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论语》器喻三义的政治哲学新解及启示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提交时间: 2024-12-03

    摘要:《论语》曾围绕着“器”的隐喻对为政者的自我修养问题展开过一场别开生面的探讨。具体由“先利其器”“器人以才”“管仲器小”“瑚琏大器”,以及“君子不器”五项命题共同构成。以此为专题,可以划分出既有区别又逐级递进的三重人格修养境界:第一,在为政才能层次,君子对自己要“先利其器”,表现为不仅要“善闻其政”而且要“知人善任”,面对所用之人则要“器之以才”,而非“求全责备”;第二,在政德修养层次,为政者不仅要避免“管仲器小”所体现的才高德鄙,更要追求“瑚琏大器”所比喻的德才兼备;第三,在超越德才关系的更高一层,为政者还要努力在纷繁错杂的现实世界与政治事务之中,坚守“大道不器”的“大同”理想,进而以“无为而治”的方式践行王道之治。

  • 达龙·阿西莫格鲁对宏观经济学和劳动经济学的贡献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劳动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12-03 合作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摘要:阿西莫格鲁阐述经济增长理论的前沿领域,包括内生技术进步理论、熊彼特创新理论、经济网络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等。 在内生技术进步理论方面,阿西莫格鲁明确偏向型技术进步的微观基础,提出最终技术进步取决于两种要素之间的替代弹性。 在熊彼特创新理论方面,阿西莫格鲁提供了一个框架分析新企业进入和现存企业创新或退出共同促进增长,以及政策干预对新企业与现存企业创新、资源配置的影响效应。 在经济网络理论方面,阿西莫格鲁研究经济网络中微观冲击影响宏观经济表现的一阶、二阶效应,分析网络结构如何影响微观冲击在经济系统中传导形成宏观波动。 在人力资本理论方面,阿西莫格鲁深化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以及人力资本形成、配置的理论认识,提出一个基于任务的理论模型研究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 有条件开放类公共数据合理使用的法治规则形态

    分类: 法学 >> 经济法学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2-03

    摘要:有条件开放类公共数据是社会主体在满足使用资格与能力条件下,为谋求合乎自身利益、公共利益、未来利益的增值收益,通过践行法定使用程序所申请使用的一类公共数据。现有规则体系对有条件开放类公共数据规制的健全度与系统度不敷,造成使用资质获取步骤隐晦、使用对象交互渠道隔阅、使用程序趋同诱发风险、使用限度总体标准迷惑等难题。仅以载于规范文件的规则为评价参照会削弱有条件开放类公共数据使用行为的活性,须寻根究底法治规则所蕴含的合理性基因,通过“理”的精神内核、弹性安全预防、公共利益加成、经济价值贡献、矛盾衍生化解等依据为形式上无明确规则依据但实质上合乎规则的使用行为提供法治支撑,并以判断依据为指南优化当前规则。

  •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必然选择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提交时间: 2024-12-02

    摘要:本文回望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形成过程,阐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经过反复比较和甄别作出的必然选择,旨在从百年历史昭示世人,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肩负起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重托,只有坚定不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

  • 陈独秀主编时期《每周评论》与其他报刊的互动

    分类: 新闻传播学 提交时间: 2024-12-02

    摘要:《每周评论》是五四时期颇有影响力的刊物。陈独秀主编下的《每周评论》与《新青年》等进步报刊相互呼应,积极讨论时事,与各类宣扬新文化、传播新思潮的报刊通过交换广告等方式互动,彼此推介;通过日常转载和特别附录凝聚舆论力量,为新文化阵营寻求更广泛的支持;通过日常评论参与社会重大事件,及时向读者呈现社会热点。《每周评论》的创办,是五四运动前后知识分子参与塑造独立于政府权力以外公共舆论空间的重要尝试,构成了新文化舆论空间的重要部分。对《每周评论》与这一时期其他报刊互动的研究,呈现了民主与科学历史潮流下更为丰富的历史面向。

  • 智能媒介化与中介化的范式建构及其价值旨归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新闻学 提交时间: 2024-12-02 合作期刊: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发展迭代,突变式的技术涌现加速了社会时间的脱域以及空间结构的转型,也反过来促发学界关于媒介、社会和文化关系的重新思考,延展了媒介理论的生命力。 媒介化与中介化的理论概念,及其理论在地性的对话与实践,成为一种独特的研究场域和研究视角,弥合技术与社会文化在讨论上的断裂,使得研究者在二元对立中找到一种新的居间性逻辑。 本文借助新的范式建构分析框架,主要从范式修复、范式建构和范式再思的视角,尝试比较中介化与媒介化这两种理论范式和研究取向,将理论范式放置于历时性的流变,以及当下的社会与智能化媒介实践中,在人类主体作为“行动者”以及“互动者”,以及媒介技术“被看作”行动者或者“已经成为”社会行动者的多重社会角色框架映照下,媒介化与中介化理论范式如何适应社会变革;在智能化媒介实践中,拓展理论深度与应用广度,从而分析新媒介时空场域下理论范式的修复与发展,拓宽范式的经纬,探讨现实理论发展与人类发展和在世实践的映照,以期更深入地理解人类与智能媒介技术的新型互动。

  • 乡村振兴背景下“新村民”法律主体资格的构建

    分类: 法学 >>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提交时间: 2024-12-02 合作期刊: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法律主体资格的构建是新村民融入农村社会并赋能乡村振兴的前置条件。构建新村民的法律主体资格应在坚持新村民与原住村民共同发展前提下,实现二者法律地位平等,在保证新村民权利设置充分性基础上,注重农村人居环境和土地资源保护,促进乡村绿色可持续发展。 新村民在农村场域的权利包括政治参与权、土地经营权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乡村生活居住权以及享受社会服务与保障的权利。 在构建新村民法律主体资格的具体路径上,应通过改革户籍制度、以“ 经常居住地” 登记作为对新村民的赋权条件,经由执法程序的完善,赋予新村民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和乡村生活居住权,打破“ 城乡二元” 管理体制ꎬ促进新村民在农村场域社会服务与保障权的实现。

  • 新时代法学教育的政治属性探析

    分类: 法学 >> 法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12-02 合作期刊: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政治属性是法学教育的基本属性。坚持党对法学教育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根本遵循,培养德法兼修的高素质法治人才,助推全面依法治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伟大实践,这是新时代法学教育政治属性的科学内涵与基本要求。 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的政治属性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目标任务和鲜活生动的法治新实践的必然要求,必须将政治属性贯穿法学教育的全过程,在领导力量、指导思想、师资队伍、教育内容、教育方法、育人环境等方面协同推进,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后备队伍,更好服务于法治中国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 民国《法律评论》(1923-1948)法学知识生产的主体自觉考论

    分类: 法学 >> 法律史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近现代史 提交时间: 2024-12-02

    摘要:《法律评论》周刊是近代中国办刊时间最长的法学期刊。该刊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中华法系历史叙事由进化论向民族论转型的关键时期。载荷法律转型时代的需求,《法律评论》以实现中国法治现代化为鹄的,聚焦近代中国司法改革,努力调和外来学理与本土实践的扞格。面对近代中国法学知识生产自主逻辑缺失的窘境,《法律评论》以关注近代中国司法改革为线索,通过民族论语境下对西方法学的袪魅、救亡语境下对法治现代化目标的确认、以及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重建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的尝试等媒介手段,引领了民国时期法学期刊法学知识生产的主体自觉。尽管以《法律评论》为代表的近代中国法学期刊法学知识生产的主体自觉还处于萌芽阶段,但其所发挥的知识建构价值、实践指导价值、理论创新价值等媒介功用,对当前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的建构和新时代中国法学期刊以中国理论讲好中国故事仍具有很强的历史借鉴意义。

  • 以严惩腐败为改革清障护航——湖北着力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提交时间: 2024-12-02 合作期刊: 《中国纪检监察》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的每一步前行,都蕴含着改革的磅礴伟力。深秋的荆楚大地,到处涌动着一派繁荣的丰收景象。11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第五次南下湖北,走进这块风起云涌的改革沃土,由衷感叹“每次来都能看到新突破”;面对湖北的改革发展,强调“要紧紧围绕抓改革促发展加强党的建设”,要求“驰而不息正风肃纪反腐,不断巩固发展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纪检监察机关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力量,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肩负重要使命。湖北省纪委监委在推进新征程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中,自觉融入改革大局、服务改革大局,始终坚持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持续深化正风肃纪反腐,坚决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深化标本兼治、系统施治,不断拓展反腐败斗争深度广度,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篇章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发展环境。

  • 完善一体推进“三不腐”工作机制 着力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提交时间: 2024-12-02 合作期刊: 《中国纪检监察》

    摘要:腐败是我们党长期执政的最大威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围绕提高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水平,对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作出重大部署,强调要“完善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工作机制,着力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这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用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管党治党、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高度自觉,必将有力推动反腐败斗争向纵深发展,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 心理账户视角下农地流转不畅的机理解释及其再造机制探究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2-02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农地流转是改造小农户并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农民普遍将农地流转给亲友邻居的行为并未完全遵循收益最大化原则。对此,基于心理账户理论解构农户农地流转对象选择的发生学机理。研究表明,(1)农地的产权属性导致农户形成农地心理账户,并根据交易对象的差异性,分割成熟人心理账户和陌生人心理账户。(2)根据心理账户的核算规则,农户将农地流转给熟人是因为收益(由即期收益和预期收益构成)大于损失(由显性成本构成);转给陌生人是因为收益(由即期收益构成)小于或等于损失(由显性成本、隐性成本构成)。为此,促进农地要素市场化的关键在于提高陌生人心理账户的收益或者降低损失。基于江西绿能公司的案例及“广东千村调研”的实证检验发现:以村委为主体,引入社会资本促进农地流转,帮助农户“土地入股参股”,搭建农地流转服务平台或集中流入农户土地再流转出去是促进农地要素市场化的路径。

  • 从“城乡失衡”到“城乡均衡”: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业产业化与就地城镇化实践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2-02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产业发展是中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支撑力量。以鲁西南农村的农业产业振兴实践为例,探讨就地城镇化的均衡发展过程及其实践机制。结果发现,鲁西南的农业产业振兴加速了乡村城镇化进程,以农业产业化发展为基础的就地城镇化成为农民“迁移进城”的替代选择;经营产业与经营家庭过程同构的家庭组织机制、产业配套与日常生活需求契合的政府服务机制以及农民转型与村庄发展目标整合的职业化动力机制共同形塑了就地城镇化实践,并实现了城镇化的均衡发展。均衡的城镇化发展可以依托于农业产业化路径来实现,关键在于要实现以农民为实践主体和以村庄为建设载体的有机统合。

  • 农业机械化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机制与路径:基于农业生产环节的可分性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2-02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厘清农业机械化在不同生产环节对农民收入的作用机理、路径及效应,对于促进农机装备结构优化、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农业踏车理论、中介效应理论,选取中国25个农业大省2008−2019年的面板数据,构建动态面板模型与中介效应模型,探究农产品价格、劳动力转移、农业经营规模、粮食生产效率在农业机械化影响农民收入过程中的中介作用。研究表明:农业机械化发展在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显著作用;农业机械化主要通过劳动力转移、农产品价格的中介路径影响农民收入。其中,生产环节农机通过阻碍劳动力转移使得农民农业收入减少;加工环节农机通过促进劳动力转移使得农民农业收入提升,通过提升农产品价格使农民农业收入增加。提出调整农机装备结构,加大生产环节农机补贴力度、加强加工环节农机技术推广是有效推进农业高质高效的重要路径。

  • 要素禀赋、农户分化与农业价值链技术选择偏向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2-02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基于 551份猕猴桃种植户调研数据,通过聚类分析方法将猕猴桃种植户分成发展型、规模种植型、劳动力富裕型三类,实证检验种植户类型对有机肥施用、新品种采纳、猕猴桃网络销售三个价值链技术活动选择的异质偏向性,分析农机补贴、产业组织检测、技术培训三个组织支持变量的调节效应。结果发现:发展型对于三个价值链技术活动及其联合采纳的选择偏向性高于其他类型,劳动力富裕型种植户对价值链技术活动的选择偏向性低于其他两个类型种植户。三个组织支持变量对同一类型种植户参与不同价值链技术活动以及不同类型种植户参与同一价值链技术活动的影响具有异质性。因此,针对不同类型价值链技术活动参与特征以及组织支持调节作用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 中国生猪市场供需及政策效应分析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2-02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政策调控是推动生猪市场保供稳价及平稳有序发展的重要基础,探究政策变化对生猪市场供需影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基于生猪市场供需基础数据及政策指数,在构建中国生猪市场模型把握生猪市场供需未来形势基础上,模拟政策变化对生猪市场供需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2025年,中国能繁母猪及生猪存栏量将达到4060.83万头和44505.18万头,生猪出栏量和猪肉产量将增至70808.10万头和5535.81万吨,生猪出栏率及胴体重达到 159.10% 和 78.18 千克/头;城乡居民猪肉消费总量分别达到 3197.36 万吨和 1180.86 万吨,生猪及猪肉价格维持在23.11元/千克和31.44元/千克。生猪市场调控政策增强可推动生猪生产、提升猪肉消费,抑制猪肉净进口增加和生猪市场价格上涨,政策减弱对生猪市场作用相反;政策实施对生猪生产作用最为明显,生猪市场价格所受影响次之,城乡居民猪肉消费和猪肉净进口所受影响相对较小。建议优化生猪市场调控政策体系,强化应对重大动物疫情能力,科学引导城乡居民猪肉消费,进一步夯实生猪市场平稳有序发展基础。

  • 浅谈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监督管理的变与不变———从《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条例》角度展开

    分类: 法学 >> 经济法学 提交时间: 2024-12-02

    摘要:自2023年9月1日起施行的《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条例》是首次在行政法规层级对私募投资基金的监管进行专门规定。从《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条例》角度展开,通过分析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监督管理的变与不变,对于规范发展私募股权投资、政府投资基金提出思考,有助于主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 住房维护更新资金制度:意义、问题及创新思路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土地资源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2-02 合作期刊: 《行政管理改革》

    摘要:当前,我国住房发展已进入存量时代,城镇住房面临安全隐患凸显、维修养护任务繁重、过去拆除重建方式难以持续等新形势。然而,现有各类维修和更新、改造资金未覆盖住房发展全生命周期,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使用、续筹和管理上存在多重困境,产权人履行出资责任的意愿不足,政府补助资金渠道少,亟需突破制度困境。要充分利用我国大规模维修养护和重置更新需求到来前的窗口期,结合国际经验和我国住房发展实际,坚持全生命周期管理、权利义务对等、“取之于房、用之于房”和可持续更新的原则,在不新增业主负担的情况下建立住房维护更新资金制度,明确个人账户、公共账户的资金筹措和使用规则,完善住房保险和住房体检配套制度,为住房维修养护和重置更新提供资金和制度保障。

  • 规制算法权力之技术审核及其推行进路

    分类: 法学 >>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提交时间: 2024-12-02

    摘要:技术审核是行政法制体系中的新概念,当前技术审核制度还未能形成有效的规范体系,需要对该制度进行理论探析以指导执法实践,为后续完善立法提供智识。技术审核对象关键是电子技术监控设备及其背后的算法,技术审核的本质是规范“算法权力”以及发现由算法权力引发的问题。从规范维度晰清粗放式技术审核并不能有效实现对算法权力的规制;阐明技术审核仍然作为一种技术的维度,具有有限理性的算法的理性缺陷;算法权力所导致的权力结构失衡,有反向导致支配技术审核的权力体系结构失衡的风险。宜应行政法治对技术审核的制度需求,规范配置权力结构,完善分类分级技术审核程序,合理分配技术审核法律责任,打通权力流通渠道,为技术审核制度的落地推行提供有效制度供给。

  • 中国农业劳动相对价格变动对农业服务业化的影响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2-02 合作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摘要:农业服务业化是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表现,是什么因素推动着这一转型?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基于诱致性制度变迁理论,运用2006—2022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从人口变化下的农业劳动相对价格视角分析了中国农业服务业化的原因。研究发现:农村人口数量和结构变化引起农业劳动力的相对价格上涨,由此引致一系列替代劳动的要素、技术及其组合以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形式出现,最终促进中国农业服务业化发展。同时,劳动相对价格对农业服务业化的影响存在“倒U型”关系。进一步分析发现,小规模家庭经营主导的农业经营格局和中国特色的农业区域、产业差异是中国农业服务业化及其多样化发展的主要原因。本文结论能为更好地理解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提供重要的理论与实践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