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09-24
摘要:虚拟确权作为一种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新模式,有别于一般化的土地确权,可以成为村社集体的土地集中政策工具。这种模式是在组织化土地流转、村社集体由虚入实的背景下产生的特殊产权制度安排。从行动者视角出发,以山东省某村社集体实现土地虚拟确权的实践案例,重点关注实践中的产权建构过程。在行动动力方面,村社集体受到政策、行政压力的外生动力与利益、村庄发展的内生动力共同驱动;在行动手段方面,村社集体以“软硬兼施”的方式渐进推进,通过土地调整、利益诱导、集体压力和关系经营等方式实现对全村土地的再经营;在行动调适方面,村社集体将“单轨”的土地虚拟确权调整为“双轨”模式,并为未来的进一步调整预留了行动空间。最后还概括了土地虚拟确权的主要特征,并进一步讨论了这种产权建构的实践逻辑。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提交时间: 2024-01-03
摘要:顾颉刚出任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所)历史组主任后,一方面为充实历史组的学科建设而广泛聘请人才、申请中英庚款资助并开展学术调查,创办刊物发表学术成果、出版大量学术著作,另一方面推进北平志的编纂,从各专史材料的整理和研究入手为中国通史撰述做准备,为史学研究会培养了学术人才,突破了其地方史学研究的局限,提升了史学研究会的学术影响力,为史学研究会作出了突出的学术贡献。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08-29 合作期刊: 《前线》
摘要:扎实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加快推动城乡共同繁荣发展。畅通城乡经济循环,推进农村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既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深化改革的难点所在。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10-28
摘要:经济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陕西省十一个市(区)为研究对象,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评价体系。利用熵值法测算2013—2022年陕西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水平,再运用障碍因子诊断法和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分析其障碍因素和区域差异。研究发现:陕西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在考察期内整体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区域内发展水平呈现“中部高,南北低”的特征;在创新和开放等维度上存在着较多障碍因素;区域差异的总体基尼系数呈现缩小的趋势,地区间差距是陕西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差距的重要来源。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09-24 合作期刊: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造成土地流转市场分化现象的因素不仅包括土地禀赋、流转主体和外在环境,农业经营模式本身也会产生影响。根据不同作物的种植特性,以作物-土地关联机制为切入点,对山东某地区的非粮种植及其参照案例进行比较。研究发现,非粮种植和粮食种植之间不同的作物-土地关联机制影响经营流动性,非粮作物需要流动经营,粮食作物采取固定经营。不同的作物类型和经营模式对土地流转市场产生影响,导致二者在流转对象、合约形式和流转价格方面发生分化,呈现出二元土地流转市场形态。特别是非粮作物与粮食作物在土壤损害、种植风险、关系强度和交易成本等方面的差异,导致非粮种植的土地流转价格远高于粮食种植。最后还对研究贡献、局限性和相关政策建议进行了探讨。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09-24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项目下乡中的经营行为引发了景观化建设现象,研究以湖北T村为例,从空间实践、生产机制和治理效应三方面对此展开分析。从景观化的空间实践来看,T村在项目 试点中的密集投入和差异化建设,导致景观密集生产和村庄空间分化,并凸显了景观的工具价值。从景观化的生产机制来看,主要源于对项目的经营。在决策层面,省级政府以行政发包配合项目下发,容易导致资源堆砌和重复试点;在下发过程中,县乡政府缺少代理人,强化了项目的集中下发冲动;在执行层面,项目捆绑产生了较强的执行压力,导致目标对照基础上的空间营造。从景观化的治理效应来看,一方面有利于空间更新、基础设施改 善和组织权威强化,另一方面又导致景观的后续养护难题、对生活景观的排斥、对村民生计的影响以及村民隔阂等。这种好坏参半的治理效应体现了“项目悬浮”问题,即项目与村民需求脱节。最后,研究还提出了基层社会从“经营项目”向“经营空间”的延伸。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9-24
摘要:教育领域的性别平等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但是我国教育领域发生了性别逆转,出现了女性优势和所谓的“男孩危机”。以往研究已经注意到该现象,但是完全忽视了性别比,导致女性教育优势被低估了。本文基于这种认识,以录取规模而非在校生人数作为基本指标,考虑性别比的影响,对现有研究进行了修正。文章得出以下几个结论:与现有研究结论相比,女性教育优势出现的时间要更早,严重程度更高;不同层次教育(本科、大专和中专)中,女性教育优势的变化趋势和严重程度不同;女性教育优势是逐步积累而成的,经历了中考和高考的两次突破。不过,女性教育优势并没有改变女性在社会中的总体弱势地位。所以对此要树立正确的认识,促进两性共同发展。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近现代史 提交时间: 2024-01-05
摘要: 2022 年,国内的近代史研究成果内容丰富且各具特点。政治史领域持续关注国家治理、政策制度等重大论题,思想史研究在注重精英人物和经典著作的基础上也聚焦于民众和基层,经济史成果则从财政预算、关税调整、传统经济转型等方面呈现多点开花的趋势。其他如环境史、医疗史、性别史、食品史等社会史领域的成果也鲜活生动。总体而言,该年度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呈现出关注学科交叉、重视中外文史料、建设本土话语理论,以及在细致考辨基础上追求宏大叙事和价值取向的特点。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0-22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质生产力”概念明确了我国农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包含生产要素创新性转化、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和生产组织创新等多层意涵。不同于自发型的农业生产力发展路径,本文提出通过跨域传递促进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地区转移,推动生产力优化配置。以上海为例,其作为我国创新高地,农业生产力呈现指数级增长,并朝着绿色集约方向发展。但域内耕地减少和成本上涨,导致近年来总体生产能力和产值下滑,域内发展空间不足,使得农业生产力向域外转移。其中,苏北农场是承接上海农业生产力的重要基地,通过接受上海的多轮生产力转移,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型,并迈向区域经济高水平合作阶段。生产力形态则体现为从传统生产力的激活与重建,到农业转型升级、先进生产力培育,再到新质生产力区域扩散的变迁。苏北农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历史经验,对我国促进生产力跨区配置、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借鉴价值,域外农业发展具有广阔前景。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09-30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质生产力”概念明确了我国农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包含生产要素创新性转化、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和生产组织创新等多层意涵。不同于自发型的农业生产力发展路径,本文提出通过跨域传递促进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地区转移,推动生产力优化配置。以上海为例,其作为我国创新高地,农业生产力呈现指数级增长,并朝着绿色集约方向发展。但域内耕地减少和成本上涨,导致近年来总体生产能力和产值下滑,域内发展空间不足,使得农业生产力向域外转移。其中,苏北农场是承接上海农业生产力的重要基地,通过接受上海的多轮生产力转移,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型,并迈向区域经济高水平合作阶段。生产力形态则体现为从传统生产力的激活与重建,到农业转型升级、先进生产力培育,再到新质生产力区域扩散的变迁。苏北农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历史经验,对我国促进生产力跨区配置、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借鉴价值,域外农业发展具有广阔前景。
分类: 地理学 >> 综合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9-21
摘要:以黄河流域9省(区)为研究对象,构建“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熵值法和Critic法组合赋权和修正后的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黄河流域2013年—2022年“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水平,并运用标准差椭圆和空间马尔科夫链等方法揭示黄河流域“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再进一步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探究其驱动因素。研究发现:黄河流域各省(区)“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水平除个别年份出现下降外,在考察期内总体处于上升趋势。黄河流域“两个文明”的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布重心在考察期内由陕西省境内转移至甘肃省境内,偏移方向为“先西南再东北”,空间分布范围呈现缓慢收缩至扩张趋势,方位角呈顺时针旋转趋势。“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俱乐部趋同”现象,但整体结构具有一定的稳健性,耦合协调水平向更高水平转移的路径并非完全闭合,地区间的差异呈现逐渐缩小的趋势且协调发展水平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力度、RD投入力度、产业结构合理程度和进出口贸易水平是主要驱动因子,双因子之间交互作用均为双因子增强或非线性增强。
分类: 统计学 >> 统计学 提交时间: 2024-09-21
摘要:新质生产力与人口高质量发展统一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之中,探究新质生产力与人口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发展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作用。以中国30个省际面板(不含藏港澳台)为研究对象,从劳动者、劳动对象和生产资料三大维度出发构建新质生产力评价指标体系,从人口再生产、人口素质和人口结构三大维度出发构建人口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模型测算2013—2022年新质生产力与人口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并利用核密度估计、莫兰指数和Dagum基尼系数分解等方法研究耦合协调度的动态演进过程、空间自相关性和区域差异。研究发现:中国新质生产力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水平在考察期间内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但表现出“东高西低”的特征。耦合协调度在考察期间内整体也呈上升趋势,但表现出“沿海高于内陆”的分布局势,耦合协调度呈现出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表现出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的特征,且空间聚集分化现象有向低—低集聚的趋势发展。耦合协调度在考察期间内的总体基尼系数总体呈现“下降-上升”的“U”型关系,地区间差距是展耦合协调度差距的最重要来源。基于此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优化新质生产力发展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引导人口合理有序流动,促进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共生;统筹新质生产力与人口高质量协调发展。
分类: 生态学 >> 生态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0-22 合作期刊: 《生态经济》
摘要:基于高质量发展理念,改进效率测算体系,建立纳入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对湖北省16个城市1999—2017年的土地利用绿色效率进行测度、对演进特征进行分析、对损失程度进行评估,结果显示:(1)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若不纳入土地利用效率测度体系会使结果高估,有偏“高效绿色”发展要求;(2)湖北省土地利用绿色综合效率平均水平较高,达0.80,但不同城市间差距大;(3)主导湖北省土地利用过程中经济产出增长和环境污染降低的关键因素是生产技术;(4)湖北省多数城市劳动力和土地资源要素投入过剩,且污染排放过度,需降低幅度平均接近25%。最后提出湖北省城市土地绿色效率改进的政策建议。
分类: 教育学 >> 课程与教学论 提交时间: 2024-10-21 合作期刊: 《创新人才教育》
摘要:“思考力课堂”旨在通过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思维方式与品质。依据思维发展的相关规律,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朝阳实验学校结合校情、学情,积极探索“思考力课堂”的理论架构,明确其重点培养领域。在此基础上,学校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实践创新。一是系统构建:形成有利于“思考力课堂”健康运行和发展的总体实施框架。二是优化实践路径:形成“思考力课堂”的基本教学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