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07-26 合作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乡村融入开放市场的现代化转型是实现乡村振兴与现代化的关键路径之一,但实践中缺乏可行的行动逻辑和指导框架。本文从乡村系统理论视角出发,结合广西S村现代化转型实践案例,引入组织管理领域中的资源依赖理论,并将该理论修正为中国乡村现代化情境下的双向资源依赖理论,这为乡村现代化转型中乡村内外部系统互动的起底逻辑提供了一种解释。同时,结合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解构乡村系统在城乡互动中的演变机制,构建了“互动与重塑”乡村现代化转型的行动逻辑框架。乡村内外部系统互动,通过改变乡村系统外部环境的机制,促使其内部系统中农民主体性、资源与制度的适应性改变,进而推动乡村系统演变。乡村系统演变在乡村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重塑的过程中,以农民生活生产方式、社会交往方式、就业方式、消费观念、村庄归属感与身份认同感、对村级治理组织的态度转变为表征,最终实现乡村现代化转型的目标。这为乡村内外部系统互动、乡村系统演变与乡村现代化转型提供了完整的行动逻辑链条。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11-07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20 世纪二三十年代,梁漱溟、晏阳初、黄炎培等知识分子发起救亡图存的乡村建设运动,提出文化失调与重建、平民教育、农民组织化等乡村建设理论,在学术史上被称为“乡村建设学派”。乡村建设学派开展知识教育提升农民的发展能力,建立乡村组织培育农民的公共精神,倡导放足运动解缚女性的身体,施行禁毒禁赌净化乡村的文化环境,推广公益事业改善乡村的设施条件,实现对农民和乡村的双重改造。乡村建设学派为重建社会组织构造、探索乡村建设道路作出重要贡献,但也面临理论与实践的张力、资源条件限制、与农民联结度较弱等局限。当下的乡村建设行动与乡村建设学派的理论和实践具有理论内核的延续性、行动理念的契合性、乡建目标的一致性以及乡建内容的承继性。这也启示我们,乡村建设行动应当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伦理、重建团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行动理念和实践策略,从而推进乡村振兴的高效实施。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1-07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数字技术为实现高质量乡村振兴提供了全新的手段和工具。本研究基于5省10 村的社会调研,从村庄内部的视角出发,呈现乡村振兴背景下数字技术嵌入乡村社会的整体图景,剖析数字技术形塑乡村社会的表现及其产生的多重效应。研究发现,外源性的数字技术在嵌入乡村内部系统的过程中,以硬件和软件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筑牢乡村发展的底层架构和技术基础,并在乡村多元场景中广泛运用,这构成数字乡村建设持续运行的整体图景。乡村内部各要素在与数字技术的互动过程中产生了重要结构性变化,数字技术在不同层次和维度重塑乡村社会的基础秩序和社会生态,农民个体生活、乡村群体结构、乡村产业形态、乡村治理形式、乡村公共性等均发生不同程度的重构。本研究认为,数字乡村的研究、政策与行动应该从技术变革、主体赋能和村庄本位的角度出发,在尊重村庄主体性和保持乡村性的基础上,实现数字技术与乡村社会的调适与融合发展。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提交时间: 2024-10-15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乡村振兴是一项国家战略,乡村景观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景观是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然而当前乡村文化在这一载体上的丢失现象日趋严重。如何使乡村景观建设体现乡村历史和文化的传承,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深入剖析文化景观衰退的原因,结合历史和文化传承价值的多元化和内外部特征,从物质和非物质层面提出文化传承型乡村景观规划建设的方略,即从四个方面的内涵要素来科学规划:维护乡村自然资源景观格局的连续性;优化原有乡村规划布局,构建现代乡村文化景观新格局;保留修复原有乡村建筑,传承创新凸显地域文化特征;提炼乡土特征符号,发掘乡村文化深厚底蕴。从三个方面来构建多方协调引导机制:政府引导,建立多层次的政策引导与规划体系;社会协同,多方参与共同推动;发挥文化自觉,引导村民主动参与和维护乡村景观建设。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0-18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三农”问题的整体性方略,乡村价值的再造与农民主体性重构是助推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乡村价值保障了乡村各要素的相互协调与融合,而农民则是乡村价值的主要依托。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冲击,改变了乡村各要素间的关系,弱化了乡村运行动力,引致乡村价值流失,农民“缺场”导致其在乡村振兴中多重主体性缺位。因此,应从对接现代农业、培养农民企业家、完善人才体系、重建乡村共同体、确定教化主体、完善村民参与制度等方面再造乡村生产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教化价值,进而重构农民的经济主体性、文化主体性、社会主体性和治理主体性,为乡村振兴的落地见效奠定经济基础、文化根基、组织基础和治理基础。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11-11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乡村治理的数字化转型是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考察浙江省德清县的乡村数字治理实践,研究发现数字化治理体系并非以发展主义的技术增长逻辑进入乡村社会,而是在与乡村社会基础达成契合、与乡村传统治理模式进行调适的过程中发挥效能的。在与基层治理任务繁重、农村地区治理环境复杂、农民离村流动加剧等乡村社会条件实现契合的过程中,数字化治理体系通过全景可视、实时反馈、平台连通等机制为乡村带来治理革新。与此同时,数字化治理的“时空脱嵌性”及其“制度化专家”角色,则与基层权威的合法性形态、农民的日常生活世界之间存在张力,彰显出调适的必要性及可能路向。因此,数字乡村治理逻辑与传统乡村治理模式之间并非进步替代关系,应探寻数字治理与乡村社会之间新的平衡。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社会保障 提交时间: 2024-10-16 合作期刊: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摘要:数字乡村治理是数字时代的产物,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之一,数字乡村治理与乡村信息化发展、数字技术应用密切相关。基于文献计量与CiteSpace软件,分析总结2010-2022年数字乡村治理研究的热点主题、主要进展及发展趋势。发现:(1)数字乡村治理研究受经济社会发展和政策影响,大致可分为初步探索、缓慢增长、快速增长3个阶段;(2)研究内容集中在数字乡村治理的概念与内涵、测度与评价、成因及影响因素、效应分析、优化路径等方面;(3)研究方法由定性研究逐渐转为定量分析。由此得出主要结论:(1)在自然、经济、社会、制度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下,数字乡村治理面临困境的主导因素不同;(2)因研究背景、研究视角不同,学术界关于数字赋能乡村治理的研究,既存在积极影响,也存在消极影响;(3)未来数字乡村治理研究要注重数字乡村治理与乡村振兴内在联系,关注治理主体的数字素养,比较数字赋能乡村治理的利弊,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建立综合性评价指标体系,聚焦数字治理的差异化和乡土特色。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1-08 合作期刊: 《世界农业》
摘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中国开启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乡村建设对促进农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有必要从乡村建设的视角分析促进农村共同富裕的理论关系和支持政策。本文在厘清乡村建设与共同富裕内涵和关联的基础上,从产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建设三个方面阐述了乡村建设促进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分析了乡村建设促进共同富裕的现实基础,并提出了乡村建设促进农村共同富裕的政策保障体系。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档案学 提交时间: 2024-09-30 合作期刊: 《档案与建设》
摘要:随着社会治理与城乡一体化加速推进,基层自治形态发生变化,群众利益诉求更加多 样,乡村治理面临全新挑战。为充分发挥档案在乡村全面振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基层治理现代 化中的基础性、支撑性作用,档案部门准确把握乡村档案治理的时代特点,把准乡村治理的关键需 求,在乡村档案工作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先行先试、不断探索创新,构建以乡村档案完整、村级 档案示范、群众积极参与、档案服务普惠、基层工作提质增效为着力点,由政府主导、法治保障、社 会协同、公众参与、科技支撑的新时代乡村档案治理体系,以示范引领推动农业农村档案改革。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7-29 合作期刊: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发展乡村电商已成为当前乡村振兴的一种重要途 径,但有些乡村电商产业在经历了短期繁荣之后却逐渐走向衰落,甚至消亡,因此关于乡村电商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值得关注。以山东曹县D镇服装电商产业为例,发现乡村感性秩序作为一种自生、自发秩序是实现乡村电商持续有 序发展的关键因素。它能够为乡村电商产业明确价值导向与行为规范、维持和巩固电商群体之间的合作关系、维 护和强化能人示范的有效性、协调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因此,构建合适的乡村感性秩序是实现乡村产业可持续发 展的重要因素。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档案学 提交时间: 2024-07-22 合作期刊: 《档案与建设》
摘要:英国乡村生活博物馆在档案数字化、专题资源开发、宣传教育、产业合作和乡村文化共建方面的实践工作具 有亮点。我国乡村档案工作在信息化建设、服务理念、宣传教育、产业融合和独特性方面存在不足,制约了服务乡村发展的 能力。今后我国乡村档案工作可参考英国乡村生活博物馆的经验,从技术、资源、人员、文化、协作五个方面加以推进。
分类: 政治学 >> 中外政治制度 提交时间: 2024-10-10 合作期刊: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必由之路。乡村文化建设作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环节,涉及乡村社会价值体系、社会习俗、文化基础设施、文化产业及乡村社会治理等方面,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性工程。文章全面梳理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乡村文化建设中面临的现实困境,分析困境成因,从强化精神引领、夯实物质基础、优化社会环境、提升内生动力、构建组织保障等方面探索推进乡村文化建设的有效路径,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提供重要支撑。
分类: 法学 >>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提交时间: 2024-07-03
摘要:推进乡村依法治理是法治乡村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当前乡村“微腐败”已经成为乡村治理中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乡村“微腐败”呈现出腐败主体的集中性、腐败行为实施的独断性、腐败领域的涉民性、涉腐权力和涉腐金额的小微性、腐败行为方式的隐蔽性等特点,不仅侵蚀农村肌体的健康,而且严重影响和制约法治乡村建设的进程。社会系统理论与乡村“微腐败”的生成具有耦合性,乡村“微权力”系统面临乡村法治文化缺失、乡村法律制度失灵、权力监督机制失效和事后惩罚机制失严四重挑战。社会系统自身通过适应性机制应对外部挑战时可能会出现功能性障碍,引发“微腐败”的滋生。未来应加强宣传法治思想工作以培育乡村法治文化,对村民与村干部同时进行赋权激励以推动乡村法律制度适用,完善联动监督与大数据监督以健全权力监督机制,聚焦乡土社会中“面子”与“诚信”以加大事后惩罚力度,从而契合基层乡村“微腐败”治理的现实需要。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旅游管理 提交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摘要:在全面实现脱贫攻坚并向着共同富裕目标进军的背景下,如何通过发展旅游驱动乡村治理,实现其有效振兴,从而提升村民收入并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已逐渐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文章通过分析广西33个欠发达县2012-2020年这9年间的面板数据,采用2020年乡村居民人均收入绝对水平作为乡村共同富裕水平指标,利用面板门槛回归模型,经过内生性处理和稳健性检验,实证分析了旅游发展对广西欠发达县域共同富裕水平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旅游发展对于广西欠发达县的乡村共同富裕水平提升具有正向影响,但这种影响并非线性的,而是具有双重门槛效应,根据门槛值可将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划分为3个阶段。当乡村旅游发展水平较低时,可以显著地促进共同富裕水平,但随着乡村旅游发展水平的阶段性提升。共同富裕水平提升呈现递减的趋势。研究结果可为发展乡村旅游,实现乡村有效治理和共同富裕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启示。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旅游管理 提交时间: 2024-09-09 合作期刊: 《商展经济》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与实施,使得发展体育旅游逐渐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措施。本文以海南省万宁市滨海旅游示范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收集整理与实地考察和访谈等途径,分析体育旅游对周边乡村振兴的影响,并对滨海旅游示范区体育旅游发展进行SWOT分析,梳理出示范区体育旅游助力滨海乡村振兴所面临的困境,探索体育旅游助力滨海乡村振兴的路径,旨在促进滨海体育旅游产业实现健康、高质量发展,为滨海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参考。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05-24 合作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 千万工程” 成功推进了浙江整省全域的乡村振兴,对于当下推进乡村建设工作具有 重大的指导意义:第一,“ 千万工程” 经验具有深厚的历史逻辑,它继承并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 作家的论断和党在乡村建设中的宝贵经验,传承并发展了中华五千年乡村建设史中的优秀传统, 总结了世界乡村建设的普遍规律和经验教训,并在自身 21 年的实践史中不断自我完善,展示了强 大的包容性和旺盛的生命力。 第二,“ 千万工程” 明确了乡村建设的目标原则,对于破除当前乡村 建设中忽视农民主体地位、破坏生态环境、无视历史传承等问题具有重要的警示意义,为我们解答 了“ 建设什么样的乡村” 的重要问题。 第三,各地在推广运用“ 千万工程” 经验的实践中,必须坚持 久久为功、量力而行和因地制宜的原则,不能将“ 千万工程” 视为一种刻板的教条,而要深刻参悟 其中蕴含的理念方法和价值取向。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提交时间: 2024-11-06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农村劳动力作为乡村最具能动性的生产要素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最大利益需求者,其年龄结构的变动趋势关系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和乡村治理的有效性。研究发现,当前农村劳动力老化的绝对水平和相对增速均高于城镇,未来30 年农村劳动力供给将继续呈现年龄结构断层的发展轨迹,劳动力老化水平始终超出40%的临界值;在空间特征上呈现出非均衡分布的特点,存在区域和省际差异。农村劳动力老化水平急速提升源于,劳动力乡城转移的年龄选择性带来的农村大龄劳动力相对增多和老龄化城乡倒置现象加剧背景下农村老年人口抚养比大幅上升,而这将逐渐打破原有的农业生产要素分配格局和乡村社会治理结构,势必对农业经济活动和农村社会系统产生深层次影响。基于此,本文提出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有效应对农村劳动力老化的路径选择,以提高乡村人力资本质量和发挥农村社会主体的主动性。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金融学 提交时间: 2024-10-10 合作期刊: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并进一步强调“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同时提出“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结合我国农业产业和农村金融发展实践,以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近期在多地进行的金融支持乡村振兴专题调研,本文认为供应链金融不仅有利于做强乡村产业,还能引导金融资源流向农业农村,缩小城乡差距,让广大农民分享产业链收益,进而促进共同富裕。从作用机理和已有实践来看,供应链金融能够在农业领域发挥重要的支持作用。未来可针对农村产业特点开发更多有针对性的农业供应链金融产品,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流向“三农”领域。为此,建议着力从3个方面促进农业供应链金融发展生态:一是在积极落实中央数字乡村建设战略部署的基础上构建“三农”大数据系统,制定数据获取、使用、安全、共享等制度框架;二是推动金融机构向县域下沉供应链金融服务,增强县域金融机构的专业化程度;三是建立适合农业供应链金融的风险保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