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提交时间: 2024-10-22 合作期刊: 《西北人口》
摘要:人口红利代表的是人口转变过程中能为经济增长提供额外优势的人口年龄结构,随着劳动年龄人口在空间上的转移,会相应形成一种人口红利的空间流动。由于中国长期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人口红利的空间流动便产生了不同的区域经济效应。文章结合人口红利相关理论,对人口红利空间流动及其经济效应进行梳理与分析,并通过对人口红利在中国东、中、西部三大地区做出的经济增长贡献及其变化差异进行实证研究,证明在人口红利式微的背景之下,存在由经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的人口红利流动推迟了东部地区人口红利向人口负债的转变,东部地区较中西部地区的人口红利机会窗口期关闭得更晚,实现了人口红利的空间补偿,最大化地提升了人口红利的综合经济效率。而东部地区人口质量红利对人口数量红利的替代进程较中西部地区也依然处于领先水平。与此同时,文章也关注到东部地区吸收的人口红利于中西部地区而言则是一种人口红利的流失,使得中西部地区人口红利受到挤兑,扩大了各区域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基于这一现实状况,秉持着效率和公平兼具的发展观念,文章认为应通过强化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跨区域补偿机制及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分类: 法学 >> 法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09-17 合作期刊: 《长白学刊》
摘要:随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不断推进和2023年立法法的明确授权,区域协同立法作为我国立法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正在规范和实践层面持续、深入发展,回应了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现实需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展现了新时代我国法治建设的生机与活力。明晰区域协同立法的立法权力属性并提炼出基本原则,是开展区域协同立法的重要前提。区域协同立法作为一项立法权,本质上属于地方立法权的一种新形态,为妥当处理跨地域立法主体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并非对地方立法权限的扩张,其效力也并未突破地方范围。基于此,开展区域协同立法应当遵循地方立法的一般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和利益平衡的基本原则,严格界定协同立法的权限、科学规制协同立法的过程、有效加强协同立法的机制建设、切实提高协同立法的制度效能。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06-27
摘要:集聚经济的发展在一定条件下能向周边城市溢出,实现区域共同发展。“强省会”战略是促进集聚的有效方式,可以发挥中心城市的集聚引领性和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性,通过培育区域发展增长极来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区域共同富裕。可见共同富裕是“强省会”战略的重要导向,而“强省会”战略是共同富裕的有力支撑。“强省会”战略促进区域共同富裕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构建渐次性富裕的时空逻辑、新空间赋能的联合逻辑、公平效率的市场化逻辑构成的整体性框架,路径上围绕“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目标,在渐次性富裕发展道路中以人的流动优化时空正义,拓展人口流规模,优化流要素形态,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统一推进效率与公平的优化。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07-26 合作期刊: 《区域经济评论》
摘要: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演进历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改革开放前,公平导向的区域低水平均衡发展阶段(1949—1977年);改革开放后,增长极导向的区域非均衡发展阶段(1978—1999年);21世纪以来,全局统筹导向的区域协调发展阶段(2000—2011年);党的十八大以来,多元导向的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阶段(2012年至今)。进入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呈现新的内涵、新的发展态势,也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宜从顶层设计层面,统筹协调推进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从政策实施层面,构建系统完备的区域政策体系;从制度保障层面,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从驱动力层面,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助力区域协调发展。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09-14 合作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摘要:伴随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差距呈收敛之势,以“南快北慢”为主要特征的南北经济分化现象日益凸显。基于2012-2021年26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将南北城市企业家精神与相关经济指标进行两两配对分析,以直观反映企业家精神水平差异对南北经济发展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南北城市企业家精神水平不同是导致南北城市经济分化的重要因素;更大程度激发市场活力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转型是企业家精神影响南北经济分化的重要渠道;相较于非中心城市,中心城市所享受的企业家精神发展红利更加明显。基于此,解决南北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关键在于大力弘扬以创业创新为核心的企业家精神,实现区域企业家精神的平衡发展。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04-29 合作期刊: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摘要: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实现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和全局目标的重要基础,也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内容。然而,作为一个正处于区域经济空间布局调整与模式转型中的大国,我国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能否有效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其作用理路仍待探讨。对此,可以尝试基于生产与交换两种逻辑进行阐释:生产逻辑强调财富积累对区域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其中,分工深化有助于企业整合各区域内子市场的零散需求,从而扩大生产规模并提升效率,但积累过程也伴随着劳动力相对短缺与地租上涨的自我限制。全国统一大市场正是通过建设统一的要素市场、破除要素流动障碍而缓解这种限制,最终在强化竞争机制的基础上,推动资本积累与利润总量的提升。交换逻辑强调交换利得对缩小区域差距的意义。区域间贸易将推动生产要素流动,在均衡各区域工资水平与技术进步偏向性等方面强化区域间的财富再分配效应,在竞争中顺应区域比较优势变化并促进利润率平均化,最终实现地区协同发展。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离不开市场与政府的双向互动,应多措并举,破除地方保护主义,避免市场近视,实现政府有为与市场有效,同时兼顾效率与公平,切实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分类: 地理学 >> 综合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10-31 合作期刊: 《经济地理》
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基础作用,增强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实施支撑作用”。文章首先回顾了建国以来区域规划的演变历程,深入分析了区域规划在实践中面临的衔接难、与其他类型规划关系不清晰、编制内容表述不一致等问题;继而从顶层设计、核心抓手、协调机制、理论基础、保障体系5个方面剖析了区域规划实施支撑作用难以发挥的原因,并提出了区域规划应按照“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理论导向”相结合的思路,明确其规划定位与改革要点,以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1-11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农村区域协调发展是解决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关键路径,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支撑,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农村区域协调发展,党和国家作出了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将农村区域协调发展提升到了新的高度。然而,受限于资源禀赋、经济发展等诸多因素,目前我国不同地区农村发展在收入、消费、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等维度依然存在显著差异。发达的东部地区农村与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农村的较大差距,逐渐成为当前中国农村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问题,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实现共同富裕的进程。针对这些问题,应将高质量推进农村区域协调发展摆在更为紧要的位置,并着力构建区域共同发展、区域共生发展、区域共建发展和区域共享发展的新格局。依循这一思路,本文进一步从激发农村经济内生增长动能、推进农村消费需求转型升级、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构建农村经济绿色发展模式、协同农村区域发展政策等方面,提出未来一段时期高质量推进我国农村区域协调发展的实现路径与对策建议。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10-12 合作期刊: 《中国商论》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已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贵州省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省份,其经济发展对促进全国经济平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首先说明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其次,分析贵州近年来经济发展现状,并通过建立较为完善的价值指标体系对区域经济进行分析,该体系将贵州省各市(区)分为四大区域,分别是发达地区、较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最后,文章对四大区域及贵州省整体提出了具体的发展建议,以供参考。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09-14 合作期刊: 《中国商论》
摘要:区域协调发展是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进步,各个区域之间的要素流动、资源配置方式正掀起一股改革浪潮。数字化技术所驱动的数字经济,正逐步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源,其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使用效率,既为区域经济新发展格局的构建提供了新思维与新机遇,又在助力区域经济实现更加高效和可持续的发展。本文将从数字经济推动构建高质量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逻辑,数字经济在助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现实挑战以及数字经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实践路径三个方面对数字经济推动构建高质量区域协调发展研究进行阐述。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11-05 合作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摘要:交通系统是地区间要素流通的物质基础与空间载体,是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基于2014—2019年城市间高铁列车运营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在对高铁双网络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二次指派程序(QAP)实证分析高铁网络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研究期内,三个城市群的基础设施网络连接性明显提升,成渝城市群网络结构相对松散;高铁服务强度逐年提升,逐渐形成了以省会城市为中心的放射式网络格局;长三角城市群中城市中心度与客流组织系数普遍较高,城市间差异相对较小,而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的城市中心度与客流组织系数呈现出两极分化特点,省会城市高于其他城市;高铁网络连接性的提升整体有利于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而服务强度改善对于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性;客流集聚能力差异是影响城市间经济发展差距的重要因素,中心度差异的作用强度逐年递减。建议优化高铁网络布局,实施差别化服务改善策略,提升区域自我发展能力。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10-09 合作期刊: 《商展经济》
摘要:智慧城市建设水平评价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信息基础、惠民服务、经济基础、生态宜居、城市吸引、智慧保障6个维度,本文构建了智慧城市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综合运用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山东省15市智慧城市发展综合水平进行测算和划分发展质量水平等级。结果显示:山东省智慧城市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有明显的提升空间;15市智慧城市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呈现梯度递增的空间分布特点。为了促进山东省15市智慧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我国需要大力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加快推进开放发展战略。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国民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09-27 合作期刊: 《商展经济》
摘要: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相统一的富裕,也是全体人民共享的富裕。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富裕,也不是同步富裕,而是先富帮后富的逐步富裕。江苏作为我国经济大省、开放大省,具有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近年来始终在为实现共同富裕而努力。文章从共同富裕的内涵和发展过程入手,对江苏省现阶段共同富裕程度进行衡量,分析实现共同富裕的优势和阻碍因素,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供参考。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09-14
摘要:随着世界范围内都市圈建设的不断深入,中心城市的空间格局及其对经济绩效的驱动作用,对促进城市区域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本文对2005—2020年杭州都市圈面板数据进行分析,并运用断点回归模型检验了多中心视角下中心城市空间结构对都市圈经济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心城市多中心空间结构对都市圈经济绩效提升总体上发挥着积极作用,其中,多功能中心发挥的作用更加明显;杭州多中心空间结构的完善与杭州都市圈经济绩效提升之间并无明显的因果联系。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10-16 合作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摘要:探寻区域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差异的来源与成因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构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2000—2022年中国省域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水平,借助Daugm基尼系数和QAP分析揭示区域差异的来源与形成机制。研究发现,中国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水平整体偏低但呈上升趋势,省域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存在“双高”“高低”“低高”和“双低”四种类型;融合发展的区域总差异有所缩小,区域间差异、区域内差异和超变密度分别是东中西部地区、南方与北方地区、长江经济带和黄河流域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差异的主要来源;各地市场环境的空间非均衡配置是导致差异形成的关键因素。以上结论为探索差异化的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策略、构建协同提升的深度融合发展格局提供了经验证据和政策启示。
分类: 生态学 >> 生态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1-11 合作期刊: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摘要:作为中国沿海一线中心城市,上海和深圳拥有优越的临海区位、现代立体交通网络、成熟的产业经济体系。作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区域发达的特大中心城市,上海、深圳提出构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发展规划方案。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城市辐射力评价指标体系,与国内7个同样提出构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广州、天津、大连、宁波、舟山、厦门和青岛等沿海中心城市进行辐射力对比,并运用改进的引力模型计算分析辐射力最大的上海、深圳两个中心城市对各自区域内各城市的经济联系强度,再基于两个城市的发展问题,提出优化建议及政策措施。
分类: 地理学 >> 人文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7-26 合作期刊: 《经济地理》
摘要:文章基于周期协调视角构建了区域协调网络,运用融合社会网络分析、ERGM模型及路径模拟方法探究了网络特征、传导机制及发展路径优化问题。研究发现:①网络特征方面,我国区域协调水平波动上升,呈现关系“南密北疏”、速度“南快北慢”的格局;京津冀等传递型城市群侧重“先富带动后富”的非均衡发展模式,珠三角等互动型城市群侧重“互惠互利”的均衡发展模式。②传导机制方面,行政区划作用优于经济区划,中央垂直治理优于地方分散治理,生产、投资及消费联动“以高带低”地促进协调互补。③发展路径优化方面,“供需互促的循环联动路径”具有长期持续性,“中心城市的引领发展路径”的先发优势较强,两者结合进一步提升稳定性;“城市群的载体依托路径”以群际层面的平台支撑作用为主,群内作用较弱。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国民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10-08 合作期刊: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摘要: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任务的完成,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基础条件;面向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新阶段,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成为关键。应当明确,新时代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共同富裕、不同区域农村协调发展的共同富裕、农民群众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步发展的共同富裕。当前,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面临许多难题,突出表现为城乡发展不平衡尤其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农村区域发展不平衡尤其是西部地区发展不充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发展不平衡尤其是精神文明发展不充分。要破解这些难题,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走城乡融合发展道路;着力提升农村发展质量,缩小不同区域农村发展差距;加快优质文化传播,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实现城乡之间、不同区域农村之间、农民群众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的共同发展。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劳动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10-21
摘要:提升科技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对国家创新发展至关重要。科技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不仅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还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转型。近年来,中国在提升科技人才创新创业能力方面取得进展,但面临资源配置不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低等问题。为此,需要加强政策支持,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培养高素质科技人才,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同时,推动科技伦理与法律保障,确保创新创业活动的规范性。通过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支持体系,可以为中国科技创新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