存在三种关系模式:包办替代型、合作辅助型和被动疏离型。这一实践差异由村庄的资源基础与治理能力、地方政府的村庄定位与资源匹配以及第一书记的个人资源网络与职业追求三方面形塑而成。第一书记制度在实践中产生了精准性和可持续性问题,优化第一书记制度绩效应从组织体系再造和资源精准对接两方面展开,以推动村庄内生脱贫潜能和自主发展能力的提升。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1-12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返乡创业是发展乡村经济并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利用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后针对返乡创业者的全国性调查数据,考察了以亲属为对象的特殊信任对返乡创业全过程的影响。研究发现,特殊信任会使创业者基于发展型动机进行创业,但会抑制他们通过正规渠道获取政策信息和劳动力,并且对企业的客观绩效没有产生促进作用。提出相关部 门在鼓励返乡创业者发挥特殊信任在创业初始阶段的正向影响的基础上,应积极推动优惠 政策与创业者之间的对接,强化政策的落地能力,以此提升返乡创业的经济绩效。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社会保障 提交时间: 2024-11-12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项目进村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乡镇政府与村庄社区不协同现象,主要表现为乡镇政府的单向运作和村庄社区的被动接受。山东省L乡生物质取暖项目的案例事实表明,项目进村实施主体单一,乡镇政府的项目决策过度“唯上”而忽视村庄实际需求,重视检查而忽视反馈和再修正。项目进村单方运作浪费资源弱化乡村自治能力并引致乡村关系紧张。村庄社区对项目的被动接应表现为项目落地前“插不上话”和项目实施后“反馈无果”,这既与压力型的基层治理体制相关,又与基层政府行为、村庄自主性、乡政与村治的关系以及市场技术等相关。在项目进村实施中,变革压力型体制、培育提升村庄社区自主性、搭建乡镇政府与村庄社区合作平台、构建双向互动机制、破解项目进村技术难题是确保项目真正“进村入户”的关键。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1-12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农业转移人口老龄化是当前农村劳动力乡城转移的重要特征。本文构建了一个两部门劳动力转移模型,从劳动效率差别角度解释了这一特征,从理论上得出了劳动力转移的两阶段特征。并基于人口普查数据,测算了不同年龄段农村劳动力在1995-2000年、 2000-2005年、2005-2010年、2010-2015年四个时期从农业部门到非农业部门转移的数量,验证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两阶段特征:在劳动力转移初期,中青年劳动力流出农业,老年劳动力难以流出;在劳动力转移后期,中青年劳动力开始回流农业,老年劳动力从农业流出。研究结论表明,不同年龄结构的农村劳动力在农业部门和非农业部门之间仍存在配置红利, 推进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改革,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有助于加快第二阶段农业劳动力转移, 挖掘不同年龄劳动力再配置红利,有助于实现乡村振兴。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11-12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当前,我国正处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国家试图通过推动监督体制改革来强化行政权力的合规性运行,进而降低基层治理场域中可能产生的治理风险。本文基于鄂东南S镇纪检监察机构的改革实践,分析了乡村监督体系进行自我重构的组织结构调整过程,同时依靠重点同步、过程同步、目标同步的方式完成了对乡村治理体系的再嵌入。进一步的考察表明,乡村监督体系的运行逻辑经历了从依附性嵌入到功能性嵌入的总体性变化。借助条块关系的重新调整,乡镇纪检监察机构得以通过具有总领性的问责权介入乡村治理事务的全过程,形成了制度纠偏和提升治理效能的绩效增量,最终改变了以往组织悬浮的合法性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