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人民币国际化发展趋势与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机遇与挑战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金融学 提交时间: 2024-11-17 合作期刊: 《新金融》

    摘要: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应对世纪变局、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的战略选择。本文基于人民币国际化指数与实地调研,系统分析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趋势,研究发现近年来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动能强劲,其中跨境贸易与直接投资是“基本盘”,金融机构是推动跨境人民币业务的主力军。中国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既迎来了大湾区建设、人民币低利率与数字货币桥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来自其他金融中心的竞争压力、地缘政治冲突的增加等多重挑战。为促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和巩固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本文建议全面提升人民币的国际货币职能,多渠道拓展人民币的使用场景,推动大湾区融合发展,继续强化跨境人民币业务,提升金融机构的综合服务能力。

  • “十五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与强大的金融机构建设专题研讨会专家观点荟萃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金融学 提交时间: 2024-11-17 合作期刊: 《新金融》

    摘要:2023 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加快建设金融强国”。2024 年8 月,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公布了新修订的《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为促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加快建设强大的金融机构,推动上海乃至中国金融业高质量发展,2024 年9 月,由交通银行、上海金融业联合会主办的“十五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与强大的金融机构建设专题研讨会在上海召开。来自监管机构、高等院校、金融机构等单位的专家围绕强大的金融机构与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国际金融中心与科技创新中心、离岸金融与在岸金融、全球资产配置、安全高效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和讨论,为中国新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强大的金融机构建设建言献策。本刊摘编与会专家的讨论发言和精彩观点,以飨读者。

  • 金融强国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金融学 提交时间: 2024-11-17 合作期刊: 《新金融》

    摘要:在加快建设金融强国进程中,建设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是一项关键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金融强国应当具备一系列关键核心金融要素,其中包括“拥有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时隔15 年,《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迎来全面修订,并于2024 年10 月1 日起施行。建设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对实现金融强国具有重要意义,是金融强国的核心支撑与重要标志。当前正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迈向全面提升能级的重要阶段,条例的修订对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意味着什么?将如何保障上海更好服务金融强国建设?本文围绕条例修订对上述问题作了深度思考与解读。

  • 用改革的办法有效防范化解房地产风险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金融学 提交时间: 2024-11-17 合作期刊: 《新金融》

    摘要:房地产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近年来,国内房地产市场接续调整,是造成市场信心不稳、经济运行承压以及财政金融风险上升的重要原因。房地产、地方债务和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并称为当前我国重点领域的三大风险点,是金融领域各种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聚焦之处。防范化解房地产风险,短期要落实落地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新政策,坚持消化存量和优化增量相结合,积极支持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有序有力推进保交房工作;长期则要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促进金融与房地产良性循环。

  • 绿色金融、工业碳中和与中国式现代化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金融学 提交时间: 2024-11-17 合作期刊: 《新金融》

    摘要:在实现碳中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进程中,绿色金融正在并将继续发挥不可或缺的绿色生产力创新催生和绿色气候巨量投融资的重要作用。首先,讨论中国式现代化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独特性以及碳中和的基本要求,强调绿色化与低碳化是未来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路径。其次,分析中国实现碳中和的基本特征事实以及巨大挑战,认为中国要成功实现碳中和必须聚焦工业部门,实现能源技术和低碳甚至零碳技术的根本革命,加快推动绿色能源产业的深度转型升级。最后,核算中国实现碳中和所需绿色生产力创新和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的巨量投资需求。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只有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充分激发绿色金融的风险规避、资产定价和资源重置功能,才能为碳中和与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

  •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基本逻辑与实践路径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11-15 合作期刊: 《齐鲁学刊》

    摘要:深刻领会中央的战略意图,认清当前形势,准确把握概念内涵,纠正认识误区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要求。现阶段,我国国情特点决定了各地区必须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道路。从现实逻辑、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看,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根据各地的客观条件,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形成有效的地区分工,推动科技创新向产业创新转化,形成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进而塑造区域竞争新优势。各地要寻找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突破口和结合点,着力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促进高端要素集聚和优化配置,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避免一哄而上和低水平、同质化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央和地方政府要针对当前问题和未来可能,精准施策,精准发力,努力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高效的政策保障。

  •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背景及学理研究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11-15 合作期刊: 《齐鲁学刊》

    摘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基于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成就以及制约高质量发展因素提出的新的生产力理论,是中国应对内外环境变化,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科学技术进步周期与生产力发展之间具有密切关系,科学技术创新对生产力要素结构、生产力组织形态、生产力运行机理和经济发展态势,都会产生深刻影响。新质生产力的“新”在于通过对马克思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唯物主义社会发展观的创新运用,探究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路向和表现形态。通过分析我国对历次科学技术进步周期的把握程度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探寻新质生产力破解挑战的路径与机制,发现通过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以及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新质生产力,展现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和支撑力,能够突破我国高质量发展瓶颈,开辟我国高质量发展新境界。

  • 中国新诗大众化传播接受诗学论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提交时间: 2024-11-15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新诗大众化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将新诗变为大众的诗,让大众读者能够读懂。从百年新诗史的大众化事实看,中国新诗大众化传播接受诗学作为一种历史文化诗学,具有三大思想内容:一是新诗大众化的“大众”不是抽象名词,而是随时代语境改变而变动的特定“大众”;二是读者作为传播者和接受者,其阅读反应是新诗文本是否属于大众化文本的评判依据;三是新诗大众化的核心内容是文本大众化。一百年来,新诗大众化因时而动,具有时代性与反思性。中国新诗大众化传播接受诗学是在百年新诗建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客观存在的诗学形态,具有中国现代性特征并向未来敞开。但是,作为一种文化实践性诗学,它在言说逻辑上有时存在着语义传达大众化和诗意表达大众化相混淆的问题。

  • 走出行政犯兜底条款的“口袋困境”: 一种等价性解释的进路

    分类: 法学 >> 刑法学 提交时间: 2024-11-15

    摘要:法定犯时代,适用行政犯兜底条款面临一个进退两难的“口袋困境”:放开口袋积极适用则刑不可知、威不可测;缩紧口袋消极适用则堵截缺位、放纵犯罪。以同类解释为研究范式的既有观点难以妥当处理这个问题。借鉴不真正作为犯罪中的等价性思考方式,可为行政犯兜底条款的解释提供法益侵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处罚性这三个实质等价性标准。基于“三性等价”标准,可从前置法的效力等级与类型、前置法实体性规范与指向性规范、前置法评价层面描绘行为等价要件;从法益侵害评价基准与程度等方面细化结果等价性要件;从双重认识的角度构建主观的等价性要件,进而调和积极适用与消极适用的冲突,缓解保护法益与罪刑法定原则的关系。

  • 从异罚理念到同罚实践:《刑法修正案(十二)》中贿赂犯罪的法定刑考察

    分类: 法学 >> 刑法学 提交时间: 2024-11-15

    摘要:《刑法修正案(十二)》通过后,行贿罪的法定刑配置及其与受贿罪的关系便成为问题。行贿与受贿的社会危害性相当;囚徒困境不能成为影响行贿罪法定刑配置的理由;行贿与受贿都是贿赂犯罪的源头。行贿受贿犯罪对社会的危害是系统性的。行贿受贿同罚主要是指,立法层面行贿受贿的法定刑配置应当相同,且相互对称,不仅入罪的数额、情节等应当呈对称状态,而且刑罚裁量制度也应当对称。行贿、受贿行为分别具有独立的可罚性;同罚并不意味着实践中对二者处以完全相同的刑罚,但对二者的处罚不应悬殊过大。行贿受贿同罚有利于贿赂犯罪的系统治理、积极预防,与贿赂犯罪的其他主张相契合,也有利于塑造大众的廉洁文化。未来,贿赂犯罪的治理重心应转向借助刑法外部机制实现犯罪预防上。

  • 论毒品概念的固有违法性及实践认定标准反思

    分类: 法学 >> 刑法学 提交时间: 2024-11-15

    摘要:

  • “形式的反作用”与“时代折光”——论贺敬之的新古体诗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提交时间: 2024-11-15 合作期刊: 《长白学刊》

    摘要:新古体诗是贺敬之在新的历史阶段的又一艺术创新。面对社会语境的变化,立足自身承担的文艺工作使命,贺敬之创建新的抒情方式,以“形式的反作用”传达出面向丰富的“时代的折光”。贺敬之一方面清楚旧体诗具有形式束缚内容的一面;另一方面也敏锐意识到,旧体诗在表现某些特定题材的时候有其优长所在。通过对旧体诗取其便利、去其束缚,贺敬之打造出“新古体诗”这一兼具传统特色与当代品格的艺术形式。结合贺敬之对创作观念的阐述,分析其诗作可以看出,新古体诗兼具形式再造和内容重塑的双重意义。贺敬之一方面改造“古体”,激发今日之诗情,抒写当代之感思;另一方面依托古代典故等历史内容翻陈出新,其诗作折射出时代的光影流变。如同新歌剧、政治抒情诗一样,新古体诗是贺敬之辩证地理解诗心、诗思、诗情与“形式的反作用”之间的关系,循时代之脉搏、发人民之心声、创艺术新形制的实践成果。

  • “人与自然的类统一体”——高清海类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11-15 合作期刊: 《长白学刊》

    摘要:高清海先生的“人与自然的类统一体”概念,不仅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层面具体阐释了“类”或人的“类本性”,而且充分体现出高清海类哲学思想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所达到的高深的思想境界。高清海先生从马克思的实践观点出发来理解和阐发人的“类本性”,进而把人与外部世界、人与自然理解为一个“类统一体”;认为“人与自然的类统一体”的实现有赖于人性之丰富完善,有赖于人的存在境界之提升;人的“生存价值”与“生存使命”也在于自觉承担起对自然的责任,实现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谐高尚的一体关系”。理解“人与自然的类统一体”概念的深刻内涵与高深境界,对于我们整体性地把握高清海类哲学思想至为关键,对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以及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也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 “山乡巨变”:近代辽东山区的林业建设和乡村秩序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近现代史 提交时间: 2024-11-15 合作期刊: 《齐鲁学刊》

    摘要:晚清以来,在辽东山区的历次垦务改革中,“占有者优先报领”的原则贯穿于该区土地产权变动,并形成了既定的山区产权习惯。然而,民初东北的林业建设则主张“首报者优先”原则,推行集中化、专门化和国有化的改革。新的林务规则一方面引发了辽东山区森林资源纠纷,包括 “占有者优先权”和“首报者优先权”的竞争、林地产权和林木产权的分离,以及林下产品和林木产品之间的冲突;另一方面也影响了辽东山区的乡村秩序及治理。当本地农户和地方林务局发生冲突时,保长、农会和县知事会据理力争,维护本地农户利益。保长、农会和县知事对林务局的权力博弈,或可为当下林权制度改革和农村基层治理提供一种有益的历史视角。

  • 实质平等视角下非法经营同类营业罪的行为界定

    分类: 法学 >> 刑法学 提交时间: 2024-11-15

    摘要:非法经营同类营业罪的行为是本罪的核心要件,需要以民营企业实质平等保护为立场,对行为要件中的“非法性”“经营行为”“同类营业”“利用职务便利”四大要素进行实质性限缩解释。其中,“非法性”不仅需要在形式上违反前置法规定,还应当在实质上侵犯以本公司、企业利益为起点的公平竞争秩序;“经营行为”要求行为人在不同程度上参与、帮助了同类公司经营管理,并直接从非法经营收益中获益,单纯投资、单纯受贿、单纯侵财的行为都不属于“经营行为”;对“同类营业”则需要从法益侵害性角度分析,同类范围应当控制在实际经营的业务范围,而不是根据登记范围僵化认定;在“利用职务便利”的认定中需要考察行为人的职务与职务对公司营业、业务影响的关联性问题,应当将行为人仅利用自身专业知识,而非利用职务获取信息优势的行为排除出犯罪圈。

  • 朱子道体补诠——以本体、形体、体用与实体为中心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提交时间: 2024-11-15 合作期刊: 《齐鲁学刊》

    摘要:朱子在阐述其“道体”思想时,除理气关系外,还着力分辨几则概念。一是本体与形体,前者常涉及“本然之体”和“骨子之体”,后者则强调“道无形体”和“与道为体”。二是本体与发用,首先体即形上之理,用为理之运用;其次体用相生,包括体用相即不离,形上形下各有体用,阴阳动静互为体用,某物派生某物则前者为体,此派生能力为用等;再次体用相分,严格区分二者,认为体用为二,方可言其一源,理象为二,方可言显微无间,绝不能混为一谈。三是专门提出“实体”这一概念,用以强调形上本体——理的真实不妄与优先性。但是这样的天理实体化违背了先秦孔门实体一元论的本质,固化了程朱自身理气、道器、体用二元论的倾向,并建构起一个理(体)、气(物)、象(用)三合一的象世界,造成了天理优先与良知主体之两橛。这些理论困难均预示着后儒对朱子学的突破。

  • 儒学的身体转向及其文明史意义——重思晚明儒学中的泰州学派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提交时间: 2024-11-15 合作期刊: 《齐鲁学刊》

    摘要:以儒学身体观为线索,从文明史和儒学史的交互视野,可以看到儒学在晚明时代发生了一次“身体转向”,即从以心为本转到以身为本,这种转向不只是内容上的修补,更是结构上的变革。由此可见以王心斋为核心的泰州学派在儒学史上的独特意义,及其在现代性叙事中的文明史意义。从“心本”到“身本”的结构转换,与西方文化中从意识到身体的转换有类似之处,但二者也有差别。从以身为本的一体感应论逻辑中,可以发现关于现代性的另一种叙事,即关于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儒学方案。

  • 审视“南方”:客家女性书写的主体阙如与文化经验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提交时间: 2024-11-15 合作期刊: 《长白学刊》

    摘要:客家地区浓厚的宗族文化与因迁移形成的族群结构,使客家人拥有独特的风俗习惯和生活观念。客家人在“耕读传家”“艰苦奋斗”“敢闯敢干”的精神传承中形成了勤劳勇敢、坚忍内敛的群体性格特征。同时,祖辈相传的宗族观念根深蒂固地存在于客家人的精神之中,成为他们的人生规范和行为准则。客籍作家,以文学的方式将客家女性在旧的历史时代中的生存境遇与文化经验层层揭示出来,不仅反映出客家文化对女性的品格形成与个体命运的影响,而且与新社会、新时代的文化空间、生存场域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文章从“新南方写作”的视域,重新审视处于传统客家文化规约下的客家女性的人生选择与文化认同,旨在探知客家女性在历史化中主体构建的复杂性与可能性。 

  • 城乡医保统筹对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有效性研究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国民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11-15 合作期刊: 《长白学刊》

    摘要: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基于我国城乡医保制度改革的视角,使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构造多期双重差分模型,评估医保统筹制度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的政策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医保统筹政策相对于“新农合”与“城居保”制度显著缩小了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政策针对农村的低学历、中低收入以及中老年群体产生更明显的效果。机制分析进一步证明统筹医保制度可以通过降低农村居民医疗支出负担、提升其健康水平等渠道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因此,推进医疗保险统筹改革,在制度设计上应该更有针对性地向农村居民群体倾斜,提升受益公平性,为迈向共同富裕提供制度性保障。

  • 辩证法真理性确立及“合理内核”:谢林与马克思

    分类: 哲学 >> 外国哲学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11-15 合作期刊: 《长白学刊》

    摘要:辩证法是通过德国古典哲学观念论转向(从先验观念论到绝对观念论)被确立为呈现最高真理的哲学方法,这始于谢林早期的同一哲学。先验观念将绝对隔离于自我之外,封闭了自我通达绝对客观真理的思辨路径。谢林同一哲学用绝对者自我双重设定还原了世界如其所是的“一体化”思辨结构,让自我意识因绝对者内在塑造而呈现真理成为可能。马克思秉承了绝对观念论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并视其为具有揭示事物自身本质的“一般运动形式”,主要表现在:人类实践活动使自然和自我辩证一体化为内在统一的属人世界,本质对象化让生产产品成为人性本质实存呈现的自我确证,环节必然性和真理全体性相统一使唯物史观成为辩证的历史真理。因此,探究马克思辩证法“合理内核”的德国古典哲学来源,谢林同一哲学应是不可忽视的理论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