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11-27 合作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摘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我国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所受到的关注与日俱增。本文对粤港澳大湾区、东京湾区及旧金山湾区就经济辐射效应、区域协同效应及配套设施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对粤港澳湾区发展现状进行梳理总结,并根据研究结论对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发展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分类: 法学 >> 民商法学 分类: 法学 >> 经济法学 提交时间: 2024-11-26 合作期刊: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摘要:数据产权分置涵括建立数据资源持有权、数据加工使用权、数据产品经营权分置的产权运行机制,这与数据从资源到要素再到产品的价值创造规律高度契合。尽管数据产权与数据财产权存在映射关系,但财产权所构筑的人为排他性,会增加数据流通和利用的成本,对数据价值实现产生相应影响,这也给数据产权分置政策转化为法律规范带来挑战。目前从数据主体视角出发形成的单一产权或二元权利结构,与“数据产权结构性分置”之政策意蕴和方向性策略不相一致。为此,要确保数据确权不偏离政策目标并实现“三权分置”的制度功能,就需要回归到数据客体视角,探索数据价值形态梯次变化的底层逻辑,破解既有数据确权研究中的理论困境,进而对数据资源持有权、数据加工使用权、数据产品经营权的配置提供必要的制度供给。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会计学 提交时间: 2024-11-26 合作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摘要:作为重要的非财务信息,企业的ESG表现能否应用于识别商誉减值值得关注。本文以 2009-2021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考察了企业ESG表现与商眷减值的关系。研究发现:(1)ESG表现越好的企业,商减值越少,这意味着企业的ESG 表现具有商誉减值识别的作用;(2)良好的ESG表现可以视作企业未来业绩乐观、经营风险较小的积极信号,从而预示着较低的商誉减值;(3)在非国有产权性质、机构持股较少、分析师关注度较低的企业中,企业ESG表现与商誉减值的负向关系更加显著;(4)ESG评级分歧会削弱企业ESG 表现与商誉减值间的负向关系。本文基于外部信息使用者视角将企业ESG表现与商誉减值联系起来,为有效识别和防范化解商誉减值风险提供了非财务维度的有益启示。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国民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11-26 合作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摘要:市场是否挤出了信任是社会科学共同关注的一个基础性问题。本文运用信息不对称的经验品模型模拟了“有市场”环境,同时运用组内设计和数据平移创造性地设计了一个博弈结构完全相同的模型来刻画“无市场”环境,并设置了七个实验局分别剥离了市场中的语言描述、消费者选择权、商家定价权三个要素,从而全面对比了“有市场”与“无市场”时信任水平的差异。实验结果表明:首先,市场能够有效提升信任水平,市场与信任可形成正反馈,这进一步凸显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其次,消费者选择权与商家定价权所发挥的作用并不对称,其中消费者选择权是关键因素,保护消费者权益对于构建一个良性有效率的市场尤为重要;再次,声誉是消费者选择权促进信任水平提升的重要渠道。本文加深了我们对市场自由竞争本质以及市场机制运行的理解,并为我国的市场化改革提供了重要启示:要尊重市场运行规律、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保障消费者权益。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1-26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为研究进口规模与国际粮食价格传导效应关系以及政府行为的影响,选取2005 年1月1日-2021年6月30日国内外玉米价格周度数据,利用时间序列相关模型分析不同进口规模下国际玉米价格对中国玉米价格的传导效应的差异,并实证检验政策干预对上述传导效应差异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显示:不管是均值层面还是波动层面,中国玉米进口规模较小的时期,国际玉米价格对中国玉米价格的传导效应均强于中国玉米进口规模较大的时期。进一步实证检验发现,中国玉米临时收储政策降低了国际玉米价格对中国玉米价格的影响力。实施“市场化收购十补贴”政策后,由于中国玉米进口量占国内玉米总供给比重相对较低,中国玉米价格更多是受国内供求因素的影响,样本期国际玉米价格对中国玉米价格的影响仍较弱。在粮食进口规模不断扩大及国内粮食市场化定价改革深化过程中,中国应建立健全粮食市场风险防控体系,规避国际粮食市场剧烈波动对中国粮食市场的影响。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1-26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增产”和“增收”是粮食主产区设立的两大重要目标。既有研究普遍强调粮食主产区设立对于粮食增产的贡献,然而,在实现增产的同时,农民收入是否提高尚未得到充分重视。将2004年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的设立视为一次准自然实验,基于1997-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系统考察了粮食主产区设立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发现:粮食主产区设立对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具有显著的促增效应,但对工资性收入具有削减效应。具体而言,与非粮食主产区省份相比,粮食主产区的设立使得13个粮食主产区省份的家庭经营性收入相对增加了455.852 元/人,工资性收入相对减少了532.567元/人;粮食主产区设立影响农民收入的主要路径依赖于土地经营规模的扩张。整体而言,粮食主产区设立通过改变农民在务工与务农之间的资源分配模式,实现了农民总收入的动态平衡。本文认为,在继续推进粮食主产区政策兜底农业生产的同时,应当进一步强化扶持农村劳动力多元化就业等政策,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打好巩固“增产增收”的政策组合拳,实现农民总收入稳步提高。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1-26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双层经营体制是中国农业经营的基本体制,确保了粮食生产能力的现代化,这突出地表现于国有农场的农业现代化实践过程中。基于东北建三江垦区国有农场的经验研究表明,该地区历史形成的“大农场”套“小农场”的双层经营体制持续发挥作用,满足了寒地水稻大规模经营所需要的技术密集、劳动密集及资金密集等条件。其内在机制是:在土地租赁制基础上,国有农场作为利益攸关方,有义务、有动力为家庭农场提供发达的社会化服务;同时由于农业现代化程度和农业收益的密切关联特征,从事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有自觉服从的内生动力。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1-26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基于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的现实背景,利用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农村家庭样本,探讨劳动力禀赋对农村家庭相对贫困的影响,并采用中介效应模型验证了非农就业在影响机制中的作用。研究表明:22.8%的农村家庭样本存在收入上的相对贫困;劳动力禀赋对农村家庭相对贫困具有显著影响。且不同禀赋特征的影响具有异质性,其中劳动力数量对农村家庭相对贫困的发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等质量特征变量表现出了显著的负向影响;非农就业在劳动力禀赋对农村相对贫困的影响机制中起到中介作用。提出应建立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适度增加非农就业机会,鼓励农村家庭人力资本开发,建立农村弱势群体的相对贫困识别体系及相应的政策支持体系。
分类: 法学 >> 法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11-26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过程中,我国逐渐形成了“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其中,“法治”作为“三治融合”的中坚力量,在我国乡村治理体系的“自治”与“德治”之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于乡村法治体系在立法、执法、守法等方面均存在客观局限性,使得在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存在“法治”薄弱化、虚置化、边缘化的困境。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法律体系,提高乡村治理主体法治能力,加强乡村法治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法治”的衔接作用,实现“三治融合”的协调统一。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1-26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电商技术作为数字经济催生的新业态,成为推动小农户增收的重要途径。基于陕南地区实地调研数据,使用Tobit回归模型分析电商技术对小农户增收的影响,利用条件分位数回归模型分析小农户电商技术采纳增收情况的异质性,利用中介效应模型剖析电商技术采纳促进小农户收入中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电商技术采纳对小农户增收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呈波动变化;电商技术采纳能够有效缩小小农户收入的不平衡性,这种影响呈现先增后减的特征;电商技术通过提高小农户的动态能力促进其收入增加,通过提高知识获取能力、整合利用能力缩小小农户收入不均衡。在此基础上,提出通过强化地方政府对电商技术采纳的重视程度、提升小农户动态能力等举措来增加小农户收入、促进收入均衡等对策建议。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1-26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扎实推动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既是乡村产业发展动能转换的迫切需求,也是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更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必经之路。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内涵可分为数字化转型、价值链升级和一二三产业融合三个层次,其所包含的六大主要产业具有不同的数字化转型升级特征。通过构建政府-市场-社会三重驱动理论机制,分析了有为政府制度顶层设计和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市场资源配置优化和调节作用有效发挥、有力社会发展理念转变和数字普惠协同推进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内外驱动力。以此提出有为政府增长甄别和因势利导,有效市场技术创新和需求导向,有力社会环境营造和人才培育等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实现路径。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1-26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战略耦合已经成为国家顶层设计和理论关注的重点主题。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战略具有内在逻辑的关联性,包含部分和整体维度、时间和空间维度以及功能和价值维度的统一。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战略耦合的实践误区体现在政策制定中的偏向化和分散化、政策执行中的非连续性和强制性以及政策目标设置中的非均衡性和人本性缺失。实现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战略耦合的“最优解”必须从政策制定协同、执行协同和目标协同三个层面联合发力,以系统化的协同路径推进新发展阶段城乡融合发展。
分类: 教育学 >> 基础教育 提交时间: 2024-11-26
摘要:此稿是已公开论文《弹力摩擦力与分子力的关系研究》的原作者对该项研究之方法等的归纳解析和进一步研究,可使读者轻松地认识更多的原始创新成果,并彰显实验及“集合理念”等对《经典力学》的贡献
分类: 教育学 >> 教育学原理 提交时间: 2024-11-25
摘要:教育家精神引领着教育理念的创新,塑造着教育的未来图景,对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与社会文明的进步具有深远的影响作用。借助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将CNKI数据库中420篇有关教育家精神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分析,以期为今后教育家精神相关研究的纵深推进提供参考。研究表明,国内对教育家精神研究的关注始于2011年并有持续加强的趋势,但是科研合作趋势较弱且未形成稳定的核心作者合作群体及科研团队;既有的研究聚焦于教育角色与素养、教育体系与层次、教育理念与实践、教育价值与理想等方面。后续教育家精神研究的持续深入,需要不断拓展和采用多样化的研究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丰富研究主题;在广泛研究的基础上聚焦于师范生群体或地区进行定向研究;加强学科之间的融合与协作形成跨学科的研究视角和框架。
分类: 教育学 >> 基础教育 提交时间: 2024-11-25
摘要:坚持“思维效应”顶层设计的观点,以“折数学”为载体,以ES为预测值,定性研究“教好数学”变量因素,包括新发展区因素、问题解决变量、深度学习振幅,实现将“形而下的做”上升为“形而上的思”,拟合兴趣数学与学会学习的一致性。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提交时间: 2024-11-25
摘要: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有效调动广大党员的积极性,在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党组织中广泛发起和推广“革命竞赛”。“革命竞赛”是如何运作的?这一机制对党组织及根据地产生了何种影响?其背后的激励逻辑是什么?文章对“革命竞赛”的运作模式和实效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层级化的“结对”竞争机制、绩效与政治荣誉及政治路线挂钩的原则、发挥党员干部模范带头的作用及由内而外的扩散激励方式共同构成了“革命竞赛”的运作模式。通过“革命竞赛”,中国共产党迅速开展了包括党员发展、扩红运动、拥军运动、公债推销、春耕生产等方面在内的工作,各级党组织乃至普通民众都被动员起来,乡村社会被引入革命化的轨道之中。然而,这一机制也不可避免地引发了摊派主义、恶性竞争和过度聚焦等负面影响,对此,中国共产党在不断地纠偏过程中最大程度地发挥着“革命竞赛”的积极作用。“革命竞赛”的激励逻辑在于代表“无产阶级的先锋”这一信念将组织的宏观目标与个体的微观目标统一起来,进而产生强激励并推动了革命事业的发展。本研究有助于我们增强对革命时期党组织激励机制的认识,并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共产党组织文化的理解。
分类: 教育学 >> 基础教育 提交时间: 2024-11-25
摘要:以“做数学”为活动载体,以问题提出为行动支架,构建问题提出微观方法体系.问题提出包括将“数学事实”转化为“数学操作”、将“数学方法”转化为“数学具体”、将“问题解决”转化为“数学思考”等认知迁移.这样比较研究,能让学生“产生”问题提出产生式,促进学的“再造性”和“一致性”。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提交时间: 2024-11-25 合作期刊: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英雄文化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英雄文化的重要论述遵循着历史、现实、未来三重逻辑,坚持继承性与发展性、批判性与引导性、党性与人民性的高度统一,主要围绕弘扬中华英雄文化、驳斥历史虚无主义、期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开,逻辑理路环环相扣。习近平总书记从理念、价值、立场、实践四个维度阐释了崇尚英雄、学习英雄、捍卫英雄、关爱英雄的必要性,内容体系有机统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科学而全面地阐发了新时代英雄文化的时代内涵,铸就了新时代英雄理念“新模式”、激发了新时代英雄精神的“新活力”、树立了新时代英雄道德的“新标杆”,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英雄文化重要论述的价值意蕴。
分类: 法学 >> 诉讼法学 分类: 法学 >>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提交时间: 2024-11-25 合作期刊: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禁毒法》颁布实施以来,我国形成了全新的戒毒体系。但由于立法的缺失以及配套制度的不完善,检察权在强制隔离戒毒中的运用长期受到制约,造成了检察监督的盲点和空白,影响了检察机关的监督意愿和监督实效。强制隔离戒毒的根本目的在于消解戒毒人员的人身危险性和增加其再社会化的能力,维护戒毒人员合法权益不受减损,是强制隔离戒毒检察监督的首要价值考量。为使强制隔离戒毒活动有序运作,保障戒毒人员的合法权益,完善立法是强制隔离戒毒检察监督的必由之路。需以问题为导向,从权利本位出发,通过确立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地位,明确监督的内容和方式,加强对戒毒人员的权益保障,推动整体立法实现执法全过程监督。强制隔离戒毒机关要由被动监督向主动接受监督转变,通过优化检察机关的监督方式,确保监督落到实效。重构以检察监督为主的多元监督新路径,落实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宪制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