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礼乐文明中的乐——《荀子·乐论》解读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5-16 合作期刊: 《船山学刊》

    摘要:礼乐并提,构成了儒学的重要特点。与礼相关的乐首先以情感层面的快乐为内在旨趣,所谓“乐者,乐也”,便表明了这一点。对荀子而言,乐同时呈现价值内涵,并对人的社会生活具有规范意义。乐的社会功能,具体表现在为人与人的和谐相处提供前提。乐言和,音乐具有统一、统摄不同方面的作用。社会生活展开于不同的方面,音乐的作用由此得到多样的体现。荀子肯定音乐是“人情之所必不免也”,先王之治,也以“立乐”为依据。作为情感的表达方式,音乐与人的存在无法相分。广义的音乐包括声乐和乐器等,其中,后者的作用不可忽视。音乐与舞蹈等相关,不管是音乐还是舞蹈,都不仅仅是“术”,而且渗入了“道”,由此,音乐获得了形而上层面的意义。就现实性而言,音乐的作用更多地体现于社会领域,包括规范乡间饮酒等公共性的社会活动与个体的日常生活。

  • 在家庭与性别之间:农村青年女性的“做女儿”实践

    分类: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10-17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韦斯特和齐默尔曼的“做性别”理论强调性别是在特定情境下的互动式达成,拓展了将性别实践仅视为角色或制度结果的传统性别理论。已有研究主要聚焦妻子或母亲的性别实践,忽视了原生家庭中的青年女性。做妻子,母亲的女性通常更主动,处于平等或优势地位,传统文化中女儿在性别和代际两个维度均处于下位且难以退出,这使得“做女儿”的性别实践更能呈现不同性别观念的交互影响与互构。以王芳哥哥出轨事件为例,本文指出,从农村走向城市的青年女性的性别实践在传统与现代力量的交织中呈现出复杂性,教育和经济提升确实能给女性赋权,但并不必然导致女性观念变化和地位的根本改变。基于理性的女儿偏爱观以及女性主义理论作为异文化,对于“做女儿”实践可能产生重大冲击。即便如此,在情感压力下采纳家庭主义性别观念维系家庭和谐仍是农村青年女性“做女儿”的首要原则。性别平等价值观的践行任重道远。

  • 中国式现代化美好社会诉求的伦理向度

    分类: 哲学 >> 伦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5-21 合作期刊: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强烈的美好社会诉求,这种诉求因为坚持自由、平等、公正、和谐的价值理念而具有鲜明的伦理向度。首先,中国式现代化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加强社会道德建设来增进自由、提升道德,从而把自由安置为其美好社会诉求的伦理美德;其次,中国式现代化通过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来维护人民权利平等,从而把平等标定为其美好社会诉求的伦理圭臬;再次,中国式现代化通过促进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全体人民“共同但有差别”的富裕来促进公正,从而把公正确立为其美好社会诉求的伦理原则;最后,中国式现代化通过构筑法德协同发力的社会治理框架,创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文明来构建和谐,从而把和谐肯认为其美好社会诉求的伦理指向。这四大伦理价值作为一个整体,把中国式现代化确证为既与外域现代化具有共同特征,也与本域国情和具体实际相结合,从而实现自由、平等、公正、和谐伦理价值的美好社会的现代化。

  • 习近平关于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的重要论述及其启示

    分类: 生态学 >> 生态科学 提交时间: 2024-09-06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习近平以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思想为理论根基,从“和合共生”的中华智慧中汲取营养,立足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探索实践,围绕气候变化全球治理这一时代课题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习近平明确了气候变化全球治理要坚持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关系的科学认识,要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主张坚持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强调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的大国担当,以中国在气候变化全球治理中的担当来促进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提出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指明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的实践方向。习近平关于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的重要论述彰显了哲学思维和哲学智慧,其重要启示在于:新时代我们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维护全球气候正义;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推进全球气候治理秩序迈向公正合理;深入认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创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引领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 习近平关于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的重要论述及其启示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4-29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习近平以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思想为理论根基,从“和合共生”的中华智慧中汲取营养,立足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探索实践,围绕气候变化全球治理这一时代课题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习近平明确了气候变化全球治理要坚持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关系的科学认识,要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主张坚持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强调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的大国担当,以中国在气候变化全球治理中的担当来促进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提出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指明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的实践方向。习近平关于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的重要论述彰显了哲学思维和哲学智慧,其重要启示在于:新时代我们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维护全球气候正义;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推进全球气候治理秩序迈向公正合理;深入认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创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引领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 冰心散文集《关于女人》的代言体性别书写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提交时间: 2024-05-31 合作期刊: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散文集《关于女人》在抒情忆旧的同时,借男性话语重塑妻母形象,补足家庭中的男性反思视角,追溯女性困境的成因,体现出冰心战时的性别关切。她发展了早期的“新贤妻良母”观念,形成以女性健全人性和自然情感需要为根本的性别观,赞赏母性,亦肯定女性的多元选择。冰心融合男性叙述和女性立场,以两性和谐的理念体现出兼收并蓄、转化融通的东方智慧。

  • 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人与自然共生思想的研究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09-05 合作期刊: 《肇庆学院学报》

    摘要: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在百年探索中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从演进历程看,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经历了萌发、形成、深化与飞跃四个重要的发展阶段而最终成为完整的思想体系。从价值层面看,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转型提供了思想指导、为实现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科学谋划、为推进全球生态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为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力量是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的主要世界贡献。与此同时,这一重大的真理性思想所赋予的不容轻视的经验启示有:坚持党的领导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所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生态文明协同发展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以人民为中心”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根本依托,中国人民始终是建设清洁美丽世界的积极贡献者与重要推进力量。

  • 人与自然共生:中国式现代化对西方现代化的批判和超越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07-05 合作期刊: 《北京警察学院学报》

    摘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包含对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应然回应”、对西方现代化发展悖论的“实然省思”、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创新出场的“必然构建”。以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为视域,通过剖析资本主义现代化“生态全貌”的发展症结及其弊病来源,更全面地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对西方现代化进行批判和超越的时代伟力和先进内涵,有助于在理论和实践上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的高度结合,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同人类社会发展轨迹的互动交融探寻新的学术生长点。 

  • “双碳”目标下的中国式现代化:特征、要求与路径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分类: 生态学 >> 生态科学 提交时间: 2024-10-22 合作期刊: 《生态经济》

    摘要:碳达峰、碳中和(简称“双碳”)是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战略决策。在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双碳”目标不仅是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的重要路径,更是中国式现代化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实现“双碳”目标是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只有与中国式现代化相结合,才能正确认识其中含义并有效推动相关实践,进而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据此,有必要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双碳”目标特征及要求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如何积极稳妥推进“双碳”工作,从而丰富并践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深刻内涵。

  • 人与自然共生:中国式现代化对西方现代化的批判和超越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07-08 合作期刊: 《北京警察学院学报》

    摘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包含对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应然回应”、对西方现代化发展悖论的“实然省思”、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创新出场的“必然构建”。以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为视域,通过剖析资本主义现代化“生态全貌”的发展症结及其弊病来源,更全面地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对西方现代化进行批判和超越的时代伟力和先进内涵,有助于在理论和实践上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的高度结合,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同人类社会发展轨迹的互动交融探寻新的学术生长点。

  • “碳达峰、碳中和”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思考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国民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09-05 合作期刊: 《商展经济》

    摘要:2020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力争 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大庆市基于“三个城市建设”的转型需要,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为统筹和谐社会构建提供了动力源泉。基于此,本文以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困境为导向,着眼于碳达峰碳中和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实际,指出碳达峰碳中和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以期推动绿色黑龙江高质量发展。

  • 加快深化环境经济政策创新与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

    分类: 生态学 >> 生态工程 提交时间: 2024-10-22 合作期刊: 《生态经济》

    摘要:环境经济政策因其调节环境行为者的环境经济利益关系的独特功能,在生态环境保护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推进绿色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进行了总体部署,环境经济政策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需要加快深化改革与创新,在迈向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发挥更加重要作用。分析了党的二十大报告对环境经济政策发展的新部署、环境经济政策发展面临的新要求,提出了新形势下环境经济政策发展的新思路与新任务,认为深化环境经济政策创新与发展要以服务高水平保护高质量发展、支撑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建设为目标,加快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市场政策,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健全资源环境权益市场交易制度,强化政策统筹与综合优化调控,加快环境经济政策法制化建设等。

  • 马克思主义生态学视域下的生态本体论及其现实意义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8-27 合作期刊: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马克思主义生态学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与经典性著述对“生态本体”意涵做了既唯物又辩证的概括,即同时坚持人与自然作为统一整体的自然生态的物质客观性和人类活动的主体实践性。当今世界异常复杂艰巨的自然生态与经济社会挑战和新时代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我们深入思考这一概念议题提供了新的语境。其一,重思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的“生态本体”问题可以进一步恢复或重构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的唯物辩证特征;其二,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的生态本体论可以通过阐发“生态阈限”“生态实践”等一系列概念来丰富拓展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理论体系;其三,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的生态本体论及其构建可以更坚实地确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本体论学理性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