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10-24 合作期刊: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摘要: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首要政治准则。党的全面领导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根本政治保证,具体体现在思想引领、制度创新和战略推动三个层面。总结新时代以来的实践经验,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始终坚持与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深刻把握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进程中推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10-12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核心内涵方面,强调科学自然观、绿色发展观、生态民生观、生态系统观、生态法治观、世界共赢观,有利于走出中心主义思维的局限,实现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在建设指向上,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建设美丽中国,既要建设中国特色的美丽城市,也要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有利于超越城镇化的单一思维,实现美丽城市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有机统一;在实现路径上,强调推行绿色生产方式、绿色生活方式,构建绿色生态制度体系,有利于走出唯生产力的误区,实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09-15
摘要: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立足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的战略需求,需深刻理解、把握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目标路径、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实施最严格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要加强顶层设计,发挥制度激励约束作用,创新体制机制,强化法治保障,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分类: 教育学 >> 基础教育 提交时间: 2024-07-24
摘要:生态伦理学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价值引领作用。通过对国外、我国古代以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梳理、研究与学习,在初中生物课内外采用多种方法和不同途径对学生进行生态伦理教育,培育学生生态伦理精神,实现新时代赋予生物学教育的责任和使命。
分类: 生态学 >> 生态科学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10-22 合作期刊: 《生态经济》
摘要:2016年,福建、江西和贵州正式成为我国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为对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成效进行研究,基于2006—2019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运用合成控制法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进行评估,并将合成控制法和双重差分法相结合对其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1)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设立后各试验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提升成效较为显著。(2)以合成控制—双重差分法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政策效应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显示政策效应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通过了稳健性检验。因此,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成立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提升具有显著作用,这对当前和今后我国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较好的经验价值。
分类: 公安学 提交时间: 2024-07-08 合作期刊: 《北京警察学院学报》
摘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保持改善态势,污染环境犯罪治理水平稳步提升。然而,当下污染环境犯罪案件的立案启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侦查力量的建设、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社会力量参与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瓶颈性难题制约着污染环境犯罪案件的侦查。有鉴于此,应积极拓展案件线索来源,加强环境领域的行刑衔接,强化专业侦查力量建设,补强环境损害司法鉴定力量,推动社会资源的广泛参与,以提升污染环境犯罪案件的侦查能力。
分类: 生态学 >> 生态科学 提交时间: 2024-07-05
摘要:青藏高原生态文明高地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已成为共识,而基于当地资源禀赋的可再生能源创新应用则是推动生态文明高地建设的有效路径,能够带动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各族人民共同奔赴绿色发展和和谐富裕。其中,水电、光伏在青藏高原分布最为广泛,因而成为当地可再生能源的主力,并且水光互补又提高了绿色电力的供应稳定性。透过青海共和县的“水光牧一体化”建设,探索可再生能源创新发展的政策路径,以及如何发挥其在多民族共建青藏高原生态高地中的积极作用,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均具有显著的实践意义。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贸易经济 提交时间: 2024-10-17 合作期刊: 《中国商论》
摘要: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本文结合中国传统的人情关系型社会,基于CGSS2021数据,构建多元Logistic模型来探究其对绿色消费的影响。研究发现,环境素养中的环境知识、环保意愿、环境责任、环境关注四个变量均对居民绿色消费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个体特征中的年龄、受教育程度对于居民绿色消费产生显著影响,外部因素中的中央政府参与环境保护的程度对居民绿色消费产生显著影响。基于实证结果,探究其可能的解释机制及影响路径,分析中国居民绿色消费的现状及问题,为进一步改善我国居民绿色消费现状,提供一定的参考建议。
分类: 法学 >>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提交时间: 2024-05-28
摘要:环境法典之所以以“生态环境法典”命名,除了因为实务工作中“生态环境”的使用频率较高以外,更是其蕴含了深厚中国传统文化和科学合理的学科价值,但作为环境立法的基本概念,“生态环境”一词包含的内容宽泛,缺乏论证导致其概念存在模糊。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法治理念的指导下,《生态环境法典》的编纂对“生态环境”内涵的进一步现代化发展提出了深刻的要求,因而在法典的编纂问题上提出了内容非汇总、人民为本质的深刻要求。“生态环境”概念的现代化发展是拥有坚定的政治基础与强大的理论武装的理论成果,是法典化过程不可或缺的理论支撑,同时满足了适度法典化的编纂要求,更是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新目标、新任务的明确体现,是探索“生态环境”概念及其现代化发展是编纂法典的必经之路。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05-21
摘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深刻把握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新形势,加强行政、市场和社会治理政策的创新与统筹,完善碳达峰碳中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政策,需要形成科学有效的政策体系,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提供长效动力机制与坚实政策保障。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10-28 合作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
摘要: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叙事没有将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排除在历史进步观念之外。西方现代性在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过程中的一个严重的负面后果,是人在与自然、共同体以及自我的三重疏离中失去了平衡。中国式现代化在谱写新文明形态过程中确立了生态实践路向,开辟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道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创造性地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在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生态实践中,致力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建构,以生态和绿色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以显著特征和本质要求。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09-14
摘要:新质生产力作为一种先进生产力质态,本身就是一种绿色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绿色生产力”内涵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自然观、科技观的创新发展,同时也是对社会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新世纪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的一脉相承和守正创新,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理念的科学印证,更是新时代条件下适应生态文明保护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的应然之举。发展绿色生产力,对于新时代条件下满足人民美好向往、建设美丽中国以及共建清洁美丽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分类: 生态学 >> 生态科学 提交时间: 2024-04-26 合作期刊: 《阅江学刊》
摘要: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时间制度、知识体系及社会实践。作为自然时间,其取法自然的时间命名和择取物候的时间标识,铺陈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作为文化时间,其“以自然为根”的文化特质,形塑着热爱自然生活、顺乎自然流变、崇敬自然万物、尊重自然规律,以及感恩自然馈赠的生态理念;作为社会时间,其朝向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传统,结构着顺时生产、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整洁环境、营造宜居生活,保护山野、守护绿水青山,关爱鸟兽、维系物种多样性的生态实践。二十四节气是一宗兼具自然与人文、包括理念与实践的重大文化遗产,深入挖掘弘扬其蕴含的时间观与生态文明智慧,不仅表征着其在激发自觉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存在的巨大潜能,也昭示着其在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具有深远意义。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09-09
摘要:文化是国家和民族共有的灵魂,生态则是国家和民族续存的基础。习近平文化思想将人类生存环境的文化因素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展现了丰富的生态意蕴。习近平文化思想以文化生产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使文化成为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桥梁;以文化传承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创造性发展和创新性转化;以文化治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推动自然生态和精神文明的双重和谐;以文化宣传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展现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国家形象;以文化交融建构人类生命共同体,为全球生态发展提供更加公平合理的中国方案。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5-27 合作期刊: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发展主义范式下的地方政府行为研究经历了由经营企业、经营土地到经营项目等变化,当前正悄然出现 “经营生态”现象。地方政府 “经营生态”行为的内驱动力与约束结构源自国家发展格局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机会结构是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规划提供的政策与制度资源。地方政府 “经营生态”的行为逻辑是在积极主动践行中央生态发展理念基础上,通过项目统合、平台融资、分类运营和政策平衡等方式,整合地方各种资源,推动地方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发展。地方政府 “经营生态”既有其主观积极性和客观政策执行行为的实效性,但也要警惕其中的潜藏风险,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合理的策略调整,进一步有效规避风险。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旅游管理 分类: 地理学 >> 人文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9-22
摘要:发展休闲农业旅游是有效推动乡村振兴的路径,在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中具有重要作用。汉中地处秦巴山区,生态环境优渥,具有开发休闲农业旅游的先天优势。以汉中休闲农业旅游产业现状为切入,采用实地调查等方法,梳理存在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深入挖掘开发休闲农业旅游能为农旅融合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增强稳固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脱贫攻坚成果基础,有效促进乡村居民增收致富。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06-21 合作期刊: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摘要: 绿色低碳发展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新时代以来,绿色低碳发展呈现出以降碳为战略方向、以减污为基本主线、以扩绿为重要手段、以增长为有力支撑的特征和要义,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化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举措。当前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约束下,能源转型存在复杂性、污染物区域协同治理机制尚不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面临瓶颈以及关键领域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等现实问题,仍制约着新时代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继续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应稳步推进能源结构调整,积极构建清洁低碳能源体系;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持续加强污染物协同治理机制建设;逐步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不断拓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建立健全绿色低碳技术体系,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分类: 生态学 >> 生态科学 提交时间: 2024-10-29 合作期刊: 《生态经济》
摘要:为衡量各地生态文明建设具体情况,论文从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两个维度构建包含31项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对中国30个省份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015—2020年中国各省份生态文明建设成效逐年提升,得益于污染防治工作的全面推进,高水平保护较高质量发展进展更明显;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在时空上存在区域性、累积性差异,高质量发展总体上具有东部高于西部、差距保持的特征,高水平保护总体上具有南部高于北部、差距缩小的特征。针对评价结果对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建议,以期为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推进提供可资借鉴的意见参考。
分类: 生态学 >> 生态科学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旅游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0-22 合作期刊: 《生态经济》
摘要:乡村旅游与生态文明建设共融共促有助于西南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以西南喀斯特地区8个省份为具体研究对象,基于2010—2019年的面板数据,构建乡村旅游与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测度,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两大系统耦合协调关系及相互作用机理。结果表明:乡村旅游与生态文明建设相互作用强,且耦合协调度呈现逐年优化趋势,总体呈四周高、中部低,且以“U”字型由四周向中部逐渐降低的空间差异特征;研究初期为乡村旅游滞后型,后期逐步实现同步,并向更好的协调类型发展;两大系统耦合协调是受文化作用力、经济驱动力、产业聚集力、政府推动力以及公共服务支撑力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生态文化的影响力最大。
分类: 政治学 >> 政治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04-26 合作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摘要:近代以来,人类中心主义与物质主义形成合流,这是造成严重生态环境危机的深刻根源,也是生态整体主义形成的历史背景。生态整体主义在本质上是指倡导人类彻底摈弃自身地位至高无上的价值论独断,秉持人与自然平等互利、和谐共生的一种生态社会意识形态。生态整体主义的精义在于“人与自然是个生命共同体”。生态整体主义所笃信的是,生存于地球之上的每一生命体都有平等生存发展的权利,人类应以中国哲学中“侍天地”的生态责任精神,促进和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与互利共荣。就当下我国而言,生态整体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就是以“四个统一原则”,即以人为本与以自然为本的统一,与人为善和与物共适的统一,生活幸福与生态美好的统一,社会正义与生态正义的统一,对生态整体主义进行完善和创新,以促进生命共同体繁荣,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新形态。