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选择的条件: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 让正史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05-21 合作期刊: 《前线》

    摘要:《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把经过实践检验的成熟做法上升为制度规范,为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提供了一项基础主干党内法规。这一条例的出台,有益于引导全党全社会树立正确党史观。围绕认真学习党史基本著作和权威读本,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坚决反对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等明确规定,以制度力量调动积极因素、加强工作实效,让正史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需要观念更新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提交时间: 2024-04-27 合作期刊: 《西北民族研究》

    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是当前学界关注的热点,侧重于理论的探讨是一个突出特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是确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观,而正确历史观的确立需要多学科学者的共同努力,既需要历史学学者的积极参与,更需要摆脱已有的历代王朝史观、“民族”(nation) 观念的桎梏,更新一系列观念。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需要观念更新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提交时间: 2024-04-27

    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是当前学界关注的热点,侧重于理论的探讨是一个突出特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是确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观,而正确历史观的确立需要多学科学者的共同努力,既需要历史学学者的积极参与,更需要摆脱已有的历代王朝史观、“民族”(nation) 观念的桎梏,更新一系列观念。

  • “国漫”宇宙的可能:数据库电影的共同体美学探析

    分类: 艺术学 >> 电影学 提交时间: 2024-04-16

    摘要:“数据库电影”作为电影类型之一,其与生俱来的“档案化”、“互文性”、“模块化”等特征能够通过“共同体美学”进行概括。“共同体美学”主张多元共生、美美与共,将电影作为基本点去构建整体性、多维度、多层次的共同体,能够寻求在更高层面达成合作共赢的效果。聚焦中国动画电影,探寻“数据库电影”的“共同体美学”,从创作形式与叙事模式两方面进行梳理,开掘“数据库电影”诸多特性与“共同体美学”接洽的可能,其间蕴含的电影美学价值自然沁透而出。

  • 隐匿即显露:青年匿名社交的平台、动因及展演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传播学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4-13

    摘要:从社交平台初始用户名到匿名群体的社会涌入,匿名社交迅速变成青年群体参与社交互动的隐身保护,“公共马甲”的出现代表了群体性匿名成为当代青年的一种主流匿名选择。本研究通过抓取移动数字平台中的典型社会热点事件讨论,对相应文帖进行语料数据化分析,并对虚拟空间场域进行网络民族志考察,探寻移动社交平台青年匿名社交模式的生成与表现。研究发现,由于平台带来的匿名化技术失效、社交需求满足减少及信息流动速率下降,青年选择群体性匿名即成为“公共马甲”。这样的匿名行为不仅让行动者保持了个体化的虚拟身份,同时体验了宣泄与重建功能,是青年应对社交困境的策略选择。这样的社会表现所带来的社交新世相是我国青年群体社会参与结构重建的折射,暗含青年需要更多社会观照来补足社交情感依赖。

  • 全球文明倡议的理论根基与实践准备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提交时间: 2024-04-12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议,深刻回答了“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这一时代性问题,是中国相继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后所提出的又一大全球性倡议。该倡议是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逐步成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全人类共同价值等主张日渐完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逐步展现出其世界意义的理论厚土之上,是在一系列以“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为代表的具体实践取得丰硕成果后,对世界做出的郑重号召。需不断把握并丰富全球文明倡议的基本特征,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 论新型举国体制在新一轮党和国家机构体制改革中的独特作用

    分类: 政治学 >> 政治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04-12

    摘要:新一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中首次涉及新型举国体制,对此不应仅作狭隘的理解,需要立足与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从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作用进行理解。当前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新阶段,所面临的问题更多的是外源性的,应对这类外源性问题的关键在于中国要给出一系列内源性的具有斗争特质的方案。新型举国体制就是这类能够协同破解新发展阶段改革难题的有效手段,体现在其吻合新发展的性质、有效驾驭资本、耦合协同需求、适应斗争需要。我们已然运用新型举国体制破解了一系列改革难题,需要进一步运用,尤其是在金融领域中展开实践。

  •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走出初次低谷的三阶段论证

    分类: 政治学 >> 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提交时间: 2024-04-12

    摘要:当前,世界社会主义振兴的苗头初显,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面临历史性机遇,但如何走出低谷尚是难题。在曲折发展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中,曾也经历了一个陷入低谷并走出的历史过程,大约是自1895年恩格斯逝世至1919年第三国际成立这25年,对此进行研究有助于探索如何走出低谷的宏大难题。可以将其分为三个阶段以更好地理解考察:第一阶段为1895年恩格斯去世至1900年第二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召开,体现为修正主义理论与修正主义实践登堂入室,国际共运陷入低谷;第二阶段为1900年第二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召开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体现为在修正主义道路下第二国际功败垂成、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心由西欧向外转移,国际共运坠入低谷;第三阶段为1915年至1919年第三国际成立,体现为列宁在思想上和实践上创造性开辟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道路并成立第三国际加以推广,国际共运走出低谷。通过三阶段的历史足以证明道路问题决定国际共运兴衰之变,伯恩施坦的根本性危害在于其开辟的道路混淆、圈定了一整个时期的众多社会主义者,无人能在伯恩施坦所划定出的道路中胜过伯恩施坦,唯有列宁发现伯恩施坦视野外的广阔世界存在“另一条道路”,列宁在思想和实践上主动地将其开拓而出,拯救了工人阶级、拯救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今日,“另一条道路”的历史隐喻对期盼世界社会主义复兴的我们,似乎构成了一种熟悉的新启示。

  • 论新型举国体制的马克思主义塑造

    分类: 政治学 >> 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提交时间: 2024-04-11

    摘要:新型举国体制具有深厚的理论逻辑、历史源流与崭新特点,但犹有提升发展的空间,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需进一步通过马克思主义塑造走向深化。新型举国体制的制度塑造,需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在经济构成上由调增长向调结构转变,在现实利益动力上由竞争富裕向共同富裕转化;需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将“六个坚持”具体贯彻于制度构造;需形成对改造人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现实作用力,助力实现锻造适应人类文明新形态新人的目标,助力实现在普遍的公有制上重建个人所有制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